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丙烯/微晶纤维素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晓玉 王华平 +4 位作者 方正然 陈仕艳 王朝生 张玉梅 王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F11期278-280,共3页
用熔融复合法制备聚丙烯/微晶纤维素复合材料,用DSC法研究其非等温结晶行为,分别用Jeziorny法、Ozawa法和Mo法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Jeziorny法和Mo法处理非等温结晶过程比较理想,MCC的加入缩短了t1/2,起到了异相成核作用。
关键词 聚丙烯/微晶纤维素复合材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 非等温结晶 结晶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聚丙烯/微晶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勇 冷婷娟 +2 位作者 蔡松韬 谭文刚 罗建新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1-45,共5页
以回收聚丙烯(r PP)为基体、微晶纤维素(MCC)为增强材料、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为增容剂,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r PP/MCC/PP-g-MAH复合材料。选用硬脂酸(SA)和硅烷偶联剂KH570作为改性剂对MCC进行表面改性,进一步提高MCC和基体... 以回收聚丙烯(r PP)为基体、微晶纤维素(MCC)为增强材料、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为增容剂,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r PP/MCC/PP-g-MAH复合材料。选用硬脂酸(SA)和硅烷偶联剂KH570作为改性剂对MCC进行表面改性,进一步提高MCC和基体的界面相容性。系统研究了改性MCC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及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9份SA改性MCC的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改性MCC的加入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聚丙烯 微晶纤维素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麻纤维素微晶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杨芳 陈思静 +3 位作者 杨晶 刘钰馨 李建鸣 陈紫华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2-95,共4页
以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后的剑麻纤维素微晶(SFCM)为增强材料改性聚丙烯(PP),以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为二者的相容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PP/SFCM复合材料,研究了SFCM对PP/SFCM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流动性及熔融结晶行... 以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后的剑麻纤维素微晶(SFCM)为增强材料改性聚丙烯(PP),以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为二者的相容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PP/SFCM复合材料,研究了SFCM对PP/SFCM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流动性及熔融结晶行为的影响。力学性能测试表明,SFCM的加入可有效改善PP的强度和刚性,当SFCM的质量份数为9份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其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分别提高了15.3%和22.6%,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提高了24.6%和35.4%,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14.9%。热性能及流动性能测试表明,SFCM可提高PP/SFCM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而降低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DSC研究表明,SFCM可提高复合材料的熔融温度、结晶温度及结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麻纤维素微晶 聚丙烯 复合材料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麻纤维素微晶/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性能 被引量:7
4
作者 黄绍军 韦春 +2 位作者 刘红霞 吕建 余传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7-100,共4页
采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自行制备的剑麻纤维素微晶(SFCM)进行表面改性,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对SFCM与酚醛树脂(PF)进行熔融共混,采用模压成型方法制备SFCM/PF复合材料。研究不同SFCM含量的SFCM/PF复合材料的力学、摩擦学性能,... 采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自行制备的剑麻纤维素微晶(SFCM)进行表面改性,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对SFCM与酚醛树脂(PF)进行熔融共混,采用模压成型方法制备SFCM/PF复合材料。研究不同SFCM含量的SFCM/PF复合材料的力学、摩擦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磨损面的形貌。结果表明,SFCM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性能,当SFCM含量为6%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提高了55.56%,SFCM含量为4%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提高了31.37%;SEM观察发现,改性后的SFCM为微纤维形态,径向尺寸为10μm;热重分析表明,改性SFCM初始分解温度比剑麻纤维提高了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麻纤维素微晶 酚醛树脂 复合材料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炭化微晶纤维素制备炭球-活性炭复合材料 被引量:3
