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胺化哌嗪羧酸聚酰胺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
作者 宋刚福 胡智媛 +1 位作者 高亚伟 王小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3,共10页
研究了基于哌嗪-2-羧酸聚酰胺膜的胺化改性方法及对膜性能的影响。采用界面聚合技术,以哌嗪-2-羧酸和均苯三甲酰氯分别为两相单体制备负电性纳滤初始膜,并通过有机环境胺化进行二次改性,明显提升了负电性纳滤膜表面的正电荷密度。其中,... 研究了基于哌嗪-2-羧酸聚酰胺膜的胺化改性方法及对膜性能的影响。采用界面聚合技术,以哌嗪-2-羧酸和均苯三甲酰氯分别为两相单体制备负电性纳滤初始膜,并通过有机环境胺化进行二次改性,明显提升了负电性纳滤膜表面的正电荷密度。其中,多乙烯多胺直接表面改性法显著提升膜表面正电荷密度和水渗透系数[最高170.0 L/(m^(2)·h·MPa)],增加MgCl_(2)截留(60.3%)和降低Na_(2)SO_(4)截留(27.4%);而有机环境层状界面聚合法可使纳滤膜具备适中的水渗透系数[75.0 L/(m^(2)·h·MPa)]、减小的膜孔径(0.37 nm)和近电中性的膜表面(MgCl_(2)和Na_(2)SO_(4)截留率分别为71.5%和78.3%)。同时,利用孔径相异/相近和电性不同的纳滤膜截留全氟化合物,并结合膜结构表征,显示膜表面位置的电荷对截留发挥关键作用,是尺寸筛分效应的有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纳滤膜 哌嗪-2-羧酸 表面电荷调控 胺化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杯芳烃-哌嗪)酰胺与2,2′-联吡啶超分子泡沫网络结构的构筑 被引量:1
2
作者 苗瑞祥 刘冬青 +3 位作者 任顺 朱泽晛 陈英波 张宇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327-2334,共8页
大环番衍生物单体5,11,17,23-四叔丁基-25,27-二酰氯基-26,28-二羟基杯[4]芳烃(DC)与哌嗪通过界面聚合,制备了聚(杯芳烃-哌嗪)酰胺(D).化合物D在乙酸乙酯溶液中形成平均直径为28和164 nm的双分布囊泡形聚集体. 2,2'-联吡啶(bpy)对... 大环番衍生物单体5,11,17,23-四叔丁基-25,27-二酰氯基-26,28-二羟基杯[4]芳烃(DC)与哌嗪通过界面聚合,制备了聚(杯芳烃-哌嗪)酰胺(D).化合物D在乙酸乙酯溶液中形成平均直径为28和164 nm的双分布囊泡形聚集体. 2,2'-联吡啶(bpy)对化合物D的交联作用可将囊泡转变为实心无规则交联网.水将交联网转变为两相界面处存在的泡沫.这个变化过程表明,化合物D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调整聚集状态,多重诱因使其最终形成宏观泡沫状自组装构筑.化合物D是一个集合芳香大环-小杂环,疏水-亲水、氢键供体受体、刚性-柔性及富π空腔等多种结构及自组装于一体的高分子结构,其分子链在不同诱因下改变扭曲和取向导致超分子交联网络的形成.这种可逆宏观自组装现象为自组装机理的理解及刺激-响应材料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试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自组装 (芳烃-哌嗪)酰胺 2 2′-联吡啶 超分子交联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双-1,2-酰胺桥联杯[4]芳烃对碱金属苦味酸盐的加合性质
3
作者 舒和庆 张蓉仙 沈小平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4年第2期172-175,共4页
杯芳烃依据其空穴的大小和性质而对离子具有选择性加合的能力,这可用作离子的分离和识别 作者利用氨解杯[4]芳烃酯合成新型双 1,2 酰胺桥联杯[4]芳烃,用紫外光度法研究它对碱金属苦味酸盐的加合性质,24℃时在CHCl3介质中,测得其对钾、... 杯芳烃依据其空穴的大小和性质而对离子具有选择性加合的能力,这可用作离子的分离和识别 作者利用氨解杯[4]芳烃酯合成新型双 1,2 酰胺桥联杯[4]芳烃,用紫外光度法研究它对碱金属苦味酸盐的加合性质,24℃时在CHCl3介质中,测得其对钾、铷的加合常数Ka,表明该杯[4]芳烃对碱金属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芳烃 苦味酸盐 加合常数 紫外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杯芳烃树枝型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和对金属离子的识别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云艳 蔡亚华 颜朝国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8-282,共5页
通过扩散法,采用氨基对丙烯酸甲酯的M ichael加成反应和酯基的酰胺化反应交替进行,合成了4种树枝型对叔丁基杯[n]芳烃酰胺衍生物(n=6,8)。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 is)研究了它们对不同金属离子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这4种主体对Ag+、UO... 通过扩散法,采用氨基对丙烯酸甲酯的M ichael加成反应和酯基的酰胺化反应交替进行,合成了4种树枝型对叔丁基杯[n]芳烃酰胺衍生物(n=6,8)。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 is)研究了它们对不同金属离子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这4种主体对Ag+、UO22+具有最好的选择性识别性能,主客体间分别形成了1∶2或1∶3的络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 树枝型化合物 酰胺 离子识别 紫外-可见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胺的聚电解质复合物血液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奚延斐 张京川 +3 位作者 田文华 雷学会 宋琦 郑平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40-244,233,共6页
本文用六水哌嗪和甲撑双丙烯酰胺合成了聚酰胺一胺(PAA),并由藻朊酸(AA)、羧甲基纤维素(CMC)和聚甲基丙烯酸(PMA)按不同比例与PAA形成六种聚电解质复合物(PEC)。同时采用动态凝血时间试验和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_a单克隆抗体(SZ-21)放... 本文用六水哌嗪和甲撑双丙烯酰胺合成了聚酰胺一胺(PAA),并由藻朊酸(AA)、羧甲基纤维素(CMC)和聚甲基丙烯酸(PMA)按不同比例与PAA形成六种聚电解质复合物(PEC)。同时采用动态凝血时间试验和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_a单克隆抗体(SZ-21)放免试验综合评价了这六种PEC的血液相容性。其中由藻朊酸和聚酰胺一胺(2:1)形成的PEC具有优异的血液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 电解质复合物 血液相容性 六水哌嗪 甲撑双丙烯酰胺 动态凝血时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