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因素耦合下燃气管道非定型弯管冲蚀模拟
1
作者 郭凯 严哲楸 凌晓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4,共6页
特殊角度弯管在实际燃气管道工程中使用广泛,由于非定型弯管角度特殊,流体流经弯头造成的流速和压力突变使其更易发生冲蚀,甚至致其失效。基于气固两相耦合、DPM(离散相)和冲蚀模型,采用CFD模拟,建立有限元体积数学模型,对兰州市某燃气... 特殊角度弯管在实际燃气管道工程中使用广泛,由于非定型弯管角度特殊,流体流经弯头造成的流速和压力突变使其更易发生冲蚀,甚至致其失效。基于气固两相耦合、DPM(离散相)和冲蚀模型,采用CFD模拟,建立有限元体积数学模型,对兰州市某燃气管线中的106.4°非定型弯管进行冲刷腐蚀模拟,分析实际工况下及耦合不同流速、含水率、颗粒直径等因素时弯管的冲刷腐蚀特性。结果表明:实际工况下颗粒冲蚀集中在外侧壁面,分布面积沿曲面对称,呈“甲虫”状。在耦合流速和质量流率、含水率和流速、粒径和密度、温度和颗粒密度4种情况下,前3种因素与冲蚀速率间均呈“互同”耦合关系,后者呈“互逆”关系。研究发现在流率为0.1 kg/s下,流速增大,冲蚀面积右移,含水率0.008%—0.01%对非定型弯管冲蚀速率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管道 非定型弯管 耦合多因素 冲蚀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耦合的氯离子扩散模型研究
2
作者 张文武 郭保林 +2 位作者 王珊珊 荆靖 刘帅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30,共4页
对Fick第二定律进行扩展后,我们建立了1个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氯离子多维传输模型。重点研究了不同维度氯离子扩散对混凝土内部氯离子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多维扩散作用下,混凝土内部的氯离子浓度更高,并且结构的边角区域更容... 对Fick第二定律进行扩展后,我们建立了1个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氯离子多维传输模型。重点研究了不同维度氯离子扩散对混凝土内部氯离子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多维扩散作用下,混凝土内部的氯离子浓度更高,并且结构的边角区域更容易发生侵蚀破坏。这进一步证实了氯离子扩散维度的重要性。在3个月的侵蚀时间内,混凝土侵蚀深度为10 mm处,使用氯离子三维扩散模型进行预测的结果与实测数据的误差不超过10%。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该模型的预测结果准确可靠,为复杂工况中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分析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氯离子扩散 多因素耦合 MATLAB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耦合下沥青混合料拉压差异力学特性
3
作者 潘勤学 姜舜君 +1 位作者 吕松涛 郑健龙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41-1352,共12页
针对现行沥青路面设计时材料力学参数取值的可靠性不足,基于道路材料的拉压差异特性,开展了多因素耦合影响下沥青混合料拉压力学参数非线性特性及量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拉压应力应变特性符合双模量理论的双线性特征;拉压力... 针对现行沥青路面设计时材料力学参数取值的可靠性不足,基于道路材料的拉压差异特性,开展了多因素耦合影响下沥青混合料拉压力学参数非线性特性及量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拉压应力应变特性符合双模量理论的双线性特征;拉压力学参数随加载速度增大先急剧增加后趋于平缓,且呈幂函数关系;与温度呈负指数函数关系,且温度增幅越高力学参数减小幅度越大;与沥青用量呈指数衰减模型函数关系,高温时(>30℃)沥青用量的变化对力学参数影响相对较小,最大力学参数所对应的沥青用量与马歇尔试验得到的最佳沥青用量基本一致;就影响程度而言,温度对力学参数的影响最大,各因素对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抗拉力学参数较抗压力学参数更为敏感;据此建立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拉压力学参数量化取值模型,并推荐规范常用温度15℃(20℃)下的压拉强度比及压拉模量比分别为6.5(7.5)、1.6(1.7),压缩模强比及拉伸模强比分别为400(1700)、450(2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多因素耦合 非线性 力学特性 量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耦合效应对层状千枚岩动力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许江波 孙国政 +1 位作者 侯鑫敏 余洋林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2-381,共10页
