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1
作者 尚靖昊 靳钊 +1 位作者 邵华锋 孔令毅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2,共10页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聚苯乙烯-二氧化硅核-壳微球,为制备新型单分散核酸提取试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对制备的复合微球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分别以丙烯酸、丙烯酸2-羟乙酯作为功能单体和苯乙烯共聚,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出了单分散的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通过调控体系内电解质浓度可以实现微球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可控化制备。进而以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通过TG表征可知,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52.97%;以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48.10%。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亚微米级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微球时,二氧化硅壳层更加致密,相容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结构 复合 无皂乳液 苯乙烯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亲水性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多孔微球的制备及亲水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森 王宽 +4 位作者 宋春莲 程江 文秀芳 皮丕辉 杨卓如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0-103,共4页
以环状马来酸酐为改性剂,分别采用改进的二步种子溶胀法和悬挂双键接枝法制得了高亲水性的聚(苯乙烯-二乙烯苯)/马来酸酐共聚多孔微球(PSt-DVB-co-MAH)及聚(苯乙烯-二乙烯苯)接枝马来酸酐多孔微球(PSt-DVB-g-MAH)。用FT-IR证明了改性产... 以环状马来酸酐为改性剂,分别采用改进的二步种子溶胀法和悬挂双键接枝法制得了高亲水性的聚(苯乙烯-二乙烯苯)/马来酸酐共聚多孔微球(PSt-DVB-co-MAH)及聚(苯乙烯-二乙烯苯)接枝马来酸酐多孔微球(PSt-DVB-g-MAH)。用FT-IR证明了改性产物中马来酸酐的存在;用TEM、SEM观察了改性前后微球的内、外部形貌;酸碱滴定法考查了MAH加入量对微球孔径的影响;用极性熊果苷的吸附对比实验验证了改性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得的改性微球在形态上与没改性前的微球略有差别,但当共聚法St∶DVB∶MAH=10∶8∶2及接枝法P(St-DVB)微球∶MAH=5∶3时,所得亲水微球均保持了较好的多孔形貌且亲水性比未改性的增大5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二乙烯基苯 多孔 改性 亲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双键大孔径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微球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3
作者 袁青 阚成友 +1 位作者 刘伟良 孔祥正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3-105,共3页
含双键大孔径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微球的合成与表征袁青阚成友刘伟良孔祥正*(山东大学化学系济南250100)关键词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树脂,悬浮聚合,树脂微球,复合致孔剂,孔结构1997-07-03收稿,1998-01... 含双键大孔径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微球的合成与表征袁青阚成友刘伟良孔祥正*(山东大学化学系济南250100)关键词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树脂,悬浮聚合,树脂微球,复合致孔剂,孔结构1997-07-03收稿,1998-01-12修回国家教委留学服务中心回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二乙烯基苯 树脂 复合致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淀法制备单分散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交联聚合物微球 被引量:1
4
作者 姜红燕 陈厚 +3 位作者 崔亨利 车绪新 王志刚 纪连芹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4-137,共4页
以乙腈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单分散的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交联聚合物微球。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仪对微球的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进行表征。系统地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单体总体积分数、单体配比及助溶剂... 以乙腈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单分散的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交联聚合物微球。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仪对微球的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进行表征。系统地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单体总体积分数、单体配比及助溶剂等条件对微球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IBN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2%,单体总体积分数为2%,单体配比为1∶1(体积比)时,可制备出单分散的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交联聚合物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散性 合物 沉淀 苯乙烯/二乙烯基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毫米级单分散聚-α-甲基苯乙烯空心微球制备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素芬 刘一杨 +5 位作者 魏胜 苏琳 李波 漆小波 张占文 黄勇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647-2650,共4页
