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Cl_(3)-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聚偏二氟乙烯膜电导率的影响
1
作者 李欢 周继承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19,共6页
以FeCl_(3)和鳞片石墨为原料,通过改进熔融盐法制得高导电的FeCl_(3)插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FeCl_(3)-GICs);将其作为导电填料,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为基体,制备了具有各向异性导电的FeCl_(3)-GICs/PVDF复合导电膜。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对... 以FeCl_(3)和鳞片石墨为原料,通过改进熔融盐法制得高导电的FeCl_(3)插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FeCl_(3)-GICs);将其作为导电填料,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为基体,制备了具有各向异性导电的FeCl_(3)-GICs/PVDF复合导电膜。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对所制备的FeCl_(3)-GICs填料及复合导电膜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评测。结果表明,FeCl_(3)-GICs产品层间距从石墨原料的0.335 nm增加至0.94 nm;其粉末电导率从石墨原料的2.86×10^(4) S/m提高到9.09×10^(4) S/m,导电性能提高3倍以上。以FeCl_(3)-GIC为导电填料制备的复合导电膜不仅可以将PVDF膜的水平方向电导率提高10个数量级,且具有电导率分布的各向异性;此外,复合导电薄膜表现出极好的柔性与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l_(3)-石墨层间化合物 石墨高分子复合导电膜 电导率 各向异性 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聚偏氟乙烯互穿网络凝胶的合成及其压电性能
2
作者 杜丽君 孟庆华 金鑫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为构筑具有较高压电性能、高柔性的含聚偏氟乙烯(PVDF)水凝胶,采用原位交联聚合和溶剂置换相结合的合成方法,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N,N'-亚甲基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设计了聚丙烯酰胺(PAM)交联网络与P... 为构筑具有较高压电性能、高柔性的含聚偏氟乙烯(PVDF)水凝胶,采用原位交联聚合和溶剂置换相结合的合成方法,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N,N'-亚甲基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设计了聚丙烯酰胺(PAM)交联网络与PVDF分子链互穿的水凝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等表征手段对互穿网络水凝胶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VDF分子链均匀分布在水凝胶结构中,并与PAM交联网络互穿;PVDF的β晶型明显增加;含PVDF的水凝胶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压电性能,在12.5 kPa压缩应力下最高电压差可达15.17 mV,展现了作为高性能压电传感器材料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酰胺 互穿网络凝胶 丙烯 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电压稳定剂改性聚偏氟乙烯基介电薄膜的储能性能研究
3
作者 李琳 郑楷川 +6 位作者 马海鑫 牛晟堃 于浩 张健 邢照亮 张天栋 迟庆国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3,共8页
聚偏氟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TrFE-CFE),简称PVTC)因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而有望作为新型电容器薄膜材料。本文首先通过优化薄膜制备的热压工艺来调控PVTC的晶相结构,探讨不同热压温度对PVTC薄膜晶... 聚偏氟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TrFE-CFE),简称PVTC)因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而有望作为新型电容器薄膜材料。本文首先通过优化薄膜制备的热压工艺来调控PVTC的晶相结构,探讨不同热压温度对PVTC薄膜晶相结构的影响;然后利用溶液流延法制备掺杂低含量电压稳定剂芳香酮类小分子4-丙烯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ALRB)的PVTC复合薄膜,系统研究ALRB掺杂含量对复合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当热压温度为180℃时,PVTC薄膜内部形成了α晶相、β晶相和γ晶相共存的多相结构,对其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提升效果显著。适量的电压稳定剂ALRB能够耗散高能电子能量,提高PVTC薄膜的绝缘性能。当ALRB质量分数为0.5%时,PVTC/ALRB复合薄膜的电气强度达到了485.7 kV/mm,储能密度和充放电效率分别为12.12 J/cm^(3)和6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烯-乙烯) 复合薄膜 电压稳定剂 储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离子液体凝胶膜及气体渗透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春芳 张倩 +2 位作者 白云翔 顾瑾 孙余凭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17-2122,共6页
