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6篇文章
< 1 2 1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酰胺酸-聚氨酯嵌段共聚物及其热亚胺化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
1
作者 万立祥 崔锦峰 +2 位作者 郭军红 包雪梅 杨保平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8-406,共9页
以均苯四甲酸酐(PM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原料,合成聚酰胺酸齐聚物(PAA),后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和1,4′-丁二醇(BDO)合成的聚氨酯预聚体进行嵌段,合成聚酰胺酸聚氨酯嵌段共聚物(PAA-PU),通过... 以均苯四甲酸酐(PM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原料,合成聚酰胺酸齐聚物(PAA),后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和1,4′-丁二醇(BDO)合成的聚氨酯预聚体进行嵌段,合成聚酰胺酸聚氨酯嵌段共聚物(PAA-PU),通过平板硫化仪热亚胺化,制备聚酰亚胺-聚氨酯嵌段共聚物(PI-PU)弹性体。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NMR)、热重分析(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力学性能测试、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凝胶渗透色谱(GPC)对齐聚物PAA、嵌段聚合物PAA-PU、PI-PU及PU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较于拉伸强度23.8MPa的PU,引入PAA的嵌段聚合物拉伸强度提高到63.7MPa,亚胺化后的聚合物拉伸强度进一步提高到86.4MPa,聚合物最大热分解温度提高到352.6℃,残留质量上升。DMA测试结果表明,随着PI的嵌段引入,嵌段聚合物Tg由37.2℃提升至91.6℃,随着PI含量增加,Tg进一步提升至128.5℃。此外,嵌段聚合物的储能模量增大,损耗模量降低,橡胶平台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酯 嵌段共 弹性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MXene-CZIF/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2
作者 杨雪雪 晁敏 +3 位作者 刘石 张贝 骆春佳 颜录科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197,共10页
以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和碳化沸石咪唑骨架(carbonized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CZIF)为功能填料,通过原位聚合法与热亚胺化工艺,成功制备兼具导电性与磁性能的MXene-CZIF/PI复合薄膜,并对复合薄膜的导电性、磁性能... 以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和碳化沸石咪唑骨架(carbonized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CZIF)为功能填料,通过原位聚合法与热亚胺化工艺,成功制备兼具导电性与磁性能的MXene-CZIF/PI复合薄膜,并对复合薄膜的导电性、磁性能、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及热稳定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填料MXene和CZIF含量的增加,复合薄膜的电导率和饱和磁化强度显著提升。当MXene和CZIF含量达到40%(质量分数)时,PMCo-40薄膜的电导率可达0.33 S/cm,饱和磁化强度可达6.95 A·m^(2)·kg^(-1)。另外,PMCo-40薄膜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拉伸强度达到47.83 MPa,极限氧指数高达37.7%(体积分数),酒精灯下燃烧60 s后薄膜几乎没有变化,展现出良好的阻燃性能;在氮气氛围下800℃时的残炭量可达80.76%,表明其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 MXene 碳化沸石咪唑骨架(CZIF) 原位 磁性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亚胺化中应力对聚酰亚胺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彪 李源 +1 位作者 董杰 张清华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为提高聚酰亚胺(PI)前驱体环化纤维的力学性能,并优化其微结构,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测试,研究了在热亚胺化过程中施加一定应力对PI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应力加快了热亚胺化反应的进程,300℃保温... 