采用汇聚式双重乳液发生器通过乳液微封装技术制备得到了毫米级单分散的聚-α-甲基苯乙烯空心微球。初步研究了各相流速对乳液形成过程、乳液直径及其分散度的影响。基于获得的单分散双重乳液,采用旋转蒸发方式固化得到了分散度小于3%... 采用汇聚式双重乳液发生器通过乳液微封装技术制备得到了毫米级单分散的聚-α-甲基苯乙烯空心微球。初步研究了各相流速对乳液形成过程、乳液直径及其分散度的影响。基于获得的单分散双重乳液,采用旋转蒸发方式固化得到了分散度小于3%、直径800~1200μm的聚-α-甲基苯乙烯空心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甲基苯乙烯 空心 乳粒发生器 单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α-甲基苯乙烯空心微球制备过程中的缺损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陈素芬 李波 +2 位作者 刘一杨 张占文 漆小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2,共4页
基于二次乳化技术产生W1/O/W2双重乳液,采用乳液微封装技术制备聚-α-甲基苯乙烯(PAMS)空心微球,研究了部分工艺参数对PAMS微球缺损形态和比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薄壁微球的低强度导致了微球表面缺损。当微球壁厚一定时,有3个因素影... 基于二次乳化技术产生W1/O/W2双重乳液,采用乳液微封装技术制备聚-α-甲基苯乙烯(PAMS)空心微球,研究了部分工艺参数对PAMS微球缺损形态和比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薄壁微球的低强度导致了微球表面缺损。当微球壁厚一定时,有3个因素影响缺损微球比例:W2相中聚乙烯醇质量分数、CaCl2质量分数和O/W2的相比,当它们分别为1.0%,1.5%,0.01时,薄壁(≤2μm)微球的缺损比例低于40%,球壳内也无气泡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甲基苯乙烯 空心 缺损 乳液封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臭氧处理聚-α-甲基苯乙烯微球表面化学镀镍 被引量:3
7
作者 匙芳廷 李波 +2 位作者 刘一杨 陈素芬 江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3-376,共4页
通过对微球表面进行紫外臭氧的处理,改善了镍层在微球表面的沉积性,经紫外臭氧处理的聚-α-甲基苯乙烯微球通过红外图谱和红外图像表征,用扫描电镜测量处理前后的镀镍微球表面形貌。结果表明:经过紫外臭氧联合处理后,微球表面被氧化,同... 通过对微球表面进行紫外臭氧的处理,改善了镍层在微球表面的沉积性,经紫外臭氧处理的聚-α-甲基苯乙烯微球通过红外图谱和红外图像表征,用扫描电镜测量处理前后的镀镍微球表面形貌。结果表明:经过紫外臭氧联合处理后,微球表面被氧化,同时接入了氨基,且处理过的微球镀镍后的结合力和表面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从而得出用紫外臭氧表面改性的方法可以提高塑料微球和金属壳的结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镍 -α-甲基苯乙烯 紫外臭氧处理 红外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铝-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的制备 被引量:4
8
作者 蔡佩君 唐永建 +1 位作者 冯长根 张林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55-658,共4页
 以Al2O3 PS复合材料为原料,采用乳液微封装法制备出掺杂Al2O3的PS空心微球。三相溶液分别是两个水相:蒸馏水(W1相)、5wt%PVA水溶液(W2相)和3wt%Al2O3 PS溶液(O相,苯和三氯甲烷混合物作溶剂)。所得微球表面粗糙度低于50nm。
关键词 三氧化二铝-苯乙烯复合 制备 复合材料 乳液封装法 PS空心 ICF 惯性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米级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综述 被引量:9
9
作者 包建民 闫志英 李优鑫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3060-3067,共8页
微米级多孔聚合物微球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是目前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微球粒径通常在1μm至数百微米,干燥状态下内部有几埃甚至几千埃的孔隙,具有球形度好、比表面积大、骨架密度低、吸附性强、力学强度高、与不同极性的... 微米级多孔聚合物微球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是目前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微球粒径通常在1μm至数百微米,干燥状态下内部有几埃甚至几千埃的孔隙,具有球形度好、比表面积大、骨架密度低、吸附性强、力学强度高、与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兼容性好等诸多优点,在生物医学、分析化学、环境保护、催化剂载体以及电子产品等领域中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除了具有高分子微球的一般特点外,还有物理及化学稳定性好、热稳定性好、生产成本低、工业应用前景广等优点,同时微球的苯环反应活性高,易于进行一系列的功能化反应,从而扩大其应用领域。基于上述优点,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多孔聚合物微球。