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Cl_(3)-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聚偏二氟乙烯膜电导率的影响
1
作者 李欢 周继承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19,共6页
以FeCl_(3)和鳞片石墨为原料,通过改进熔融盐法制得高导电的FeCl_(3)插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FeCl_(3)-GICs);将其作为导电填料,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为基体,制备了具有各向异性导电的FeCl_(3)-GICs/PVDF复合导电膜。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对... 以FeCl_(3)和鳞片石墨为原料,通过改进熔融盐法制得高导电的FeCl_(3)插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FeCl_(3)-GICs);将其作为导电填料,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为基体,制备了具有各向异性导电的FeCl_(3)-GICs/PVDF复合导电膜。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对所制备的FeCl_(3)-GICs填料及复合导电膜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评测。结果表明,FeCl_(3)-GICs产品层间距从石墨原料的0.335 nm增加至0.94 nm;其粉末电导率从石墨原料的2.86×10^(4) S/m提高到9.09×10^(4) S/m,导电性能提高3倍以上。以FeCl_(3)-GIC为导电填料制备的复合导电膜不仅可以将PVDF膜的水平方向电导率提高10个数量级,且具有电导率分布的各向异性;此外,复合导电薄膜表现出极好的柔性与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l_(3)-石墨层间化合物 石墨高分子复合导电膜 电导率 各向异性 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电压稳定剂改性聚偏氟乙烯基介电薄膜的储能性能研究
2
作者 李琳 郑楷川 +6 位作者 马海鑫 牛晟堃 于浩 张健 邢照亮 张天栋 迟庆国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3,共8页
聚偏氟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TrFE-CFE),简称PVTC)因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而有望作为新型电容器薄膜材料。本文首先通过优化薄膜制备的热压工艺来调控PVTC的晶相结构,探讨不同热压温度对PVTC薄膜晶... 聚偏氟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TrFE-CFE),简称PVTC)因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而有望作为新型电容器薄膜材料。本文首先通过优化薄膜制备的热压工艺来调控PVTC的晶相结构,探讨不同热压温度对PVTC薄膜晶相结构的影响;然后利用溶液流延法制备掺杂低含量电压稳定剂芳香酮类小分子4-丙烯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ALRB)的PVTC复合薄膜,系统研究ALRB掺杂含量对复合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当热压温度为180℃时,PVTC薄膜内部形成了α晶相、β晶相和γ晶相共存的多相结构,对其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提升效果显著。适量的电压稳定剂ALRB能够耗散高能电子能量,提高PVTC薄膜的绝缘性能。当ALRB质量分数为0.5%时,PVTC/ALRB复合薄膜的电气强度达到了485.7 kV/mm,储能密度和充放电效率分别为12.12 J/cm^(3)和6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烯-乙烯) 复合薄膜 电压稳定剂 储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O_(2)-NC/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屏蔽性能
3
作者 徐雪玲 李玲 +2 位作者 张哲 张丁匀 章晓娟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1-146,共6页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电磁干扰问题,不仅会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而且还会危害人类健康。鉴于此,亟需开发高性能电磁屏蔽材料来解决电磁辐射污染。本文结合简单的水热法、原位化学...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电磁干扰问题,不仅会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而且还会危害人类健康。鉴于此,亟需开发高性能电磁屏蔽材料来解决电磁辐射污染。本文结合简单的水热法、原位化学氧化聚合和高温碳化工艺成功制备出一维异质纳米填料MoO_(2)-NC,并将其填充于柔性聚偏氟乙烯(PVDF)基体中,通过简单的溶液混合和热压技术制备出一系列MoO_(2)-NC不同质量分数下的MoO_(2)-NC/PVDF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整体的电磁屏蔽性能。结果表明,经高温处理后,将前驱体聚吡咯(PPy)热解为碳材料,同时通过碳热还原法将MoO3还原成MoO_(2),使得纳米填料的电导率获得大幅提升,MoO_(2)-NC的电导率在20 MPa下最高能达到133.67 S/cm,比煅烧前的样品增加了28倍。当MoO_(2)-NC的质量分数为40%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这一复合物的总屏蔽效能在X波段范围内最高能达到32.2 dB,比商用标准(20 dB)高出60%,由此表明MoO_(2)-NC具有作为高效电磁屏蔽功能填料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结构 异质纳米填料 乙烯 可控制备 无机-有机复合材料 电磁屏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接枝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4
