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聚集过程及种间关系分析
1
作者 王丹雨 朱媛君 +3 位作者 王百竹 图雅 时忠杰 杨晓晖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目的】分析呼伦贝尔草原的植物群落聚集过程,为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变化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882个样地的群落调查数据、12种植物功能性状数据,结合环境预测因子,利用联合物种分布模型分析呼... 【目的】分析呼伦贝尔草原的植物群落聚集过程,为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变化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882个样地的群落调查数据、12种植物功能性状数据,结合环境预测因子,利用联合物种分布模型分析呼伦贝尔草原群落的环境过滤过程和物种相互作用。【结果】在环境过滤过程中起直接筛选作用的变量为土壤类型,其中暗栗钙土类型对当前群落内多数物种呈现积极作用。而在草原群落植物功能性状中,光合作用性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最为丰富,这类性状是环境过滤根据性状筛选物种的主要依据。同时,呼伦贝尔草原群落整体以物种间正向相互作用为主,适口性较高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洽草(Koeleria macrantha)、斜茎黄耆(Astragalus laxmannii)、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等植物与群落中多数物种表现出正向相互作用。群落中负向相互作用的物种对数量较少,且大部分是由非群落建群种或优势种承担的。【结论】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聚集过程的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在小尺度上更多受到土壤属性的影响,这一影响过程是通过改变植物光合作用功能性状来实现的,同时环境变化对该地区所造成的压力导致群落内物种间以正向相互作用为主,群落植物个体、功能性状、种间相互作用都能在实践中作为判断草原受影响程度的关键指标,这为草原管理和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过滤 物种相互作用 植物功能性状 联合物种分布模型 呼伦贝尔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MSC模型分析山东近海夏季底层鱼类的环境适应性与种间关系
2
作者 徐天姮 张崇良 +3 位作者 薛莹 徐宾铎 纪毓鹏 任一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6-95,共10页
传统的物种分布模型很少将种间关系纳入建模框架中,妨碍了对物种栖息分布的准确预测。近年来联合物种分布模型(JSDMs)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海洋领域实际应用仍较为缺乏。本研究根据2017年夏季山东近海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水深、底层水温... 传统的物种分布模型很少将种间关系纳入建模框架中,妨碍了对物种栖息分布的准确预测。近年来联合物种分布模型(JSDMs)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海洋领域实际应用仍较为缺乏。本研究根据2017年夏季山东近海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水深、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等环境数据,采用物种群落层次模型(HMSC)方法研究了山东近海17种底层鱼类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和种间相关性。本研究根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以及随机效应构建了5种HMSC,并利用广泛适用信息准则(WAIC)等指标以及交叉验证方法,评价了模型拟合程度和预测效果。结果表明,最优模型为包含随机效应的非线性模型(模型五),非线性模型优于线性模型,且在模型中考虑种间关系能明显地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温度是影响山东近海底层鱼类分布的主要因素,占平均可解释方差的51.4%,其次是水深和随机效应,分别占35.7%和12.8%。山东近海大部分底层鱼类与水深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水温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底层鱼类种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按其相关性的正负可大致分为3组,表明种间关系在预测物种分布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建议,在建模中应同时考虑非生物因素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为预测渔业资源栖息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物种分布模型(jsdms) 物种群落层次模型(HMSC) 种间关系 模型比较 交叉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因子对雷州湾海域鱼类重要种分布影响的量化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志劼 刘伟豪 +2 位作者 潘士远 王学锋 吕少梁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00-2810,共11页
【目的】量化生物及非生物生态因子对雷州湾海域鱼类重要种分布的影响,厘清鱼类对各种变量变动的响应,为今后预测该海域渔业资源的丰度变动及基于群落视角的渔业管理和研究提供实例。【方法】根据2018—2020年每年春、秋季于雷州湾开展... 【目的】量化生物及非生物生态因子对雷州湾海域鱼类重要种分布的影响,厘清鱼类对各种变量变动的响应,为今后预测该海域渔业资源的丰度变动及基于群落视角的渔业管理和研究提供实例。【方法】根据2018—2020年每年春、秋季于雷州湾开展的底拖网鱼类调查数据,先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筛选出生态鱼类重要种,用于构建联合物种分布模型(JSDMs);进而结合冗余分析(RDA)进行验证,以量化评价生态因子对鱼类重要种种群分布的作用。【结果】2018—2020年在雷州湾逐年春、秋两季调查共捕获鱼类217种,其中17种鱼类(IRI≥100)为生态重要种;构建的联合物种分布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鱼类实际分布(后验拟合效果R2=0.46);环境因子对雷州湾海域鱼类重要种的分布影响最大(达61.3%),其中溶解氧(DO)的作用最大(DO=4.39~10.36,21.6%),而不同鱼类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或其栖息地偏好也是导致分布年际波动的原因之一;总体上,种间作用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38.7%),但对部分鱼类如条纹叫姑鱼(Johnius fasciatus,84.5%)、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73.0%)和棕斑兔头鲀(Lagocephalus spadiceus,60.9%)等的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结论】环境因子主要影响雷州湾鱼类的分布,不同鱼类因环境耐受或生境偏好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种间作用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部分鱼类如条纹叫姑鱼、皮氏叫姑鱼和棕斑兔头鲀等起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物种分布模型 环境因子 种间作用 鱼类群落 雷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