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和生态效率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进 陶恩泽 +2 位作者 陶红 何浩亮 高礼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9,共12页
[目的]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城市带2011—2020年耕地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评价生态效率,为构建低碳农业模式,推动农业碳减排,促进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方法]采用耕地碳排放估算模型和ArcGIS计算分析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 [目的]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城市带2011—2020年耕地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评价生态效率,为构建低碳农业模式,推动农业碳减排,促进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方法]采用耕地碳排放估算模型和ArcGIS计算分析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特征,采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模型SBM(松驰值测算模型)评估耕地生态效率值。[结果](1)2011—2020年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化肥和农用柴油是耕地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平罗县和中宁县是最大的耕地碳排放城市。(3)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强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耕地碳排放总量变化相似。(4)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状态,利通区耕地生态效率较低,需要调整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结论]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时空分布不均匀,且生态效率不稳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巩固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沿黄城市带 耕地碳排放 SBM超效率模型 生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刘璇 孙燕 +2 位作者 马静 张天旺 陈浮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为厘清耕地绿色利用状况,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耕地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演化,运用LMDI模型分解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量在... 为厘清耕地绿色利用状况,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耕地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演化,运用LMDI模型分解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量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呈“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缓慢下降”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呈中、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高-高聚集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低-高聚集区分布于中游地区,低-低聚集区则主要分布于上游地区;区域内农业碳排放的促进因素是农业经济水平,抑制因素主要是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是农业生产结构,最后是农业劳动力规模。为此,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差异显著,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制定碳减排策略和土地利用管制规划,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区域联动,推进低碳农业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耕地碳排放 时空格局 空间自相关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碳排放空间交互与脱钩效应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为例
3
作者 程鹏 王灏 +2 位作者 吴诗嫚 曾巧玲 陈惠昕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14,共14页
研究基于AHP-熵权法、IPCC碳核算系数法,结合空间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对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三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表现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2... 研究基于AHP-熵权法、IPCC碳核算系数法,结合空间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对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三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表现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2)耕地利用碳排放呈倒“U”型变化态势,碳排放量在2015年达到顶峰后下降,农用物资投入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3)双变量空间关系由正相关向负相关转变,于2015年稳定呈现负相关状态。(4)脱钩状态持续优化转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佳,成渝城市群波动最大。所得结论为: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已进入新型城镇化与耕地低碳利用协调发展阶段,但仍需通过产业升级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深度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耕地利用排放 双变量莫兰指数 Tapio脱钩模型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排放/吸收贡献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
4
作者 陈龙高 林莹 +4 位作者 杨小艳 徐伟义 曲子文 潘怡莎 杜漩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研究目的:以江苏为实证区域,揭示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排放/吸收效应贡献及其多因素影响空间分异。研究方法:基于细分活动的碳排放测算、几何重心转移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30年间要素投入地均碳排放整... 研究目的:以江苏为实证区域,揭示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排放/吸收效应贡献及其多因素影响空间分异。研究方法:基于细分活动的碳排放测算、几何重心转移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30年间要素投入地均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苏中苏北高、苏南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且相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要素投入地均碳排放30年间持续增强;作物产出地均碳汇与要素投入地均碳排呈相似的空间格局,且整体呈降低趋势。(2)30年间各县区要素投入碳排放量均小于作物生长碳吸收量,耕地呈典型碳汇效应;空间上各市辖区的年均投入产出比值普遍较高,大部分农业比重相对较高的县区比值相对较低。(3)在全省大部分区域,高程是抑制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地均碳排放/吸收的最重要因素;GDP则是促进两者增长的主要正向因素;坡度、水体、人口、距城镇距离、距高速公路出入口与政府距离等因素指标对两类碳效应均整体呈负向贡献,其他因素指标则相反,且这种贡献在不同地区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论:应依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及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效应贡献差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减碳增汇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排放 要素投入 作物产出 多因素影响时空分异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5
作者 李曼 王梦竹 +2 位作者 刘焕才 王超 菅凯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71,共10页
[目的]探讨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升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利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熵权法分别对2005—2021年汾河流域耕... [目的]探讨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升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利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熵权法分别对2005—2021年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进行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探讨了二者的耦合协调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①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各县差异明显,大部分县区仍处于中低等效率。②汾河流域粮食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以及南部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汾河流域上游、太原市区以及灵霍山峡地区。③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偏低,空间上呈现“上游低、中下游高”的分布特征。处于失调衰退阶段的县区主要以碳排放效率滞后型为主,处于过渡发展阶段的县区主要以粮食安全滞后型为主。④人均耕地面积、城市化率和人口规模是影响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汾河流域各县区应瞄准差异方向,提升短板,在优化耕地利用的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支持与政策引导,最终实现二者同步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排放效率 粮食安全 耦合协调 非期望产出超效率模型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低碳视域下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外溢价值评估及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夏炜祁 张明辉 张安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64,共14页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当量因子法、环境成本法等测算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和负外部性价值,结合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将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划分为盈余区、平衡区与赤字区,对耕地生态外溢价值进行评估,并分...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当量因子法、环境成本法等测算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和负外部性价值,结合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将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划分为盈余区、平衡区与赤字区,对耕地生态外溢价值进行评估,并分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价值总量呈上升趋势,由3670.37亿元上涨至4661.55亿元,耕地生态外溢价值缓慢上升,由1353.82亿元上涨至1970.77亿元。(2)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整体处于盈余状态,耕地生态价值总体呈现出“东低西高”的态势,四川省耕地生态价值和盈余量最高,上海市耕地生态价值最低。(3)2011-2021年间,浙江省和上海市处于耕地生态赤字区,四川省处于耕地生态高盈余区,重庆市和贵州省处于耕地生态平衡状态,江西省、安徽省和江苏省耕地生态盈亏无显著变化,云南省和湖北省耕地生态盈余水平有所上升,湖南省耕地生态盈余水平有所下降。基于此,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制定和实施适应性的耕地保护策略,推动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耕地碳排放 生态外溢价值 生态盈亏 绿色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净碳汇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晓华 张元敏 +2 位作者 焦马倩 王佳璐 高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2期99-104,共6页
以西北地区某省为研究区,利用2010—2021年的耕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用柴油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翻耕和主要农作物产量等数据,测算并分析了研究区近10年的耕地碳排放、碳吸收和净碳汇量的时序... 以西北地区某省为研究区,利用2010—2021年的耕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用柴油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翻耕和主要农作物产量等数据,测算并分析了研究区近10年的耕地碳排放、碳吸收和净碳汇量的时序变化,以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研究区耕地净碳汇总量处于上下波动状态,从开始上升到后期呈现“W”字形变化,净碳汇增幅达7.62%。粮食作物的碳吸收总量占耕地碳吸收总量年均达84.66%;农业能源利用产生的碳排放量增幅达30.66%,农业生产投入品使用产生的碳排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耕地碳排放和碳汇均有所增加,而耕地净碳汇也较10年前有所增加,说明耕地绿色发展初见成效。研究区各城市耕地在碳吸收、碳排放及净碳汇方面的表现呈现出一种自中部地区向南、北递减的模式。耕地净碳汇最多城市与最少的城市之间的差距达到了7.4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耕地碳排放 耕地吸收 耕地 时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