为了研究不同长径比和倾角下应变率对层状千枚岩动力特性的影响,选用4种倾角(α=0°,30°,60°,90°)两种长度(L=25,50 mm)的层状千枚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进行不同冲击气压(p=0.150,0.175,0.... 为了研究不同长径比和倾角下应变率对层状千枚岩动力特性的影响,选用4种倾角(α=0°,30°,60°,90°)两种长度(L=25,50 mm)的层状千枚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进行不同冲击气压(p=0.150,0.175,0.200,0.225和0.250 MPa)的动态压缩试验.研究了两种长径比层状千枚岩不同应变率下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层状千枚岩层理倾角、长径比和应变率之间的耦合效应对层状千枚岩强度特征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动态压缩下两种不同长径比层状千枚岩动态抗压强度随层理倾角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动态峰值强度和峰值应变均随应变率增大而增大,层状千枚岩动态抗压强度与应变率呈幂函数关系;动态峰值强度关于倾角α和长径比L/D呈二元函数关系,在α=60°时,层状千枚岩动态抗压强度的长径比效应最为显著,在L/D=1时,倾角效应最为显著;不同倾角下,峰值应变在0°倾角下长径比效应最为显著,在90°倾角下长径比效应最弱;动态冲击下层状千枚岩动态抗压强度和峰值应变的应变率效应均强于长径比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层状千枚岩 SHPB试验 动力特性 多因素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质动力环境下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与分布特征
5
作者 荣海 魏世龙 +2 位作者 张宏伟 陈林林 李南南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3-434,共12页
冲击地压是多项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冲击地压的发生不仅与开采工程效应有关,还与矿井所处的地质动力环境紧密相关,特别是在复杂地质动力环境下,冲击地压的发生更加频繁。为研究复杂地质动力环境下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采用理论分析、微... 冲击地压是多项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冲击地压的发生不仅与开采工程效应有关,还与矿井所处的地质动力环境紧密相关,特别是在复杂地质动力环境下,冲击地压的发生更加频繁。为研究复杂地质动力环境下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采用理论分析、微震监测分析、地质勘探等方法,以耿村煤矿12240工作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耿村煤矿地质动力环境特征,评判耿村煤矿发生冲击地压的危险性。计算12240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的临界深度,采用已发生冲击地压和大能量微震事件对临界深度进行验证,揭示冲击地压发生震源深度的关系。采用“冲击地压的三条件准则”对微震事件的发生频次、能量,以及空间位置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12240工作面顶板预裂爆破前后的微震事件频次及能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顶板预裂爆破后孔壁的窥视结果,对12240工作面采取的远场解危措施的效果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耿村煤矿具备中等矿井动力灾害的地质动力环境,属于严重冲击地压矿井。耿村煤矿冲击地压发生的临界深度为标高−545.79 m,12240工作面埋深已临近冲击地压发生临界深度,具备冲击地压发生危险。F16断层作为耿村煤矿的主要地质构造因素,是地质动力环境的重要构成,为大能量冲击地压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能量基础;采动效应是冲击地压发生的充分条件,对12240工作面初采期间冲击地压的影响较小;解危措施是控制条件,有效降低了12240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的危险。研究成果可为防治复杂地质动力环境下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动力区划 冲击地压 微震事件 多因素耦合 复杂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燃气管道灾害系统多因素耦合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乔楚 陈军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8-234,共7页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孕灾环境-灾害因子-承灾体-灾情”系统性视角出发,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岩溶区燃气管道灾害系统各子系统内部以及子系统间的耦合关系,考虑多因素间的差异化传导路径,深度剖析灾害演化过程中多因素耦合的作用机...