5
作者 吴艳姣 李伟 +3 位作者 吴琼 赵鑫 张双双 刘守新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54,共6页
以微晶纤维素(MC)为原料,柠檬酸为催化剂,活性炭为载体,经水热炭化法形成炭球并负载于活性炭的表面和孔内合成含氧官能团丰富的炭球-活性炭复合材料。用扫描电镜(SEM)、低温液氮吸附(N2/77K)、傅里叶红外(FT-IR)和水相三价铬吸附实验对... 以微晶纤维素(MC)为原料,柠檬酸为催化剂,活性炭为载体,经水热炭化法形成炭球并负载于活性炭的表面和孔内合成含氧官能团丰富的炭球-活性炭复合材料。用扫描电镜(SEM)、低温液氮吸附(N2/77K)、傅里叶红外(FT-IR)和水相三价铬吸附实验对炭球-活性炭复合材料的表面负载炭球形貌、孔隙结构、含氧官能团种类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进行表征。研究表明:MC在柠檬酸的催化作用下,在水热条件下可以形成形貌良好、结构规整的炭球,炭球负载于活性炭表面和孔内部。炭化温度、炭化时间和MC质量浓度,均能影响炭球的粒径和数量。炭球-活性炭复合材料的表面富含—OH、COOH、C=O等含氧官能团;当MC质量浓度为2.0 g/L时,复合材料对Cr3+的单位质量吸附量最大为0.356 mg/g,是活性炭的5.6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球 活性炭 水热法 微晶纤维素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晶纤维素含量对PE-HD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宏林 杨桂生 吴玉程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3-46,共4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微晶纤维素(MCC)含量分别为50%6、0%和70%的高密度聚乙烯(PE-HD)/MCC复合材料,研究了MCC含量对其力学性能、流变行为、热变形温度和断口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MCC能有效提高PE-HD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拉伸强...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微晶纤维素(MCC)含量分别为50%6、0%和70%的高密度聚乙烯(PE-HD)/MCC复合材料,研究了MCC含量对其力学性能、流变行为、热变形温度和断口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MCC能有效提高PE-HD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拉伸强度,其中MCC含量为60%时材料力学性能最好;MCC的加入显著提高了PE-HD的热变形温度,且MCC含量为60%时复合材料热变形温度最高;PE-HD/MCC复合材料断口形貌表明MCC在基体中分布较均匀,MCC含量为60%时其与PE-HD基体之间的相容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纤维素 高密度聚乙烯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流变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晶纤维素的表面改性对己内酰胺聚合的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宏林 杨桂生 吴玉程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5096-15100,共5页
利用2,4-甲苯异氰酸酯(TDI)对微晶纤维素(MCC)进行改性,将改性前后的纤维素(MCC和TMCC)分散到己内酰胺(CL)中并利用CL阴离子开环聚合制备得到MCC/PA6和TMCC/PA6复合材料,研究TDI对MCC表面改性对复合材料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立叶... 利用2,4-甲苯异氰酸酯(TDI)对微晶纤维素(MCC)进行改性,将改性前后的纤维素(MCC和TMCC)分散到己内酰胺(CL)中并利用CL阴离子开环聚合制备得到MCC/PA6和TMCC/PA6复合材料,研究TDI对MCC表面改性对复合材料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立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TDI和MCC表面发生了接枝反应。比较复合材料中CL的转化率,发现TMCC/PA6复合材料中CL的转化率比MCC/PA6复合材料中CL的转化率高;测试复合材料中PA6和纯PA6的分子量,结果表明TMCC/PA6复合材料中PA6的分子量明显高于MCC/PA6复合材料中PA6的分子量;测试MCC、TMCC含量为1%(质量分数)的复合材料与纯PA6在250℃的剪切粘度,发现复合材料在250℃下剪切粘度在低频下均比PA6高,且前者最高,高频时两者趋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纤维素 2 4-甲苯异氰酸酯 改性 复合材料 聚酰胺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纸纤维/微晶纤维素增强PHBV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效林 李佳 +2 位作者 邓祥胜 金霄 聂孙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097-8101,共5页
以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作为基体,微晶纤维素(MCC)和废纸纤维作为增强体,采用注塑成型的方法制备可生物降解的复合材料。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MCC以及不同质量分数的废纸纤维作为共混填充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力学、吸水及界面性能的影... 以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作为基体,微晶纤维素(MCC)和废纸纤维作为增强体,采用注塑成型的方法制备可生物降解的复合材料。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MCC以及不同质量分数的废纸纤维作为共混填充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力学、吸水及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CC后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整体都得到了提高,且在MCC质量分数为3%时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共混填充后的复合材料则在废纸纤维的质量分数为10%时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复合材料的吸水性随着废纸纤维含量的增加而上升。扫描电镜分析发现,MCC与PHBV界面相容性较好,共混废纸纤维后界面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纤维素 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 废纸纤维 复合材料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晶纤维素对纸塑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杰 龙柱 +4 位作者 朱丁 司志昊 陈秀 周伟 王文娟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231-12236,共6页
