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酶解耦合膜过滤技术制备酪蛋白活性肽及其功能特性研究
1
作者 巩怡宁 姚萍 +7 位作者 蒋士龙 罗述博 吕加平 逄晓阳 张书文 李旭 谢宁 王筠钠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18,25,共8页
传统双酶酶解产物体系复杂,寡肽纯度较低,为获得高纯度和高得率的寡肽体系,通过双酶酶解耦合分段膜过滤生产酪蛋白寡肽,冻干后获得分子质量小于1 ku的寡肽粉体。结果表明,原料酪蛋白经过双酶酶解耦合分段过滤工艺处理,可得纯度82.60%、... 传统双酶酶解产物体系复杂,寡肽纯度较低,为获得高纯度和高得率的寡肽体系,通过双酶酶解耦合分段膜过滤生产酪蛋白寡肽,冻干后获得分子质量小于1 ku的寡肽粉体。结果表明,原料酪蛋白经过双酶酶解耦合分段过滤工艺处理,可得纯度82.60%、得率24.80%、相对分子质量<1 ku的寡肽,经切向横流超滤系统纯化后纯度可达91.40%。寡肽粉体呈亮黄色,具有一定鲜味,主要风味成分为氮氧化合物和无机硫化物。其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BCAAs)、必需氨基酸等含量丰富。通过乳源性在线数据库功能对比预测,该寡肽体系含有4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肽(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26%抗氧化活性肽及27%二肽基肽酶-IV(Dipeptidyl peptidase IV,DPPV-IV)抑制活性肽等生物活性肽,其主要来源蛋白质为β-酪蛋白。寡肽粉体基本流动能为410 mJ,特别流动能为8.25 mJ/g,内聚力较小表明粉体流动性较好,不发生聚集,且复溶性高达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蛋白寡肽 功能特性 酶解 耦合膜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光波导耦合膜层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彭吉虎 周邦伟 +1 位作者 张富平 李德杰 《高速摄影与光子学》 CSCD 1990年第2期153-156,共4页
本文研究了铌酸锂单晶片与石英系光纤之间的耦合问题,以使集成光学器件逐步实用化。石英光纤的折射率在1.45左右,铌酸锂单晶折射率在2.2左右,为改善其间的耦合,我们采用电子迴旋共振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铌酸锂基片上制备出... 本文研究了铌酸锂单晶片与石英系光纤之间的耦合问题,以使集成光学器件逐步实用化。石英光纤的折射率在1.45左右,铌酸锂单晶折射率在2.2左右,为改善其间的耦合,我们采用电子迴旋共振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铌酸锂基片上制备出折射率n为1.78的氮氧化硅膜,并控制其厚度为λ_g/4(λ_g=1.52μm),已使反射率下降73%,可望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波导 光纤 耦合膜 集成光学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耦合膜工艺去除饮用水中卡马西平 被引量:4
3
作者 孙继成 吴志超 +2 位作者 王志伟 郑君健 王巧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3-201,共9页
研究了外加电压、初始浓度对电化学耦合膜工艺去除饮用水中卡马西平(CBZ)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BZ初始浓度为100μg/L的条件下,随着电压的升高,电化学耦合膜工艺对CBZ的去除率逐渐增加,在外加电压为2V,电化学耦合膜工艺对CBZ的去除率达... 研究了外加电压、初始浓度对电化学耦合膜工艺去除饮用水中卡马西平(CBZ)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BZ初始浓度为100μg/L的条件下,随着电压的升高,电化学耦合膜工艺对CBZ的去除率逐渐增加,在外加电压为2V,电化学耦合膜工艺对CBZ的去除率达到88.0%;外加电压为2.0V的条件下,CBZ初始浓度为50~500μg/L时,电化学耦合膜对CBZ的去除率均达到85%以上.而与粉末活性炭/微滤膜(PAC/MF)工艺的比较可知,电化学耦合膜工艺的去除效果更为稳定,运行成本也更低.考察了水中的离子强度和腐殖酸对电化学耦合膜工艺去除CBZ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对系统中·OH的竞争作用,离子强度的增大及腐殖酸浓度的提高将抑制CBZ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耦合膜 粉末活性炭/微滤工艺 饮用水 卡马西平 腐殖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生物反应器MBR耦合高级氧化法水污染处理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4
