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创新系统的耗散特征及其非均衡扩散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范如国 庄跃凯 施震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5-116,共2页
从系统论角度给出了创新的一种新定义及其系统学特征,阐述了技术创新系统的耗散特性、系统涨落的动力因素、非均衡扩散及技术创新产业化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 理论 创新 技术创新系统 耗散特征 非均衡扩 系统论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冲击荷载下高温-水冷却花岗岩能量耗散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武东阳 蔚立元 +4 位作者 张涛 苏海健 鞠明和 王德荣 郑春梅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992-1005,共14页
研究地热钻井施工中高温岩石冷却后的能量耗散特性,对提高岩石破碎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对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系统在不同冲击载荷下的动态试验,研究了高温-水冷却花岗岩的能量耗散特性。花岗岩的加热范围为25℃至1000℃。此外,还通... 研究地热钻井施工中高温岩石冷却后的能量耗散特性,对提高岩石破碎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对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系统在不同冲击载荷下的动态试验,研究了高温-水冷却花岗岩的能量耗散特性。花岗岩的加热范围为25℃至1000℃。此外,还通过电镜扫描(SEM)和压汞试验(MIP)获得了该花岗岩的微观形貌和孔隙分布。以400℃为界,孔隙分布变化趋势可分为两个阶段:在400℃之前,微孔和小孔占比超过75.00%;当T≥400℃时,中孔占比迅速增加。此外,动态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随入射能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动态弹性模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当加热温度从25℃增加到800℃时,耗散能占比呈上升趋势,而加热到1000℃的花岗岩的吸收能量下降。当应变率在100 s^(-1)-120 s^(-1)之间时,能量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高温-水冷却处理 微观结构 动力学特性 能量耗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密实沙漠砂贫混凝土饱水冰冻后的力学及耗散能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关英林 邹承君 +1 位作者 杨宝平 康亚明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为了研究自密实沙漠砂贫混凝土饱水冰冻后的力学性能,开展了饱水后的低温冰冻试验,并与干燥状态和饱水状态下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单轴抗压强度较干燥时提升了2.6~5.2倍,较饱水时提升了3.8~8.9倍,弹性模量较干燥时提升了1.... 为了研究自密实沙漠砂贫混凝土饱水冰冻后的力学性能,开展了饱水后的低温冰冻试验,并与干燥状态和饱水状态下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单轴抗压强度较干燥时提升了2.6~5.2倍,较饱水时提升了3.8~8.9倍,弹性模量较干燥时提升了1.2~1.8倍,较饱水时提升了1.7~1.9倍,强度的提升幅度要大于弹性模量的提升幅度,延性系数及耗能系数都略有提高;(2)随着水泥掺入量的增大,强度逐渐增大,但是峰值应变逐渐减小,说明强度在提高的同时其脆性也在增强,延性在下降,与相同配合比的干燥试块和饱水试块相比,饱水冰冻试块的峰值应变较大,说明在低温下其延性有所提高;(3)饱水冰冻后强度和刚度提升的内在机理是冰贡献了一部分强度和刚度,可能是微孔隙中的水结冰后成为了试块的一部分,相当于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度,并且水冻结后提高了骨料颗粒间的黏聚力和咬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密实沙漠砂贫混凝土 力学性能 峰值应变 饱水冰冻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循环荷载作用下粉土填料阻尼比与耗散能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聂如松 周徐海 +2 位作者 赵春彦 阮波 王卫东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57-5070,共14页
