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C-g-MAH增容和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增塑PLA/PBAT共混体系
1
作者 王小君 曾安然 +2 位作者 张青海 汪扬涛 陈婷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49,共8页
聚乳酸(PLA)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共混是改善PLA脆性和加工性的有效途径,但二者相容性差导致力学性能不足。以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EVAC-g-MAH)为相容剂,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作为增塑剂,通过熔融挤出制备PL... 聚乳酸(PLA)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共混是改善PLA脆性和加工性的有效途径,但二者相容性差导致力学性能不足。以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EVAC-g-MAH)为相容剂,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作为增塑剂,通过熔融挤出制备PLA/PBAT/EVAC-g-MAH/ATBC共混体系,考察了EVAC-g-MAH和ATBC的用量对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流动性能、热稳定性、结晶性能、流变性能和形貌结构的影响,为高性能可降解材料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随着EVAC-g-MAH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界面相容性增加,EVAC-g-MAH的MAH基团与PLA/PBAT的极性基团反应,有利于PLA/PBAT共混体系热稳定、结晶能力和界面相容性提高,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提高。ATBC的加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韧性、加工流动性和界面相容性,但使共混体系的结晶温度、熔融温度、相对结晶度及热稳定性明显下降。当EVAC-g-MAH为10份,ATBC为15份时,PLA/PBAT(80/20)共混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从4.3 kJ/m2达到50.4 kJ/m2,熔体流动速率从15.1 g/10 min提高到52.9 g/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 乙烯-乙酸乙烯共物接枝马来酸酐 乙酰柠檬酸三丁 增容 增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三乙酯改性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丛川波 王好盛 +1 位作者 徐日炜 余鼎声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0-63,71,共5页
用熔融模压法制备了柠檬酸三乙酯(TEC)增塑的4HB含量不同的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P(3HB-co-4HB)]共混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和拉伸试验对共混物的热性能、结晶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 用熔融模压法制备了柠檬酸三乙酯(TEC)增塑的4HB含量不同的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P(3HB-co-4HB)]共混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和拉伸试验对共混物的热性能、结晶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增塑剂TEC的用量和4HB含量对共聚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EC用量的增大,P(3HB-co-17%4HB)共聚酯体系的结晶度减小,其熔融温度、玻璃化温度和结晶温度降低,屈服强度、断裂强度及模量也降低,屈服伸长率增大;随4HB含量的增大,相同用量的TEC共混体系的熔点、玻璃化温度和结晶温度降低,屈服强度、断裂强度和模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基丁酸-co-4-羟基丁酸) 柠檬酸三乙 结晶度 力学性能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锂/丙三醇改性玉米淀粉/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3
作者 杜云婷 王妤鑫 +2 位作者 邹金成 杨贞旋 张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3-51,共9页
为制备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淀粉(CS)/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共混材料,以氯化锂(LiCl)和丙三醇(Gly)构建新型复合改性剂,提出了一步共混制备改性CS/PBAT共混材料的新方法。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分... 为制备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淀粉(CS)/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共混材料,以氯化锂(LiCl)和丙三醇(Gly)构建新型复合改性剂,提出了一步共混制备改性CS/PBAT共混材料的新方法。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力学性能测试等考察了复合改性剂中LiCl对淀粉的作用效果,探究了复合改性剂对CS/PBAT共混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ly/LiCl复合改性剂中LiCl的引入能够增强改性剂与淀粉羟基和PBAT酯基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进一步破坏淀粉的氢键和颗粒结构,从而降低CS/PBAT的结晶度,改善淀粉与PBAT的相容性,提高共混材料的韧性、耐水性和降解性能,表现出比单纯丙三醇改性更好的作用效果。