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使得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制备和功能化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逐渐出现了多种微球制备方法。悬浮聚合法是制备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传统方法,其操作简单,产物后处理方便,但是得到的微球粒径呈多分散性。种子溶胀法被普遍认为是制备单分散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较好的方法,该方法在制备表面功能化、单分散大粒径的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沉淀聚合法也可以用来制备单分散的微球,但是该方法制备的微球交联度低、产量低,而且不易制备具有多孔结构的功能性微球。近几年利用微工程乳化技术制备微球的报道越来越多,包括微孔膜/微通道乳化法和微流控技术。这类方法制备的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单分散性良好,粒径、孔径等重现性好,为制备多孔聚合物微球开辟了新的方向。与此同时很多研究者致力于功能性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开发,通过在微球上引入各种功能基团改善微球的疏水性、溶解性和生物亲和性等,制得的不同特性的微球可应用于高效色谱填料、催化剂载体、生物医学、吸附剂等领域。本文首次详尽地分析和综述了微米级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制备方法和改性方法,讨论了影响微球孔径及孔分布的重要因素,并总结了该类微球近几年的应用研究状况,最后对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级多孔苯乙烯-乙烯 悬浮 种子溶胀 沉淀 工程乳化 功能化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分布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微球的制备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雅琼 许文林 鲁萍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27-529,共3页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 ,研究了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在极性溶剂中分散聚合的工艺条件对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表明 ,通过控制工艺条件 ,可以制得粒径均匀的共聚物微球。
关键词 窄分布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制备 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二乙烯苯-甲基丙烯酸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固相萃取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申书昌 马柏凤 徐雅雯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9-265,共7页
以苯乙烯、二乙烯苯和甲基丙烯酸为原料,聚乙烯醇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具有亲脂和弱阳离子交换性能的球形固相萃取填料,并确定了最佳的聚合反应条件。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聚合物结构和微... 以苯乙烯、二乙烯苯和甲基丙烯酸为原料,聚乙烯醇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具有亲脂和弱阳离子交换性能的球形固相萃取填料,并确定了最佳的聚合反应条件。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聚合物结构和微球的形貌,通过氮气吸附法测定了填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以氰草津、西玛津、阿特拉津和特丁津4种三嗪类除草剂为目标化合物,通过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联用技术,考察了样品溶液的酸度、过柱流量及洗脱剂的体积对萃取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固相萃取条件。测定了制备的固相萃取填料的吸附容量和小柱的穿透体积。氰草津、西玛津、阿特拉津和特丁津的检出限分别为0.26,0.63,0.42,0.31μ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乙烯-甲基丙烯酸合物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三嗪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N-乙烯基异丁酰胺)接枝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瑜 陈明清 +1 位作者 刘晓亚 杨成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8-120,共3页
合成了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35 0 0和 6 30 0的两种聚 (N 乙烯基异丁酰胺 ) (PNVIBA)大分子单体 ,并以此大分子单体与苯乙烯 (St)在V(乙醇 )∶V(水 ) =7∶3的混合溶剂中进行自由基分散共聚 ,得到了稳定分散的PNVIBA接枝聚苯乙烯 (PSt)高... 合成了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35 0 0和 6 30 0的两种聚 (N 乙烯基异丁酰胺 ) (PNVIBA)大分子单体 ,并以此大分子单体与苯乙烯 (St)在V(乙醇 )∶V(水 ) =7∶3的混合溶剂中进行自由基分散共聚 ,得到了稳定分散的PNVIBA接枝聚苯乙烯 (PSt)高分子微球。研究发现微粒的粒径随聚合体系中大分子单体相对分子质量和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并发现当混合溶剂中水的体积分数增加到 ρ(水 ) =35 %时 ,微球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烯基异丁酰胺) 大分子单体 苯乙烯 接枝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聚氨酯浇注胶的研制
13
作者 孟季茹 梁国正 +1 位作者 赵 磊 秦华宇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2-166,共5页