由于在轨道上同向行驶的列车之间会有追踪时间间隔,因此路基承受的列车动荷载时程曲线是由2部分构成:有列车通过时的动荷载时程曲线和追踪时间间隔内动荷载为0的时程曲线。为研究列车间追踪时间间隔对重载铁路路基动力特性的影响,在室... 由于在轨道上同向行驶的列车之间会有追踪时间间隔,因此路基承受的列车动荷载时程曲线是由2部分构成:有列车通过时的动荷载时程曲线和追踪时间间隔内动荷载为0的时程曲线。为研究列车间追踪时间间隔对重载铁路路基动力特性的影响,在室内开展一系列粉土填料连续循环荷载和考虑列车追踪时间间隔的循环荷载作用的动三轴试验,对比分析2种加载方式下试样耗散能和阻尼比在不同含水率、围压与应力状态下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间歇荷载下试样的每个加载阶段累积塑性应变随着加载阶段数的增加而减小,累积塑性应变速率随之降低,而连续加载下的试样滞回圈在加载初期逐渐致密,随着振次的增加,后期的滞回圈又逐渐疏松;粉土填料平均阻尼比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加载阶段数的递增而减小,荷载间歇效应会减小试样阻尼;粉土填料耗散能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动应力幅值和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结合试样累积塑性应变研究成果,对试样耗散能边界进行划分,提出从能量耗散的角度判断路基动力稳定性的方法。当相对耗散能特征值低于24%,试样处于动力稳定状态;当相对耗散能特征值位于24%~68%,试样处于临界状态;相对耗散能特征值大于68%时,试样处于失稳状态。研究成果为铁路路基动力稳定性评估与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土 间歇循环荷载 阻尼比 相对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冶金中微生物系统耗散结构特征分析及演化 被引量:3
5
作者 袁志华 孙占学 +5 位作者 刘亚洁 李江 李泽兵 周仲魁 温桃 孙晓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79-1988,共10页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生物冶金中微生物系统在金属浸出过程中是否形成耗散结构进行分析,并对生物冶金中微生物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推演。结果表明:生物冶金中微生物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特征,因此,生物冶金中微生物系统满足耗散结构...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生物冶金中微生物系统在金属浸出过程中是否形成耗散结构进行分析,并对生物冶金中微生物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推演。结果表明:生物冶金中微生物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特征,因此,生物冶金中微生物系统满足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非线性关系、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的四大条件,生物冶金中微生物系统在金属浸出过程中存在耗散结构;对生物冶金中微生物系统进行了演化,得出了生物冶金中微生物系统演化过程图,系统最终会自发地发展到稳定态x^(*)=(k−d)/β,其中k−d越大,饱和系数β越小,这个稳定态数就越大,越有利于微生物金属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冶金 微生物系统 结构特征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载作用下岩-强/软阻隔层-煤组合承载体应力波传播衰减规律及能量耗散的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吕祥锋 林鑫 +2 位作者 欧阳韦 王年近 张福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76-288,共13页
冲击地压应力波的主动衰减方法一直是煤炭巷道安全防治的重要研究难题。文章从不同强度的传播介质角度出发,提出岩-强/软阻隔层-煤的新型阻隔结构,采用动力冲击试验方法,分析煤岩体在阻隔层影响下的应力波传播衰减规律、能量耗散特征及... 冲击地压应力波的主动衰减方法一直是煤炭巷道安全防治的重要研究难题。文章从不同强度的传播介质角度出发,提出岩-强/软阻隔层-煤的新型阻隔结构,采用动力冲击试验方法,分析煤岩体在阻隔层影响下的应力波传播衰减规律、能量耗散特征及表观破坏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阻隔层能够对应力波波峰的表现形态产生影响,阻隔层强度越强,反射应力波波峰处的浮动震荡越明显,阻隔层强度越弱,透射应力波峰处浮动震荡越大,且出现明显的“双峰”现象;阻隔层能够降低应力波的循环“拉伸-压缩”频率,降低应力波破坏程度;强阻隔层影响下的煤岩体吸能能力提高约10%,软阻隔层可提高试样达到吸能峰值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载作用 阻隔结构 应力波 衰减规律 能量耗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济纳三角洲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蒸散发量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啸 张一驰 +1 位作者 杜朝阳 于静洁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9-613,共5页