为提高聚酰亚胺(PI)前驱体环化纤维的力学性能,并优化其微结构,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测试,研究了在热亚胺化过程中施加一定应力对PI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应力加快了热亚胺化反应的进程,300℃保温120 s,纤维亚胺化程度达到90%,相比于松弛状态下提升了17%,这有利于纤维性能的提升;在纤维聚集态结构方面,应力作用下,纤维轴向晶面间距增大,取向度和结晶度提高;相较于松弛状态下,经400℃应力热亚胺化反应,纤维内部(004)晶面的取向度由0.63提升至0.80,结晶度由14.20%提升至16.73%,表明纤维内部形成更加完善的晶体结构,纤维径向分子链有序度增加,但大部分仍为非晶结构;得益于热亚胺化过程中分子链取向度的提高,纤维的强度和模量显著提升,断裂伸长率下降,且在应力作用下,经400℃热亚胺化处理纤维的5%和10%热失重温度分别达到529℃和5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纤维 纤维 干喷湿纺 应力 集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改性聚酰亚胺纳米纤维/PFSA复合质子交换膜研究
4
作者 孟晓宇 鹿钟麒 +4 位作者 彭路漫 刘心茹 乔佳怡 丛川波 周琼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3,共9页
质子交换膜(PEM)作为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得到广泛的研究。聚合物纳米纤维已被广泛用作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的增强材料,以用于改善其因吸水而产生的尺寸稳定性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单层纳米纤维对复合膜溶胀起积极作用... 质子交换膜(PEM)作为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得到广泛的研究。聚合物纳米纤维已被广泛用作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的增强材料,以用于改善其因吸水而产生的尺寸稳定性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单层纳米纤维对复合膜溶胀起积极作用,而增加纤维层数对其性能也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在全氟磺酸基体中添加不同层数的在表面吸附了磺酸类共价有机框架COF(TpPa-SO_(3)H)的聚酰亚胺纤维膜(PINF),制备出多层纤维复合膜,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双层聚酰亚胺纤维膜增强的D-TpPa-SO_(3)H@PINF/PFSA性能最佳,各项性能得到明显提升。80℃电导率为263.7 mS/cm,相比于全氟磺酸纯膜,电导率提高了63.4%,面积溶胀率降低了30.6%,氢渗透系数降低了76.0%,功率密度最大为282.6 mW/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 全氟磺酸 纳米纤维 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多孔保持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
作者 李媛媛 李柯颖 +2 位作者 尚晓辉 陈鑫宇 孙小波 《轴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1,共6页
基于碳纳米管优异的性能,通过机械混合法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聚酰亚胺(PI)进行填充,再经冷压烧结得到多孔聚酰亚胺(PPI)保持架材料,对其微孔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MWCNTs独特的多层管状结构有利于PPI复... 基于碳纳米管优异的性能,通过机械混合法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聚酰亚胺(PI)进行填充,再经冷压烧结得到多孔聚酰亚胺(PPI)保持架材料,对其微孔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MWCNTs独特的多层管状结构有利于PPI复合材料孔结构的生成;相较于纯PPI,含1.0%MWCNTs的PPI保持架材料耐磨性能明显提高,磨损深度降低了48.4%,磨痕宽度和磨损率分别降低了27.3%和64.8%。将该材料加工成保持架,装配至轴承进行跑合测试,保持架性能优异,轴承组件运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保持架 碳纳米管 孔径 磨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炔基含氟聚(酰亚胺-硅氧烷)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喻文章 袁荞龙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8-77,共10页