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孕灾环境-灾害因子-承灾体-灾情”系统性视角出发,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岩溶区燃气管道灾害系统各子系统内部以及子系统间的耦合关系,考虑多因素间的差异化传导路径,深度剖析灾害演化过程中多因素耦合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规律。研究表明:(1)孕灾环境活跃性与人员、管道、环境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漏洞密切相关;灾害因子风险性受到火灾和爆炸危害的概率、强度、范围、持续时间共同作用;承灾体脆弱性受到社会-经济-自然承灾体三者耦合影响;灾情严重性包含人员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程度及环境破坏程度三个维度。(2)岩溶区燃气管道灾害的孕育和演化是四个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子系统两两之间以及三者之间的耦合作用表征灾害不同阶段,而四个子系统间的耦合作用是对整个灾害过程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燃气管道 灾害系统 多因素耦合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15 MHz微波对RAP加热厚度与加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马登成 刘双鹤 +2 位作者 李泽业 孙关一 王硕杨 《微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81,共11页
为了研究915 MHz微波在沥青路面大功率微波再生加热设备上的应用与加热效果的影响因素,通过仿真建模进行了该频率微波对沥青路面回收料(RAP)在不同厚度与多因素耦合下的加热效果的影响分析,得到了微波天线不同排布方式下多因素与加热效... 为了研究915 MHz微波在沥青路面大功率微波再生加热设备上的应用与加热效果的影响因素,通过仿真建模进行了该频率微波对沥青路面回收料(RAP)在不同厚度与多因素耦合下的加热效果的影响分析,得到了微波天线不同排布方式下多因素与加热效果间的数学关系,并搭建了单磁控管实验装置进行加热厚度实验。结果发现RAP加热厚度、天线排布方式、加热参数发生变化时,加热效果的变化呈现出复杂的规律,其中RAP厚度与天线排布方式对加热效果影响明显。当厚度为250 mm、天线并排排布时,RAP温度处于120℃~180℃的区间占比达98.10%,180℃以上的仅占0.60%,温度离散系数为0.089,加热均匀性好,具有最优加热效果。但是,随着RAP厚度增加,交错排布可表现出更好的加热效果。实验确定了RAP的最佳加热厚度范围在150 mm~250 mm,最大不宜超过450 mm,为该频率微波在沥青路面大型微波再生加热设备加热腔设计与制造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5 MHz微波 沥青路面回收料加热 多因素耦合 加热厚度 大功率 微波再生加热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旱区温度效应下土壤水盐运移多因素耦合理论研究进展
8
作者 何进宇 刘学军 +4 位作者 王少丽 李王成 杨佳鹤 杨青青 杨海林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36,46,共8页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了解水盐运移规律是改善和预防土壤盐碱化的关键。在寒冷干旱地区农田非耕作期,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主要受冻融作用的影响,而冻融循环下正负温交替对土壤水盐的迁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基于...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了解水盐运移规律是改善和预防土壤盐碱化的关键。在寒冷干旱地区农田非耕作期,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主要受冻融作用的影响,而冻融循环下正负温交替对土壤水盐的迁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基于冻融循环作用,从正、负温度效应入手,综述了水-热-气-力-盐耦合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分析了正、负温度驱动力的产生及数值模型与试验研究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变化环境条件下土壤盐碱化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盐碱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之一,合理、科学地利用盐碱地,对盐渍土进行改良,防止土壤进一步盐碱化,显得尤为重要。改良盐碱地在农业发展中凸显了节水、生态、低能耗的趋势。研究不同条件下土壤盐分演变的驱动机制和生态调控机制,对改善土壤盐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碱化 水盐运移 冻融循环 温度效应 数值模型 多因素耦合 寒冷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灾害动态演化过程的管道滑坡灾害多因素耦合预警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森 齐得旭 +3 位作者 李虎 兰宇 李江 孙明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189,共8页