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p(VDF-HFP)/[BMIM]PF6凝胶膜,对该膜的内部结构及机械性能进行表征,探讨了[BMIM]PF6添加量对凝胶膜的CO2/N2渗透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MIM]PF6添加量的增加,p(VDF-HFP)/[BMIM]PF6体系的凝胶温度逐渐降低... 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p(VDF-HFP)/[BMIM]PF6凝胶膜,对该膜的内部结构及机械性能进行表征,探讨了[BMIM]PF6添加量对凝胶膜的CO2/N2渗透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MIM]PF6添加量的增加,p(VDF-HFP)/[BMIM]PF6体系的凝胶温度逐渐降低,凝胶膜的聚合物骨架结构由致密变成疏松的球晶结构;同时[BMIM]PF6的添加降低了凝胶膜的结晶度,改善了p(VDF-HFP)链段的柔韧性,因而膜的CO2和N2渗透系数显著增加,CO2/N2渗透选择性则先升高后降低;凝胶膜受扩散过程控制,当[BMIM]PF6添加量(质量分数)由0增加到60%时,凝胶膜的CO2渗透性系数从0.2 Barrer增加到94.3 Barr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致相分离法 乙烯-丙烯 离子液体 凝胶膜 气体渗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相转化法制备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对称微孔膜 被引量:6
5
作者 汪国杰 潘慧铭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8,共4页
用干 /湿相转化成膜法制备了偏氟乙烯 -六氟丙烯共聚物 (PVDF -HFP)为基材的对称微孔膜 ,该膜可用于塑料锂离子电池的聚合物电解质 .通过扫描电镜、孔隙率和湿膜电导率 ,主要考察了成膜工艺中干态处理的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对所制微孔... 用干 /湿相转化成膜法制备了偏氟乙烯 -六氟丙烯共聚物 (PVDF -HFP)为基材的对称微孔膜 ,该膜可用于塑料锂离子电池的聚合物电解质 .通过扫描电镜、孔隙率和湿膜电导率 ,主要考察了成膜工艺中干态处理的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对所制微孔膜的形态和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在较低的温湿度下干态处理铸膜液 ,易形成小颗粒为主的对称性微孔膜 ;而在较高的温湿度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 ,形成的微孔膜从有致密皮层的不对称结构转变为对称有缺陷海绵体结构 .采用FT -IR研究了成膜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转化法 乙烯 丙烯 对称膜 形态 合物电解质 膜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剂量对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许远远 郑怡磊 +3 位作者 王进炜 傅公维 周坚 朱伟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74,共6页
采用凝胶含量、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波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拉伸性能等表征手段,研究不同辐照剂量(60 kGy, 90 kGy, 120 kGy, 160 kGy和200 kGy)对辐照交联的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的结构、热性能和力学... 采用凝胶含量、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波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拉伸性能等表征手段,研究不同辐照剂量(60 kGy, 90 kGy, 120 kGy, 160 kGy和200 kGy)对辐照交联的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的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200 kGy辐照范围内,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P(VDF-HFP)中凝胶含量增加、交联度增加,而可溶解的未交联部分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均减小;P(VDF-HFP)的熔融温度和热分解温度均降低,600℃残炭量增加;P(VDF-HFP)的力学性能在辐照剂量60 kGy时显著改善,且断裂伸长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本研究对P(VDF-HFP)形状记忆材料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 辐照剂量 结构 热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铁电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飞鹏 夏钟福 邱勋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共3页
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是PVDF家族备受关注的新成员,因为这种共聚物薄膜具有显著的电活性,如铁电性、压电性和热释电性,特别是其电致伸缩系数可高达1700pm/V。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这种新型铁电共聚物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 乙烯-丙烯 铁电性 压电性 热释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固态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戈明亮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3,共3页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质轻、安全、易加工等优点,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综述了以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共聚物为基的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工作,介绍了PVDF-HFP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分析了影响此聚合物电解质性能的因...