为改善聚酰亚胺(PI)的溶解性和可融性,合成了两种含三氟甲基的芳香二胺单体,并以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BTDA)作为二酐单体,选用端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APPS)作为柔性链单元,间氨基苯乙炔(APA)作为活性封端剂,制备得到一系列... 为改善聚酰亚胺(PI)的溶解性和可融性,合成了两种含三氟甲基的芳香二胺单体,并以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BTDA)作为二酐单体,选用端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APPS)作为柔性链单元,间氨基苯乙炔(APA)作为活性封端剂,制备得到一系列加成型热固性含氟聚(酰亚胺-硅氧烷)共聚树脂(ABIS)。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表征ABIS的结构,并研究其溶解性、流变特性和固化后的热稳定性。用溶液成膜法制备了ABIS薄膜,研究了薄膜的物理特性。用热压法以T300碳布作为增强体制备了ABIS树脂基复合材料(T300CF/ABIS),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硅氧烷链段和三氟甲基的引入可以显著提升PI树脂体系的流动性和溶解性。引入含氟芳香二胺后虽然ABIS固化树脂的5%热失重温度(T_(d5))有所降低,但仍超过425℃,800℃下的残留率(Y_(r800℃))达到26%。ABIS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高达15.8 MPa和65.3%,在40~107 Hz下的介电常数(ε)和介质损耗因数(tanδ)分别约为3.21和0.01且基本不变,超纯水在ABIS膜表面的接触角为94°。T300CF/ABIS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ILSS)分别高达137.6 MPa和16.6 MPa。本研究制备的ABIS树脂有望在微电子器件和柔性防热复合材料中获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氧烷) 含氟共树脂 溶解性 可融性 热性能 物理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共聚高介电性能聚酰亚胺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7
作者 曹贤武 姚志强 +2 位作者 黄其隆 曾佩佩 赵婉婧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0,共9页
目前,能源领域不断发展,对电容器要求不断提高,兼具高温性能和高储能的电容器已成为研究热点。其中高储能密度即要求其具备高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特种工程材料聚酰亚胺(PI)因其耐高温性能而备受人们青睐,但其较低储能密度制约其应用... 目前,能源领域不断发展,对电容器要求不断提高,兼具高温性能和高储能的电容器已成为研究热点。其中高储能密度即要求其具备高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特种工程材料聚酰亚胺(PI)因其耐高温性能而备受人们青睐,但其较低储能密度制约其应用。为更好地利用聚酰亚胺的耐高温性能,从其合成原料的多样性出发,寻找优异合成路线,该研究以制备高介电常数与低介电损耗聚酰亚胺(PI),研究同分异构体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a-BPDA)和3,3',4,4'-联苯四酸二酐(s-BPDA)对聚酰亚胺介电性能的影响为目标,以a-BPDA、s-BPDA、3,3',4,4'-二苯甲酮四酸二酐(BTDA)、4,4'-双(3-氨基苯氧基)二苯基砜(m-BAPS)为原料,通过三元共聚制备了PI薄膜,从而验证方案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调配原料比例,探究最佳性能时各种原料配比。并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X射线衍射(XRD)分析、热性能分析和介电性能分析对薄膜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a-BPDA、s-BPDA、BTDA和m-BAPS可成功合成聚酰亚胺薄膜;合成的薄膜仍可以保持较高的热学性能,其中a-BPDA和s-BPDA分别将聚酰亚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提升至245.8℃和239.1℃。s-BPDA与a-BPDA对聚酰亚胺的介电性能产生不同影响,当s-BPDA与BTDA物质的量比为3∶2时,在1000Hz下sPI介电常数为4.25,介电损耗为0.0029,当a-BPDA与BTDA物质的量比为3∶2时,aPI介电常数为3.49,介电损耗为0.0023;综合对比下,s-BPDA对于聚酰亚胺的热学性能和介电性能改善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共 高介电常数 低介电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石墨烯改性聚酰亚胺热力学性能模拟
8
作者 王成江 张可 +2 位作者 赵光辉 杨一夫 王郑浩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1,共8页
为改善聚酰亚胺的高温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使其在高度集成化的现代电子器件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利用接枝不同官能团的石墨烯(GN)对聚酰亚胺(PI)进行改性,提高其热力学性能。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建立纯聚酰亚胺、未接枝的石墨烯掺杂... 为改善聚酰亚胺的高温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使其在高度集成化的现代电子器件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利用接枝不同官能团的石墨烯(GN)对聚酰亚胺(PI)进行改性,提高其热力学性能。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建立纯聚酰亚胺、未接枝的石墨烯掺杂聚酰亚胺和分别接枝羧基(GNCOOH)、羟基(GNOH)、氨基(GNNH_(2))3种官能团的石墨烯掺杂聚酰亚胺5种模型。