作者 李衡峰 郝泽铭 +1 位作者 谭凯元 秦牡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24-1729,共6页
以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oly(vinylidene-fluoride-chlorotrifluoroethylene),即P(VDF-CTFE))为引发剂,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在其主链上接枝液晶6-((4-cyano-4-biphenyl)oxy)hexyl methacrylate(CBHM),合成一种新型的接枝聚合... 以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oly(vinylidene-fluoride-chlorotrifluoroethylene),即P(VDF-CTFE))为引发剂,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在其主链上接枝液晶6-((4-cyano-4-biphenyl)oxy)hexyl methacrylate(CBHM),合成一种新型的接枝聚合物P(VDF-CTFE)-g-PCBHM。用质子核磁共振(1H-NMR)、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接枝是否成功。并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广角X线衍射考察了接枝链段对聚合物结晶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接枝链段参与下,聚合物出现了有利于改善材料电致伸缩性的极性β相;这种合成方式也为其他含CTFE的氟聚合物的修饰改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 乙烯-乙烯 接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膜亲水化改性方法探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孙煜珂 吕晓龙 +3 位作者 孔晓 郑书云 张绍哲 马荣花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53,69,共8页
利用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VDF-CTFE)独有的C-Cl键作为反应活性位点,在配制铸膜液的过程中加入多羟基亲水性物质葡甲胺,PVDF-CTFE在溶解的同时与葡甲胺发生接枝反应,从而基于原位取代反应一步法制备了持久亲水的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 利用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VDF-CTFE)独有的C-Cl键作为反应活性位点,在配制铸膜液的过程中加入多羟基亲水性物质葡甲胺,PVDF-CTFE在溶解的同时与葡甲胺发生接枝反应,从而基于原位取代反应一步法制备了持久亲水的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膜.重点对比了一步法本体改性制备的改性PVDF-CTFE膜与表面接枝改性以及表面交联改性的PVDF-CTFE膜,考察了这3种方式改性后PVDF-CTFE膜的亲水性、拉伸强度、孔径变化和抗污染性能等.结果表明,一步法对共聚物膜的亲水化改性效果(水接触角下降66.2°)以及膜抗污染性能提升效果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式,并且在保持膜的孔径和拉伸强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显著地提升了膜的纯水通量(最高提升了1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烯 膜污染﹔接枝反应﹔亲水化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护口罩用改性长效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晋 张林军 +4 位作者 解云川 王健 贾寅峰 路涛 张志成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32,共7页
聚丙烯(PP)熔喷布表面自由电荷易在湿气等作用下流失,导致过滤层及口罩快速失效。针对以上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PP熔喷布基体上制备压电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纤维层,得到PP熔喷布/P(VDF-TrFE)改性过滤层。探究了纺丝... 聚丙烯(PP)熔喷布表面自由电荷易在湿气等作用下流失,导致过滤层及口罩快速失效。针对以上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PP熔喷布基体上制备压电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纤维层,得到PP熔喷布/P(VDF-TrFE)改性过滤层。探究了纺丝工艺对压电纤维形貌和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改性过滤层经过水洗、蒸汽等耐久性处理后的静电压、烟雾过滤效率和透气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P熔喷布/P(VDF-TrFE)改性过滤层对PM_(2.5)的过滤效率较PP熔喷布提高了25%,在进风量为85 L/min时的过滤效率提升了27.5%;经过2次水洗、紫外线照射、蒸煮消毒等方式处理后的改性过滤层,其表面电荷具有多次弯折后可再生的特点,过滤效率维持在90%,有效提高了口罩的防护效率和使用寿命,压电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束缚电荷,改善了过滤层负载电荷的稳定性,从而提升了口罩防护的长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烯) 丙烯熔喷布 静电纺丝 压电材料 长效过滤防护 呼吸气阻 口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弛豫型铁电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代偏氟乙烯)热释电性能的能量采集研究(英文)