长输油气管道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山区,遭受各类地质灾害威胁。滑坡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为了实现管道滑坡灾害的提前预判,通常设定多项监测预警指标进行监测,但是,由于忽略了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导致大量的... 长输油气管道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山区,遭受各类地质灾害威胁。滑坡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为了实现管道滑坡灾害的提前预判,通常设定多项监测预警指标进行监测,但是,由于忽略了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导致大量的错报与误报。本文通过对管道滑坡灾害动态演化过程分析,提出了管道滑坡灾害动态演化的4个阶段:①滑坡区降雨,地表入渗;②地下水位上升,坡体自重增加,岩土力学参数降低;③坡体产生局部变形;④滑坡整体失稳下滑作用于管道。提取了灾害变形、外界诱发因素、管道应力应变3种类型监测关键指标,构建了管道滑坡灾害监测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基于灾害动态演化过程的管道滑坡灾害多因素耦合预警模型。该模型通过综合考虑灾害变形指标、外界诱发指标、管道力学指标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出了多维度预警等级判据。模型在贵州某天然气管道滑坡开展示范应用,先后成功发布蓝色、黄色、红色预警信息,为滑坡的应急处置与抢险提供了充足的响应时间,保障了管道的运营安全。该模型避免了因降雨过多即发出高预警等级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预警准确度,使得预警结果更符合实际,可以为管道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滑坡灾害 灾害动态演化过程 多因素耦合 预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因素耦合量化表征模型的冲击危险区域划分
10
作者 贾海宾 刘爱鑫 +2 位作者 张斌 付相超 蔡武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7-54,97,共9页
针对现有冲击危险评价方法不能准确体现冲击危险因素影响下应力集中变化特征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因素耦合量化表征模型的冲击危险区域划分方法。首先,根据地下煤层的地质条件、巷道分布、开采范围等实际情况,分析得出主要的冲击影响因素... 针对现有冲击危险评价方法不能准确体现冲击危险因素影响下应力集中变化特征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因素耦合量化表征模型的冲击危险区域划分方法。首先,根据地下煤层的地质条件、巷道分布、开采范围等实际情况,分析得出主要的冲击影响因素;其次,分别参考多因素叠加法和应力分析法,确定各类冲击影响因素的影响范围及相对应力集中系数;然后,基于煤岩体内部微元强度分布函数,构建冲击危险多因素耦合量化表征模型;最后,将冲击影响因素的影响范围及相对应力集中系数代入量化表征模型,得到煤层应力分布结果,根据应力分布结果进行冲击危险等级划分,得到冲击危险区域分布情况。以山东新巨龙能源有限责任公司3煤层为例,通过分析叠加断层、大巷和采空区等主要冲击危险因素引起的应力集中,制定合理的冲击危险等级划分标准,得到了3煤层冲击危险区域划分结果,并进行了现场验证。由评价工作完成前后发生的矿震事件可知,冲击震源主要集中在强冲击危险区域,这与区域划分结果较为吻合,从而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定量划分煤层冲击危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冲击危险性评价 区域划分 多因素耦合 应力分析法 量化表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耦合失效模式下地铁施工安全系统与管理模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房明 张毅 谭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90,共9页
为提升地铁施工安全管理效果,减小地铁坍塌事故的发生,分析地铁施工事故风险因素。首先,分析事故致因中人群-机群的多因素耦合模式;然后,借助事故致因“2-4”模型(24Model)和广义安全模型(GSM),构建地铁施工安全系统管理模型;最后,将人... 为提升地铁施工安全管理效果,减小地铁坍塌事故的发生,分析地铁施工事故风险因素。首先,分析事故致因中人群-机群的多因素耦合模式;然后,借助事故致因“2-4”模型(24Model)和广义安全模型(GSM),构建地铁施工安全系统管理模型;最后,将人群-机群系统多因素耦合失效模式应用于已有的16起地铁施工坍塌事故,统计得到14个人群与6个机群致因因素,分别给出其多因素耦合模式及作用路径,并计算风险等级。结果表明:地铁施工人群-机群的多因素耦合效应包含6种模式和14条作用路径。地铁施工安全系统管理模型分为目标层与匹配层,其中,匹配层主要是将事故原因与安全防线相匹配,包括微匹配、中匹配和宏匹配3个层面。并基于地铁施工安全系统管理模型,给出地铁坍塌事故预防安全管理“三道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因素耦合 失效模式 地铁施工 安全系统 坍塌事故 “2-4”模型(24Model) 广义安全模型(G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侵蚀与环境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2