作者 倪常彪 刘一凡 +3 位作者 牛笑飞 程馨 刘佳朋 肖凤娟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2,共8页
多种技术联合使用是解决严峻水污染现状、提高水处理效率的重要策略。膜生物反应器(MBR)是膜分离与活性生物污泥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废水处理系统,具有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的优点,但也存在接触反应效率低和运行不稳定的问题。高级氧... 多种技术联合使用是解决严峻水污染现状、提高水处理效率的重要策略。膜生物反应器(MBR)是膜分离与活性生物污泥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废水处理系统,具有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的优点,但也存在接触反应效率低和运行不稳定的问题。高级氧化技术(AOPs)具有反应性强、解毒快速、处理周期短的优势,但能耗高、二次污染的缺陷降低了其使用价值。MBR与AOPs联用兼顾了过滤、生物法和AOPs的优势并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在处理毒性大、污染物浓度高的废水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概述了MBR系统水污染处理研究现状,总结了MBR-AOPs耦合方法的系统构成、工作原理、污染物清除效率、应用的可行性与发展;包括MBR耦合光催化氧化(ICPB)、MBR耦合电催化(EMBR)、MBR耦合光/电催化氧化、MBR-芬顿、MBR-臭氧体系等。从材料选择、优势特征、处理效果、适用范围等方面分析了各类耦合体系的差别;阐述了MBR-AOPs耦合系统构成、运行与应用中面临的瓶颈与挑战,提出了耦合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应器 光/电催化耦合膜生物反应器 芬顿电生物反应器 臭氧生物 耦合水处理技术 污染物清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膜耦合海水淡化系统的建模与优化
5
作者 王瑞 许可宸 +6 位作者 孙启超 毛远晖 张伟涛 伍联营 白玮 余兵 汪晨辉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1-502,共12页
在全球能源危机加剧和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针对淡水资源短缺危机问题,提出了热膜耦合海水淡化系统。建立了反渗透(RO)和多效蒸馏(MED)海水淡化数学和经济建模,基于能量流和物质流,提出了4种不同的耦合工艺方案,通过冬季和夏季两工况分别... 在全球能源危机加剧和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针对淡水资源短缺危机问题,提出了热膜耦合海水淡化系统。建立了反渗透(RO)和多效蒸馏(MED)海水淡化数学和经济建模,基于能量流和物质流,提出了4种不同的耦合工艺方案,通过冬季和夏季两工况分别优化了各工艺方案。综合分析各耦合工艺方案,冬季工况下,方案三中RO与MED产水比为8∶2时,经济性最佳,产水成本为0.81 USD·m^(-3),相比独立的RO和MED产水分别降低了26.3%和13.8%。同时该工艺具有较高的淡水回收率,回收率高达65.4%。研究的热膜耦合工艺可与可再生能源进行耦合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耦合 反渗透 多效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A-嗜热菌生物膜耦合系统处理高温餐厨废水的应用与效能机制
6
作者 易志刚 袁李云 +3 位作者 彭星 鲁玥 张博武 尹常凯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2期76-81,87,共7页
嗜热菌具备耐高温、代谢能力强和分解油脂的特性,对高温餐厨废水的处理具有显著效果,但单独的嗜热菌体系处理高温餐厨废水存在效能低、周期长的问题。构建一套PHA-嗜热菌生物膜耦合系统,探究其对高温餐厨废水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研究PHA... 嗜热菌具备耐高温、代谢能力强和分解油脂的特性,对高温餐厨废水的处理具有显著效果,但单独的嗜热菌体系处理高温餐厨废水存在效能低、周期长的问题。构建一套PHA-嗜热菌生物膜耦合系统,探究其对高温餐厨废水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研究PHA-嗜热菌生物膜耦合系统对生化环境的改变以及微生物优势种属、代谢途径、关键酶的影响。考察了其相比常温菌系统对餐厨废水的有机质和油脂处理效能和对pH、SV30的影响,并通过宏基因分析,进行了微生物优势种属、代谢途径、关键酶研究。结果表明,PHA-嗜热菌生物膜耦合系统对餐厨废水有机质和油脂去除率达到82.25%、75.75%,系统pH值降为6.67,SV30提高至33%,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成为优势种属,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糖酵解/糖异生代谢和Fattyacid biosynthesis脂肪酸生物合成代谢得到强化,多种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废水 嗜热菌 PHA 生物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耦合技术对沼液浓缩及净水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冰 吴迪 +3 位作者 石岩 李海翔 李甫 马毅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163,共8页