结果显示,经过GN改性后的PI复合模型热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其中,PI-GNCOOH体系的改善效果最显著,与纯PI体系相比,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导率分别提高了34 K和14.81%,自由体积下降至17.79%,均方位移明显小于未经过掺杂的纯PI体系。与纯PI体系相比,掺杂后的复合体系的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结合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掺杂GNCOOH的复合体系增强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GNOH、GNNH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官能团 分子动力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交联聚酰亚胺电介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9
作者 辛长征 禹亚奇 +4 位作者 卞建新 王亚兵 许若璞 卢夺 段广宇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68,共6页
以4,4′-二氨基二苯醚(ODA)、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BTDA)为单体,1,6己二胺(HD)为交联剂,采用先交联后环化方法制备了具有交联结构的新型聚酰亚胺电介质材料。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 以4,4′-二氨基二苯醚(ODA)、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BTDA)为单体,1,6己二胺(HD)为交联剂,采用先交联后环化方法制备了具有交联结构的新型聚酰亚胺电介质材料。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交联聚酰亚胺的化学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电子试验机、宽频介电阻抗谱仪、击穿强度测试仪测试了交联聚酰亚胺的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和击穿强度。结果表明,交联结构在减小聚酰亚胺分子链间距的同时,引入了深电子陷阱能级,不但阻碍了分子链的运动,降低了内部自由体积和微观缺陷,同时抑制了内部偶极子的取向极化以及载流子的迁移;随着HD含量的增加,交联聚酰亚胺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击穿强度逐渐升高,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降低。当HD质量分数为2%时,交联聚酰亚胺的击穿强度为550.1MV/m,比非交联聚酰亚胺击穿强度提高了4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介质 交联结构 力学性能 击穿强度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硅氧烷-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抗原子氧侵蚀机理分子动力学研究
10
作者 周生睿 张黎 +1 位作者 邹亮 孙秋芹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90,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取代基聚硅氧烷提升聚酰亚胺在太空环境中抵抗原子氧(AO)侵蚀能力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MD)模拟,分析了取代基分别为三氟甲基(-CF_(3))和甲基(-CH_(3))的多面体笼型聚硅氧烷(POSS)复合聚酰亚胺纳米材料的抗... 为了探究不同取代基聚硅氧烷提升聚酰亚胺在太空环境中抵抗原子氧(AO)侵蚀能力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MD)模拟,分析了取代基分别为三氟甲基(-CF_(3))和甲基(-CH_(3))的多面体笼型聚硅氧烷(POSS)复合聚酰亚胺纳米材料的抗原子氧侵蚀性能。结果表明:PI/CH_(3)-POSS和PI/CF_(3)-POSS复合材料均表现出较强的抗AO侵蚀能力,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形成SiO_(2)层以阻止AO向聚合物基体的传播和热量的传递,其中PI/CF_(3)-POSS复合材料的效果最优,经35 ps的AO侵蚀模拟后其归一化质量为0.83,而PI/CH_(3)-POSS复合材料的归一化质量为0.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氧 笼型硅氧烷 三氟甲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油分子结构对多孔聚酰亚胺含油特性及两者复合体系润滑机理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东伟 段春俭 +5 位作者 高传平 王超 张晟卯 张平余 王齐华 王廷梅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0-714,共15页