采用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对聚氨酯进行了改性研究,利用一步法工艺,制备了与三元乙丙橡胶具有化良粘接性能的双组分室温固化的改性浇注胶,克服了预聚法工艺所存在的合成工艺较长、固化工艺复杂、设备要求较高等缺点。通过正交实验确定... 采用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对聚氨酯进行了改性研究,利用一步法工艺,制备了与三元乙丙橡胶具有化良粘接性能的双组分室温固化的改性浇注胶,克服了预聚法工艺所存在的合成工艺较长、固化工艺复杂、设备要求较高等缺点。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配方,并对最佳体系的主要力学性能与ABS和三元乙丙橡胶的粘接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控制-NCO/-OH比值、低分子二元醇与聚酯多元醇的-OH摩尔比、催化引发体系用量等,可得到综合性能优异的稳定体系。当R=1.10、a=0.5、BPO/St=0.02、β=0.04%、γ=30%、ε=4%的力学性能均轶佳;改性剂、交联剂的用量对体系的粘接性能影响较大。该双组分浇注胶与三元乙丙橡胶/ABS的拉伸剪切强度可达15.0 MPa,粘接机理与传统的扩散机理、配位键理论等有所不同,主要遵循共轭互穿网络粘接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二乙烯基苯) 氨酯浇注胶 力学性能 粘接性能 改性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聚氨酯浇注胶的粘接性能
14
作者 孟季茹 梁国正 +1 位作者 赵磊 秦华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7-80,共4页
采用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对聚氨酯进行了改性研究 ,利用一步法工艺 ,制备了与三元乙丙橡胶具有优良粘接性能的双组分室温固化的改性浇注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配方 ,并对最佳体系与 ABS以及三元乙丙橡胶的粘接性能如拉伸剪切强度、... 采用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对聚氨酯进行了改性研究 ,利用一步法工艺 ,制备了与三元乙丙橡胶具有优良粘接性能的双组分室温固化的改性浇注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配方 ,并对最佳体系与 ABS以及三元乙丙橡胶的粘接性能如拉伸剪切强度、剥离强度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控制 - NCO/- OH比值、低分子二元醇与聚酯多元醇的 - OH摩尔比、催化引发体系用量等 ,可得到综合性能优异的稳定体系。当 R=1.10、α=0 .5、BPO/ St=2 .0 %、β=0 .0 4 %、γ=30 %、ε=4 %时力学性能均较佳 ;改性剂、交联剂的用量以及粘接时间等对体系的粘接性能影响较大。该双组分浇注胶与三元乙丙橡胶 / ABS的拉伸剪切强度可达 15 .0 MPa,剥离强度达 7.4 k N/ m,粘接机理与传统的扩散机理、配位键理论等有所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二乙烯基苯) 氨酯浇注胶 粘接性能 力学性能 氨酯浇注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α-甲基苯乙烯空心微球的开裂机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大伟 杨璨 +4 位作者 李洁 陈强 李波 黄卫星 刘梅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51,共5页
干燥过程是制备高表面质量聚α-甲基苯乙烯(PAMS)空心微球的关键过程之一。文中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55℃、75℃、95℃)和不同干燥温度(室温、45℃、65℃、85℃、100℃)对PAMS空心微球干燥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 干燥过程是制备高表面质量聚α-甲基苯乙烯(PAMS)空心微球的关键过程之一。文中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55℃、75℃、95℃)和不同干燥温度(室温、45℃、65℃、85℃、100℃)对PAMS空心微球干燥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温度对PAMS空心微球进行热处理后,具有严重初始微缺陷的空心微球所占百分比没有显著差异。因为最高热处理温度(95℃)远远低于PA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180℃)而不能使PAMS分子链段运动以消除残余内应力。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干燥后的空心微球表面出现裂纹的比例相应增加。干燥温度的升高将会导致空心微球球壳所受应力不断增大。而球壳所受应力是其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 表面 α-甲基苯乙烯空心 乙醇交换 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碲化镉量子点/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复合纳米微球的原位聚合与光学性质 被引量:2
16
作者 叶孙洁 沈宸 陆云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88-991,共4页
通过原位种子聚合构筑了碲化镉量子点(CdTe QDs)/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复合纳米微球。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对其形貌、结构、光学吸收性质及光致发光性... 通过原位种子聚合构筑了碲化镉量子点(CdTe QDs)/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复合纳米微球。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对其形貌、结构、光学吸收性质及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位聚合的CdTe/PEDOT-PSS复合物具有规则的球状结构,其吸收光谱是两个单独组分的吸收光谱的加和,发射光谱中550nm左右的峰是电荷转移的结果,显示了CdTe/PEDOT-PSS复合微球作为光电器件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化镉量子点 (3 4-乙撑二氧噻吩)-苯乙烯磺酸(PEDOT-PSS) 复合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铁-单宁酸配合物微球在棉织物上的结构生色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小威 韦天琛 +2 位作者 李亦江 邢铁玲 陈国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37,共6页