7
作者 朱红英 王相虎 +2 位作者 王致杰 王珺 郭群超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8-542,共5页
研究了利用弛豫型铁电三元聚合物薄膜P(VDF-TrF E-CFE)的热释电性质,以温度波动作为初始能量形式进行热电能量的采集。由于该聚合物薄膜在发生由温度变化诱导的纳米极性区极化机制转换时,介电常数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变化,所以可以结合Er... 研究了利用弛豫型铁电三元聚合物薄膜P(VDF-TrF E-CFE)的热释电性质,以温度波动作为初始能量形式进行热电能量的采集。由于该聚合物薄膜在发生由温度变化诱导的纳米极性区极化机制转换时,介电常数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变化,所以可以结合Ericsson循环实现热电能量采集。实验结果显示,最佳能量采集温度区间为20^-20℃,利用不同温度下的单极性电滞回线进行Ericsson循环模拟,两种模拟方式分别实现能量采集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从微观角度给出了两种模式的解释。同时研究了温度波动和外加电场对能量采集的影响。在外加电场100 kV·mm-1、温度波动为40℃的情况下,能量采集值达到3 483 mJ·cm-3。与单晶材料相比,能量采集值提高了10倍。当工作温度降低至室温时,材料具有柔性,在能量采集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采集 热释电效应 合物 (乙烯-乙烯-乙烯) 温度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Al底电极对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共聚物铁电薄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旭 赵庆勋 +1 位作者 李晓红 刘保亭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2,共4页
利用磁控溅射法,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厚度的非晶导电薄膜Ni-Al底电极,并采用直滴法、退火工艺和掩膜技术,首先制备了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共聚物铁电薄膜,并构架了Al/P(VDF-TrFE)/Ni-Al/Si铁电电容器异质结.采用X线衍射仪... 利用磁控溅射法,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厚度的非晶导电薄膜Ni-Al底电极,并采用直滴法、退火工艺和掩膜技术,首先制备了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共聚物铁电薄膜,并构架了Al/P(VDF-TrFE)/Ni-Al/Si铁电电容器异质结.采用X线衍射仪(XRD)、铁电测试仪(Precision LC unit)等测试手段对薄膜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i-Al薄膜厚度对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共聚物薄膜的漏电流产生较大影响,当厚度为36 nm时,其漏电流密度达到2.09×10-5A/cm2;所构架的Al/P(VDF-TrFE)/Ni-Al/Si电容器呈现2种漏电机理,在较低的电场范围内,电容器的导电机理为欧姆导电机理,在高电场下为界面肖特基导电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烯 漏电流 N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亲和膜分离γ-球蛋白的研究(Ⅰ)——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亲和膜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被引量:10
9
作者 虞骥 甘宏宇 +2 位作者 何奕 袁骏 陈欢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35-939,共5页
对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进行表面亲水化处理,再经活化、偶联制得了带有苯丙氨酸(Phe)的PVDF中空纤维亲和膜.制备过程中以光电子能谱(XPS)及红外光谱分析膜表面基团的变化,经亲水化处理及活化偶联后,膜表面的O和N含量分别从5.6%和... 对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进行表面亲水化处理,再经活化、偶联制得了带有苯丙氨酸(Phe)的PVDF中空纤维亲和膜.制备过程中以光电子能谱(XPS)及红外光谱分析膜表面基团的变化,经亲水化处理及活化偶联后,膜表面的O和N含量分别从5.6%和0.6%增加到16.5%和3.0%,而F含量由38.3%降低为23.0%,将该亲和膜用于室温下血浆中γ-球蛋白的分离实验,在pH=7.4,离子强度I=0.18的缓冲液体系及进料质量浓度为1.0mg/mL条件下,该亲和膜对γ-球蛋白的吸附量可达到5.85mg/g膜;与市售γ-球蛋白相比,血浆中提取纯度可达8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中空纤维亲和膜 膜分离 γ-球蛋白 吸附性能 制备 纯化 亲和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树脂对Cu(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7
10
作者 宋来洲 董春艳 +1 位作者 张尊举 郑秋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2-326,共5页