利用已成熟的造孔工艺,制备得到了具有一定孔径(1.46μm)和孔隙率(22.63%)的多孔聚酰亚胺材料(PPI).选择3种不同极性与黏度的基础油,通过探究基础油极性和PPI含油特性与外界刺激响应行为,揭示了基础油的分子结构和PPI含油特性与刺激响... 利用已成熟的造孔工艺,制备得到了具有一定孔径(1.46μm)和孔隙率(22.63%)的多孔聚酰亚胺材料(PPI).选择3种不同极性与黏度的基础油,通过探究基础油极性和PPI含油特性与外界刺激响应行为,揭示了基础油的分子结构和PPI含油特性与刺激响应行为的内在关联.同时,以含不同基础油的PPI为摩擦材料样品,通过改变载荷和速度的方式,实现多孔含油PPI的刺激响应,进而起到润滑的效果.通过探究不同结构基础油的响应润滑行为,分析磨损之后的形貌和组成结构,阐明了不同极性基础油的润滑机制,预期试验结果对多孔含油自润滑材料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 基础油 分子结构 润滑机理 固液复合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改性三聚氰胺泡沫的制备及性能
12
作者 何利华 李慧霞 +2 位作者 刘志凌 蒋凡顺 张建勋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4,共7页
为提高三聚氰胺泡沫的热稳定性及力学强度,介绍了三聚氰胺树脂与水溶性聚酰亚胺(PI)共混改性方法,研究了PI增韧三聚氰胺树脂预聚体的合成配方和发泡工艺,同时也探讨了PI的添加方式及添加量对三聚氰胺泡沫性能的影响。采用万能电子试验... 为提高三聚氰胺泡沫的热稳定性及力学强度,介绍了三聚氰胺树脂与水溶性聚酰亚胺(PI)共混改性方法,研究了PI增韧三聚氰胺树脂预聚体的合成配方和发泡工艺,同时也探讨了PI的添加方式及添加量对三聚氰胺泡沫性能的影响。采用万能电子试验机、极限氧指数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导热系数仪等对改性前后三聚氰胺泡沫的力学性能、阻燃性、微观形貌、耐热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添加水溶性PI,在泡沫内部引入含两个与氮键合的酰基基团,并形成网络互穿结构,其热稳定性、表观密度、极限氧指数、烟密度、隔热性能均有显著提高。为了改善PI改性三聚氰胺泡沫的总体性能,进一步研究发现,PI添加量为三聚氰胺树脂预聚体总质量的5%时,泡沫失重速率最高温度峰值由369.69℃提高到383.66℃、拉伸强度提高了11.17%、撕裂强度提高了21.82%、断裂伸长率提高了12.51%,改性泡沫的各项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预 改性三泡沫 微波发泡工艺 共混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工艺参数对含油多孔聚酰亚胺保持器材料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贺颖 胡继星 +5 位作者 胡汉军 王世伟 霍丽霞 周晖 张凯锋 高鸿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9-54,共6页
含油多孔聚酰亚胺(PI)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自润滑性能,同时由于具有特殊的孔隙结构,可实现持续稳定的贮油和供油功能,在轴承保持器中被广泛应用,可为轴承运转提供可靠的润滑保障。本工作主要研究多孔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关键工... 含油多孔聚酰亚胺(PI)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自润滑性能,同时由于具有特殊的孔隙结构,可实现持续稳定的贮油和供油功能,在轴承保持器中被广泛应用,可为轴承运转提供可靠的润滑保障。本工作主要研究多孔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参数(包括粉末粒径、保压过程及烧结方式)对多孔PI材料孔隙微观结构、含油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进一步优化设计多孔PI保持器材料的成型工艺。结果表明:选择粒径为200目的粉末、至少两次泄压排气及定容烧结方法制备出的多孔PI材料综合性能优异,其含油率在23%左右(可调控),含油保持率可达99%,大气和真空条件下的摩擦系数均小于0.09。优化后的工艺在制造适用于严苛的空间使用工况下长寿命、高精度的高速轴承保持器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多孔 工艺参数 含油性能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寸超轻高弹聚酰亚胺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制备与性能
14
作者 徐钊 申承成 +5 位作者 赵海峰 刘聪 郭栋才 张羽 王珂 盛强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47,97,共6页
采用优化的模板冻干法在不同冷冻温度(−50,−20,0℃)下制备聚酰亚胺(PI)纳米纤维质量分数为0.3%~0.7%的大尺寸PI纳米纤维气凝胶,研究了气凝胶的微观结构、导热性能、力学性能、介电性能以及吸声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模板冻干法制备的PI纳... 采用优化的模板冻干法在不同冷冻温度(−50,−20,0℃)下制备聚酰亚胺(PI)纳米纤维质量分数为0.3%~0.7%的大尺寸PI纳米纤维气凝胶,研究了气凝胶的微观结构、导热性能、力学性能、介电性能以及吸声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模板冻干法制备的PI纳米纤维气凝胶最大尺寸可达50 cm×50 cm×1 cm;−20℃冷冻温度下制备的PI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孔洞尺寸更小,纤维分布更均匀;PI纳米纤维质量分数0.3%~0.5%气凝胶的密度在(3~5)×10^(−3) g·cm^(−3),导热系数在0.0236~0.0266 W·m^(−1)·K^(−1),最大压缩应变大于90%,弹性模量在1~3 kPa;PI纳米纤维质量分数0.3%气凝胶的介电常数在1 MHz处为2.65,小于PI固体树脂,PI纳米纤维质量分数0.4%气凝胶在4000~6400 Hz频段下的平均吸声系数可达0.86。制备的PI纳米纤维气凝胶具有超轻质与低导热、良好柔韧性与回弹性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凝胶 隔热材料 纳米纤维 超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基复合泡沫的渐进导电网络结构设计及电磁屏蔽性能