利用超滤-纳滤膜耦合技术,探究了pH为5~9条件下膜耦合技术对沼液的浓缩效果、净化能力等。结果表明:体积浓缩倍数(VRF)分别为5倍和10倍时,在pH为5~7的条件下,沼液浓缩效果和净水效果均优于碱性条件。当pH为7,VRF为10倍时,浓缩液中总氮(... 利用超滤-纳滤膜耦合技术,探究了pH为5~9条件下膜耦合技术对沼液的浓缩效果、净化能力等。结果表明:体积浓缩倍数(VRF)分别为5倍和10倍时,在pH为5~7的条件下,沼液浓缩效果和净水效果均优于碱性条件。当pH为7,VRF为10倍时,浓缩液中总氮(TN)、总磷(TP)、总钾(TK)分别为1 760、435、2 100 mg/L,浓度浓缩倍数分别达到8.8、7.63、6.34倍,盐分去除效果最好,浓缩效果最佳。透过液中NH_(4)^(+)-N、TN、TP、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71%、81%、99.82%、95.77%,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二级标准。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量仪(EDX)分析可知,膜污染包括有机-无机协同污染,通过酸洗、碱洗能够对膜面污染物的去除起到一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沼液 耦合技术 浓缩效果 水质净化 重金属去除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耦合化学除硬技术在循环排污水零排工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建强 张智超 +2 位作者 董庆华 毕飞 张林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5,共5页
创新性地运用膜耦合化学除硬技术,代替传统的“高密池+V型滤池+超滤”组合工艺,使多晶硅循环冷却排污水经过膜耦合化学除硬、除浊预处理后,直接进入“阳床+反渗透系统”,提出了“膜耦合化学除硬+阳床+多段反渗透”的高水回收率短流程技... 创新性地运用膜耦合化学除硬技术,代替传统的“高密池+V型滤池+超滤”组合工艺,使多晶硅循环冷却排污水经过膜耦合化学除硬、除浊预处理后,直接进入“阳床+反渗透系统”,提出了“膜耦合化学除硬+阳床+多段反渗透”的高水回收率短流程技术路线.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路线运行可靠,可大幅缩短工艺流程、降低运行能耗、延长阳床的再生周期、同时可使整体系统水回收率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冷却排污水 耦合化学除硬 除硬 短流程 零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膜耦合法从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中提锂 被引量:1
9
作者 韩文赋 王海北 +2 位作者 郭纵 郑朝振 牛犁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61,71,共9页
中国的锂资源主要赋存于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中,提锂难度较高,单一分离手段难以高效提锂,多种盐湖提锂技术的耦合是盐湖提锂的未来发展趋势。采用吸附—膜耦合法对盐湖卤水进行处理,在优化条件下实现了高选择性锂吸附,动态脱附后卤水镁锂比... 中国的锂资源主要赋存于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中,提锂难度较高,单一分离手段难以高效提锂,多种盐湖提锂技术的耦合是盐湖提锂的未来发展趋势。采用吸附—膜耦合法对盐湖卤水进行处理,在优化条件下实现了高选择性锂吸附,动态脱附后卤水镁锂比从105.2降低至1.49。考察了不同条件对纳滤膜分离纯化锂的影响。纳滤膜在稀释倍数1.0、温度20℃、操作压力0.4 MPa、pH 4.66、产水原料液比0.54的条件下,锂截留率为2.63%、分离因子为27.3、渗透通量为7.125 L/(m^(2)·h),最终产水镁锂比从最初的105.2降低至0.05,实现了对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中锂资源的绿色高效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镁锂比盐湖卤水 吸附—耦合 镁锂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高矿化度矿井水低碳化处理的RO-PRMD耦合系统的构建及模拟研究
