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1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硅表观形貌对聚丙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康 曾舒 +4 位作者 张怡 王聚恒 麻玉龙 钟安澜 黄晓枭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3-68,共6页
针对二氧化硅(SiO_(2))影响聚丙烯(PP)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SiO_(2)表面改性技术、改性剂选择、粒径大小、添加量等方面,而在SiO_(2)表观形貌方面鲜见报道。文章结合毛细管流变仪、万能拉伸测试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 针对二氧化硅(SiO_(2))影响聚丙烯(PP)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SiO_(2)表面改性技术、改性剂选择、粒径大小、添加量等方面,而在SiO_(2)表观形貌方面鲜见报道。文章结合毛细管流变仪、万能拉伸测试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表征方法,研究球型、不规则型及棒状型三种不同表观形貌的SiO_(2)对PP/SiO_(2)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iO_(2)表观形貌对PP复合材料性能影响较大,其中,球型SiO_(2)对PP复合材料加工性能提升更好,棒状型SiO_(2)对PP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力学性能提升更好,结晶温度较纯PP提高20.3℃,结晶度达到52.24%,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较纯PP提升了127.8%。对比三种不同形貌SiO_(2)对PP性能的影响,棒状型SiO_(2)诱导PP结晶能力更强,其PP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聚丙烯 复合材料 表观形貌 结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g-MAH与氨基化纳米二氧化硅协同增强CF/PP复合材料
2
作者 王海旭 孙进 +4 位作者 赵巍 时振堂 潘雨曦 刘程 蹇锡高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47,共7页
树脂本身强度及树脂与碳纤维之间的界面强度是影响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连续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基(CF/PP)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通过添加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及氨基化纳米二... 树脂本身强度及树脂与碳纤维之间的界面强度是影响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连续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基(CF/PP)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通过添加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及氨基化纳米二氧化硅(SiO_(2)-NH_(2))对高熔指PP进行改性,先后通过熔融浸渍和热压成型,制备连续碳纤维增强聚丙烯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添加PP-g-MAH与SiO_(2)-NH_(2)使PP的结晶度提升2.5%,拉伸强度提升4.8%,弯曲强度提升5.3%;CF/PP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分别达到543.7 MPa和17.2 MPa,分别提升112.2%和6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聚丙烯 力学性能 氨基化纳米二氧化硅 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吸附研究
3
作者 张颖 叶宇航 司文帅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2-487,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四氧化三铁(Fe_(3)O_(4)),溶胶凝胶法制得SiO_(2)溶胶,利用二者间的静电作用制备了磁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Fe_(3)O_(4)@SiO_(2))。借助XRD、SEM、VSM、FTIR等方法对Fe_(3)O_(4)@SiO_(2)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材料的粒径...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四氧化三铁(Fe_(3)O_(4)),溶胶凝胶法制得SiO_(2)溶胶,利用二者间的静电作用制备了磁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Fe_(3)O_(4)@SiO_(2))。借助XRD、SEM、VSM、FTIR等方法对Fe_(3)O_(4)@SiO_(2)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材料的粒径为20 nm左右,BET比表面积约为59 m^(2)/g,平均孔径9.8 nm,具有超顺磁性(39.7 emu/g)。将该复合材料用作磁固相萃取(magnetic solid-phase extraction,MSPE)的吸附剂,与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检测水样中的磺酰脲类除草剂。对于不同添加水平的所有分析物,测定的回收率在78.7%~102.9%之间,平行测定6次,检测的RSD值在1.6%~6.7%之间。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制备价格低廉、方便高效、绿色环保的复合材料,可实现对农药快速吸附、回收率高、重复性好,对环境水样中磺酰脲类农药的快速筛选具有潜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制备 表征 吸附 磺酰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何小芳 周会鸽 +2 位作者 刘源 戴亚辉 曹新鑫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16,共6页