作者 刘金龙 韩建德 +1 位作者 王曙光 刘伟庆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3-40,共8页
硫酸盐腐蚀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重要因素之一,其劣化机理也是最为复杂的。在实际服役过程中,混凝土承受着各种复杂环境,因此混凝土的破坏多为硫酸盐与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结了近年来硫酸盐与应力、氯离子、干湿循环、冻融循... 硫酸盐腐蚀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重要因素之一,其劣化机理也是最为复杂的。在实际服役过程中,混凝土承受着各种复杂环境,因此混凝土的破坏多为硫酸盐与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结了近年来硫酸盐与应力、氯离子、干湿循环、冻融循环、碳化以及不同阳离子类型等环境单因素及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成果,并且对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抗硫酸盐耐久性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腐蚀 混凝土耐久性 多因素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因素耦合的机构可靠性仿真试验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中超 喻天翔 +1 位作者 崔卫民 宋笔锋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16-1522,共7页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因素耦合的机构可靠性仿真试验方法,该方法将机构可靠性影响因素分为原始因素、累积性使用因素和非累积性使用因素,将机构状态分为原始状态和工作状态。仿真试验过程中,首先以原始因素为随机变量进行抽样,并将其代入...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因素耦合的机构可靠性仿真试验方法,该方法将机构可靠性影响因素分为原始因素、累积性使用因素和非累积性使用因素,将机构状态分为原始状态和工作状态。仿真试验过程中,首先以原始因素为随机变量进行抽样,并将其代入性能函数以建立仿真试验的样本。然后针对某个样本,依次在各个时刻以使用因素为随机变量进行抽样,将抽样结果依次代入该样本并判断其是否失效,以得出该样本的寿命。依次得出每个样本的寿命并据此对机构进行可靠性演化分析。最后以舱门锁为案例对本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较为真实的模拟机构在其服役过程中的可靠性演化规律。本文所提方法同时适用于同类复杂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机构 多因素耦合 可靠性演化 仿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煤矿企业风险评价 被引量:22
14
作者 乔万冠 李新春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5-148,共4页
煤矿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环、管系统,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而导致的。然而利用一些常规的方法很难对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耦合,相互作用进行风险评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多因... 煤矿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环、管系统,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而导致的。然而利用一些常规的方法很难对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耦合,相互作用进行风险评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多因素耦合作用的视角下来构建煤矿事故的致因模型,其次利用相互作用矩阵法来对煤矿企业进行风险评价,不仅可以定量地计算出每种影响因素对煤矿企业风险的作用,而且可以对煤矿企业整体的风险性定量评价。