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辐照剂量对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许远远 郑怡磊 +3 位作者 王进炜 傅公维 周坚 朱伟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74,共6页
采用凝胶含量、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波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拉伸性能等表征手段,研究不同辐照剂量(60 kGy, 90 kGy, 120 kGy, 160 kGy和200 kGy)对辐照交联的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的结构、热性能和力学... 采用凝胶含量、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波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拉伸性能等表征手段,研究不同辐照剂量(60 kGy, 90 kGy, 120 kGy, 160 kGy和200 kGy)对辐照交联的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的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200 kGy辐照范围内,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P(VDF-HFP)中凝胶含量增加、交联度增加,而可溶解的未交联部分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均减小;P(VDF-HFP)的熔融温度和热分解温度均降低,600℃残炭量增加;P(VDF-HFP)的力学性能在辐照剂量60 kGy时显著改善,且断裂伸长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本研究对P(VDF-HFP)形状记忆材料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 辐照剂量 结构 热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铁电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飞鹏 夏钟福 邱勋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共3页
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是PVDF家族备受关注的新成员,因为这种共聚物薄膜具有显著的电活性,如铁电性、压电性和热释电性,特别是其电致伸缩系数可高达1700pm/V。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这种新型铁电共聚物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 乙烯-丙烯 铁电性 压电性 热释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制备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梁子雷 李琪 +1 位作者 孙悦 乔庆东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08年第10期22-24,共3页
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出制备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的最佳条件,即搅拌温度50℃、溶剂蒸发时间15 min、空气相对湿度40、相转化温度40℃。实验表明,溶剂蒸发时间对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吸液率影响最显著。在最佳制膜条件下,... 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出制备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的最佳条件,即搅拌温度50℃、溶剂蒸发时间15 min、空气相对湿度40、相转化温度40℃。实验表明,溶剂蒸发时间对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吸液率影响最显著。在最佳制膜条件下,考察了3种增塑剂,即PEG-400、DBP 和 PVP-K30对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吸液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中,PEG-400、DBP 和 PVP-k30的含量为0.1 g 时,对应膜的吸液率分别为495%、480%和540%,说明 PVP-K30是最理想的增塑剂,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 合物基体 电解质膜 正交试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制备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锂离子电池隔膜及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欣 裴广玲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5-89,93,共6页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丙酮的混合溶液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纳米纤维膜,并对纺丝工艺及纤维膜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PVDF-HFP纤维膜的最佳纺丝工艺条件为:纺丝液浓度为0.2...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丙酮的混合溶液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纳米纤维膜,并对纺丝工艺及纤维膜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PVDF-HFP纤维膜的最佳纺丝工艺条件为:纺丝液浓度为0.26g/mL、溶剂DMF与丙酮的体积比为7∶3、纺丝电压为20kV、纺丝温度为30℃。制备的PVDF-HFP纤维膜中纤维直径主要分布在150~300nm,膜的熔点为157.94℃,拉伸强度为10.09MPa,断裂伸长率为74.34%,孔隙率达84%,吸液率达到5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乙烯-丙烯 锂离子电池 隔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化学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园园 乔庆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1,共5页