介绍了近年来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纳米二氧化硅粒子表面处理和添加增容剂改性的主要方法,阐述了纳米粒子与聚合物相容性的提高对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改善作用,并讨论了不同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结构对复合材料... 介绍了近年来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纳米二氧化硅粒子表面处理和添加增容剂改性的主要方法,阐述了纳米粒子与聚合物相容性的提高对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改善作用,并讨论了不同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结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最后展望了其在改善聚合物渗透性、阻燃性、导电性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聚丙烯 复合材料 研究进展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娜 邵亚薇 +1 位作者 张静 李洪伟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4-627,共4页
采用原位复合法,以纳米SiO2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包覆纳米SiO2后形成的纳米粒子SiO2/PMMA为增强组分(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填料添加量对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结晶性能的影响。实验... 采用原位复合法,以纳米SiO2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包覆纳米SiO2后形成的纳米粒子SiO2/PMMA为增强组分(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填料添加量对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结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纳米SiO2/PMMA为填料时,PMMA与纳米SiO2的强相互作用(化学键)能提高纳米SiO2/PMMA与聚丙烯基体的界面相容性,使纳米SiO2/PMMA均匀分散在聚丙烯基体中。当聚丙烯与填料的质量比为100:1时,与纯聚丙烯相比,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最高提高了27.0%,弹性模量最高提高了35.8%。加入纳米SiO2/PMMA,使聚丙烯的球晶尺寸大幅度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聚丙烯 原位复合 纳米复合材料 拉伸性能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成波 李青山 王建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73-79,共7页
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聚丙烯(PP)等高分子材料的改性。本文用纳米二氧化硅与PP共混进行改性,利用双螺杆共混方法制备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研究了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采... 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聚丙烯(PP)等高分子材料的改性。本文用纳米二氧化硅与PP共混进行改性,利用双螺杆共混方法制备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研究了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采用熔融流变仪、XRD、SEM对熔体流动速率、PP物相情况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2%含量的纳米二氧化硅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佳,提高了PP的综合力学性能。在本文中对纳米SiO2改性PP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纳米SiO2的加入对PP中β晶型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硅烷偶联剂 改性聚丙烯 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庞久寅 储富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23,共4页
综述了国内外聚丙烯酸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聚丙烯酸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如常规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溶胶-凝胶反应等方法;复合材料制备中无机粒子表面的修饰,着重对目前最常用的硅烷偶... 综述了国内外聚丙烯酸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聚丙烯酸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如常规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溶胶-凝胶反应等方法;复合材料制备中无机粒子表面的修饰,着重对目前最常用的硅烷偶联剂和偶氮类化合物两种修饰方法进行了介绍;聚丙烯酸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在光学、涂料、胶粘剂等工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复合材料未来应用前景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酯 纳米二氧化硅 复合材料 修饰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赵祎程 姚军燕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14,共4页
从制备方法、相容性和增强增韧机理3个方面综述了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其中,制备方法包括原位聚合法、溶胶-凝胶法和超声波法;增强增韧机理包括裂缝与银纹相互转化机理、物理化学作用机理、微裂纹化机理... 从制备方法、相容性和增强增韧机理3个方面综述了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其中,制备方法包括原位聚合法、溶胶-凝胶法和超声波法;增强增韧机理包括裂缝与银纹相互转化机理、物理化学作用机理、微裂纹化机理和临界基体层厚度机理。指出了可以通过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以降低其表面势能、调节疏水性、增加与基体之间的润湿性和结合力来改善材料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纳米二氧化硅 复合材料 制备 相容性 增强 增韧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涛 周琦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6,共4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复合材料,研究了nano-SiO2用量和第3组分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SiO2用量为4份时,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对PP,PP/nano-SiO2,PP/nano-...