15
作者 李泽鹏 王壮壮 +3 位作者 杨雅琦 刘亚青 赵贵哲 段宏基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4,117,共9页
采用银包覆铝粉(Al@Ag)、碳纳米管(CNT)、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四氧化三铁(rGO@Fe_3O_4)为电磁功能填料,将其分别与水溶性聚酰胺酸盐(PAA)混合,通过逐层浇筑-冷冻干燥及退火处理方法制备得到具有渐进导电网络结构的聚酰亚胺(PI)复合泡沫;... 采用银包覆铝粉(Al@Ag)、碳纳米管(CNT)、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四氧化三铁(rGO@Fe_3O_4)为电磁功能填料,将其分别与水溶性聚酰胺酸盐(PAA)混合,通过逐层浇筑-冷冻干燥及退火处理方法制备得到具有渐进导电网络结构的聚酰亚胺(PI)复合泡沫;研究了复合泡沫的微观形貌、电导率、电磁屏蔽性能以及力学性能,并讨论了导电网络结构对复合泡沫屏蔽性能及屏蔽机理的影响。通过合理的渐进导电网络结构设计以及电-磁梯度调控,PI复合泡沫在保持其优异力学性能、热绝缘性能的同时,实现了以吸收机制为主的高效电磁屏蔽特性。复合泡沫在8.2~12.4 GHz的屏蔽效能达到60 dB,且反射系数仅为0.32,表现出优异的低反射屏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导电网络 复合泡沫 低反射 电磁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介电高韧光敏聚酰亚胺树脂的合成固化及性能
16
作者 王晓旭 宗立率 +4 位作者 张广胜 姜玲梅 李战胜 王锦艳 蹇锡高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开发一种聚酰亚胺基光敏树脂,采用紫外光固化成型可大大增加材料的加工自由度,使其作为低介电介质材料在5G通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文中对聚酰亚胺进行结构设计,向其链中引入羟基、醚键、三氟甲基及二氮杂萘酮结构,能在改善其溶解性的同... 开发一种聚酰亚胺基光敏树脂,采用紫外光固化成型可大大增加材料的加工自由度,使其作为低介电介质材料在5G通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文中对聚酰亚胺进行结构设计,向其链中引入羟基、醚键、三氟甲基及二氮杂萘酮结构,能在改善其溶解性的同时保持良好的耐热性。进一步利用酰氯化反应使含羟基聚酰亚胺接枝丙烯酸酯基团得到光敏聚酰亚胺(PSPI),将其与稀释单体、引发剂等组分复配得到光敏树脂体系,调节体系中PSPI的含量,探究了PSPI含量对系列光敏树脂固化膜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系列固化膜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181~198℃之间,拉伸强度在53.75~62.61 MPa之间,断裂伸长率在6.93%~10.42%之间。同时在介电性能方面,其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20 GHz)最低分别为2.52与0.0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树脂 耐热性能 力学性能 介电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四甲酸二酐改性的聚醚酰亚胺共聚薄膜高温储能性能研究
17
作者 曲仕齐 孟永鹏 +5 位作者 朱本钦 常远 吴成龙 艾玎 陈玉 成永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62,共11页
针对聚醚酰亚胺(PEI)在高温(T>100℃)、强电场(E>400MV/m)下因电导损耗增大导致介电储能性能大幅度下降的难题,提出基于高电子亲和能单体的共聚改性方法来提升材料高温储能性能。采用1,4,5,8-萘四甲酸二酐(NTCDA)单体与常规的PEI... 针对聚醚酰亚胺(PEI)在高温(T>100℃)、强电场(E>400MV/m)下因电导损耗增大导致介电储能性能大幅度下降的难题,提出基于高电子亲和能单体的共聚改性方法来提升材料高温储能性能。采用1,4,5,8-萘四甲酸二酐(NTCDA)单体与常规的PEI单体进行共聚反应制备系列NTCDA-PEI(nPEI)薄膜,研究了不同NTCDA共聚比例对材料热性能、介电性能、击穿性能和储能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合跳跃电导模型和热刺激电流测量,分析了共聚薄膜的电导和陷阱特性对储能性能影响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共聚薄膜在介质中引入了更多的电子陷阱,有效抑制了高温下载流子的迁移,实现了电导电流的下降和击穿电场强度击穿场强的提高,进而使nPEI薄膜在高温下实现放电能量密度与充放电效率的提升。当NTCDA物质的量分数为1.5%时,共聚薄膜性能如下:在150℃下的性能最优,击穿电场强度为574.35MV/m,比纯PEI提高了14.0%;最大放电能量密度为6.38J/cm^(3),比纯PEI提高了50.8%;充放电效率从纯PEI的52.2%提升至88.7%。该研究为开发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储能器件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4 5 8-萘四甲酸二酐 高温 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酰亚胺改性聚烯烃复合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18