主要介绍了近年国内外锂离子电池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化学改性研究进展。对组成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隔膜、增塑剂、锂盐的研究现状及机理做了总结,并展望了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乙烯-丙烯 化学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多孔膜的制备和微结构
6
作者 李卫 李晶晶 +1 位作者 张芳 杜飞鹏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55-59,共5页
为了研究非溶剂对多孔膜微结构的影响,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以甲醇、乙醇、乙二醇或丙三醇为非溶剂,制备了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多孔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铸膜液中没有添加非溶剂时,由于N,N... 为了研究非溶剂对多孔膜微结构的影响,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以甲醇、乙醇、乙二醇或丙三醇为非溶剂,制备了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多孔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铸膜液中没有添加非溶剂时,由于N,N-二甲基甲酰胺(DMF)相对于水的扩散速度很快,导致多孔膜表面形成致密皮层,膜支撑层的孔结构为指状孔和海绵状孔相结合;而非溶剂甲醇和乙醇的添加,并没有明显改变多孔膜皮层的致密结构,支撑层仍然是指状孔和海绵状孔相结合;但是,多元醇的添加使制备的PVDF-HEP皮层和中间层具有较好的孔结构,孔隙率比较高.丙三醇添加到PVDF-HFP的制膜液中,使多孔膜的皮层形成了均匀的微孔结构,膜支撑层为拇指状大孔结构,孔隙率达到8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 浸没沉淀相转化 多孔膜 微结构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纳米纤维膜3D微/纳米串珠构建及性能
7
作者 张钰 陈明星 +4 位作者 王琦 王新亚 张威 潘英爽 时庆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4-61,共8页
文中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成纤聚合物、SiO_(2)为无机添加剂,通过静电纺丝法与静电喷涂法制备了PVDF-HFP/(PVDF-HFP/SiO_(2))复合纳米纤维膜,并研究了SiO_(2)添加量和喷涂时间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所得复合纳... 文中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成纤聚合物、SiO_(2)为无机添加剂,通过静电纺丝法与静电喷涂法制备了PVDF-HFP/(PVDF-HFP/SiO_(2))复合纳米纤维膜,并研究了SiO_(2)添加量和喷涂时间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所得复合纳米纤维膜由下层PVDF-HFP纳米纤维和上层PVDF-HFP/SiO_(2)微/纳米串珠构成。当SiO_(2)质量分数为2%、喷涂时间为2 h时,所得膜的水接触角高达123°,具有优异的疏水性,呈现出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分离通量可达9800 L/(m^(2)·h),分离效率大于99%。此外,所得膜循环使用10次后分离效率仍可达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 复合纳米纤维膜 静电纺丝法 静电喷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co-丙烯酰胺)/壳聚糖水凝胶涂层改性聚偏氟乙烯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武晓瑞 张淑敏 +3 位作者 孔雀 栗志广 李蓉 任学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9-84,共6页
将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壳聚糖(CS)配制成整理液,以浸渍的方式涂覆于商用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使丙烯酸与丙烯酰胺共聚,并与壳聚糖一同在膜表面形成水凝胶涂层,从而制得P(AA-co-AM)/CS水凝胶涂层改性PVDF膜。利用扫描电... 将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壳聚糖(CS)配制成整理液,以浸渍的方式涂覆于商用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使丙烯酸与丙烯酰胺共聚,并与壳聚糖一同在膜表面形成水凝胶涂层,从而制得P(AA-co-AM)/CS水凝胶涂层改性PVDF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膜的表面形貌与结构进行表征,并对膜的水接触角、水下油接触角、纯水通量与分离效率进行测定,此外,还对膜的抗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改性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与水下疏油性,与未改性膜相比,改性膜对油水乳液、金属离子、有机染料的分离效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此外,改性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能够在接触时间仅为1min时杀死所有接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 丙烯酰胺 亲水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硅藻土/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插层结构多孔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9
作者 王园园 乔庆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7-133,共7页
