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体化旱耕整地泡田模式对稻田还原性物质和机插秧早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程爽 邢志鹏 +3 位作者 田超 胡群 魏海燕 张洪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62-1775,共14页
针对稻麦轮作地区稻田耕整地质量不高以及还原性物质积累不利于机插秧早期生长等问题,探讨了应用一体化旱耕整泡田模式促进机插秧早期高质量生长的可行性。于2021—2022年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试验基地设置3种耕整地模式:一体化旱耕整地... 针对稻麦轮作地区稻田耕整地质量不高以及还原性物质积累不利于机插秧早期生长等问题,探讨了应用一体化旱耕整泡田模式促进机插秧早期高质量生长的可行性。于2021—2022年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试验基地设置3种耕整地模式:一体化旱耕整地+泡田模式(Treatment 1,T1)、旱旋+泡田+水旋整地模式(Treatment 2,T2)、泡田+水旋整地模式(Treatment 3,T3),测定了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不同土层还原性物质含量和机插稻生长早期根系和地上部性状。结果表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以T1最高,在最低点较T2和T3分别提高19.3%~24.7%和31.6%~41.1%。不同耕整地模式显著影响了0~5 cm和5~10 cm土层内还原性物质总量、活性还原性物质、亚铁离子和二价锰离子的含量。其中,相较于T2和T3的均值,T1在0~5 cm和5~10 cm土层内活性还原性物质含量分别降低31.9%~37.6%和22.6%~23.5%,亚铁离子含量分别降低30.5%~40.3%和25.3%~27.3%。这一结果主要与T1显著降低了0~5 cm和5~1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并提高了相应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有关。机插秧根系性状(总根数、根干重、根系氧化力)和地上生长(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均以T1最高,T2次之,T3最低。相比较于T2和T3的均值,移栽后30 d条件下T1的总根数增加9.6%~32.9%,根干重增加19.5%~53.8%,根系氧化力增加27.3%~34.7%,茎糵数增加9.0%~15.4%,干物质积累量增加30.7%~44.7%。相关性分析表明,T1条件下机插秧早期的高质量生长主要是由于0~5 cm土层内还原性物质含量的降低,特别是活性还原性物质和亚铁离子含量的显著降低(P<0.05)。综上,在稻麦轮作地区应用一体化旱耕整地泡田模式有助于降低稻田土壤中还原性物质含量,促进机插秧早期高质量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秧 耕整地模式 还原性物质 秧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