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对职权主义的理性认知──原苏联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评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卫平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1-66,共6页
原苏联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虽然已经解体,但其建构的法律体制模式和形成的理论范式对我国仍具有很大的影响。从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认知角度考察原苏联的民事诉讼体制,可以概括其特征为:绝对职权主义模式,并由于法院和检察机关的双重... 原苏联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虽然已经解体,但其建构的法律体制模式和形成的理论范式对我国仍具有很大的影响。从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认知角度考察原苏联的民事诉讼体制,可以概括其特征为:绝对职权主义模式,并由于法院和检察机关的双重职权干预,而成为独特的二元职权主义模式。原苏联的民事诉讼体制已经抽掉了反映民事诉讼当事人主体地位的辩论原则,形成与当事人主义模式的对立。这种模式的建立与特定意识观念的预设有其内在联系。对公法和私法性质的否定,也为这种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法理的认知依据。原苏联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由于其建构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使其模式存在着结构性缺陷。例如:当事人在程序中的客体化、辩论程序的空洞化、忽视程序公正等等。对原苏联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理性认知有助于我们对我国传统民事诉讼体制的自省,使我们从旧的模式和原苏联的民事诉讼理论范式中走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基本模式 职权主义模式 诉讼体制 当事人主义 原苏联 大陆法系 检察机关 理性认知 程序公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体真实、价值观和诉讼程序——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法理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左卫民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7-53,共7页
出于实体真实和价值观的基本考虑,现代各国所设计和运用的刑事诉讼制度大致可归于职权主义模式或当事人主义模式。前者适用于大陆法系,后者适用于英美法系。一般认为,狭义上的诉讼模式(审判模式)因价值观而得到支持和强化,但它不受价值... 出于实体真实和价值观的基本考虑,现代各国所设计和运用的刑事诉讼制度大致可归于职权主义模式或当事人主义模式。前者适用于大陆法系,后者适用于英美法系。一般认为,狭义上的诉讼模式(审判模式)因价值观而得到支持和强化,但它不受价值观的直接影响,所以难以判断哪一种模式更适宜发现客观真实。而广义上的诉讼模式,至少在审前阶段受价值观的决定性影响。奉行犯罪控制观的的理念,就会选择审问式侦查模式;奉行正当程序观的理念,就会选择弹劾式侦查模式。比较英美法系的弹劾式侦查模式,大陆法系的审问式侦查模式发现客观真相的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事人主义模式 诉讼模式 正当程序 职权主义模式 实体真实 犯罪控制观 价值观 诉讼程序 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诉讼律师强制代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一种修正机制 被引量:13
3
作者 苏志强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24,共11页
当事人主导型诉讼模式是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目标。当事人主导型诉讼模式存在缺乏对当事人实质性平等保护以及容易被当事人滥用的缺陷,通过法官作用的强化来修正当事人主导型诉讼模式的缺陷时,法官阐明双重属性带来的操作性问题以及... 当事人主导型诉讼模式是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目标。当事人主导型诉讼模式存在缺乏对当事人实质性平等保护以及容易被当事人滥用的缺陷,通过法官作用的强化来修正当事人主导型诉讼模式的缺陷时,法官阐明双重属性带来的操作性问题以及法官调查取证权所体现的职权主义因素容易导致职权主义模式的回潮。律师参与作为一种外部机制,能够平衡当事人诉讼能力、促进诉讼程序,并且不会破坏诉讼结构的平衡,应当成为修正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机制。结合律师强制代理制度的特点、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和民事司法运行环境,分阶段、分程序、分案件,渐进地采行律师强制代理制度,应当成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程序完善的重要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协同主义诉讼模式 律师强制代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审判模式比较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左卫民 王凌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39-45,共7页
当代各国刑事审判模式大致可分为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种。迄今为止,对这两种模式的研讨可谓不少,但从法理上考究者却不多,偶有涉及亦欠深入。笔者拟从法理上对此进行比较、分析,以就教于高明。一当事人主义是指刑事审判活动主要围绕... 当代各国刑事审判模式大致可分为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种。迄今为止,对这两种模式的研讨可谓不少,但从法理上考究者却不多,偶有涉及亦欠深入。笔者拟从法理上对此进行比较、分析,以就教于高明。一当事人主义是指刑事审判活动主要围绕控诉方的举证和被告方的反驳而进行,法官(包括陪审团)处于居中公断地位的一种诉讼结构。它主要用于英美法系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法官 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 职权主义模式 控诉方 法庭审判 调查证据 刑事审判模式 被告人 比较研究 辩护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法律规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蕴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0-144,共5页