实践证明该方法对煤矿企业风险评价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事故 多因素耦合 相互作用矩阵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因素耦合分析的道路交通系统脆弱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段晓红 张妍 侯晓丽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49-1755,共7页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不仅要关注单一因素对道路交通系统安全风险的贡献,更应重视其自身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的耦合作用对系统的破坏程度。为此,以脆弱性为视角对道路交通系统的薄弱因素及其耦合作用进行分析。在系统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不仅要关注单一因素对道路交通系统安全风险的贡献,更应重视其自身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的耦合作用对系统的破坏程度。为此,以脆弱性为视角对道路交通系统的薄弱因素及其耦合作用进行分析。在系统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遴选关键脆弱性因素。从脆弱性的三要素出发,对道路交通系统脆弱性因素进行归类,构建系统脆弱性分析体系。构建N-K模型实现对单因素、双因素和多因素3种耦合类型下脆弱性因素耦合度的度量。基于2010—2016年可获得的120起重大事故致因分析,运用N-K模型对体系中各层级脆弱性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量化,最终获得影响道路交通系统脆弱性的关键耦合作用方式。通过控制这些关键耦合作用的发生能够有效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水平。研究表明,基于N-K模型的脆弱性分析能够找出道路交通系统的薄弱环节,明确多个薄弱因素之间耦合作用的后果,并进一步为道路交通系统的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管理工程 道路交通系统 脆弱性 多因素耦合 N-K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耦合对光伏组件表面温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春龙 杨霭蓉 +2 位作者 李金平 王磊 司泽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118,共7页
低温条件(0℃以下)对光伏发电量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为进一步研究温度对发电量的影响,该文首先研究各个因素对光伏组件表面温度的影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定量分析影响光伏组件表面温度的多种因素,分析得到各影响因子与光伏组件表面温度... 低温条件(0℃以下)对光伏发电量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为进一步研究温度对发电量的影响,该文首先研究各个因素对光伏组件表面温度的影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定量分析影响光伏组件表面温度的多种因素,分析得到各影响因子与光伏组件表面温度的最佳关联顺序为太阳辐照度>环境温度>风速>湿度。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光伏组件表面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为太阳辐照度每升高1 W/m^2,光伏组件正面温度增加0.037℃;环境温度每升高1℃,光伏组件正面温度增加0.851℃;风速每升高1 m/s,光伏组件正面温度降低0.421℃;湿度每升高1%,光伏组件正面温度增加0.248℃。其次,根据太阳电池转换特性还研究了光伏组件表面温度对光伏组件输出电压、电流及发电量的影响,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其关系,结果为光伏组件正面温度每升高1℃,发电量增加0.016 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系统 多因素耦合 光伏组件表面温度 光伏组件的输出电压 光伏组件的输出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耦合条件下锚索材料腐蚀演变规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廖灵敏 肖伟 +1 位作者 王媛怡 梁凯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7-133,共7页
基于实际工程预应力锚索面临的复杂多因素腐蚀环境,为了更真实全面地掌握其材料腐蚀耐久性及规律,开展了pH值、侵蚀性离子(Cl^(-)、SO_(4)^(2-))、近真实荷载应力耦合作用下的锚索室内加速腐蚀试验。监测了运行中锚索钢绞线锚固荷载变... 基于实际工程预应力锚索面临的复杂多因素腐蚀环境,为了更真实全面地掌握其材料腐蚀耐久性及规律,开展了pH值、侵蚀性离子(Cl^(-)、SO_(4)^(2-))、近真实荷载应力耦合作用下的锚索室内加速腐蚀试验。监测了运行中锚索钢绞线锚固荷载变化特性,采用材料微观表征和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系统研究了锚索钢绞线表观腐蚀演化、产物结构特征以及单位长度质量损失、抗拉强度损失率等时变规律,并分析揭示了相应的腐蚀反应机理。研究表明,荷载应力对钢绞线腐蚀程度有一定加剧作用,与无应力状态下相比,高应力条件下钢绞线抗拉强度损失率显著增大。