针对目前基于多巴胺制备结构色织物的过程耗时及成本高的问题,采取单宁酸替代多巴胺快速实现结构色效果,制备了聚苯乙烯/铁-单宁酸配合物(PS/TA-Fe^(3+))微球,并通过重力沉积法在棉织物表面构建无规密堆积的非晶胶体阵列。采用马尔文纳... 针对目前基于多巴胺制备结构色织物的过程耗时及成本高的问题,采取单宁酸替代多巴胺快速实现结构色效果,制备了聚苯乙烯/铁-单宁酸配合物(PS/TA-Fe^(3+))微球,并通过重力沉积法在棉织物表面构建无规密堆积的非晶胶体阵列。采用马尔文纳米粒度分析仪、场发射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显微角分辨光谱仪对聚苯乙烯(PS)微球、PS/TA-Fe^(3+)微球和结构色织物进行了表征,探究了适宜的单宁酸和Fe^(3+)用量,表征了结构色织物表面PS/TA-Fe^(3+)微球的排列、结构生色效果及PS/TA-Fe^(3+)涂层的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当单宁酸用量为10%、单宁酸与Fe^(3+)的量比为10∶1时,制备的PS/TA-Fe^(3+)微球粒径均匀、单分散性较好,结构色织物颜色柔和明亮,不具备角度依赖性,且具有良好的耐洗涤和耐摩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生色 结构色织物 苯乙烯/铁-单宁酸配合物 非晶胶体阵列 无规密堆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氯甲基化聚苯乙烯交联微球的新方法 被引量:44
18
作者 申艳玲 杨云峰 +1 位作者 高保娇 李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0-583,共4页
使用Lewis酸催化剂,用自制的氯甲基化试剂1,4-二氯甲氧基丁烷(BCMB),在室温下对聚苯乙烯交联微球(白球)进行氯甲基化反应,制得了氯含量接近17%的氯甲基化聚苯乙烯交联微球(氯球);通过红外光谱法与佛尔哈德分析法表征了产物的化学结构与... 使用Lewis酸催化剂,用自制的氯甲基化试剂1,4-二氯甲氧基丁烷(BCMB),在室温下对聚苯乙烯交联微球(白球)进行氯甲基化反应,制得了氯含量接近17%的氯甲基化聚苯乙烯交联微球(氯球);通过红外光谱法与佛尔哈德分析法表征了产物的化学结构与组成;考察了各种因素对氯甲基化反应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种因素对白球氯甲基化过程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1)影响白球的氯甲基化程度;(2)抑制或促进分子链之间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进一步交联,影响微球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1 4-二氯甲氧基丁烷 氯甲基化苯乙烯交联 氯甲基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聚氧乙烯两亲微球的表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丁小斌 李卫 +6 位作者 刘学涌 郑朝晖 张文传 邓金根 彭宇行 李蓓 陈新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66-168,172,共4页
利用聚氧乙烯大分子单体为功能单体 ,与苯乙烯悬浮共聚 ,合成具有两亲结构 ,平均粒径在 5μm~ 35μm的微球 ,用扫描电镜 (SEM)对微球的形貌、粒径及粒径分布进行表征 ;聚合物的结构及组成分别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仪测定 ;微球表面及... 利用聚氧乙烯大分子单体为功能单体 ,与苯乙烯悬浮共聚 ,合成具有两亲结构 ,平均粒径在 5μm~ 35μm的微球 ,用扫描电镜 (SEM)对微球的形貌、粒径及粒径分布进行表征 ;聚合物的结构及组成分别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仪测定 ;微球表面及内层的聚氧乙烯含量根据 X光电子能谱 (XPS)测得的氧含量计算得到 ,结果表明聚氧乙烯在表面层的含量明显高于内层及平均值 ;用滴定法测定了微球中羟基的含量 ,改变反应条件 ,可合成羟基含量在 0 .0 5 mmol/ g~ 0 .2 m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乙烯 两亲 表征 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淀聚合制备聚(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苯乙烯)单分散微球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召 顾相伶 +1 位作者 朱晓丽 孔祥正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2-896,共5页
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作交联剂,苯乙烯作共聚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作引发剂,在乙醇或其与水的混合溶剂中沉淀聚合制备了交联聚合物微球.研究了反应时间、交联剂用量以及溶剂中水含量对聚合过程及微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ETA用量在单... 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作交联剂,苯乙烯作共聚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作引发剂,在乙醇或其与水的混合溶剂中沉淀聚合制备了交联聚合物微球.研究了反应时间、交联剂用量以及溶剂中水含量对聚合过程及微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ETA用量在单体质量的5%-35%之间且反应时间不低于6h时可制得单分散聚合物微球.当PETA用量低于20%时,所得微球的粒径随PETA用量的增加逐渐减小,粒径分布逐渐变窄;此后继续提高PETA用量,微球粒径又逐渐增大,粒径分布逐渐变宽.向反应介质中加入水,可明显提高微球产率及单体转化率,但其体积分数达30%时,所得微球分散性变宽.在此基础上对微球的形成机理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散 沉淀 乙醇-水混合溶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