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之际耶稣会传教士与中国社会生活的西传——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1
作者 许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4-20,共7页
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把中国展示给了西方。中国的东方文明是否真如此迷人?由于交通的阻碍,这一疑问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困惑着西方人。三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新航道开辟,西方人纷纷来到中国,其中尤以耶稣会士为多(从1552年... 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把中国展示给了西方。中国的东方文明是否真如此迷人?由于交通的阻碍,这一疑问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困惑着西方人。三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新航道开辟,西方人纷纷来到中国,其中尤以耶稣会士为多(从1552年至1700年共有十几个国家64名传教士入华传教)。他们在传播宗教的同时,给中国带来了某些自然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他们以亲身所见所闻,把中国进一步描绘给西方,不仅证实了马可·波罗记述的真实性,也进一步较全面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也就从这里正式开始。 去年,笔者有机会到英国访问,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阅读了16世纪到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写的关于中国的英文书,这是西方人记载中国史的珍贵材料,揭示了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的积极影响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 早期传教士来中国,肩负的主要使命是传播宗教。为了传播宗教,他们必须熟悉并认识中国的环境。于是他们来中国后,首先接触到的便是不同于西方、却丰富多采,又十分直观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在他们的著述中,此类记载可谓相当详细。 社会生活包罗万象,本文只就耶稣会传教士笔下中国人衣食住行及某些习俗的西传,作一些介绍和探讨;这对深入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当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传教士 中国文化 马可·波罗 明清之际 耶稣 宗教 中西文化交流 生活 习俗 西方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与浮:明清鼎革变局中的欧洲传教士利类思与安文思(上) 被引量:2
2
作者 汤开建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利类思和安文思神父是17世纪来华传教士中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二人见证并亲历了明清变革这一特殊年代。他们经历并参与四川开教、成都教案、服务大西政权、耶稣会反汤风暴、北京传教、建立东堂、服务清廷以及杨光先教案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关键词 利类思 安文思 耶稣传教士 大西政权 汤若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对欧洲文明的拒斥与接受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根友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出于意识形态立场、政治安全角度考虑的,如《破邪集》的编辑者徐昌治,以及该书中收录的各色人等,如清初布衣杨光先;也有王夫之这样的大儒,从儒家经学中天文、地理知识的固有立场出发,批评利玛窦的地圆说和地球与太阳及诸行星的距离说。接受的一方表现出比较多元的立场,有徐光启的“超胜会通”说、方以智的“坐集千古之智”折衷说,也有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虽然最终不利于中国人虚心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但也包含着一定的合理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即在学习外来文明中的先进内容时,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 耶稣会传教士“ 西学中源”说 儒家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僧到西儒——从《天主实录》看早期耶稣会士在华身份的困境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新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2,共6页
耶稣会士罗明坚撰写的《新编西竺国天主实录》新近影印出版,使学者能够有机会与后期刻本《天主圣教实录》进行比较研究。早期来华耶稣会传教士传教策略的重大改变、以及早期耶稣会士从"西僧"到"西儒"身份转变的适... 耶稣会士罗明坚撰写的《新编西竺国天主实录》新近影印出版,使学者能够有机会与后期刻本《天主圣教实录》进行比较研究。早期来华耶稣会传教士传教策略的重大改变、以及早期耶稣会士从"西僧"到"西儒"身份转变的适错过程,均在不同版本比较中反映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 早期 实录 天主 耶稣传教士 传教策略 身份转变 版本比较 罗明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
5
作者 陈景磐 《齐鲁学刊》 1984年第6期46-51,共6页
(一)孔子、耶稣其人及其影响孔子和耶稣对世界的影响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孔子是儒家一位重要的领袖和创始人。他的思想支配了中国的学术文化达两千余年之久;对许多东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也发生过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欧洲的思想... (一)孔子、耶稣其人及其影响孔子和耶稣对世界的影响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孔子是儒家一位重要的领袖和创始人。他的思想支配了中国的学术文化达两千余年之久;对许多东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也发生过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欧洲的思想文化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在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许多启蒙运动的思想家,通过十六、十七世纪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的介绍,曾利用孔子的思想作为向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义压迫人民的精神支柱——天主教的神权思想进行斗争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武器。他们常把孔子作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守护尊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 基督教教育 学术文化 十七世纪 耶稣传教士 欧洲中世纪 神权思想 天主教 创始人 上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学“中国化”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吴震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1期179-184,共6页