作者 徐明礼 李琇廷 +3 位作者 董杰 滕翠青 张清华 赵昕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0,共9页
合成含三氟甲基和苯并咪唑结构的聚酰亚胺(PI)作为涂层,对商业化聚烯烃(PE)隔膜进行表面涂覆,探究不同固含量的涂覆液对涂层孔隙结构、物理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PI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1.1%时,综合性能最优,相较于PE隔膜,... 合成含三氟甲基和苯并咪唑结构的聚酰亚胺(PI)作为涂层,对商业化聚烯烃(PE)隔膜进行表面涂覆,探究不同固含量的涂覆液对涂层孔隙结构、物理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PI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1.1%时,综合性能最优,相较于PE隔膜,复合隔膜具有较佳的热稳定性,150℃的收缩率仅为13%左右,800℃后的残炭率为27.2%,远高于PE隔膜;复合隔膜的离子电导率与离子迁移数分别达0.18 mS/cm和0.77;利用复合隔膜组装的电池具有与PE隔膜相当的倍率性能,且在1 C倍率下、循环3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6.0%,在锂对称循环测试中,电池在工作1000 h后,表现出更加稳定的脱(嵌)锂工作,能够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层,并诱导锂的均匀沉积,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烃 复合隔膜 热稳定性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基碳泡沫的制备及其隔热性能研究
19
作者 张振江 郝梦圆 +2 位作者 张永刚 钱鑫 张瑾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2,共6页
以聚酯铵盐粉末为原料,采用粉末发泡法制备聚酰亚胺泡沫(PIF),对其进行高温碳化处理得到聚酰亚胺基碳泡沫(CPIF)。利用热重-红外联用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共聚焦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研究了... 以聚酯铵盐粉末为原料,采用粉末发泡法制备聚酰亚胺泡沫(PIF),对其进行高温碳化处理得到聚酰亚胺基碳泡沫(CPIF)。利用热重-红外联用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共聚焦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研究了聚酰亚胺碳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并使用同步热分析仪和激光热导仪分析了CPIF的热稳定性和隔热性能。结果表明,CPIF在1000℃以内的质量损失均小于10%,热稳定性优于PIF,且碳化温度越高,热稳定性越好;碳化温度为900℃和1400℃时制备的CPIF热导率均小于0.15W/(m·K),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 碳泡沫 热稳定性 隔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导热聚酰亚胺基石墨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0
作者 刘琪瑞 但沁松 +3 位作者 王坤峰 崔若伟 李静 杨光智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01-5007,共7页
随着电子元器件的高密度集成化、轻量化,聚酰亚胺基石墨膜凭借其优异的导热性能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使用4,4,-二氨基二苯醚和均苯四甲酸二酐作为单体进行共聚,磷酸钙为化学亚胺化试剂,研究了化学亚胺化试剂添加量对聚酰亚胺(PI)薄膜性... 随着电子元器件的高密度集成化、轻量化,聚酰亚胺基石墨膜凭借其优异的导热性能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使用4,4,-二氨基二苯醚和均苯四甲酸二酐作为单体进行共聚,磷酸钙为化学亚胺化试剂,研究了化学亚胺化试剂添加量对聚酰亚胺(PI)薄膜性能的影响,再进一步炭化、石墨化处理得到高导热PI基石墨膜,通过对石墨膜的微观形貌、晶型以及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化学亚胺化法制备的PI薄膜经过石墨化处理后,所得石墨膜的微观形貌更加平整且致密有序、石墨化程度更高以及具有较大的晶粒尺寸和较小的晶格缺陷。当磷酸钙添加量为0.1%时,PI薄膜的拉伸强度达98.42 MPa,石墨膜的热导率达1623.9 W·m^(-1)·K^(-1)。在模拟散热测试过程中,仅需60 s即可将石墨膜表面温度从60℃快速降温24℃,在现代集成化先进电子元器件和高端电子产品等热管理领域都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 石墨膜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