采用溶液热诱导聚合和相转移共混新技术,制备了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PAA-PVDF)微球树脂,研究了该树脂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吸附热力学及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PAA-PVDF树脂对Cu2+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采用溶液热诱导聚合和相转移共混新技术,制备了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PAA-PVDF)微球树脂,研究了该树脂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吸附热力学及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PAA-PVDF树脂对Cu2+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热力学参数△G0<0、△H0>0、△S0>0,证实了该树脂对Cu2+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过程.PAA-PVDF树脂对Cu2+的等温吸附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D-R等温吸附表明该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反应.该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PAA-PVDF树脂的吸附/脱附性能优良,经吸附/脱附4次循环后,其吸附量>5mg/g,脱附率仍超过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乙烯共混树脂 热诱导 相转移共混 CU^2+ 等温吸附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氟化二氧化硅有机-无机复合膜的制备及脱硫性能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颖娜 李涵 +3 位作者 叶卉 张玉忠 李泓 陈颖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3-129,共7页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膜材料,通过溶胶凝胶-氟化法在PVDF膜表面沉淀氟化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fSiO_2),制备聚偏氟乙烯-氟化二氧化硅(PVDF-fSiO_2)有机-无机复合膜。通过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场发射扫描电...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膜材料,通过溶胶凝胶-氟化法在PVDF膜表面沉淀氟化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fSiO_2),制备聚偏氟乙烯-氟化二氧化硅(PVDF-fSiO_2)有机-无机复合膜。通过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定仪等对PVDF-fSiO_2复合膜进行表征,并评价其脱硫性能。结果表明,PVDFfSiO_2复合膜表面的接触角为106.9°,明显高于PVDF膜的76.4°;由于PVDF-fSiO_2复合膜的良好疏水性能和fSiO_2粒子对基膜的保护作用,随着脱硫时间的延长,PVDF-fSiO_2气-液膜接触器的脱硫率基本保持在79%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液膜接触器 化二氧化硅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稀土铕(Ⅲ)配位聚合物的研究 Ⅰ.铕(Ⅲ)-噻吩甲酰三氟丙酮-聚(苯乙烯-丙烯酸)的结构表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肖荔人 高锋 +1 位作者 唐洁渊 章文贡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6-761,共6页
研究了铕 (Ⅲ )和噻吩甲酰三氟丙酮 (HTTA)形成的有机配合物与聚 (苯乙烯 丙烯酸 )PSAA在不同pH值时发生配位反应得到配位聚合物NaEu(Ⅲ ) TTA PSAA的 3种样品 (a) ,(b) ,(c)。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光电子能谱的测试表明了Eu3+ 分别与... 研究了铕 (Ⅲ )和噻吩甲酰三氟丙酮 (HTTA)形成的有机配合物与聚 (苯乙烯 丙烯酸 )PSAA在不同pH值时发生配位反应得到配位聚合物NaEu(Ⅲ ) TTA PSAA的 3种样品 (a) ,(b) ,(c)。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光电子能谱的测试表明了Eu3+ 分别与PSAA ,TTA- 发生配位。元素分析和电导率测定结果证明了配位组成和结构在不同的 pH条件下发生变化。结果表明 ,配合物试样 (a) ,(b) ,(c)中Eu3+ 的含量分别为11 89% ,12 5 5 % ,13 4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合物 铕配合物 噻吩甲酰丙酮 (苯乙烯-丙烯酸) 结构表征 发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接枝3-苯基丙烯酸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邸玉静 张学俊 赵劲彤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0,76,共5页
以过氧化对苯二甲酰(BPO)为引发剂,3-苯基丙烯酸为单体,在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引发接枝聚合,制得接枝3-苯基丙烯酸的聚偏氟乙烯.通过红外测试、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热失重分析表明3-苯基丙烯酸(CA)接枝到PVDF骨架上.通过接... 以过氧化对苯二甲酰(BPO)为引发剂,3-苯基丙烯酸为单体,在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引发接枝聚合,制得接枝3-苯基丙烯酸的聚偏氟乙烯.通过红外测试、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热失重分析表明3-苯基丙烯酸(CA)接枝到PVDF骨架上.通过接触角测试,发现改性后的聚偏氟乙烯(PVDF—g—P(CA))的接触角由88°降低到54°.