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品造型设计多阶段网络耦合决策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延璞 兰晨昕 +2 位作者 雷紫荆 王欣蕊 龚政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8-1026,共9页
为综合考虑产品造型设计多阶段决策信息,引入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了产品造型设计多阶段网络耦合决策流程。对产品造型设计多阶段决策关系进行了耦合关联建模,基于对决策者评分的一致性分析确定设计决策网络的邻接矩阵,依据网络凝聚度变化... 为综合考虑产品造型设计多阶段决策信息,引入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了产品造型设计多阶段网络耦合决策流程。对产品造型设计多阶段决策关系进行了耦合关联建模,基于对决策者评分的一致性分析确定设计决策网络的邻接矩阵,依据网络凝聚度变化获得决策者权重,以设计决策网络凝聚度的稳定性和决策者意见一致性确定决策轮次,构建规划函数计算产品造型设计决策各阶段权重,通过线性耦合实现多阶段决策信息集结。以数控磨床造型设计决策为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实现产品造型设计多阶段决策信息的集结,提高设计决策的全局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造型设计 设计决策 复杂网络 网络凝聚度 阶段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耦合性实证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葛菁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07-209,共3页
分别对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于200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的同时,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因... 分别对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于200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的同时,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因此认为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与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即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在时间上是耦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现代化 阶段耦合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就业——基于耦合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郝力晓 吕荣杰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8,共16页
本文通过引入耦合概念,基于技术发展过程,从耦合关系判定、耦合过程阐释、耦合阶段划分等维度分析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就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就业不仅存在彼此影响、相互依赖的动态关联,还存在静态、单向视角下的技术... 本文通过引入耦合概念,基于技术发展过程,从耦合关系判定、耦合过程阐释、耦合阶段划分等维度分析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就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就业不仅存在彼此影响、相互依赖的动态关联,还存在静态、单向视角下的技术破坏和创造效应,形成适应于高质量协同理念的新体系。具体地,本文重点考察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就业的耦合效应,揭示链条耦合、闭环耦合、跨层耦合、远程耦合等耦合形式,分析系统性、协同性、开放性、演化性等耦合特征,并以耦合协调程度作为判断依据,划分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质量就业 耦合关系 耦合形式 耦合过程 耦合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部耦合:城镇化研究的新视角及其科学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平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51,67,共6页
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进程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和焦点所在。基于对城镇化内涵及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认为,内部耦合是城镇化的本质所在,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落实的进一步具体化。为此,从"系统-结构""系统-区... 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进程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和焦点所在。基于对城镇化内涵及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认为,内部耦合是城镇化的本质所在,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落实的进一步具体化。为此,从"系统-结构""系统-区域"和"速度-规模"3个层面系统梳理和构建了城镇化内部耦合的概念与内涵及其科学问题和价值意义,为进一步认知城镇化的本质属性、开展城镇化质量评价、剖析中国城镇化演进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比较中国城镇化与西方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异同等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思路,也为国家和地区制定城镇化健康营运(尤其是城镇化扩内需、促增长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落实)的战略措施和空间落实提供了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内部耦合 内部结构耦合 时空匹配耦合 发展阶段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演进过程下省间-省内市场出清及定价模型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熠 王晗 +2 位作者 严正 冯凯 刘子杰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16-2131,共16页