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质轻、安全、易加工等优点,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综述了以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共聚物为基的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工作,介绍了PVDF-HFP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分析了影响此聚合物电解质性能的因素,并讨论了PVDF-HFP电解质的改性措施,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简要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 合物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对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结构和介电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小佳 冯海悦 +2 位作者 战再吉 彭桂荣 侯文龙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6-311,共6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碳酸酯[P(VDF-HFP)/PC]共混物,采用偏光显微镜(POM)、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了共混物的晶体结构、结晶度和熔融行为。结果发现PC对P(VDF-HFP)...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碳酸酯[P(VDF-HFP)/PC]共混物,采用偏光显微镜(POM)、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了共混物的晶体结构、结晶度和熔融行为。结果发现PC对P(VDF-HFP)的晶型基本没有影响,只是使其晶粒细化,结晶度和熔融温度降低。同时对共混物的介电性能进行研究发现,介电常数和损耗都有所下降,并且EMT模型对共混物介电常数的预测更接近实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 碳酸酯 晶体结构 介电常数 介电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多孔隔膜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伯文 袁定凯 +1 位作者 卢世刚 陈晓红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9,共3页
采用倒相法制备PVDF-HFP(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多孔薄膜。主要研究了聚合物溶胶的制备工艺条件、薄膜的制作工艺、不同溶剂和非溶剂对薄膜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以丙酮为溶剂、蒸馏水为非溶剂的溶胶在60 ℃下搅拌2 h,采用干法制... 采用倒相法制备PVDF-HFP(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多孔薄膜。主要研究了聚合物溶胶的制备工艺条件、薄膜的制作工艺、不同溶剂和非溶剂对薄膜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以丙酮为溶剂、蒸馏水为非溶剂的溶胶在60 ℃下搅拌2 h,采用干法制膜,薄膜厚度控制在50 μm左右,这样制得的薄膜能满足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对隔膜材料性能的要求。以这种隔膜制作的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表现出良好的充放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物锂离子蓄电池 倒相法 乙烯-丙烯多孔隔膜 制备工艺 离子导电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O_(2)-NC/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屏蔽性能
11
作者 徐雪玲 李玲 +2 位作者 张哲 张丁匀 章晓娟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1-146,共6页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电磁干扰问题,不仅会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而且还会危害人类健康。鉴于此,亟需开发高性能电磁屏蔽材料来解决电磁辐射污染。本文结合简单的水热法、原位化学...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电磁干扰问题,不仅会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而且还会危害人类健康。鉴于此,亟需开发高性能电磁屏蔽材料来解决电磁辐射污染。本文结合简单的水热法、原位化学氧化聚合和高温碳化工艺成功制备出一维异质纳米填料MoO_(2)-NC,并将其填充于柔性聚偏氟乙烯(PVDF)基体中,通过简单的溶液混合和热压技术制备出一系列MoO_(2)-NC不同质量分数下的MoO_(2)-NC/PVDF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整体的电磁屏蔽性能。结果表明,经高温处理后,将前驱体聚吡咯(PPy)热解为碳材料,同时通过碳热还原法将MoO3还原成MoO_(2),使得纳米填料的电导率获得大幅提升,MoO_(2)-NC的电导率在20 MPa下最高能达到133.67 S/cm,比煅烧前的样品增加了28倍。当MoO_(2)-NC的质量分数为40%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这一复合物的总屏蔽效能在X波段范围内最高能达到32.2 dB,比商用标准(20 dB)高出60%,由此表明MoO_(2)-NC具有作为高效电磁屏蔽功能填料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结构 异质纳米填料 乙烯 可控制备 无机-有机复合材料 电磁屏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制备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锂离子电池隔膜及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欣 裴广玲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5-89,93,共6页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丙酮的混合溶液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纳米纤维膜,并对纺丝工艺及纤维膜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PVDF-HFP纤维膜的最佳纺丝工艺条件为:纺丝液浓度为0.2...