10
作者 李鹏 刘兆峰 +3 位作者 武洋 李杰 郭强 李井峰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8,共7页
膜基浓缩技术已成为高矿化度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的主流技术之一,然而高浓缩倍率导致反渗透工段操作压力剧增,能耗陡升。本文以废热利用及脱盐低碳化为目标,首先在原有零排放工艺中引入压力延迟膜蒸馏(PRMD)热能-机械能转化单元,提出基于P... 膜基浓缩技术已成为高矿化度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的主流技术之一,然而高浓缩倍率导致反渗透工段操作压力剧增,能耗陡升。本文以废热利用及脱盐低碳化为目标,首先在原有零排放工艺中引入压力延迟膜蒸馏(PRMD)热能-机械能转化单元,提出基于PRMD的膜集成耦合系统,将低品质废热(如地热尾热)转化为流体机械能,实现高矿化度矿井水的脱盐浓缩低碳化,从而进一步降低脱盐能耗。其次,在理想溶液体系下对微元尺度下的PRMD系统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在设定的各变量范围内,微元渗透通量随温差的增大而增大,随进料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水力压力差、热测、冷侧料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大;确定最优的操作条件温差70℃、进料流量0.80 kg/s、冷侧水力压力9.00 bar。最后,在膜组件尺度下计算出单个PRMD膜元件内流体温度、压力及流量分布,并在系统尺度下构建可评估RO-PRMD耦合系统技术-经济性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耦合系统的吨水能耗随系统产水量的增加而下降,但耦合系统较独立RO系统节省的吨水能耗量呈现下降趋势,且在高回收率下吨水能耗节省量要低于低回收率(10000 m^(3)/d系统产水量,低回收率下最多可节省0.17 kWh/m^(3),而高回收率仅可最多节省0.15 kWh/m^(3));若以本文选用的膜元件作为PRMD基本装配单元,不考虑膜以外其他固定资本投资,且耦合系统节省能耗若全部用于PRMD膜购置及更换,当前疏水膜最大承受压力(9 bar)下计算得到的系统盈亏平衡时膜最高价格远低于国产商品膜目前的高位价格,但是若提高至26 bar以上,即可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提出的RO-PRMD耦合可实现高矿化矿井水脱盐低碳化,但若实现其更大的经济效益,须在保证疏水膜高渗透通量的同时,提升疏水膜的液体浸润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矿化度矿井水 耦合系统 压力延迟蒸馏 脱盐低碳化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解-膜分离耦合技术制备米糠蛋白活性多肽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丁青芝 马海乐 +2 位作者 骆琳 滕超 贾俊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2-638,共7页
为了探索米糠蛋白活性多肽的最佳酶法制备方法,进行了三种酶解-膜分离耦合反应模式制备活性多肽的研究。结果表明,间歇反应条件下蛋白转化率为47.50%,生产效率为1.98g肽/AU酶,均为传统方法的1.27倍;连续补水反应模式蛋白转化率最高,即68... 为了探索米糠蛋白活性多肽的最佳酶法制备方法,进行了三种酶解-膜分离耦合反应模式制备活性多肽的研究。结果表明,间歇反应条件下蛋白转化率为47.50%,生产效率为1.98g肽/AU酶,均为传统方法的1.27倍;连续补水反应模式蛋白转化率最高,即68.54%,分别是传统方法的1.84倍、间歇反应模式的1.47倍、连续补料反应模式的1.19倍;连续补料反应模式的蛋白转化率为57.61%,是传统制取方法的1.54倍,其生产效率最高,即11.46g肽/AU酶,分别是传统方法的7.37倍、间歇反应模式的5.79倍、连续补水反应模式的2.81倍。上述结果显示,三种酶膜耦合反应模式都能强化反应过程、提高蛋白转化效率和生产效率。就来源广泛的米糠蛋白而言,连续补料酶膜耦合反应模式是一种比较好的多肽制备方法,蛋白转化率和酶利用率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蛋白 水解 耦合 蛋白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膜耦合海水淡化系统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6
12
作者 伍联营 肖胜楠 +1 位作者 胡仰栋 高从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74-3578,共5页