这里所说的“西学”一词,是一个泛称,最早出自17世纪初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1582-1649)撰述的一本书的书名:《西学凡》.这是相对于“中学”而言的泛指西方学术的一个术语,其中就包含了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等西方哲... 这里所说的“西学”一词,是一个泛称,最早出自17世纪初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1582-1649)撰述的一本书的书名:《西学凡》.这是相对于“中学”而言的泛指西方学术的一个术语,其中就包含了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等西方哲学、神学等重要思想.这种介绍伴随语言翻译而出现了大量的新学术用语,形成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乃至碰撞,历史上称之为“西学东渐”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化 意义 当代 耶稣传教士 “西学东渐” 亚里士多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经典翻译与中国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晓朝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5-96,共2页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进入北京传教,由此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西学东渐热潮,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页。一般说来,中国历史学者不会将早期耶稣会进入中国视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而在一些西...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进入北京传教,由此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西学东渐热潮,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页。一般说来,中国历史学者不会将早期耶稣会进入中国视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而在一些西方学者的眼中“中国在近代世界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欧洲看来,早期耶稣会进入中国,在整个基督教世界史上,在欧洲全球扩张史上,以及在近代中困初期的历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西学东渐 思维方式 传统语言 耶稣传教士 翻译 历史学者 文化交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怀仁《新制灵台仪象志》所述之折射
8
作者 王冰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5年第2期195-198,共4页
《新制灵台仪象志》十四卷并图二卷,于1674年由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纂著、清钦天监官员刘蕴德、孙有本、徐瑚等多人笔受而成。它详细描述了新制成的六种天文仪器(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 《新制灵台仪象志》十四卷并图二卷,于1674年由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纂著、清钦天监官员刘蕴德、孙有本、徐瑚等多人笔受而成。它详细描述了新制成的六种天文仪器(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的制造、安装、使用方法及测量结果。在这部书第四卷的"测气燥湿之分"和"气水等差表"两节中,涉及光的折射现象的规律和使用仪器测量折射的方法与结果。一般认为,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曾将西方科技知识带到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怀仁 折射角 折射现象 耶稣传教士 折射定律 托勒密 象限仪 灵台 十七世纪 明末清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交流中的异变:清朝苏努家族案的欧洲之旅
9
作者 郑朝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1-206,共6页
在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苏努家族案值得一书。该案借耶稣会士之手,漂洋过海,传播到欧洲,并成为欧洲思想家塑造中国形象的素材,可为考察跨文化交流提供样本。通过考察中西文本中苏努家族案表述的异同,以及欧洲思想家对该案解读的差异... 在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苏努家族案值得一书。该案借耶稣会士之手,漂洋过海,传播到欧洲,并成为欧洲思想家塑造中国形象的素材,可为考察跨文化交流提供样本。通过考察中西文本中苏努家族案表述的异同,以及欧洲思想家对该案解读的差异,可以揭示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信息的变异,提醒信息传播者重视信息接受者的认知和心理需求与传播期待的匹配度。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内容,亦可为当今的文化交流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努家族案 耶稣传教士 欧洲思想家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隆时期的中西文化使者刘松龄
10
作者 伍媛媛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85,共2页
