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韩晓晨 刘雨婷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目的]探究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低碳减排和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22年下辽河平原区32个农业县(市、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进... [目的]探究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低碳减排和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22年下辽河平原区32个农业县(市、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Tobit模型等分析各县(市、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期内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值为1.014,大部分处于最优状态以上,效率水平呈轻微下降态势。研究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研究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但大多数区域的集聚效应并不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聚区域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自西向东呈轻微倒U形,且西部略高;自南向北呈U形,且南部略高。[结论]通过Tobit模型分析得出,农村居民人均播种面积和政府支农力度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耕地复种指数、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效率呈负向影响,说明目前下辽河平原区各区域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发挥高值区域引领作用,以促进整个区域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效率SBM模型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时空演化 聚集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耕地规模经营与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基于非线性视角
2
作者 李大垒 高建中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170,共15页
改变粗放的耕地利用模式,推进耕地绿色利用,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0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SB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耕地绿色利用中等效率省份较多,高效率... 改变粗放的耕地利用模式,推进耕地绿色利用,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0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SB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耕地绿色利用中等效率省份较多,高效率省份偏少,东部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数字技术、耕地规模经营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呈显著的“U”型影响,先导致耕地绿色利用效率降低,达到拐点后,会引起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3)数字技术对耕地规模经营呈显著的“倒U”型影响,先引起耕地经营规模扩大,达到拐点后,会导致耕地经营规模降低。(4)数字技术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除具有直接影响外,还会通过影响耕地规模经营产生间接影响,存在非线性的部分中介效应。(5)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影响程度上均存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因此,应借助数字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精准管控,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提升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实现耕地利用数字化、绿色化和规模化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数字技术 适度规模经营 “U”型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耦合下中国市域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与管控策略
3
作者 周德 李思媛 +3 位作者 李欢 丁清莹 潘珊珊 王远晟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126,共14页
研究目的:探究远程耦合下中国市域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与影响因素,为耕地可持续利用与协同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20年中国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先下降... 研究目的:探究远程耦合下中国市域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与影响因素,为耕地可持续利用与协同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20年中国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先下降后上升,空间异质性明显;(2)网络密度整体水平较低,呈“上升—下降—波动上升”态势;空间网络核心节点主导作用逐渐清晰,集聚特征明显;(3)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耕地资源禀赋有显著正影响,农村居民素质、财政支农力度由显著负影响向显著正影响转变,地理距离加大会阻碍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发展;(4)根据“耕地利用特征+空间关联网络+系统属性”的分区思路,划分为4个耕地绿色利用管理分区。研究结论:应以远程耦合视角和网络化思维推动耕地利用要素跨区域流动,协同提升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并根据各区域在关联网络中的功能与作用探索耕地绿色利用与转型差异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空间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远程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焕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年第7期163-165,共3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探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绿色利用的积极影响,包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同时还从加强政策支持、...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探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绿色利用的积极影响,包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同时还从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建立绿色生态补偿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基于绿色利用耕地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措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绿色利用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绿色利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如何提升农户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要因探索与路径分析
5
作者 张启岚 吕晓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9,共10页
研究目的:构建“禀赋—惯习—场域”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沈阳市308份农户调查数据,探究提升农户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与组态路径。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QCA和NCA方法。研究结果:(1)沈阳市农户整体的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偏低,超过... 研究目的:构建“禀赋—惯习—场域”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沈阳市308份农户调查数据,探究提升农户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与组态路径。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QCA和NCA方法。研究结果:(1)沈阳市农户整体的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偏低,超过半数的样本农户低于平均水平(0.530);(2)构建的8个条件变量均不能单独构成提升农户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必要条件,但是良好的资金禀赋和农地禀赋发挥着普适性作用;(3)“禀赋—惯习—场域”多维协同联动共形成3种组态,呈现出农户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路径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研究结论:提升农户耕地绿色利用效率需要禀赋支撑、惯习引导与场域驱动多维因素的协同作用。未来应注重政策的协同联动效应及多重要素的组态匹配,多措并举、系统推进农户耕地绿色利用,并根据农户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分类型精准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关键因素 组态路径 定性比较分析(QCA) 必要条件分析(N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市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捷 郑漫 +1 位作者 李钢 邱一佳 《现代化农业》 2024年第4期64-68,共5页
近年来,烟台市城镇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基于此现象,对烟台市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为提高烟台市耕地绿色利用效率,促进耕地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文章利用静态回归模型对烟台... 近年来,烟台市城镇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基于此现象,对烟台市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为提高烟台市耕地绿色利用效率,促进耕地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文章利用静态回归模型对烟台市2010~2020年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耕地绿色利用不高,机械总动力对种植业总产值影响较大,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因此,粗放的耕种模式并不适合烟台市耕地绿色发展,而科技发展、机械化发展对烟台市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正面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静态回归模型 烟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韩琭 陶德鑫 史鲁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5-207,共13页