采用混合节点和分配节点的概念,建立了多级闪蒸(MSF)和反渗透(RO)海水淡化集成系统的超结构模型,以年度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引入产水比的概念,并将该参数作为集成系统的一个优化变量,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获得了集成系统的最优结... 采用混合节点和分配节点的概念,建立了多级闪蒸(MSF)和反渗透(RO)海水淡化集成系统的超结构模型,以年度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引入产水比的概念,并将该参数作为集成系统的一个优化变量,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获得了集成系统的最优结构及相应的操作条件。实例结果表明:集成海水淡化系统的淡水成本比独立运行的RO和MSF低,产水比为0.45时集成系统的费用最小,流程结构为MSF-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海水淡化 系统集成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分离膜对悬浮型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耦合工艺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爱勇 肖羽堂 +2 位作者 吕晓龙 高冠道 张萌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8-41,44,共5页
以阿特拉津(atrazine)模拟废水作为处理对象,采用3种不同种类和性质的纳滤膜与悬浮型光催化氧化过程进行耦合构成悬浮型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的废水耦合处理工艺,比较耦合纳滤分离膜的种类和性质对光催化膜反应器处理atrazine模拟废水耦... 以阿特拉津(atrazine)模拟废水作为处理对象,采用3种不同种类和性质的纳滤膜与悬浮型光催化氧化过程进行耦合构成悬浮型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的废水耦合处理工艺,比较耦合纳滤分离膜的种类和性质对光催化膜反应器处理atrazine模拟废水耦合工艺特性的影响。实验得出,由于对目标污染底物及主要光催化降解中间产物出色的选择性分离截留效果,将TS-60与光催化膜反应器进行耦合处理目标废水的处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分离 光催化反应器 耦合工艺特性 阿特拉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补料连续酶解-膜分离耦合制备鱼鳞胶原蛋白抗氧化肽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马海乐 王中斌 +1 位作者 骆琳 何荣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04-207,共4页
以克服传统酶解技术存在的不足,提高酶解反应效率为目的,研究了鱼鳞胶原蛋白抗氧化肽制备的不补料连续酶解-膜分离耦合反应技术。从实验得到的加酶量、底物浓度和循环泵转速对蛋白转化率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酶膜耦合反应技术优于传统的酶... 以克服传统酶解技术存在的不足,提高酶解反应效率为目的,研究了鱼鳞胶原蛋白抗氧化肽制备的不补料连续酶解-膜分离耦合反应技术。从实验得到的加酶量、底物浓度和循环泵转速对蛋白转化率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酶膜耦合反应技术优于传统的酶解技术的原因。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优的酶解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4%(W/W)、加酶量1.5%、反应时间30min、反应温度60℃、循环泵转速120r/min和pH9.5,该条件下蛋白转化率高达97.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鱼鳞胶原蛋白 抗氧化肽 蛋白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菜降压肽酶膜耦合反应制备工艺RBF神经网络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斌 马海乐 +2 位作者 李树君 李文 辛君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0-125,共6页