采用熔融挤压法制备微晶纤维素/热塑性淀粉(MCC/TPS)薄膜,并用热压法将MCC/TPS薄膜与纸张进行复合得到纸塑复合材料。结果表明,SEM图像表明了纸塑复合材料界面层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当MCC的添加量为5%(质量分数)时,TPS薄膜的机械性能提高... 采用熔融挤压法制备微晶纤维素/热塑性淀粉(MCC/TPS)薄膜,并用热压法将MCC/TPS薄膜与纸张进行复合得到纸塑复合材料。结果表明,SEM图像表明了纸塑复合材料界面层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当MCC的添加量为5%(质量分数)时,TPS薄膜的机械性能提高,还延长了水蒸气通过TPS薄膜的路径,导致MCC/TPS/纸张复合材料的水蒸气透过率降低,进而提高纸塑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TPS/纸张复合材料和MCC/TPS/纸张复合材料比单纯纸张具有更好的物理性能(即平滑性、柔韧性和耐折性)。因此,添加MCC可以改善纸塑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机械性能等,满足食品包装行业对低水敏性材料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塑复合材料 微晶纤维素 阻隔性能 机械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复合制备纤维素基CdS纳米复合材料及其表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唐爱民 钱荣敬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34-2037,共4页
以微晶纤维素(MCC)为模板,氯化镉、硫化钠等为原料,在水的悬浮液中,用原位复合法制备了MCC/CdS纳米复合材料。对复合反应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Cd2+浓度、Cd2+吸附时间及超声功率对复合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当提高Cd2+吸附时间... 以微晶纤维素(MCC)为模板,氯化镉、硫化钠等为原料,在水的悬浮液中,用原位复合法制备了MCC/CdS纳米复合材料。对复合反应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Cd2+浓度、Cd2+吸附时间及超声功率对复合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当提高Cd2+吸附时间及超声功率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中硫化镉颗粒的复合量,Cd2+浓度对复合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应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光致荧光光谱(PL)对MCC/CdS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在微晶纤维素上的CdS颗粒大小均一,且均匀分布在微晶纤维素模板表面;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荧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纤维素 硫化镉 原位复合 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纤维素形态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银鹏 薛灿 +2 位作者 史冰旭 郭斌 李盘欣 《塑料》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87,92,共5页
在复合材料领域,纤维素的结构与形态对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系统地综述了常用的三种不同形态的纤维素,即纳米纤维素(Nano-cellulose,NCC),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以及微纤化纤维素(Microfibrillated ... 在复合材料领域,纤维素的结构与形态对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系统地综述了常用的三种不同形态的纤维素,即纳米纤维素(Nano-cellulose,NCC),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以及微纤化纤维素(Microfibrillated cellulose,MFC)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分别从三种纤维素的基本形态和特点出发,结合该领域研究与应用的现状,详细论述了这三种不同形态纤维素对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性能以及其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微晶纤维素 纤维素纤维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甲基纤维素对悬浮法短GF/PP复合材料纤维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 许家瑞 +2 位作者 罗万平 麦堪成 曾汉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2-16,共5页
研究了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稳定剂的悬浮液配方各组分对短玻璃纤维(GF)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纤维含量、树脂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悬浮液固液比的影响最大,羟基化物及稳定剂浓度的影响较小.CMC稳定剂具有用... 研究了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稳定剂的悬浮液配方各组分对短玻璃纤维(GF)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纤维含量、树脂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悬浮液固液比的影响最大,羟基化物及稳定剂浓度的影响较小.CMC稳定剂具有用量少、效果好的优点.用这种悬浮液配方制得的短GF/PP复合材料,其纤维体积分数的调节范围可达1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聚丙烯 玻璃纤维 羧甲基纤维素 悬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纤维素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