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丙酮的混合溶液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纳米纤维膜,并对纺丝工艺及纤维膜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PVDF-HFP纤维膜的最佳纺丝工艺条件为:纺丝液浓度为0.26g/mL、溶剂DMF与丙酮的体积比为7∶3、纺丝电压为20kV、纺丝温度为30℃。制备的PVDF-HFP纤维膜中纤维直径主要分布在150~300nm,膜的熔点为157.94℃,拉伸强度为10.09MPa,断裂伸长率为74.34%,孔隙率达84%,吸液率达到5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乙烯-丙烯 锂离子电池 隔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化学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园园 乔庆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1,共5页
主要介绍了近年国内外锂离子电池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化学改性研究进展。对组成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隔膜、增塑剂、锂盐的研究现状及机理做了总结,并展望了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乙烯-丙烯 化学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丙烯酸酯原位乳液聚合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侃 潘智存 +1 位作者 刘德山 周其庠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0-102,共3页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 ,将聚偏氟乙烯 (PVDF)溶解于丙烯酸酯单体中 ,以碳氟表面活性剂 (FC- 80 ,氟醚 )和碳氢表面活性剂 (SLS、OP - 10 )为乳化剂 ,合成了PVDF改性的聚丙烯酸酯乳液 ,乳液在六个月内无分层现象。并用偏光显微镜和示差量热...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 ,将聚偏氟乙烯 (PVDF)溶解于丙烯酸酯单体中 ,以碳氟表面活性剂 (FC- 80 ,氟醚 )和碳氢表面活性剂 (SLS、OP - 10 )为乳化剂 ,合成了PVDF改性的聚丙烯酸酯乳液 ,乳液在六个月内无分层现象。并用偏光显微镜和示差量热扫描仪对涂膜的结晶行为和热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聚丙烯酸酯破坏了聚偏氟乙烯的结晶性使得改性后的胶膜透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原位乳液 结晶行为 热行为 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树脂对Cu(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7
15
作者 宋来洲 董春艳 +1 位作者 张尊举 郑秋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2-326,共5页
采用溶液热诱导聚合和相转移共混新技术,制备了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PAA-PVDF)微球树脂,研究了该树脂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吸附热力学及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PAA-PVDF树脂对Cu2+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采用溶液热诱导聚合和相转移共混新技术,制备了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PAA-PVDF)微球树脂,研究了该树脂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吸附热力学及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PAA-PVDF树脂对Cu2+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热力学参数△G0<0、△H0>0、△S0>0,证实了该树脂对Cu2+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过程.PAA-PVDF树脂对Cu2+的等温吸附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D-R等温吸附表明该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反应.该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PAA-PVDF树脂的吸附/脱附性能优良,经吸附/脱附4次循环后,其吸附量>5mg/g,脱附率仍超过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乙烯共混树脂 热诱导 相转移共混 CU^2+ 等温吸附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接枝3-苯基丙烯酸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邸玉静 张学俊 赵劲彤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0,76,共5页