以条斑紫菜为原料,利用建立的酶膜反应器制备紫菜降压肽,为获得最大蛋白转化率,采用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RBF-ANN)对该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交互验证的方法优化并建立最优模型。通过模型的模拟及优化,得到间歇式酶膜耦合制备紫菜降压... 以条斑紫菜为原料,利用建立的酶膜反应器制备紫菜降压肽,为获得最大蛋白转化率,采用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RBF-ANN)对该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交互验证的方法优化并建立最优模型。通过模型的模拟及优化,得到间歇式酶膜耦合制备紫菜降压肽的最佳工艺条件:底物质量浓度1.0 g/mL、加酶量4%、反应温度50℃、pH值9.0、循环泵转速300 r/min的条件下反应60 min。其蛋白转化率为55.67%,多肽得率为22.27%,单位酶产肽量为13.91,IC50质量浓度为0.492 mg/mL。在优化工艺条件基础上进行连续酶膜耦合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酶解反应相比,蛋白转化率提高21.98%,多肽得率提高8.79%,单位酶肽产量比间歇反应提高4.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紫菜 耦合 工艺优化 降压肽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Fenton-超滤膜耦合深度处理压裂废液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文娟 张健 +4 位作者 朱江 檀国荣 李如茵 靖波 孟凡雪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98,共6页
针对油气田压裂返排废液有机物含量即化学需氧量(COD)、固体悬浮物、细菌含量高,且黏度及浊度大、处理困难的特点,提出"电Fenton-超滤膜"耦合深度处理方案,考察了各工艺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优化出最佳操作条件.压裂废液经... 针对油气田压裂返排废液有机物含量即化学需氧量(COD)、固体悬浮物、细菌含量高,且黏度及浊度大、处理困难的特点,提出"电Fenton-超滤膜"耦合深度处理方案,考察了各工艺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优化出最佳操作条件.压裂废液经处理后COD、含油量、固体悬浮物含量可分别降低至41.0、0.35、0.30mg/L,硫酸盐还原菌及腐生菌含量约为N×101个/mL(1<N<10),平均腐蚀速率为0.013mm/a,同时达到国家标准规定.该处理工艺快速高效、流程简单,具有油气田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废液 电Fenton-超滤耦合 COD 油田回注 综合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取向对Sm-Co/α-Fe交换耦合双层膜矫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正方 伍清萍 陈爱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69-1673,共5页
微磁学理论为基础,采用三维动力学模型研究了Sm-Co/α-Fe双层膜的内禀矫顽力与外场取向的关系,以预测交换耦合双层膜(硬磁层和软磁层)磁性体系的磁性。结果表明:随外场角度(外磁场方向与硬磁层易轴间的夹角)的增大,内禀矫顽力减小;但当... 微磁学理论为基础,采用三维动力学模型研究了Sm-Co/α-Fe双层膜的内禀矫顽力与外场取向的关系,以预测交换耦合双层膜(硬磁层和软磁层)磁性体系的磁性。结果表明:随外场角度(外磁场方向与硬磁层易轴间的夹角)的增大,内禀矫顽力减小;但当软磁层厚度小于其临界尺寸或软磁层厚度远大于其临界尺寸时,出现局域极小及局域极大现象;外场角度较小时,随软磁层厚度的增加,内禀矫顽力出现一峰值;这表明适当方向的外场有助于获得比较高的内禀矫顽力。采用能垒分析法对此结果进行定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换耦合双层 微磁学 内禀矫顽力 磁场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催化膜反应过程中的最佳催化活性分布
18
作者 马志启 吴迪镛 袁权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4-87,共4页
An initial differenti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process of catalytic reactions coupled in a membrane reactor is developed.The "donor" reaction refers to one that produces the key substance that may permeat... An initial differenti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process of catalytic reactions coupled in a membrane reactor is developed.The "donor" reaction refers to one that produces the key substance that may permeate the membrane and be consumed by the "acceptor" reaction.According to the maximum principle in mathematics,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in