【目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实现区域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Super-SBM模型、莫兰指数(Moran’s I)、核密度估计以及Tobi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实现区域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Super-SBM模型、莫兰指数(Moran’s I)、核密度估计以及Tobi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2000~202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层面,省会、鲁南经济圈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胶东经济圈呈波动下降趋势;城市群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总体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区域差异格局;城市群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城市群整体以及3大经济圈的区域差异均呈先扩大后缩小态势;农业生产条件、自然环境条件、耕地资源禀赋、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群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结论】山东半岛城市群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受农业生产条件影响较大,未来应从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入手,逐步缩小区域差异,并加强耕地绿色低碳利用,进而提高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城市群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与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相关与溢出效应 被引量:8
8
作者 周敏 吕宏宇 柯楠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0,共10页
基于200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农业要素错配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要素错配指数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足和配置过剩并存,农业劳动力错配... 基于200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农业要素错配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要素错配指数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足和配置过剩并存,农业劳动力错配、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在省域层面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中国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态势,研究期内涨幅为4.92%,省域间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农业劳动力错配、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自然条件与工业化水平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涉农支出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为改善农业要素错配和提升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出推进耕地利用省域协同互动、深化农业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要素错配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美莲 许进龙 +1 位作者 张河雄 周久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5-374,共10页
[目的]分析“双碳”目标下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子,为提升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加强耕地生态保护等提供依据,同时扩展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研究边界、丰富研究内涵。[方法]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目的]分析“双碳”目标下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子,为提升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加强耕地生态保护等提供依据,同时扩展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研究边界、丰富研究内涵。[方法]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1)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碳排放和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值由2009年的0.88稳步上升至2021年的1.04,增幅较小但效率值迈入有效水平;(2)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相对稳定,总体维持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但南北差异呈缩小态势;(3)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且呈强化趋势。局域空间格局以高高集聚型(HH)和低低集聚型(LL)为主,高值区集聚于南部的河谷平原,低值区连片于北部的高原—山地过渡带;(4)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受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共同驱动,但适度规模经营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交互作用,能够更好地推动耕地利用节本增效。单因子探测中,“种植业从业人员人均耕地规模”始终是影响力最强的因子,同时交互因子探测中,所有具备较强影响力的交互因子中均包含“种植业从业人员人均耕地规模”因子。[结论]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逐年小幅度提升并整体迈入有效水平,受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多重因素影响,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并总体维持南高北低的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石漠化片区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Super-SBM模型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绿色转型约束下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动态演进及其收敛特征研究--以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为例 被引量:34
10
作者 吕添贵 付舒斐 +2 位作者 胡晗 汪立 耿灿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7-118,共12页
研究目的:辨析农业绿色转型约束下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演化规律及空间收敛特征,为保障区域农业绿色转型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生命周期分析法,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空间β收敛模型。研究结... 研究目的:辨析农业绿色转型约束下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演化规律及空间收敛特征,为保障区域农业绿色转型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生命周期分析法,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空间β收敛模型。研究结果:(1)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由2005年的0.978波动增加至2020年的1.066,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层面效率值呈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依次递减趋势;(2)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收敛水平为0.043,局部收敛水平呈现江西、湖北、湖南依次递减格局,均存在显著的β收敛趋势和空间正向溢出效应;(3)地区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家庭农业经济贡献度和财政支农力度与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收敛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复种指数和种植结构呈显著负相关;(4)促进耕地绿色利用转型应顺应耕地绿色空间关联规律,加快推广耕地绿色生产技术,推进耕地绿色综合整治和强化耕地绿色环境规制。研究结论:完善和推广农业绿色转型模式,应当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演进的客观规律,构建合理的耕地利用转型政策支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农业绿色转型 生命周期分析 收敛特征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黄河下游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收敛性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1
作者 刘涛 尚晓菲 +1 位作者 苏原原 霍静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1-299,共9页
[目的]分析黄河下游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及其收敛性与影响因素,为黄河下游地区耕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将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耕地面源污染和碳排放等非期望产出和总碳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EBM模型、收敛模... [目的]分析黄河下游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及其收敛性与影响因素,为黄河下游地区耕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将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耕地面源污染和碳排放等非期望产出和总碳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EBM模型、收敛模型、面板Tobit模型系统分析了2007—2020年黄河下游34个地市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收敛性与影响因素。[结果]①黄河下游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2020年末仍未达到最优状态。黄河下游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空间非均衡性,豫南及鲁北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值较高,而郑州、威海等地市的效率值一直偏低。②从效率分解看,黄河下游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源于规模效率,阻力来自纯技术效率。③从收敛检验看,黄河下游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河南省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地市间差距明显低于山东省,但山东省的收敛速度较之更快。④从影响因素看,农作物种植结构与政府财政支农对黄河下游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起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和耕地机械投入强度起抑制作用。[结论]未来黄河下游不但要提高耕地绿色利用的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地市间交流合作,更要在推进耕地绿色利用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各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收敛速度与发展差距之间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EBM模型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平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海洋 余敦 +1 位作者 魏鹏 唐诗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0-281,共12页