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复合材料,研究了nano-SiO2用量和第3组分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SiO2用量为4份时,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对PP,PP/nano-SiO2,PP/nano-SiO2/PP-g-MAH复合材料进行DSC热分析和SEM照片观察发现,nano-SiO2对PP基体有异相成核作用,PP-g-MAH可以提高nano-SiO2在PP基体中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纳米二氧化硅 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清江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5-71,共7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复合材料,用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PP/nano-SiO_2复合材料的凝聚态结构,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nano-SiO_2粒子在PP中的相容性和分散性。结果表...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复合材料,用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PP/nano-SiO_2复合材料的凝聚态结构,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nano-SiO_2粒子在PP中的相容性和分散性。结果表明,分散于PP中的nano-SiO_2粒子影响了PP的凝聚态结构,球晶尺寸变小,球晶边界模糊,PP的结晶和熔融温度分别增加了6.5%和2.6%;PP/nano-SiO_2复合材料在硅烷偶联剂(KH-560)与增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的协同作用下,nano-SiO_2粒子在PP基体中的相容性增加,粒子与基体界面结合良好,团聚少,分散好,PP的冲击强度增加了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纳米二氧化硅 凝聚态结构 相容性 结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维度二氧化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11
作者 张雷 崔凌峰 熊玉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7-152,共6页
使用双-[γ-(三乙氧基硅)丙基]四硫化物(TESPT)改性三种维度二氧化硅(SiO_(2))填充天然橡胶制备复合材料,借助FI-TR、DMA、阿克隆磨耗机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_(2)未改性时,零维SiO_(2)/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抗湿滑性能和... 使用双-[γ-(三乙氧基硅)丙基]四硫化物(TESPT)改性三种维度二氧化硅(SiO_(2))填充天然橡胶制备复合材料,借助FI-TR、DMA、阿克隆磨耗机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_(2)未改性时,零维SiO_(2)/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抗湿滑性能和最低的滚动阻力;一维SiO_(2)/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交联密度;二维SiO_(2)/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填料-橡胶相互作用和耐磨性。经过TESPT改性后,一维改性SiO_(2)/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展示了最高的交联密度、拉伸强度、抗湿滑阻力和耐磨性,二维改性SiO_(2)/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具有最低的滚动阻力。相对于未改性SiO_(2),三种维度改性SiO_(2)/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硫化时间减小,焦烧行为改善,交联密度增大,填料在基体中分散性变好,填料-橡胶相互作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料维度 二氧化硅 天然橡胶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剪切碾磨法制备共聚聚丙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兴 陈英红 王琪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共3页
利用固相剪切碾磨方法在常温制备共聚聚丙烯(co-PP)/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利用SEM、DSC、TGA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未经表面处理的纳米二氧化硅与共聚聚丙烯的界面相互作用。48h十氢萘抽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固相剪切碾磨方... 利用固相剪切碾磨方法在常温制备共聚聚丙烯(co-PP)/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利用SEM、DSC、TGA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未经表面处理的纳米二氧化硅与共聚聚丙烯的界面相互作用。48h十氢萘抽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固相剪切碾磨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中co-PP与SiO2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其力学性能比co-PP及用传统直接共混法制备的复合材料高,在SiO2质量含量为5%时其拉伸强度提高11%,缺口冲击强度提高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作用 固相剪切碾磨 复合材料 共聚聚丙烯 纳米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油墨用聚丙烯酸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显才 毛宏萍 +6 位作者 陈杰 张纯 刘文艺 胡章润 李亮 陈中华 彭娅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19,共4页