2022年是中国与斯洛文尼亚建交30周年。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中斯两国交流的友谊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30年代。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之间以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为契机,发生了面对面的文化交流。这其中,天文历算是西洋传教士进入宫廷的重要... 2022年是中国与斯洛文尼亚建交30周年。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中斯两国交流的友谊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30年代。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之间以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为契机,发生了面对面的文化交流。这其中,天文历算是西洋传教士进入宫廷的重要阶梯。他们带来了新的天文学成果,满足了大清皇帝对天文的好奇。乾隆一朝,清廷负责天文观测的钦天监一直由传教士掌管,这其中就包括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刘松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传教士 乾隆时期 天文历算 斯洛文尼亚 文化交流 钦天监 西洋传教士 天文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怀仁测日影
11
作者 李中勇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0-81,共2页
南怀仁(1623-1688),比利时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精通天文历法、几何地理等知识。顺治十五年(1658)起,南怀仁先后被派到中国澳门与陕西传教,顺治十七年(1660)至北京辅佐时任钦天监监正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修订历法。很快,随着西洋新法... 南怀仁(1623-1688),比利时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精通天文历法、几何地理等知识。顺治十五年(1658)起,南怀仁先后被派到中国澳门与陕西传教,顺治十七年(1660)至北京辅佐时任钦天监监正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修订历法。很快,随着西洋新法历书在全国推行,引发了以杨光先为代表的坚守传统夷夏观念的士人阶层强烈不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光先 耶稣传教士 南怀仁 天文历法 钦天监监正 士人阶层 夷夏观念 汤若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1846年以前葡萄牙管理澳门的历史特点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晓京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2期95-103,共9页
试析1846年以前葡萄牙管理澳门的历史特点罗晓京在1557年到1846年的近三百年中,葡萄牙人在他们以租借形式盘踞的澳门半岛上,曾力图建立起有效的殖民管治。尽管这种殖民管治受到了当时中国明、清两朝当局的抑制,但它却体... 试析1846年以前葡萄牙管理澳门的历史特点罗晓京在1557年到1846年的近三百年中,葡萄牙人在他们以租借形式盘踞的澳门半岛上,曾力图建立起有效的殖民管治。尽管这种殖民管治受到了当时中国明、清两朝当局的抑制,但它却体现了中世纪欧洲大陆社会形态的遗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事 澳门半岛 葡萄牙人 耶稣传教士 市民大 殖民主义 总督 官营贸易 大法官 宗教裁判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西儒耳目资》的语音基础及明代官话的标准音 被引量:41
13
作者 曾晓渝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1期66-74,共9页
《西儒耳目资》成书于明代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作者是明末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c Trigault)。此书是为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学习汉字、汉语而作的。尽管它不是专门的汉语音韵学著作,但由于它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 《西儒耳目资》成书于明代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作者是明末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c Trigault)。此书是为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学习汉字、汉语而作的。尽管它不是专门的汉语音韵学著作,但由于它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用罗马字母记录汉语语音体系的著作,其体例上基本摆脱了中国传统韵书的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音 汉语共同语 明代 西儒 西方传教士 官话 普通话 耶稣传教士 语音系统 南京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驱——卜弥格——《明王朝的最后特使——卜弥格传》一书中译者的话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振辉 《国际论坛》 1995年第4期30-34,共5页
【正】 卜弥格是波兰17世纪的大旅行家,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驱。这位耶稣会传教士不仅到过中国,而且为把中国古老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介绍给欧洲,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卜弥格既是一位旅行家,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对非洲、印度、东南亚各国... 【正】 卜弥格是波兰17世纪的大旅行家,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驱。这位耶稣会传教士不仅到过中国,而且为把中国古老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介绍给欧洲,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卜弥格既是一位旅行家,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对非洲、印度、东南亚各国,尤其是对古代中国的动植物、矿物、地理、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明王朝 耶稣传教士 动植物 东南亚 葡萄牙 中国人民 威尼斯 中国医学 欧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王朝的最后特使——卜弥格传(续)
15
作者 爱·卡伊丹斯基 《国际论坛》 1997年第1期44-49,共6页
【正】 第五章皇帝的护照葡萄牙人对中国和日本贸易的垄断在其他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如教皇格热戈什13世纪在他的训谕《一个非常警觉的富于战斗性的教会》中,表示1576年受封的澳门主教"可以通过葡萄牙国王的介绍,负责管理中... 【正】 第五章皇帝的护照葡萄牙人对中国和日本贸易的垄断在其他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如教皇格热戈什13世纪在他的训谕《一个非常警觉的富于战斗性的教会》中,表示1576年受封的澳门主教"可以通过葡萄牙国王的介绍,负责管理中国整整一个行省,管理日本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牙人 耶稣传教士 澳门 明王朝 马可·波罗 荷兰人 中国 基督徒 特使 基督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