[目的]揭示鄱阳湖平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为实现区域耕地绿色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鄱阳湖平原29个县域为例,采用CRITIC-熵值法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评价指标综合赋权,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双变量局部... [目的]揭示鄱阳湖平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为实现区域耕地绿色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鄱阳湖平原29个县域为例,采用CRITIC-熵值法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评价指标综合赋权,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其权衡协同特征,基于空间计量回归模型探究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驱动机制。[结果](1)研究期内,耕地利用空间、功能、模式转型指数均得到不同幅度增长,综合转型指数的增幅达到14.33%,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集聚特征;(2)空间转型与功能转型呈现出H-H协同和L-L协同的局面,协同关系略微减弱,空间转型与模式转型表现为H-L权衡和L-H权衡的局面,权衡关系有所减弱,功能转型与模式转型呈现出H-L权衡和L-H权衡的特点,权衡关系有所增强;(3)地均农业产值对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水网密度、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耕地距建设用地距离等因素均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鄱阳湖平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转型矛盾仍较突出,未来仍需从加强耕地保护管理、推广农业绿色生产等角度持续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 时空格局 权衡与协同 空间计量回归 鄱阳湖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旅游发展协调时空评价及驱动因素识别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坤杰 陈丹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7-238,共12页
[目的]探索长三角地区2006—2021年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为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转型升级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全面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运用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热力图分析、反距离权... [目的]探索长三角地区2006—2021年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为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转型升级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全面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运用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热力图分析、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旅游发展“格局—过程—机制”的研究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结果](1)2006—2018年长三角地区各城市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趋于协调发展,2019—2021年有所下滑;(2)2006—2021年长三角地区各城市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先升后降再逐步回升,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集散特征;(3)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受经济、社会、环境和创新因素共同驱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绿色发明专利申请量为主导驱动因素。[结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从差异化治理、生态环境规制和主要驱动因素三方面定制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 旅游发展 耦合协调 时空演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柯新利 邓洁 宋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773-5785,共13页
在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背景下,探究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是解决耕地保护、生态保育与经济建设之间冲突的关键。从人地关系视角剖析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 在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背景下,探究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是解决耕地保护、生态保育与经济建设之间冲突的关键。从人地关系视角剖析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机理;通过解读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构建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指数由0.208增至0.294,增幅为40.802%,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2)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指数由0.465增至0.492,增幅为5.858%,呈现“中东部高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3)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由0.556上升到0.612,增幅为11.065%,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耦合协调类型从基本协调型转变为中度协调型。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差异较大,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各子系统中,模式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城乡融合发展各子系统中,人口融合、空间融合与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度较低。(4)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中的模式转型,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人口融合、空间融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的优化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 城乡融合发展 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卢新海 崔海莹 +1 位作者 柯善淦 匡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5-84,共10页
研究目的:识别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和驱动机制,探索未来湖北省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研究方法:熵值法、Super-E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 研究目的:识别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和驱动机制,探索未来湖北省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研究方法:熵值法、Super-E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趋于协调发展,但仍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未来有充足提升空间;(2)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明显空间分化特征,主要呈现出中部>东部>西部的态势,但差距在不断缩小;(3)经济因素对耦合协调度为正向影响,自然因素在西部以负向影响为主,中部东部以正向影响为主,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发生了以负向影响为主到以正向影响为主的转变。研究结论: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经济、自然、社会因素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的共同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耦合协调 驱动机制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35
16
作者 柯善淦 崔海莹 +2 位作者 卢新海 侯娇 武月琦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4-74,共11页
研究目的:以湖北省为例,摸清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发展态势,揭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为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从时间上看,湖北省各城市耕地利用空... 研究目的:以湖北省为例,摸清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发展态势,揭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为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从时间上看,湖北省各城市耕地利用空间、功能、模式转型指数总体偏低但持续增长,在2015年前初步实现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少部分地区尚未完成功能转型。(2)从空间上看,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基本形成以东中部低山丘陵、平原为主的高值区及西部山地为核心的低值区并存的空间格局,高值区表现出“西进”态势。(3)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空间、功能、模式转型具有较强的耦合度,但失调现象日益凸显。(4)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演变是内外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存在较大发展障碍,经济因素是当前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特征 驱动机制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