为了促进电力资源在省间的余缺互济和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我国正有序推进电力市场改革,逐步实现省间-省内市场的耦合和全国统一市场的演进。根据省间-省内市场耦合程度的不同,该文将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层阶段、松耦合阶段和... 为了促进电力资源在省间的余缺互济和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我国正有序推进电力市场改革,逐步实现省间-省内市场的耦合和全国统一市场的演进。根据省间-省内市场耦合程度的不同,该文将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层阶段、松耦合阶段和紧耦合阶段。进一步考虑跨区、跨省以及省内输电的输电费回收问题,跨区直流输电线路与区域内交流输电线路按照传输电量收费,省内线路按照用户负荷用电量收费。构建了面向不同输电费收取方式的出清模型与定价机制,分层阶段采用顺序出清,松耦合阶段采用双层迭代出清,紧耦合阶段采用统一出清,定价机制均采用节点电价定价机制。最后,利用IEEE 39节点和118节点系统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出清模型和定价机制的有效性,并分析了输电费对出清和定价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间-省内电力市场 输电费 出清模型 定价模型 耦合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流域调水工程“用户枢纽”群联合优化调配 被引量:3
6
作者 贾丹妮 武连洲 +2 位作者 粟晓玲 朱兴宇 马佳宁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197,共10页
针对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中存在枢纽群调水与用户群需水不匹配的问题,构建了兼顾水源区枢纽工程运行关键指标和受水区用户侧多目标需求的“用户-枢纽”群联合优化调配模型,用户侧量化了受水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间函数关系... 针对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中存在枢纽群调水与用户群需水不匹配的问题,构建了兼顾水源区枢纽工程运行关键指标和受水区用户侧多目标需求的“用户-枢纽”群联合优化调配模型,用户侧量化了受水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间函数关系,嵌套于供水子系统的水量配置模型中,枢纽侧考虑水源区枢纽侧调水、发电、能耗等多重效益目标,确保最大化实现用户侧需水过程和枢纽侧调水过程的匹配。将模型应用于陕西省引汉济渭调水工程联合调配模拟,结果表明:联合优化调配模型可提高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整体运行效率,灵活调控“用户枢纽”群的需水与运行需求;水量联合优化调配后,各用户缺水率约为7%,经济效益提升了3.6%,水库群基本完成了调水任务,电站群发电量超过5.43亿kW·h,库空率约为8%,降低了系统缺水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 水量联合调配 阶段耦合模型 引汉济渭调水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铁水联运港口作业区布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道宽 卢勇利 +1 位作者 沈学明 朱昌锋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0-37,共8页
铁水联运港口作业区是铁水联运作业的重要场所之一,铁水联运港口作业区布局直接影响着铁水联运的作业效率。为提高铁水联运港口作业效率,减少因方案调整产生的无效工作,在阐述铁水联运港口作业区组成的基础上,使用SLP法和铁水联运港口... 铁水联运港口作业区是铁水联运作业的重要场所之一,铁水联运港口作业区布局直接影响着铁水联运的作业效率。为提高铁水联运港口作业效率,减少因方案调整产生的无效工作,在阐述铁水联运港口作业区组成的基础上,使用SLP法和铁水联运港口作业区布局优化模型进行两阶段耦合优化研究,以马鞍山郑蒲港区为例验证铁水联运港口作业区布局优化模型及其算法的可行性,充分发掘铁路联运港口作业区影响因素,提升铁水联运港口作业区域布局工作效率的优势,为铁水联运的总体布局方案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水联运 港口作业区 布局 阶段耦合 优化模型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的发展及其模拟和预估 被引量:59
8
作者 周天军 陈梓明 +21 位作者 邹立维 陈晓龙 俞永强 王斌 包庆 鲍颖 曹剑 何编 胡帅 李立娟 李建 林岩銮 马利斌 乔方利 容新尧 宋振亚 唐彦丽 吴波 吴统文 辛晓歌 张贺 张明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2-350,共19页
地球气候系统模式是开展多学科、多圈层集成研究的重要平台,其发展是国际地学领域特别是全球变化领域竞争的前沿。中国的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近10年得到快速发展。研发格局上已经形成中国科学院、有关部委和高... 地球气候系统模式是开展多学科、多圈层集成研究的重要平台,其发展是国际地学领域特别是全球变化领域竞争的前沿。中国的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近10年得到快速发展。研发格局上已经形成中国科学院、有关部委和高校三足鼎立的局面。文中在简要回顾中国地球气候系统模式早期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参加第6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9个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的技术特点,初步评估了中国4个模式对全球和东亚气候模拟的基本性能,分析了其在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对全球降水与温度的预估变化及其与平衡态气候敏感度的联系。