采用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为基体,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表面改性硅藻土,通过浇铸-热压法制膜。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交流阻抗法等测试手段对电解质膜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实... 采用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为基体,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表面改性硅藻土,通过浇铸-热压法制膜。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交流阻抗法等测试手段对电解质膜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实验表明,添加2%改性硅藻土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相比于纯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孔隙率、吸液率和热稳定性都有所提高,结晶度降低,界面稳定性极大改善,电导率(30℃)和电化学稳定窗口分别达2.90 mS/cm和5.5V。表明在聚合物基体中嵌入高开孔结构的硅藻土构成插层结构的方案具有取代造孔剂制膜方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 硅藻土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对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智能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闻宇 陈莉 于晓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18,共4页
采用表面改性的方法(强碱处理)制备具有温度敏感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智能膜,并对其环境响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温度敏感膜可以分别通过控制温度的变化,有效的控制纯水通量和卵清蛋白的截留率。
关键词 乙烯 中空纤维膜 N-异丙基丙烯酰胺 水凝胶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共混膜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程洪斌 尹秀丽 《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4-60,共7页
PVDF(聚偏氟乙烯)/PAN(聚丙烯腈)共混制膜可以有效地改善膜的透过性能,而截留基本不变.共混比的改变直接影响着铸膜液的相容性,而相容性的变化与共混膜的性能变化有一定相应关系.实验证明,这是一种改善PVDF膜性能... PVDF(聚偏氟乙烯)/PAN(聚丙烯腈)共混制膜可以有效地改善膜的透过性能,而截留基本不变.共混比的改变直接影响着铸膜液的相容性,而相容性的变化与共混膜的性能变化有一定相应关系.实验证明,这是一种改善PVDF膜性能简便有效的方法,具有极好的实用开发价值.文中还讨论了溶剂种类、聚合物浓度、添加剂种类及用量和凝固浴组成等工艺条件对共混膜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 共混膜 相容性 超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光引发直接接枝丙烯酸制备聚偏氟乙烯pH敏感膜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林 华河林 +1 位作者 李娜 熊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0-144,共5页
聚偏氟乙烯铸膜液中添加多乙烯多胺,制备含碳碳双键的聚偏氟乙烯超滤膜;在不除氧和无光引发剂条件下,采用紫外光直接辐射将单体丙烯酸接枝到聚偏氟乙烯膜表面,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H敏感膜。考察单体丙烯酸浓度、反应时间与接枝率的关系,... 聚偏氟乙烯铸膜液中添加多乙烯多胺,制备含碳碳双键的聚偏氟乙烯超滤膜;在不除氧和无光引发剂条件下,采用紫外光直接辐射将单体丙烯酸接枝到聚偏氟乙烯膜表面,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H敏感膜。考察单体丙烯酸浓度、反应时间与接枝率的关系,当丙烯酸质量分数为40%,反应时间20 min时,膜接枝率为26.6%。当接枝率为18.7%时,膜的pH敏感性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敏感膜 紫外光接枝 乙烯 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共聚物P(MMA-co-AMPS)对聚偏氟乙烯超滤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京强 崔巍巍 +2 位作者 刘立柱 王诚 徐文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2,共6页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亲水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疏水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共聚合法制得了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以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通过相转变法制...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亲水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疏水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共聚合法制得了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以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通过相转变法制备PVDF/P(MMA-co-AMPS)超滤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失重法表征无规共聚物的组成和热稳定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吸水率测试、表面润湿性测试,探讨了不同单体摩尔比对PVDF/P(MMA-co-AMPS)超滤膜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AMPS与MMA间发生自由基聚合生成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PVDF/P(MMA-co-AMPS)超滤膜表面多孔,内部有大孔,存在相对致密皮层和多孔的支撑层。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摩尔比为2∶1时,PVDF/P(MMA-co-AMPS)超滤膜吸水率和表面润湿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甲基丙烯酸甲酯 乙烯 超滤膜 吸水率 表面润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乙基氢氧化铵改性聚偏氟乙烯接枝聚丙烯酸油水分离膜的制备 被引量:10