SO_(4)^(2-)与Cl^(-)同时存在比SO_(4)^(2-)或Cl^(-)单一存在更加速了钢绞线腐蚀,碱性溶液中腐蚀程度相对低于酸性溶液中的腐蚀程度。加速腐蚀试验1 a后钢绞线单位长度质量损失最高可达0.5 g/cm,抗拉强度损失率最高达到近50%。该研究可为评估预测真实服役环境中锚索腐蚀耐久性寿命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索 腐蚀 多因素耦合 演变规律 加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环境下EPDM绝热层多因素耦合烧蚀预估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乐 冯喜平 +3 位作者 陈嘉辉 卢景旭 梁群 侯晓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7-695,共9页
为保证发动机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运行,在绝热层的设计中,绝热层的厚度将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结构的稳定性,而绝热层的烧蚀预估对于绝热层厚度的合理设计非常重要。为解决固体火箭发动机三元乙丙橡胶(EPDM)绝热层烧蚀性能工程预估问题,结合固... 为保证发动机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运行,在绝热层的设计中,绝热层的厚度将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结构的稳定性,而绝热层的烧蚀预估对于绝热层厚度的合理设计非常重要。为解决固体火箭发动机三元乙丙橡胶(EPDM)绝热层烧蚀性能工程预估问题,结合固体火箭发动机内两相流动的环境特点,以热化学烧蚀三方程模型和扩散化学动力学双控制机制为基本数学模型,以炭化层表面孔隙率为耦合参数,并综合考虑气流和粒子的侵蚀效应,建立了绝热层多因素耦合烧蚀模型的控制方程。通过对控制方程的隐式求解和对绝热层温度分布以及烧蚀线、炭化线、热解线位置的综合分析,获得了两相环境下EPDM绝热层的理论炭化烧蚀率。所得烧蚀率与实验结果对比,误差小于10%,表明给出的烧蚀预估方法可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两相环境下EPDM绝热层烧蚀工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环境 EPDM绝热层 多因素耦合 烧蚀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隔震结构支座力学性能多因素耦合地震响应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文福 黄一沈 +1 位作者 刘文光 刘文燕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72-78,共7页
针对隔震支座力学性能与水平变形及竖向荷载的耦合特性,对其进行水平、竖向力学性能相关性试验研究,并输入12条剪切波速不同的地震波,对比分析考虑耦合特性与非耦合特性对核电厂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理论耦合... 针对隔震支座力学性能与水平变形及竖向荷载的耦合特性,对其进行水平、竖向力学性能相关性试验研究,并输入12条剪切波速不同的地震波,对比分析考虑耦合特性与非耦合特性对核电厂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理论耦合力学模型与试验结果一致;数值结果显示AP1000在地震作用下考虑耦合模型同一工况下的隔震层竖向刚度衰减大于水平刚度衰减;不同地震动因剪切波速的差异对核电隔震结构的响应有较大影响,对于剪切波速较小的软土场地,双向刚度衰减程度最为显著;考虑耦合效应模型上部结构的位移响应显著大于非耦合模型。在超设计基准地震下其位移响应和刚度衰减率都有突变趋势,表明考虑耦合效应模型的支座会进入屈曲破坏阶段,上部结构进入突变倒塌。因此对超设计基准地震下核电隔震结构响应不考虑支座力学性能的耦合将低估结构地震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隔震结构 多因素耦合 地震响应 超设计基准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热力学多因素耦合控制氧化铁碳热还原顺序 被引量:1
20
作者 布林朝克 张邦文 +3 位作者 赵瑞超 邢瑞光 张奇伟 张胤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85,共4页
鉴于实现氧化铁按Fe2O3→Fe3O4→Fe顺序碳热还原的重要实际意义,提出了将碳储能、总压和惰气分压这几个热力学因素进行耦合的新思想,并导出了使这些热力学因素得以耦合的定量关系式。此外,从节能的角度出发,还研究了如何在使上述热力学... 鉴于实现氧化铁按Fe2O3→Fe3O4→Fe顺序碳热还原的重要实际意义,提出了将碳储能、总压和惰气分压这几个热力学因素进行耦合的新思想,并导出了使这些热力学因素得以耦合的定量关系式。此外,从节能的角度出发,还研究了如何在使上述热力学因素满足耦合定量关系式的同时尽量降低碳储能。结果表明,在惰气分压(或总压)一定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总压(或惰气分压),可使所需碳储能得以降低,甚至可降至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碳热还原顺序 碳气化 热力学多因素耦合 储能 总压 惰气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