采用Gly和LiCl质量比10:1的复合改性剂,在CS和PBAT质量比为50:75时改性CS/PBAT共混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其断裂伸长率从改性前的21.9%提高到了271.7%,拉伸强度从改性前的13.4 MPa变为10.8 MPa,下降不大,显示出良好的改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 共混材料 氯化锂 丙三醇 复合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聚偏二氯乙烯膜中癸二酸二丁酯和乙酰柠檬酸三丁酯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微山 焦毅 +5 位作者 沈荣静 李元月 齐永润 秘铭 梁金海 张智力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7-100,126,共5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聚偏二氯乙烯(PVDC)膜中癸二酸二丁酯和乙酰柠檬酸三丁酯,采用DB-5MS毛细管色谱柱分离,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以二氯甲烷为提取溶剂,经自动索式提取完成后用气相色谱-质谱仪上机测定,外标法定量,癸二酸二丁酯和乙...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聚偏二氯乙烯(PVDC)膜中癸二酸二丁酯和乙酰柠檬酸三丁酯,采用DB-5MS毛细管色谱柱分离,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以二氯甲烷为提取溶剂,经自动索式提取完成后用气相色谱-质谱仪上机测定,外标法定量,癸二酸二丁酯和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很好分离,峰型好,可以准确定量,在两种加标水平下,癸二酸二丁酯和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回收率为94. 17%、95. 8%和93. 3%、95. 9%,相对标准偏差为1. 04%、1. 22%和1. 47%、0. 77%,相关系数为0. 999以上,检出限为0. 2 mg/kg。对色谱柱、气相色谱参数、提取方式条件等进行对比优化,该方法操作简捷高效,灵敏度高,准确性高,可实现PVDC膜中癸二酸二丁酯和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分析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偏二氯乙烯膜 癸二酸二丁 乙酰柠檬酸三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催化剂条件下聚(癸二酸-1,3-丙二醇)酯的合成及其分子质量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全勇 谭天伟 +1 位作者 翁靖一 张立群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69-173,共5页
在无催化剂条件下,采用直接熔融缩聚的方法合成了聚(癸二酸-1,3-丙二醇)酯,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其分子质量,同时考察了单体摩尔比及反应时间对产物组成及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丙二醇用量越多时,体系中生成不同分... 在无催化剂条件下,采用直接熔融缩聚的方法合成了聚(癸二酸-1,3-丙二醇)酯,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其分子质量,同时考察了单体摩尔比及反应时间对产物组成及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丙二醇用量越多时,体系中生成不同分子质量产物的多组分现象就越明显,产物的分子质量也较小;而反应体系中丙二醇用量较少时,则有利于产物的均一化,产物的分子质量也较大。此外,反应时间的延长有利于增大产物的分子质量,也增加高分子质量组分在产物中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二酸-1 3-丙二醇) 分子质量 癸二酸 1 3-丙二醇 熔融缩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癸二酸-1,3-丙二醇)酯低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6
作者 翁靖一 张立群 +1 位作者 卢咏来 刘全勇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53-958,共6页
在无催化剂、相对较低温度下合成了聚(癸二酸-1,3-丙二醇)酯低聚物。GPC色谱显示,过量1,3-丙二醇常使粗产物呈现多组分,但随其用量减少,粗产物逐渐变均一。FTIR光谱表明,低聚物主链为酯键结构,且羟基含量随单体摩尔比降低及第二阶段反... 在无催化剂、相对较低温度下合成了聚(癸二酸-1,3-丙二醇)酯低聚物。GPC色谱显示,过量1,3-丙二醇常使粗产物呈现多组分,但随其用量减少,粗产物逐渐变均一。FTIR光谱表明,低聚物主链为酯键结构,且羟基含量随单体摩尔比降低及第二阶段反应进行而趋于减小。1H NMR分析发现,低聚物实际摩尔组成远低于初始单体摩尔比;低聚物摩尔质量为967.14~3970.49g/mol,1,3-丙二醇封端度为38%~66%。该低聚物期望在口香糖制备中用作无毒、环境友好、可生物降解型增塑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二酸-1 3-丙二醇) 化学结构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PPS生物降解聚酯的合成与降解性能
7
作者 康宗华 王昌禄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49,共6页
