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穴治疗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预防乳腺区段切除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林明 熊昕 魏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58-1860,共3页
目的:探讨耳穴治疗与耳穴治疗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乳腺区段切除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选取拟择期行乳腺区段切除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对照组(A组)、耳穴组(B组)和耳穴+电针组(C组)。B和C组均在术前1 d选患者的神门、交... 目的:探讨耳穴治疗与耳穴治疗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乳腺区段切除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选取拟择期行乳腺区段切除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对照组(A组)、耳穴组(B组)和耳穴+电针组(C组)。B和C组均在术前1 d选患者的神门、交感、胃、内分泌穴位进行耳穴贴压。C组另在麻醉前20 min选内关穴、曲池穴行经皮穴位电刺激至术毕。3组患者均使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诱导及维持麻醉。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恶心呕吐反应的分级标准评价术后48 h内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术后24 h内,B组和C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较A组明显下降,而B组和C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各组均未发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耳穴治疗或耳穴治疗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均可明显地减轻乳腺区段切除患者术后的恶心呕吐。该疗法安全有效且价格低廉,可考虑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治疗 耳穴治疗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 术后恶心呕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静吸复合麻醉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赵利芳 杨建功 +5 位作者 李明勇 刘德智 杨燕 周霞 邵坤 申长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辅助静吸复合麻醉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86例接受ERCP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每组143例。试验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辅...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辅助静吸复合麻醉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86例接受ERCP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每组143例。试验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辅以TEAS,电刺激干预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接受常规静吸复合麻醉。在手术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5 min(T1)、进镜5 min(T2)、术毕(T3)、术后24 h(T4)监测BIS,术后24 h测定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记录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结果:在T1~T3时点,试验组BIS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试验组MMSE评分更高,试验组POCD发生率(3.50%,5/143)低于对照组(11.19%,16/143)(P=0.013)。术后24 h内,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1.89%,17/143)低于对照组(21.68%,31/143)(P=0.027)。结论:在进行ERCP术时,常规麻醉基础上给予全程TEAS干预能降低BIS,改善认知功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经皮穴位刺激 静吸复合麻醉 双频指数 术后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对丘脑局部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邵晓梅 方剑乔 +3 位作者 周传龙 郭小青 张乐乐 金铃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9-601,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对丘脑血流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比格犬随机均分为单纯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组(对照组)和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异氟醚吸入全麻联合硝普钠...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对丘脑血流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比格犬随机均分为单纯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组(对照组)和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异氟醚吸入全麻联合硝普钠静脉泵注行控制性降压,观察组在常规全麻行控制性降压时复合TEAS,电刺激强度8~10mA,频率2/100Hz,取双侧"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穴位。两组比格犬均将MAP下降至麻醉前的40%水平,并在40%~45%MAP水平维持60min。在控制性降压开始前(T0)至基础值的70%(T1)、60%(T2)、50%(T3)、40%(T4)及在40%~45%MAP水平维持10min(T5)、20min(T6)、30min(T7)、40min(T8)、50min(T9)、60min(T10)时,观察丘脑局部脑血流(rCBF)的变化。结果在控制性降压开始时,观察组的rCBF(161.80±73.65)P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3±50.65)PU(P<0.05)。与T0时比较,T5~T10时观察组rCBF均明显增高(P<0.05)、T1~T10时观察组rCB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压降至40%MAP水平维持60min时,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能明显增加丘脑血流,改善血氧供应,可能有利于脑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刺激 复合麻醉 控制性降压 丘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疼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齐艳英 孙俊慧 +1 位作者 杨帆 邱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53-955,共3页