自认为各国立法所普遍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亦作了原则规定,但基于理论上缺乏对该问题的深入和系统的探索,以及司法实践中的职权主义模式求真观点的流行,终致该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分歧与困惑。本文拟从司... 自认为各国立法所普遍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亦作了原则规定,但基于理论上缺乏对该问题的深入和系统的探索,以及司法实践中的职权主义模式求真观点的流行,终致该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分歧与困惑。本文拟从司法实践视角,谈谈拙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中国 法律规制 职权主义模式 自认制度 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证明责任分配机制的法理学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左卫民 周光权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2-26,共5页
在法学研究中,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机制亦即证明主体及其责任范围确实无疑是最为重要和复杂的一个问题。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此问题并未达成共识,理论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笔者认为,这一歧见纷纭问题的彻底解决,有待于从诉讼模式、司法... 在法学研究中,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机制亦即证明主体及其责任范围确实无疑是最为重要和复杂的一个问题。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此问题并未达成共识,理论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笔者认为,这一歧见纷纭问题的彻底解决,有待于从诉讼模式、司法价值观念的角度,对证明责任产生的机制性原因及赖以生存的基础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此略抒管见,以求指教。一在诉讼发展史上,存在着多种诉讼模式,当代主要有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种诉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明责任 诉讼模式 分配机制 法理学分析 法官 当事人主义 刑事被告人 职权主义模式 大陆法系 调查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心证及证据规则的建构——以民事诉讼为中心 被引量:5
7
作者 甘德怀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57-61,共5页
伴随着诉讼制度由职权主义模式向当事人主义模式的转变 ,证据制度的发展方向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 ,摒弃传统的绝对客观真实论 ,相应地承认自由心证的价值 ,另一方面是建立、完善证据规则体系。在证据立法上 ,自由心证与证据规则应当兼... 伴随着诉讼制度由职权主义模式向当事人主义模式的转变 ,证据制度的发展方向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 ,摒弃传统的绝对客观真实论 ,相应地承认自由心证的价值 ,另一方面是建立、完善证据规则体系。在证据立法上 ,自由心证与证据规则应当兼顾 ,并恰当地加以衔接。在此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规则 自由心证 职权主义模式 客观真实论 证据立法 诉讼制度 民事诉讼 建构 主导地位 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审判中法官庭外调查的现状与反思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大元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7-63,共7页
本文考察我国及主要西方国家关于刑事法官庭外调查权的规定,将其分别置于不同诉讼模式之中予以分析,对刑事法官庭外调查权利弊进行分析论证。重点探讨在立法上如何完善法官庭外调查的规定:其一,明确限制庭外调查的范围,即控辩双方提供... 本文考察我国及主要西方国家关于刑事法官庭外调查权的规定,将其分别置于不同诉讼模式之中予以分析,对刑事法官庭外调查权利弊进行分析论证。重点探讨在立法上如何完善法官庭外调查的规定:其一,明确限制庭外调查的范围,即控辩双方提供但是有疑问的证据及辩护方申请的对被告人有利的证据。法官无权依职权主动调取新的证据,尤其是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其二,明确规定法官庭外调查包括询问证人、被害人等方式,应当通知控辩双方到场;其三,明确规定所调取的证据材料一律由法官在法庭出示,控辩双方发表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外调查权 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殊途”或许“同归”——两大法系定罪证据障碍的比较分析
9
作者 陈俊敏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9-146,共8页
定罪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受到无罪推定保护的公民在法律上被认定为"罪犯"是个十分严肃的话题,在诉讼过程中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程序动作,控方的定罪目标要跨越诸多实体法和程序法设定的障碍。两大法系刑事诉讼程序在被告人定... 定罪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受到无罪推定保护的公民在法律上被认定为"罪犯"是个十分严肃的话题,在诉讼过程中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程序动作,控方的定罪目标要跨越诸多实体法和程序法设定的障碍。两大法系刑事诉讼程序在被告人定罪问题上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但综合分析之后发现由于具体诉讼要素中大量对冲因素的存在及效果的抵消,两大法系所选择的不同方式在目标上趋于一致。诉讼理念的差异决定了两大法系在诉讼的很多方面仍存差异,这对于我们准确认识两大法系的诉讼理念、制度、规则内涵及运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定罪障碍 诉讼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