根据2010年遥感反演得到的黑河流域蒸散发量以及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土地利用重分类,运用最邻近法对蒸散数据进行了重采样,统计了额济纳三角洲各土地利用类型各月以及年蒸散发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额济纳三角洲遥感分... 根据2010年遥感反演得到的黑河流域蒸散发量以及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土地利用重分类,运用最邻近法对蒸散数据进行了重采样,统计了额济纳三角洲各土地利用类型各月以及年蒸散发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额济纳三角洲遥感分析面积为8073.6km^2,依据水分耗散和补给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水域、农田、裸地、建设用地和林草绿洲等五类,年蒸散发量大小排序为水域(8159mm)〉农田(1428mm)〉林草绿洲(1033mm)〉建设用地(61.6mm)〉裸地(556mm)。2010年蒸散水量为539亿m^3,裸地、林草绿洲、水域依次占7l6%、185%、69%。水域、农田、裸地、建设用地和林草绿洲的月最大蒸散发量分别出现在6月、8月、6月、6月、6月,最小分别出现在11月、1月、1月、1月、1月,极值比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2235(农田)、435(水域)。6月-9月各地类蒸散发量之和占全年的比例在61.3%(水域)~83.9%(农田);11月一次年3月蒸散发量之和占全年的比例在2.7%(农田)~7.7%(水域)。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发量空间变异性也很显著,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属像元年蒸散发量极值比、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最大值分别为30.3、511.5、063(水域像元),水域年蒸散发量空间分异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济纳三角洲 土地利用现状 水分和补给特征 时空分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余震地震序列下重力坝损伤演化及能量特征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超 张社荣 王高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56,共7页
地震主震发生之后通常伴随余震。多次地震下结构的损伤破坏累积效应明显,只考虑主震的重力坝抗震设计是不完善的,应考虑整个地震序列的影响。采用塑性损伤力学对重力坝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揭示了主余震型地震序列下的重力坝损伤演化特... 地震主震发生之后通常伴随余震。多次地震下结构的损伤破坏累积效应明显,只考虑主震的重力坝抗震设计是不完善的,应考虑整个地震序列的影响。采用塑性损伤力学对重力坝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揭示了主余震型地震序列下的重力坝损伤演化特征和结构能量耗散机理,通过包含能量特性的大坝定量损伤指标评价了余震作用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主震和余震阶段,重力坝动力耗散能均以阻尼耗散能量为主,混凝土塑性耗散能次之,损伤耗散能所占比例最小;从损伤评价指标看,余震阶段重力坝的损伤主要体现在坝体中上部损伤区域的进一步扩展演化;余震作用使坝体塑性变形较单一主震作用下显著增大,从变形控制的角度,设计中需考虑包含余震波的地震序列对结构抗震安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坝 主震余震 损伤演化 能量耗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海底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9
作者 黄伟真 徐国元 +1 位作者 何聪 李百建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9-749,共11页
为研究上覆海水影响下海底隧道地震响应规律,考虑衬砌塑性损伤及流固耦合作用,以汕头海底盾构隧道为工程实例,基于ABAQUS软件建立海水-海床-隧道结构体系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地震激励以及不同海水深度条件下海底隧道动力响应及损伤情况... 为研究上覆海水影响下海底隧道地震响应规律,考虑衬砌塑性损伤及流固耦合作用,以汕头海底盾构隧道为工程实例,基于ABAQUS软件建立海水-海床-隧道结构体系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地震激励以及不同海水深度条件下海底隧道动力响应及损伤情况。结果表明:1)在只考虑垂直SV波入射时,应力主要集中在隧道拱脚、拱肩部位,海水深度对海底场地水平运动及海底隧道的作用影响很小;2)在只考虑垂直P波入射时,随海水深度增加,上覆海水整体上会抑制海底场地竖向运动,隧道拱腰以下的应力增大更明显;3)考虑P-SV波延时入射时,隧道能量耗散及损伤具有一定的叠加效应,隧道拱脚及拱肩部位应力集中明显,海水深度小于20 m时,隧道断裂能及损伤较小,SV波占主导地位,海水深度大于20 m时,隧道断裂能及损伤会显著增加,P波起主要作用,在海底隧道抗震设计时有必要考虑海水对隧道地震安全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隧道 地震响应 海水-海床-隧道耦合 损伤演化 能量耗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