为了获得水性油墨用聚丙烯酸酯,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研究不同二氧化硅含量对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可均匀地分散于聚丙烯酸酯基体中,且与聚... 为了获得水性油墨用聚丙烯酸酯,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研究不同二氧化硅含量对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可均匀地分散于聚丙烯酸酯基体中,且与聚丙烯酸酯有一定相互作用。当二氧化硅质量分数为2%,聚丙烯酸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改性后聚丙烯酸酯硬度由1H提高到3H,附着力由等级1改善至0级,吸水性由34%下降到17.03%,乙醇溶液中的损耗率由51.55%降低至12%。改性后的聚丙烯酸酯可用于制备水性油墨,可广泛运用于对安全级别要求较高的印刷产品,如食品包装印刷产品、药品包装印刷产品和儿童玩具印刷产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酯 纳米二氧化硅 乳液 吸水率 原位聚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开口剂在流延聚丙烯薄膜中的应用及开口机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驯 胡颖妮 +5 位作者 胡伟民 宋墩墩 黄水波 王志成 刘跃军 石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4,共8页
使用4种二氧化硅(SiO_(2))开口剂及一种进口开口剂AB905,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在相同的加工条件下制备了5种流延聚丙烯膜(CPP)/SiO_(2)母粒并流延成膜。结果表明,5种开口剂都能满足CPP膜的防粘开口性能要求,动/静摩擦系数均降到0.12以内(属... 使用4种二氧化硅(SiO_(2))开口剂及一种进口开口剂AB905,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在相同的加工条件下制备了5种流延聚丙烯膜(CPP)/SiO_(2)母粒并流延成膜。结果表明,5种开口剂都能满足CPP膜的防粘开口性能要求,动/静摩擦系数均降到0.12以内(属于高爽滑性)。50℃,7 kPa负载下压制24 h的抗粘连性测试表明,K45和AB905制成的CPP膜间均没有任何粘连,而纯PP膜有一定的粘连。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明,亚微米级SiO_(2)开口剂粒子附近都存在凹坑,这些凹坑对降低负压、减小范德华力从而降低PP薄膜的粘连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最后,根据实验数据首次提出了一种适用于CPP膜的防粘连与开口原理模型,有望为生产更高防粘开口效率的开口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防粘 开口剂 聚丙烯 凹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规共聚聚丙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师岐 王选伦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6-59,共4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无规共聚聚丙烯/纳米二氧化硅(PP-R/SiO_(2))复合材料,并通过电子万能拉伸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晶热力学、结晶形态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无规共聚聚丙烯/纳米二氧化硅(PP-R/SiO_(2))复合材料,并通过电子万能拉伸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晶热力学、结晶形态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加入纳米Si O_(2)可以提高PP-R的结晶温度及熔融温度,使之从纯PP-R的93℃和141.6℃提高到105.6℃和142.8℃;纳米SiO_(2)在复合材料中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可以提高结晶速率并细化晶粒,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当纳米Si O_(2)含量为2%(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在-15℃下的冲击强度达到最大,较纯PP-R提高了2倍多;当纳米Si O_(2)含量为1%时,复合材料在23℃下的冲击强度达到最大,较纯PP-R提高了近2倍;同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也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规共聚聚丙烯 纳米二氧化硅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结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立英 刘长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223-2227,共5页
采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WD-20)作为偶联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二氧化硅(Si O2)纳米复合材料,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热机械分析等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WD-20的加入对纳... 采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WD-20)作为偶联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二氧化硅(Si O2)纳米复合材料,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热机械分析等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WD-20的加入对纳米复合材料透明性、耐热性能和微观形态结构有较大影响,随着WD-20用量的增加,纳米复合材料透明性增加,Si O2分散相尺寸变小,玻璃化转变温度增加.当WD-20与四乙基原硅酸盐(TEOS)之比为0·2时,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的溶胶分数为6%、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50℃以上、可见光透过率在80%以上、Si O2分散相尺寸小于10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硅烷偶联剂 甲基丙烯酸甲酯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聚硅氧烷-二氧化硅中空纤维膜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阳梦萍 孙军军 +2 位作者 张晨曦 薛昊龙 肖长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06-5112,共7页