卒中为严重威胁人体生命安全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生率及致死率呈上升趋势,部分卒中病人遗留一定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并伴随疼痛;其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弥散性、持续性疼痛,并可因各种刺激而加剧[1]。研究显示,良好的镇痛对促进卒中后偏瘫病... 卒中为严重威胁人体生命安全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生率及致死率呈上升趋势,部分卒中病人遗留一定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并伴随疼痛;其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弥散性、持续性疼痛,并可因各种刺激而加剧[1]。研究显示,良好的镇痛对促进卒中后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疼痛症状的缓解乃至解除有重要意义[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功能障碍 肢体疼痛 对侧肢体 肢体功能恢复 卒中病人 经皮穴位刺激 联合药物治疗 疼痛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淑君 杨莉 +4 位作者 汪意 陈爽 李礼 刘健 王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8-804,共7页
脑卒中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2017年我国城市居民脑卒中的2周患病率达6.3%[1]。脑卒中早期有62%的患者存在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经康复治疗后仍有18%的患者不能步行[2]。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 脑卒中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2017年我国城市居民脑卒中的2周患病率达6.3%[1]。脑卒中早期有62%的患者存在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经康复治疗后仍有18%的患者不能步行[2]。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是通过一定频率、强度的电流对穴位进行刺激的治疗方法,是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TENS)与穴位治疗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刺激 经皮神经刺激 META分析 穴位治疗 下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患者 脑卒中早期 TE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术后神经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郤丽娟 王道荣 +1 位作者 方方 袁海娟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63-2167,共5页
从神经认知功能测量、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范围、治疗方案、联合治疗以及中西医治疗机制等方面综述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术后神经认知功能下降影响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经皮穴位刺激 手术 认知功能 联合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立贤 冯志顺 +1 位作者 刘文泉 胡慧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韩氏穴位神经刺激 中药熏蒸治疗 肩关节周围炎 临床研究 联合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 关节腔内注射药物 肩关节疼痛 经皮刺激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至60%基础MAP水平时的肝保护效应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张乐乐 方剑乔 +4 位作者 邵晓梅 董振华 莫雅娣 连林立 喻晓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10期2167-2171,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对肝脏的影响,并为临床行针药复合麻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8只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单纯药物全麻组(单纯全麻组)(6只)、单纯药...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对肝脏的影响,并为临床行针药复合麻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8只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单纯药物全麻组(单纯全麻组)(6只)、单纯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组(对照组)(6只)和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组(实验组)(6只)。后两组动物均以异氟醚联合硝普钠行控制性降压,将动脉血压降至60%基础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水平并维持60min,单纯全麻组不行控制性降压。实验组采用TEAS干预处理,刺激强度(4±1)mA,频率2/100Hz,穴位选用犬双侧"合谷(LI 4)"、"曲池(LI 11)"、"足三里(ST 36)"、"三阴交(SP 6)",电刺激在动物生理状态稳定后开始至维持目标MAP60min后停止。采用激光多普勒组织血流仪监测相应时间点肝组织表面血流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后肝组织中GSH活性、T-SOD活力以及MDA含量的变化,并采用TUNEL法检测术后72h肝组织细胞凋亡数。结果:在行控制性降压至目标低血压(T3)时,对照组肝血流显著低于基础水平(P<0.05),而实验组肝血流未明显降低,在目标低血压维持10min(T4)时,两控压组肝血流显著低于各自基础水平(P<0.05),在维持20min至维持60min阶段(T5~T7),两控压组肝血流显著低于单纯全麻组水平和各自基础水平(P<0.05),且对照组肝血流维持水平更低,在血压回升阶段,实验组肝血流上升明显,在血压回升10min(T8)时,实验组肝血流已基本恢复,而对照组肝血流仍低于同期单纯全麻组水平,在血压回升60min和回升结束(T11~T12),实验组肝血流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与单纯全麻组相比,控制性降压术后两控压组GSH活性均有显著升高(P<0.05),且实验组较对照组相比升高趋势更明显。实验组SOD/MDA比值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升高不明显。实验组肝组织细胞凋亡数(3.2±1.09)明显低于同水平对照组(5.47±1.02)(P<0.05),但与空白组(3.49±1.4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能有效改善肝组织血流的低灌注状态,增强肝脏的抗自由基能力,抑制肝细胞凋亡,起到肝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刺激 针药复合麻醉 控制性降压 自由基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药平衡麻醉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杨 熊利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7-509,共3页
针刺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相关记载见于《黄帝内经》,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20世纪60~70年代起,针刺疗法亦引起了西方医学界的强烈兴趣和研究热潮。因针刺疗法具有价格低廉、易于实施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 针刺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相关记载见于《黄帝内经》,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20世纪60~70年代起,针刺疗法亦引起了西方医学界的强烈兴趣和研究热潮。因针刺疗法具有价格低廉、易于实施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目前,针刺疗法多采用毫针、电针或经皮穴位电刺激等手段,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穴位来取得镇痛、缓解恶心呕吐、镇静和抗焦虑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麻醉 针刺疗法 经皮穴位刺激 黄帝内经 药物用量 复合麻醉 七氟醚麻醉 用针刺 复合全麻 远近配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