以过氧化对苯二甲酰(BPO)为引发剂,3-苯基丙烯酸为单体,在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引发接枝聚合,制得接枝3-苯基丙烯酸的聚偏氟乙烯.通过红外测试、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热失重分析表明3-苯基丙烯酸(CA)接枝到PVDF骨架上.通过接... 以过氧化对苯二甲酰(BPO)为引发剂,3-苯基丙烯酸为单体,在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引发接枝聚合,制得接枝3-苯基丙烯酸的聚偏氟乙烯.通过红外测试、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热失重分析表明3-苯基丙烯酸(CA)接枝到PVDF骨架上.通过接触角测试,发现改性后的聚偏氟乙烯(PVDF—g—P(CA))的接触角由88°降低到54°.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致孔剂,分别以PVDF和改性后的PVDF-g-P(CA)为原料,采用流延法制备聚偏氟乙烯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了PVDF膜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测试接枝前后PVDF膜纯水通量.结果表明,PVDF—g—P(CA)膜的孔径在600~700nm之间,孔径分布较均匀,纯水通量为81L/(m2·h),比PVDF膜的水通量增加了16L/(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3-苯基丙烯 接枝合物 亲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对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智能改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闻宇 陈莉 于晓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18,共4页
采用表面改性的方法(强碱处理)制备具有温度敏感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智能膜,并对其环境响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温度敏感膜可以分别通过控制温度的变化,有效的控制纯水通量和卵清蛋白的截留率。
关键词 乙烯 中空纤维膜 N-异丙基丙烯酰胺 水凝胶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纳米纤维膜3D微/纳米串珠构建及性能
18
作者 张钰 陈明星 +4 位作者 王琦 王新亚 张威 潘英爽 时庆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4-61,共8页
文中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成纤聚合物、SiO_(2)为无机添加剂,通过静电纺丝法与静电喷涂法制备了PVDF-HFP/(PVDF-HFP/SiO_(2))复合纳米纤维膜,并研究了SiO_(2)添加量和喷涂时间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所得复合纳... 文中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成纤聚合物、SiO_(2)为无机添加剂,通过静电纺丝法与静电喷涂法制备了PVDF-HFP/(PVDF-HFP/SiO_(2))复合纳米纤维膜,并研究了SiO_(2)添加量和喷涂时间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所得复合纳米纤维膜由下层PVDF-HFP纳米纤维和上层PVDF-HFP/SiO_(2)微/纳米串珠构成。当SiO_(2)质量分数为2%、喷涂时间为2 h时,所得膜的水接触角高达123°,具有优异的疏水性,呈现出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分离通量可达9800 L/(m^(2)·h),分离效率大于99%。此外,所得膜循环使用10次后分离效率仍可达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 复合纳米纤维膜 静电纺丝法 静电喷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硅藻土/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插层结构多孔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19
作者 王园园 乔庆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7-133,共7页
采用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为基体,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表面改性硅藻土,通过浇铸-热压法制膜。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交流阻抗法等测试手段对电解质膜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实... 采用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为基体,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表面改性硅藻土,通过浇铸-热压法制膜。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交流阻抗法等测试手段对电解质膜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实验表明,添加2%改性硅藻土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相比于纯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孔隙率、吸液率和热稳定性都有所提高,结晶度降低,界面稳定性极大改善,电导率(30℃)和电化学稳定窗口分别达2.90 mS/cm和5.5V。表明在聚合物基体中嵌入高开孔结构的硅藻土构成插层结构的方案具有取代造孔剂制膜方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 硅藻土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乳液共聚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余永重 冯东东 +2 位作者 谢众 庄启昕 韩哲文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8-342,共5页
对气相含氟单体偏氟乙烯(VDF)/六氟丙烯(HFP)的乳液共聚反应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80℃下,上述两种单体共聚反应速率r对乳化剂浓度(S)、引发剂浓度(I)和反应总压力(p)分别呈0.05级、0.31级和1.59级反应,由此推导得乳液共聚... 对气相含氟单体偏氟乙烯(VDF)/六氟丙烯(HFP)的乳液共聚反应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80℃下,上述两种单体共聚反应速率r对乳化剂浓度(S)、引发剂浓度(I)和反应总压力(p)分别呈0.05级、0.31级和1.59级反应,由此推导得乳液共聚的反应速率表达式为:r=1.11×10-4S0.05I0.31p1.59,其中速率常数k=1.11×10-4g-0.37L0.37(MPa)-0.59min-1。由上述动力学方程计算得到的乳液共聚反应速率与实验结果一致。同时对两种单体的竞聚率做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共 乙烯 丙烯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