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致孔剂,分别以PVDF和改性后的PVDF-g-P(CA)为原料,采用流延法制备聚偏氟乙烯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了PVDF膜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测试接枝前后PVDF膜纯水通量.结果表明,PVDF—g—P(CA)膜的孔径在600~700nm之间,孔径分布较均匀,纯水通量为81L/(m2·h),比PVDF膜的水通量增加了16L/(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3-苯基丙烯酸 接枝合物 亲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氯-1,1-二氟乙烷裂解制备偏氟乙烯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刚 郑海峰 +2 位作者 尹红 袁慎峰 陈志荣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12-1816,共5页
在镍质裂解管中利用1-氯-1,1-二氟乙烷(HCFC-142b)空管裂解制备偏氟乙烯(VDF),探究进料流量和裂解温度对原料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裂解温度为550~600℃,进料流量为0.15~0.60mL/min时原料转化率较高,产物选择性较好,... 在镍质裂解管中利用1-氯-1,1-二氟乙烷(HCFC-142b)空管裂解制备偏氟乙烯(VDF),探究进料流量和裂解温度对原料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裂解温度为550~600℃,进料流量为0.15~0.60mL/min时原料转化率较高,产物选择性较好,该工艺较适宜制备VDF.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得到HCFC-142b脱HCl和脱HF反应过程的过渡态结构,计算600℃下脱HCl和脱HF反应的热力学数据和动力学数据,得到反应活化能为225.49和271.15kJ/mol,计算结果与文献值较为接近,说明该计算方法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 1-乙烷 裂解 乙烯 量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离子液体凝胶膜及气体渗透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春芳 张倩 +2 位作者 白云翔 顾瑾 孙余凭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17-2122,共6页
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p(VDF-HFP)/[BMIM]PF6凝胶膜,对该膜的内部结构及机械性能进行表征,探讨了[BMIM]PF6添加量对凝胶膜的CO2/N2渗透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MIM]PF6添加量的增加,p(VDF-HFP)/[BMIM]PF6体系的凝胶温度逐渐降低... 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p(VDF-HFP)/[BMIM]PF6凝胶膜,对该膜的内部结构及机械性能进行表征,探讨了[BMIM]PF6添加量对凝胶膜的CO2/N2渗透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MIM]PF6添加量的增加,p(VDF-HFP)/[BMIM]PF6体系的凝胶温度逐渐降低,凝胶膜的聚合物骨架结构由致密变成疏松的球晶结构;同时[BMIM]PF6的添加降低了凝胶膜的结晶度,改善了p(VDF-HFP)链段的柔韧性,因而膜的CO2和N2渗透系数显著增加,CO2/N2渗透选择性则先升高后降低;凝胶膜受扩散过程控制,当[BMIM]PF6添加量(质量分数)由0增加到60%时,凝胶膜的CO2渗透性系数从0.2 Barrer增加到94.3 Barr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致相分离法 乙烯-丙烯 离子液体 凝胶膜 气体渗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剂量对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远远 郑怡磊 +3 位作者 王进炜 傅公维 周坚 朱伟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74,共6页
采用凝胶含量、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波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拉伸性能等表征手段,研究不同辐照剂量(60 kGy, 90 kGy, 120 kGy, 160 kGy和200 kGy)对辐照交联的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的结构、热性能和力学... 采用凝胶含量、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波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拉伸性能等表征手段,研究不同辐照剂量(60 kGy, 90 kGy, 120 kGy, 160 kGy和200 kGy)对辐照交联的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的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200 kGy辐照范围内,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P(VDF-HFP)中凝胶含量增加、交联度增加,而可溶解的未交联部分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均减小;P(VDF-HFP)的熔融温度和热分解温度均降低,600℃残炭量增加;P(VDF-HFP)的力学性能在辐照剂量60 kGy时显著改善,且断裂伸长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本研究对P(VDF-HFP)形状记忆材料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共 辐照剂量 结构 热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铁电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飞鹏 夏钟福 邱勋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共3页