为了提高气液分离用聚丙烯(PP)微孔膜的疏水性能,本研究将聚硅氧烷-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和聚丙烯树脂熔融共混,采用熔融-拉伸法制备疏水聚丙烯中空纤维膜,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仪、综合热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孔隙率、水... 为了提高气液分离用聚丙烯(PP)微孔膜的疏水性能,本研究将聚硅氧烷-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和聚丙烯树脂熔融共混,采用熔融-拉伸法制备疏水聚丙烯中空纤维膜,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仪、综合热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孔隙率、水接触角、气体/纯水通量等测试与表征,研究了不同含量的聚硅氧烷-二氧化硅对中空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硅氧烷-二氧化硅质量分数的增加,膜的水接触角逐渐增大,平均孔径、纯水通量和气体通量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聚硅氧烷-二氧化硅质量分数为2%时,膜的水接触角从108.6°增加到127.6°,表明PP微孔膜的疏水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膜孔隙率为59.4%,气体通量为61.76L/(m^(2)·s),是纯PP膜的2.16倍。同时聚硅氧烷-二氧化硅可以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改善聚丙烯PP微孔膜的退火效果,使主片层结构变得稳定,孔结构依然由分离的片晶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氧烷 二氧化硅 聚丙烯微孔膜 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位分散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海安 戴宏程 陶锋 《湖北化工》 2002年第4期10-12,共3页
采用在位分散聚合方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二氧化硅微米级复合材料 ,讨论了不同表面性质的二氧化硅对材料拉伸性能、热性能、耐溶剂性能的影响 ,并用SEM、TG等手段研究了材料性能。结果表明 :由WD -70硅烷偶联剂处理过的二氧化硅微... 采用在位分散聚合方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二氧化硅微米级复合材料 ,讨论了不同表面性质的二氧化硅对材料拉伸性能、热性能、耐溶剂性能的影响 ,并用SEM、TG等手段研究了材料性能。结果表明 :由WD -70硅烷偶联剂处理过的二氧化硅微粒子填充的材料的各方面性能较好 ,由WD -10硅烷偶联剂处理过的二氧化硅填充的材料的拉伸性能次之 ,未经表面处理二氧化硅填充的材料的拉伸性能最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位分散聚合 制备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二氧化硅 复合材料 研究 表面性质 界面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19
作者 张洪起 徐晨 +2 位作者 侯君 王农跃 瞿雄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62,共4页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PMMA/Si O_2)复合材料可以通过简便的单体浇铸、本体聚合方法制备,二氧化硅用硅烷偶联剂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MPS)进行表面修饰,并用红外光谱表征其甲苯抽提后的组成。当加入量为11.76%时,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PMMA/Si O_2)复合材料可以通过简便的单体浇铸、本体聚合方法制备,二氧化硅用硅烷偶联剂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MPS)进行表面修饰,并用红外光谱表征其甲苯抽提后的组成。当加入量为11.76%时,PMMA/Si O_2复合材料的导热率达到0.23 W/(m·K),比基体PMMA提高了27.78%。用PMMA红外光谱的侧甲基弯曲振动峰(δCH3)与羰基(νC=O)的伸缩振动峰比值可以表示PMMA大分子的偶合终止与歧化终止的比例,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歧化终止比例升高,从而使PMMA/Si O_2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提高,与热重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二氧化硅 复合材料 热稳定性 导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氧化铝/石墨烯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20
作者 王锴 曾伟强 +3 位作者 吴方娟 黄海涛 范新凤 方辉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共5页
电子设备的快速散热为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氧化铝(Al_(2)O_(3))/石墨烯(GNP)三元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氧化铝(m-Al_(2)O_(3))和GNP含量对其导热性能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_(... 电子设备的快速散热为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氧化铝(Al_(2)O_(3))/石墨烯(GNP)三元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氧化铝(m-Al_(2)O_(3))和GNP含量对其导热性能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_(2)O_(3)改性后,能改善填料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及GNP的团聚现象,在PP/m-Al_(2)O_(3)复合材料中加入少量GNP,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拉伸性能均得到明显提升。当加入GNP的含量为7%时,PP/m-Al_(2)O_(3)/GNP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达到最大,其值为2.65 W/(m·K),与纯PP和PP/Al_(2)O_(3)复合材料相比,分别提升了1225%、244%。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对样品的导热性能进行分析发现,在相同加热条件下,热导率较高的样品表面迅速升温。同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达到25.2 MPa和9.5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聚丙烯 热导率 氧化 石墨烯 熔融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