以癸二酸1,3-丙二醇酯(PPS)预聚物为软段,丁二酸丁二醇酯(PBS)预聚物为硬段,通过直接缩聚方式,合成了一系列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癸二酸1,3-丙二醇酯)嵌段共聚物(PBS-PPS)。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1H-NMR)、差示扫描量热(DSC)、凝胶色... 以癸二酸1,3-丙二醇酯(PPS)预聚物为软段,丁二酸丁二醇酯(PBS)预聚物为硬段,通过直接缩聚方式,合成了一系列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癸二酸1,3-丙二醇酯)嵌段共聚物(PBS-PPS)。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1H-NMR)、差示扫描量热(DSC)、凝胶色谱(GPC)和扫描电镜(S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物料配比对共聚物的结晶性、热性能和降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为典型的聚酯结构,随着PPS链段的增加,共聚物的结晶度下降,PBS为68.00%,而PBS-PPS10∶3仅为35.50%;质量损失率增加,PBS在酶解液中10周内质量损失率为27%,而PBS-PPS10∶3为71%;相对分子质量降低程度增大,PBS下降了35%,而PBS-PPS10∶3为81%;共聚物表面形态的破坏程度和酯键的水解程度也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酸丁二醇 癸二酸 1 3-丙二醇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补强可生物降解聚酯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5
8
作者 乌艳 刘全勇 +3 位作者 石锐 刘晓 李丽 张立群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7-150,共4页
通过原位聚合和界面改性,制备出SiO2含量0phr~20phr(质量份数)的纳米SiO2/聚(癸二酸-丙三醇-柠檬酸)酯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改性纳米SiO2对弹性体表现出了优异的补强效果,拉伸强度可从0.9MPa提高到5.3... 通过原位聚合和界面改性,制备出SiO2含量0phr~20phr(质量份数)的纳米SiO2/聚(癸二酸-丙三醇-柠檬酸)酯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改性纳米SiO2对弹性体表现出了优异的补强效果,拉伸强度可从0.9MPa提高到5.3MPa;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表明,SiO2以纳米网络状态分散于基体中,与基体间界面结合良好;X射线衍射(XRD)谱图从分子短程相互作用的角度反映出SiO2的存在不利于有序结构的生成;差示扫描量热(DSC)曲线显示,随SiO2含量增加,材料的Tg向低温方向移动;降解性能测试表明,SiO2的加入有助于调节材料的降解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二酸-丙三醇-柠檬酸) 纳米二氧化硅 表面改性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塑剂对PHBV/PBS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翁云宣 吴丽珍 +3 位作者 周迎鑫 刁晓倩 王垒 张敏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1,共6页
分别以柠檬酸三乙酯(TEC)、聚乙二醇(PEG)作为聚β-羟基丁酸/戊酸酯(PHBV)和聚丁二酸丁二酯(PBS)共混时的增塑剂,通过熔融加工制得PHBV/PBS共混物。利用熔体流动速率仪、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万能材料试验仪、扫描电子显微镜... 分别以柠檬酸三乙酯(TEC)、聚乙二醇(PEG)作为聚β-羟基丁酸/戊酸酯(PHBV)和聚丁二酸丁二酯(PBS)共混时的增塑剂,通过熔融加工制得PHBV/PBS共混物。利用熔体流动速率仪、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万能材料试验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PHBV/PBS共混物的熔体流动速率、热性能、晶胞结构、力学性能、相形态等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增塑剂添加量的增加,共混物性能发生显著变化。当PEG和TEC用量均为10份(质量份)时,共混物的熔体流动速率分别增大到纯共混物的约3倍和1.8倍;PEG和TEC均使共混物的拉伸断裂伸长率先增加后降低,其中PEG和TEC的含量分别为2.5份和10份时,共混物有最大断裂伸长率;共混物的结晶(Tc)和熔融温度(Tm),随着两种增塑剂量增加均略有下降。扫描电镜照片表明两种增塑剂对共混物中两相的分散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羟基丁酸 戊酸 丁二酸丁二 增塑剂 柠檬酸三乙 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下合成基础油结构变化与黏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卞森 费逸伟 +3 位作者 姚婷 姜会泽 杨宏伟 陈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6-579,共4页
采用高温氧化模拟加速装置,模拟聚α-烯烃(PAO)和癸二酸二异辛酯(DIOS)航空润滑基础油的高温作业环境,考察了PAO和DIOS基础油高温作用下的黏度变化,评价了PAO和DIOS高温实验油样的热氧化安定性,并采用GC/MS和高压差示扫描量热法对高温... 采用高温氧化模拟加速装置,模拟聚α-烯烃(PAO)和癸二酸二异辛酯(DIOS)航空润滑基础油的高温作业环境,考察了PAO和DIOS基础油高温作用下的黏度变化,评价了PAO和DIOS高温实验油样的热氧化安定性,并采用GC/MS和高压差示扫描量热法对高温下实验油样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从180℃升至300℃,PAO油样黏度衰减了9.688 mm^2/s,降幅较大(53.9%),DIOS油样的黏度衰减了1.415 mm^2/s,降幅较小(12.8%);PAO实验油样的起始氧化温度(IOT)下降了11.87℃,DIOS实验油样的IOT下降了6.24℃。表征结果显示,PAO是排列整齐的梳状多侧链结构,含较多的叔碳原子,易发生剧烈的热裂解反应,生成小分子化合物,油样黏度降低;DIOS是双酯结构,热分解较困难,其高温产物主要由烯烃、不饱和酯及饱和酯组成,且相对含量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基础油 黏度 Α-烯烃 癸二酸二异辛 热氧化安定性 航空润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