14
作者 闫凯波 郭贵宝 刘金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65-1572,共8页
使用四乙基氢氧化铵(TEAH)液相本体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将丙烯酸(AA)接枝到改性PVDF骨架上,合成了聚偏氟乙烯接枝聚丙烯酸(PVDF-g-PAA)共聚物,通过浸没沉淀法制备了PVDF-g-PAA亲水性油水分离膜.通过傅里... 使用四乙基氢氧化铵(TEAH)液相本体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将丙烯酸(AA)接枝到改性PVDF骨架上,合成了聚偏氟乙烯接枝聚丙烯酸(PVDF-g-PAA)共聚物,通过浸没沉淀法制备了PVDF-g-PAA亲水性油水分离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过滤试验分析了膜的结构和分离性能.研究了不同接枝条件对PVDF-g-PAA膜接枝率的影响.同时,通过膜接枝率与膜表面接触角的关系确定最佳接枝条件.结果表明,TEAH使PVDF脱去HF产生碳碳双键且PAA接枝到改性的PVDF骨架上,膜内外孔隙分布均匀;PVDF-g-PAA膜的接触角随着接枝率的提高而降低.接枝单体AA含量为45%,接枝温度为85℃,接枝4 h制备的PVDF-g-PAA膜的接枝率为20.1%,孔隙度为65.3%,平均孔径为78.0 nm,接触角为57.5°,且在60 s内接触角降至14.3°;纯水通量提高到571.33L/(m2·h),截留率和水通量恢复率分别达到94.3%和88.7%,且通量衰减率仅为9.8%.与纯PVDF膜相比,PVDF-g-PAA膜的分离性能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膜 乙烯 本体改性 四乙基氢氧化铵 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敏感型甲基丙烯酸接枝聚偏氟乙烯微滤膜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峰 唐建国 +4 位作者 王瑶 刘继宪 宋喆 王蕊 黄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0-51,84,共3页
以强碱、强氧化剂溶液对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极化改性后,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将α-甲基丙烯酸接枝到PVDF微孔滤膜表面,得到pH值敏感型微孔滤膜。结果表明:接枝率确定的情况下,水通量随着被过滤溶液pH值的变化而明显变化... 以强碱、强氧化剂溶液对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极化改性后,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将α-甲基丙烯酸接枝到PVDF微孔滤膜表面,得到pH值敏感型微孔滤膜。结果表明:接枝率确定的情况下,水通量随着被过滤溶液pH值的变化而明显变化;接枝率的逐步升高,水通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接枝膜经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测试表明,接枝膜表面孔数减少,孔径变小,并且观察到孔内有絮状物,证明接枝甲基丙烯酸的存在。为了兼顾改性膜的水通量和pH值敏感性能,需要将膜的接枝率控制在1.9%-6.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敏感 乙烯 Α-甲基丙烯 微孔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聚丙烯复合型疝气补片的制备 被引量:7
16
作者 余颖娜 杨庆 黄丽媛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30,共6页
利用等离子体改性对普通聚丙烯(PP)织物进行表面处理,然后在织物表面涂覆氟橡胶黏合剂,并将其与聚偏氟乙烯(PVDF)静电纺纤维薄膜毡复合,研究了聚偏氟乙烯/聚丙烯复合型疝气补片的制备方法。结果表明:利用氦气对PP织物进行等离子体处理... 利用等离子体改性对普通聚丙烯(PP)织物进行表面处理,然后在织物表面涂覆氟橡胶黏合剂,并将其与聚偏氟乙烯(PVDF)静电纺纤维薄膜毡复合,研究了聚偏氟乙烯/聚丙烯复合型疝气补片的制备方法。结果表明:利用氦气对PP织物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可提高其亲水性能;处理后PP织物表层的氧含量增加,碳含量降低,亲水性增强;最佳的等离子体改性参数为功率150 W,处理时间2 min。PP织物与PVDF纤维薄膜毡复合后,断裂强度增大,但断裂伸长率和厚度基本保持不变;复合补片的水通量为11.73 mL/min,能满足体液的正常传输;复合补片在温度为50℃以下无明显收缩,从尺寸稳定性角度来说用于人体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 等离子体改性 乙烯 静电纺丝 疝气补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混物的老化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娇娇 王庭慰 周明柱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02,106,共5页
对聚偏氟乙烯(PVD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物的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对试样进行湿热老化和紫外老化的加速老化实验,得到了拉伸强度和色差值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湿热老化过程中,拉伸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小,且P... 对聚偏氟乙烯(PVD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物的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对试样进行湿热老化和紫外老化的加速老化实验,得到了拉伸强度和色差值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湿热老化过程中,拉伸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小,且PVDF与PMMA的质量比为70∶30时最大,但此时材料脆性太大;而在老化121 d后,随PM-MA含量的增加,试样的熔融指数增加;在老化152 d内,四组试样色差值ΔE<1.5,属于可接受的范围。同样两组薄膜样品在紫外光老化实验中,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在紫外老化的1040h内,色差值ΔE<1,耐紫外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色差值 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聚偏氟乙烯膜上的辐照接枝 被引量:3