order to obtain maximum yield of the "acceptor" reaction,there should exist our optimal profile of the packed-bed catalytic activity on the "acceptor" reaction side of the membrane reactor,which is a one-time open-close function at the optimum position,as followsξ *(z)=0 ? (0<z<z r ) ξ max (z r ≤z≤1)where ξ *(z) is optimal function of catalytic activity, ξ max its maximum value, z the position,and z r the optimum position.The function means physically that catalytic activity equals to zero near the inlet and that,at the optimum position,activity should be kept maximum constant value on the "acceptor" reaction side.Finally the effect of membrane permeability on the optimum catalytic activity is also investigated.It is found that,as the membrane permeability increases,the optimum open-close position of optimal catalytic activity profile function will move closer to the inlet of the membrane re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器 耦合膜反应 耦合催化反应 化学反应工程 催化活性 最佳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铁磁耦合软磁/硬磁双层膜体系的交换弹性反磁化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光富 曾专武 +1 位作者 张学军 徐志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2-146,共5页
基于微磁学理论研究了软磁/硬磁反铁磁交换耦合双层结构体系的反磁化特性,利用一维原子链模型模拟了其反磁化过程。研究表明:当考虑了软磁层的磁晶各向异性能后,随着软磁层厚度的增大,交换弹性反磁化过程从可逆过程转变为不可逆过程。... 基于微磁学理论研究了软磁/硬磁反铁磁交换耦合双层结构体系的反磁化特性,利用一维原子链模型模拟了其反磁化过程。研究表明:当考虑了软磁层的磁晶各向异性能后,随着软磁层厚度的增大,交换弹性反磁化过程从可逆过程转变为不可逆过程。存在一个临界的软磁层厚度tc,当软磁层厚度ts<tc时,交换弹性反磁化过程为可逆过程;而当ts>tc时,交换弹性反磁化过程为不可逆过程。形核场Hb随软磁层厚度的变化仅当体系的反磁化过程为可逆的交换弹性反磁化过程时才满足经验公式Hb=Hb0/ts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换弹性反磁化特性 反铁磁耦合双层 反磁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聚偏氟乙烯膜的制备及电化学处理染料废水
20
作者 李程程 苏醒 +4 位作者 陈安琪 朱媛 赵格格 蔡再生 赵亚萍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5,共5页
为提高分离膜处理染料时的防污性能,利用碳纳米管铁钴催化剂(CFC)和乙炔黑对聚偏氟乙烯膜(PVDF)掺杂改性,制备导电复合膜。对制备的复合膜进行表征,评价了复合膜在电化学耦合膜分离技术中对甲基蓝染料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CFC的加入提... 为提高分离膜处理染料时的防污性能,利用碳纳米管铁钴催化剂(CFC)和乙炔黑对聚偏氟乙烯膜(PVDF)掺杂改性,制备导电复合膜。对制备的复合膜进行表征,评价了复合膜在电化学耦合膜分离技术中对甲基蓝染料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CFC的加入提高了复合膜的导电性和亲水性,相对于纯PVDF膜,复合膜的接触角下降了10.80°。且复合膜采用电化学耦合膜分离技术对甲基蓝染液的分离效率在90.27%,循环5次后分离效率仍保持在88.86%以上,纯水通量只下降1.01 L/(m^(2)·h)。相比于简单膜分离技术,分离效率提高19.00%,5次循环后的分离效率提高53.17%,循环通量提高87.09 L/(m^(2)·h)。说明外加电压的使用可以提高复合膜的分离效率和防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铁钴催化剂 导电复合 电化学耦合膜分离 染料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