13
作者 魏晓娟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24,共1页
据"www.plasticstoday.com"报道,在产业结构重新调整中,塞拉尼斯公司和国际纸业合作,共同致力于将树木纤维素纤维和长玻璃纤维相结合应用在聚丙烯(PP)基体中。新开发的纤维素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可以减重25%,大大节省了成本。... 据"www.plasticstoday.com"报道,在产业结构重新调整中,塞拉尼斯公司和国际纸业合作,共同致力于将树木纤维素纤维和长玻璃纤维相结合应用在聚丙烯(PP)基体中。新开发的纤维素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可以减重25%,大大节省了成本。目前,福特2018林肯大陆轿车的中央控制台已使用了该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复合材料 纤维素纤维 纤维增强 塞拉尼斯公司 长玻璃纤维 中央控制台 产业结构 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EPR/改性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韩贤新 刘喜军 王宇威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7-44,共8页
以二元乙丙橡胶(EPR)为增韧材料、纤维素(α-C)为增强材料、EPR接枝乙烯醇共聚物(EPR-g-VA)为增容剂,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聚丙烯(PP)/EPR/改性纤维素(M-C)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验证了M-C的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以二元乙丙橡胶(EPR)为增韧材料、纤维素(α-C)为增强材料、EPR接枝乙烯醇共聚物(EPR-g-VA)为增容剂,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聚丙烯(PP)/EPR/改性纤维素(M-C)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验证了M-C的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塑料材料动态性能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对PP/EPR/MC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球晶尺寸、热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EPR、EPR-g-VA包覆碱预处理纤维素(APC)形成“皮-芯”结构;相对于PP/EPR共混物,PP/EPR/M-C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均有明显提高,当M-C添加量为6%(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维卡软化温度分别达到12.59 kJ/m^(2)和146.5℃,并且复合材料中PP相的球晶尺寸变小且晶界面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二元乙丙橡胶 纤维素 复合材料 增强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醛纤维素/聚乳酸绿色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丽洋 曹艳 +3 位作者 薛科 周卫宝 王嘉豪 李文军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62,共5页
采用高碘酸钠对微晶纤维素进行了表面氧化改性,并制备了性能优异的双醛纤维素/聚乳酸(PLA)绿色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高碘酸钠氧化改性对微晶纤维素以及... 采用高碘酸钠对微晶纤维素进行了表面氧化改性,并制备了性能优异的双醛纤维素/聚乳酸(PLA)绿色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高碘酸钠氧化改性对微晶纤维素以及微晶纤维素/PLA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碘酸钠表面氧化改性没有明显降低微晶纤维素及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表面氧化改性能够改善微晶纤维素与聚乳酸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当微晶纤维素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以及冲击强度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纤维素 高碘酸钠 绿色复合材料 相容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纺织品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
16
《印染》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60-60,共1页
2017131从废弃纺织品中提取棉纤维,经漂白后,在纤维表面进行酰基化或硅烷化改性,然后用于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增强处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能谱仪表征这两种方法的处理效率。研究发现,酰基化纤维的耐热稳定性低于硅烷化的。聚丙... 2017131从废弃纺织品中提取棉纤维,经漂白后,在纤维表面进行酰基化或硅烷化改性,然后用于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增强处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能谱仪表征这两种方法的处理效率。研究发现,酰基化纤维的耐热稳定性低于硅烷化的。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热机械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受棉纤维化学交联方式和添加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复合材料 热机械性能 纤维素纤维 耐热稳定性 能谱仪 硅烷化 易去污整理 布样 金属醇盐 酰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纳米晶纤维素增强的聚丙烯
17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101,共1页
