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态学观察与羟脯氨酸含量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舒彬 郝林林 +4 位作者 吴宗耀 黄显凯 沈岳 袁纯 唐其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3-345,共3页
目的 建立动物增生性瘢痕实验模型 ,并探讨其胶原代谢特点与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 用圆形钻刀在兔耳腹面产生直径 6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6 4个 ,分别在术后 1 4、2 1、35、70和 98d进行形态学观察与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 术后 2 1... 目的 建立动物增生性瘢痕实验模型 ,并探讨其胶原代谢特点与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 用圆形钻刀在兔耳腹面产生直径 6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6 4个 ,分别在术后 1 4、2 1、35、70和 98d进行形态学观察与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 术后 2 1d ,76 %的创面 ( 4 5 /5 9)有突出瘢痕形成 ,术后 35d ,瘢痕增生达高峰 ,厚度平均为 2 .0 5mm ,术后 70d ,瘢痕变薄 ,术后 98d ,46 %的突出瘢痕 ( 1 1 /2 4)消失 ;组织学观察示术后 2 1、35d有大量增殖成纤维细胞和旋涡状排列胶原纤维 ,术后 70、98d突出瘢痕内成纤维细胞减少 ,但不规则排列纤维仍存在 ;术后 2 1d ,瘢痕组织内羟脯氨酸含量增加 ,显著高于正常兔耳皮肤 (P <0 .0 5 ) ,35d时羟脯氨酸含量约为正常皮肤的 3倍 ,术后 98d的羟脯氨酸含量亦显著高于正常皮肤 (P <0 .0 5 )。结论 胶原大量沉积是动物增生性瘢痕的胶原代谢特征 ;动物正常愈合瘢痕转化为增生性瘢痕发生在术后 1 4~ 2 1d ;动物增生性瘢痕形成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增生性瘢痕 胶原 形态学 羟脯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