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是PVDF家族备受关注的新成员,因为这种共聚物薄膜具有显著的电活性,如铁电性、压电性和热释电性,特别是其电致伸缩系数可高达1700pm/V。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这种新型铁电共聚物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 乙烯-丙烯共 铁电性 压电性 热释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CD改性PVDF-HFP复合聚乙烯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
18
作者 李明晔 李钒 +1 位作者 周敬源 郭红霞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采用溶液浇铸法将含β-环糊精(β-CD)添加剂的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浇涂于预处理的聚乙烯(PE)基体上,制备了PVDF-HFP/β-CD@PE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利用SEM、FTIR、交流阻抗法、计时电流法等对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的表面形貌... 采用溶液浇铸法将含β-环糊精(β-CD)添加剂的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浇涂于预处理的聚乙烯(PE)基体上,制备了PVDF-HFP/β-CD@PE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利用SEM、FTIR、交流阻抗法、计时电流法等对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的表面形貌、结构等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探究了不同β-CD添加量对PVDF-HFP/β-CD@PE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β-CD添加质量分数为5.0%时,得到的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锂离子迁移数和电化学稳定窗口分别为4.85×10^(-4)S/cm、0.77和5.2 V(vs Li^(+)/Li),以其组装的Li||LiFePO4电池的放电比容量为160.4 mAh/g,循环150圈仍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烃隔膜 乙烯-丙烯共 Β-环糊精 凝胶合物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材磷酸-铬酸盐转化膜与聚偏二氟乙烯涂料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春英 张志仁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37,46,共4页
研究了铝合金装饰板和铝型材表面喷涂聚偏二氟乙烯涂料的工艺流程,探讨了铝合金的前处理、磷酸-铬酸盐转化膜和聚偏二氟乙烯底漆与面漆之间的配套性,通过在磷酸-铬酸溶液中添加硝酸镍来改善转化膜性能。对铝合金的磷酸-铬酸盐转化膜配... 研究了铝合金装饰板和铝型材表面喷涂聚偏二氟乙烯涂料的工艺流程,探讨了铝合金的前处理、磷酸-铬酸盐转化膜和聚偏二氟乙烯底漆与面漆之间的配套性,通过在磷酸-铬酸溶液中添加硝酸镍来改善转化膜性能。对铝合金的磷酸-铬酸盐转化膜配方及工艺进行了筛选,得出了加硝酸镍的铝合金磷酸-铬酸盐转化膜的最佳工艺配方。转化膜的抗蚀性是未加硝酸镍的2倍。还研究了铝合金表面喷涂聚偏二氟乙烯涂料的涂装配套性,得到了在铝合金表面喷涂氟碳涂料的最佳配套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涂料 磷酸-铬酸盐转化膜 硝酸镍 铝材涂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存储周期对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超薄膜极化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时志 李兴佳 +4 位作者 张修丽 孟祥建 黄志强 张丹丹 徐红霞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0-97,共8页
研究不同存放周期条件下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电容器样品的极化反转性能,分析温度和存放周期对极化反转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存放5个月的样品,经过60℃,106次化反转测试,其相对剩余极化强度Pr/Pr0仍高达0.70以上... 研究不同存放周期条件下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电容器样品的极化反转性能,分析温度和存放周期对极化反转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存放5个月的样品,经过60℃,106次化反转测试,其相对剩余极化强度Pr/Pr0仍高达0.7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时效稳定性。通过研究P(VDF-TrFE)样品极化反转性能的演化规律,预测了极化反转调控的P(VDF-TrFE)样品时效稳定性模型。通过模拟P(VDF-TrFE)分子链微观结构演变过程,给出了电活性界面层对分子链中氟化氢气体形成的抑制模型,建立存放周期和测试温度对样品极化性能影响的分子链微观结构机制,进一步验证了界面层作用的陷阱电荷密度减小,同时关联的时效稳定性微观动力学行为。本工作的研究结果为柔性电子器件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烯)超薄膜 时效稳定性 抑制化氢生成模型 极化反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