5种具有不同的相对分子质量和酸值(AV)的不同牌号顺丁烯二酸酐聚丙烯(MAPP)在聚丙烯(pp)-纳米晶纤维素(NCC)复合材料中被用作耦合剂。研究人员的主要目的是研究MAPP结构(Mw,AV)和填料与耦合剂(F/C)比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5种具有不同的相对分子质量和酸值(AV)的不同牌号顺丁烯二酸酐聚丙烯(MAPP)在聚丙烯(pp)-纳米晶纤维素(NCC)复合材料中被用作耦合剂。研究人员的主要目的是研究MAPP结构(Mw,AV)和填料与耦合剂(F/C)比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以便找到在拉伸、弯曲和抗冲击等方面的最佳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Mw和AV都对力学性能有直接影响,两者之间必须达到一个平衡来获得最佳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纤维素 纳米晶 力学性能 顺丁烯二酸酐 相对分子质量 复合材料 研究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三辊研磨仪二维化法分散制备部分纤维化纤维素增强聚丙烯
18
作者 胡顶峰 张博闻 +1 位作者 庞君武 李大纲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3,共7页
从廉价的纸浆纤维中获得了部分原纤化纤维素(pFC),并通过三辊研磨仪加工制备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通过三辊研磨机加工的方法,利用强剪切力实现了纤维在疏水性基材聚丙烯(PP)中的良好分散,并通过Micro-CT图像和光学显微镜证实了分散性。... 从廉价的纸浆纤维中获得了部分原纤化纤维素(pFC),并通过三辊研磨仪加工制备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通过三辊研磨机加工的方法,利用强剪切力实现了纤维在疏水性基材聚丙烯(PP)中的良好分散,并通过Micro-CT图像和光学显微镜证实了分散性。在纤维含量为50%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增加分别超过70%和140%。与纯PP相比,添加纤维素可将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CTE)从平均140×10-6 K-1降低到40×10-6 K-1。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结果显示,与PP相比该复合材料具有稍低的结晶温度和稍高的熔融温度。热重分析(TGA)结果表明,pFC和PP在复合物中为完全为两相,并且pFC的热稳定性低于PP。该研究展示一种以提高pFC增强PP复合材料中纤维的分散度的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同时该复合材料对于天然可再生材料的利用以及提高PP的工程应用价值提供了一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原纤化纤维素 聚丙烯 三辊研磨仪 分散 热膨胀系数 生物质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晶纤维素的溶解及其阻燃性能 被引量:5
19
作者 来水利 张昭 王花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0-316,共7页
以氯代1-氨甲酰甲基-3-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CmVIM]Cl)和四丁基氯化铵(TBAC)为溶剂,溶解微晶纤维素(MCC),加入不同阻燃剂三聚氰胺磷酸酯(MP)、聚磷酸铵(APP)、纳米二氧化硅(SiO_(2)),制得了阻燃纤维素复合材料。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MCC... 以氯代1-氨甲酰甲基-3-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CmVIM]Cl)和四丁基氯化铵(TBAC)为溶剂,溶解微晶纤维素(MCC),加入不同阻燃剂三聚氰胺磷酸酯(MP)、聚磷酸铵(APP)、纳米二氧化硅(SiO_(2)),制得了阻燃纤维素复合材料。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MCC的溶解过程,并利用FTIR、XRD、TGA和SEM对再生MCC的结构、结晶度、热稳定性和形貌变化进行了表征。通过垂直燃烧、极限氧指数(LOI)和热重分析对纤维素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溶解温度为90℃,TBAC用量为[Cm VIM]Cl质量的8%时,MCC的溶解率达6.3%,聚合度降至505;与原MCC相比,再生MCC结晶度指数由74.0%降至46.4%,初始热分解温度由310℃降至262℃,最大失重速率由2.6%/min降至1.4%/min。MCC表面由光滑平整的棒状结构转为凹凸不平的不规则结构。当MP、APP、SiO_(2)质量分数分别为5%、10%和10%时,阻燃纤维素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提升至33.5%,垂直燃烧等级为Ⅴ-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微晶纤维素 溶解率 结晶度 阻燃纤维素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粉纳米微晶纤维素补强NR/SBR/BR并用胶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古菊 黄仕文 +1 位作者 宛朋 肖海燕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29,共8页
利用酸水解木粉制备棒状纳米微晶纤维素(WNC),与天然胶乳(NR)共凝沉制备NR/WNC混合物,将其与丁苯胶(SBR)、顺丁胶(BR)、炭黑(CB)混炼制备WNC/CB/NR/SBR/BR复合材料,研究了WNC部分替代CB对NR/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与45 phr C... 利用酸水解木粉制备棒状纳米微晶纤维素(WNC),与天然胶乳(NR)共凝沉制备NR/WNC混合物,将其与丁苯胶(SBR)、顺丁胶(BR)、炭黑(CB)混炼制备WNC/CB/NR/SBR/BR复合材料,研究了WNC部分替代CB对NR/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与45 phr CB补强并用胶相比,添加WNC的复合材料的Payne效应显著降低,加工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力学性能基本保持,压缩生热下降了18.4%,压缩疲劳变形总体都小于5%;添加5~10 phr WNC的复合材料抗屈挠龟裂性得到保持,WNC为5 phr时复合材料的耐磨耗性得到保持;随着WNC替代CB量的增加,复合材料0℃时的损耗因子tanδ先增后减,60℃的tanδ逐渐下降;质量损失5%时的温度逐渐下降,最大质量损失速率温度变化不大;WNC的加入有利于保持复合材料的老化性能.SEM结果表明,少量的WNC在橡胶基体中分散良好,与基体界面结合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粉纳米微晶纤维素 天然胶乳 丁苯胶 顺丁胶 炭黑 复合材料 加工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