最后,结合国际态势,从发展的角度提出未来中国气候模式研发工作需要加强的8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球气候系统模式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 模拟性能 气候预测与预估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中国近海海冰变化特征的预估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祖子清 凌铁军 +2 位作者 张蕴斐 刘煜 唐茂宁 《海洋预报》 2016年第5期1-8,共8页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预估数据,分析了黄、渤海区域内海表面2m气温的增量,并将该增量叠加在1978—2008年的再分析气象场上,驱动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对2015—2045年黄、渤海的海冰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预估数据,分析了黄、渤海区域内海表面2m气温的增量,并将该增量叠加在1978—2008年的再分析气象场上,驱动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对2015—2045年黄、渤海的海冰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 4种排放情景下,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黄海北部4个海湾的海冰均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但随着排放增多,4个海湾的海冰并非单调的减少,而在RCP4.5下减少最多,RCP6.0和RCP8.5次之,RCP2.6最少。对4种情景下的海冰冰情进行平均,可以发现4个海湾结冰面积依次减少438、121、23和84 km2;结冰范围依次减少9、7、2和7 nmi(海里,1 nmi=1.852 km)。就整个黄、渤海而言,未来31a内结冰面积减少24%,结冰范围减少19%,持续天数缩短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 渤海和黄海北部 未来海冰预估 2m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未来30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估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衍欣 李双林 何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5-1420,共16页
本文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22个全球气候模式试验数据,通过MR评分(Comprehensive Rating Metrics)方法进行评估,择优选取了GFDL-CM4、EC-Earth3、MIROC6等10个模式,使用这些模式在SSP245和SSP585两种共享社会经济路... 本文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22个全球气候模式试验数据,通过MR评分(Comprehensive Rating Metrics)方法进行评估,择优选取了GFDL-CM4、EC-Earth3、MIROC6等10个模式,使用这些模式在SSP245和SSP585两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的预估试验数据,对未来30年(2021~2050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特别是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两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相对于1980~2010年的平均,流域总降水量(PRCPTOT)、降水强度(SDII)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在上游高原和中下游平原地区;降水频次(R1mm)上游减少,中下游增加,二者相抵导致了流域降水频次整体变化不明显;强降水量(R95p)增加约9.6%、16.5%(SSP245、SSP585),极端降水量(R99p)增加约10.2%、15.5%,最大5日降水量(RX5day)也为增长趋势;连续无降水日数(CDD)在整个流域呈现增多,特别是上游地区。两种排放情景相比较,高情景(SSP585)下的变化强度要比中低情景(SSP245)大。这些结果意味着,未来30年长江流域降水气候可能变得更为极端,不仅总降水量增加,暴雨、大暴雨易于出现,而且连续无雨日长度也增加,干旱变得更为频繁。特别地,中下游地区要警惕发生极端暴雨、极端洪涝的风险,而上游地区要警惕发生干旱、极端干旱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降水 预估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模式优化集合平均预估21世纪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变化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禄丰 朱再春 +3 位作者 黄萌田 赵茜 马伟蕊 曾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4-524,共11页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18个地球系统模式总初级生产力(GPP)模拟数据,基于传统的多模式集合平均(MME)和可靠集合平均方法(REA),在4个未来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预估了21世纪全球陆地生态系统...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18个地球系统模式总初级生产力(GPP)模拟数据,基于传统的多模式集合平均(MME)和可靠集合平均方法(REA),在4个未来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预估了21世纪全球陆地生态系统GPP的变化量,并分析了GPP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4个未来情景下,基于REA方法预估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年GPP在未来时期(2068—2100年)比历史时期(1982—2014年)分别增长了(14.85±3.32)、(28.43±4.97)、(37.66±7.61)和(45.89±9.21)PgC,其增量大小和不确定性都明显低于MME方法。在4个情景下,大气CO2浓度增长对GPP变化的贡献最大,基于REA方法计算的贡献占比分别为140%、137%、115%和75%;除SSP5-8.5(24%)外,其他情景下升温均导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GPP降低(-42%、-37%、-16%),部分抵消了CO2施肥效应的正面贡献。温度的影响存在纬度差异:升温在低纬度地区对GPP有负向贡献,在中高纬度地区为正向贡献。降水和辐射变化对GPP变化的贡献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GPP) 地球系统模式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 可靠集合平均(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