18
作者 魏建功 李志明 王新灵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97-1200,共4页
采用电子加速器(EB)预辐照接枝的方法,在聚偏氟乙烯(PVDF)膜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制备了PVDF-g-PMMA膜。研究了辐照剂量、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溶剂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接枝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增加... 采用电子加速器(EB)预辐照接枝的方法,在聚偏氟乙烯(PVDF)膜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制备了PVDF-g-PMMA膜。研究了辐照剂量、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溶剂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接枝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增加;反应初期接枝率随着单体质量分数的增大迅速增加,当单体质量分数达40%时,增加缓慢;单体质量分数达70%时,接枝率最高;从40℃开始接枝率缓慢上升,至60℃时陡增,之后接枝率基本不变;醇类是接枝反应很好的溶剂。用FT-IR、DSC分析了接枝物的组成及热性能。接枝膜成分为PVDF-g-PMMA共聚物,接枝膜在117℃处出现Tg峰,随着接枝率的增加该峰越来越明显,说明发生了接枝反应。随着接枝率的增加,熔融峰左移并最终消失,说明PMMA的接枝破坏了原PVDF膜的结晶性。吸液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大,PVDF接枝膜达到的最大吸液率为290%,所需要的时间比原PVDF膜长。接枝率为50%的PVDF膜的离子电导率为6.0×10-3S/cm,吸液率达290%,MMA的接枝改善了PVDF电解质膜的电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预辐照接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交替多层材料的热稳定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大勇 吉笑盈 +2 位作者 李姜 郭少云 沈佳斌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3,共5页
利用微层共挤出技术制得不同层数(2,16,64层)的聚偏氟乙烯(PVD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交替多层材料,通过偏光显微镜、垂直燃烧测试、热失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微型量热测试研究了层数的变化对体系热分解和热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 利用微层共挤出技术制得不同层数(2,16,64层)的聚偏氟乙烯(PVD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交替多层材料,通过偏光显微镜、垂直燃烧测试、热失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微型量热测试研究了层数的变化对体系热分解和热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VDF层与PMMA层沿层状样品的厚度方向交替排列,层结构明显,层界面清晰,随着层数的增加,层界面数增加,材料的垂直燃烧行为几乎不变,但表现出更高的热稳定性;高层数样品中热稳定性优异的PVDF层对易热解的PMMA层保护作用增强,且在热释放过程中,更多的层界面为PVDF炭层的形成提供了更丰富的空间,使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减小,总热释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交替多层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膜液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含量对聚偏氟乙烯膜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炼 刘国梁 +3 位作者 冀春苗 王晓爽 常江 王佳伟 《净水技术》 CAS 2021年第11期71-74,83,共5页
为深入研究铸膜液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含量对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影响,文中配制不同PMMA含量的铸膜液,通过溶液相转化法制备PVDF平板膜,采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接触角测定仪、孔径分析仪、纯水通量测定仪对膜形貌和膜性能... 为深入研究铸膜液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含量对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影响,文中配制不同PMMA含量的铸膜液,通过溶液相转化法制备PVDF平板膜,采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接触角测定仪、孔径分析仪、纯水通量测定仪对膜形貌和膜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铸膜液中PMMA含量增加,膜的孔径减小,膜表面的粗糙程度降低,膜的抗污染性能增强,当PMMA含量为1 wt%时,膜通量达到最大值,膜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PVDF)膜 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相转化 膜形貌 膜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