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被引量:47
1
作者 牛海鹏 赵同谦 +1 位作者 张安录 李明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35-5543,共9页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位理论,从区域耕地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提出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Fi模型)。然后,将所构建模型应用于河南省焦作...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位理论,从区域耕地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提出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Fi模型)。然后,将所构建模型应用于河南省焦作市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之中,测度了1997~2006年期间焦作市耕地可持续利用生态位适宜度Fi值。为了便于对照分析,采用限制因子模型(NFmin-i模型)和希尔伯脱空间模型(CHi模型)进行耕地可持续利用生态位适宜度NFmin-i值和CHi值的测算。测算结果表明:(1)1997~2006年期间,Fi值总体上呈递增趋势,从1997年的0.5088增加到2006年的0.6503,表明支撑焦作市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因子总体上呈良性发展趋势,即耕地可持续利用现实生态位趋于最适生态位。(2)1997~2006年期间,Fi与CHi值各年间的变化规律一致,与NFmin-i值总体变化规律一致,表明运用Fi模型进行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同时,Fi值有利于从综合角度表征区域耕地总体可持续利用水平。(3)利用最适生态位解释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以及运用n维资源(条件)生态位与最适生态位的匹配这一基本思想进行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生态意义明确,便于依据生态位适宜度值的大小及其变化制定区域耕地利用方案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可持续利用 生态位适宜度 现实生态位 最适生态位 Fi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熊昌盛 胡月明 +1 位作者 程家昌 刘媛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97-201,共5页
基于生态位理论和前人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层面浅析了两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尝试从生态位理论的视角去理解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从而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来定量测度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具体在以往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基于... 基于生态位理论和前人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层面浅析了两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尝试从生态位理论的视角去理解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从而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来定量测度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具体在以往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基于现实生态位与理想生态位之间"绝对距离"的测度思路之上,融入生态元现实生态位与相邻生态元之间"相对距离"对生态位适宜度影响的考虑,重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从耕地的自然、经济、社会三大属性层面,选取指标建立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吴川市为研究对象的结果表明:镇级尺度上,耕地可持续利用处于中等水平;耕地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且空间差异性依次逐渐减弱。生态位理论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引入,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理解及其定量评价提供了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适宜度 耕地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模型的新疆耕地可持续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古丽齐克热 张开华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3-127,共5页
文章以新疆为研究区域,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选取代表性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对新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效益作了评价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BP模型 耕地可持续利用 效益评价 效益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河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司朝霞 张合兵 陈宁丽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8期2028-2031,共4页
以河南省为例,从耕地的生产性、耕地的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2003-2012年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2011年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分值最高,2003年分值... 以河南省为例,从耕地的生产性、耕地的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2003-2012年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2011年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分值最高,2003年分值最低。2003-2012年河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呈增长趋势,其中,2003-2007年耕地可持续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状态,2007-2012年处于中度可持续状态。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各类工业废弃物治理率低和人口基数大是制约河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对耕地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期为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可持续利用 变异系数法 综合指数法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耕地可持续利用影响要素评价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崔勇 龙岳林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126-135,共10页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乡村耕地可持续利用影响要素评价体系;通过构建乡村耕地可持续利用模型,揭示了各要素对乡村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方式和影响作用。结果表明:8个一级指标影响作用系数分别为0.969、0.944、0.941、0.891、0.878、0...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乡村耕地可持续利用影响要素评价体系;通过构建乡村耕地可持续利用模型,揭示了各要素对乡村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方式和影响作用。结果表明:8个一级指标影响作用系数分别为0.969、0.944、0.941、0.891、0.878、0.479、0.391和0.368,乡村耕地生态环境、乡村吸引力、乡村耕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作用排在前3位;乡村产业环境通过对乡村幸福度、城镇化水平、乡村景观资源环境的影响间接影响了乡村耕地可持续利用,影响作用系数分别为0.560、0.540、0.3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可持续利用 评价体系 结构方程模型 莲花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春燕 《现代农机》 2021年第6期64-65,共2页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被大量占用,耕地可持续利用面临挑战,生态问题凸显。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模型,在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被广泛应用。文章介绍生态足...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被大量占用,耕地可持续利用面临挑战,生态问题凸显。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模型,在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被广泛应用。文章介绍生态足迹和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及存在的不足,展望生态足迹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耕地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垦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7
作者 姜洪英 杨凤海 +1 位作者 郭刚 薛思学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3-25,共3页
对黑龙江垦区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针对黑龙江垦区耕地的存在的问题,提出黑龙江垦区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黑龙江垦区耕地存在自发性乱占滥用、非法占用现象,浪费现象严重,退化和污染严重,只用不养使耕地质量进一步下降等... 对黑龙江垦区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针对黑龙江垦区耕地的存在的问题,提出黑龙江垦区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黑龙江垦区耕地存在自发性乱占滥用、非法占用现象,浪费现象严重,退化和污染严重,只用不养使耕地质量进一步下降等问题。因此,应该加强耕地保护立法,严格执法,增肥地力,加大投入,改善环境,切实加强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垦区 耕地可持续利用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再探讨
8
作者 杨继瑞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1999年第3期15-17,共3页
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保护耕地,要采取富有成效的系统举措,不仅要从数量上实行严格的耕地用途管制,实现耕地总量上的动态平衡,而且还必须从质量上予以保障,以实现耕地质量总水平的基本... 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保护耕地,要采取富有成效的系统举措,不仅要从数量上实行严格的耕地用途管制,实现耕地总量上的动态平衡,而且还必须从质量上予以保障,以实现耕地质量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可持续利用 再探讨 保护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 建设用地 耕地质量评价 农田基本建设 粮食 净减少 温室园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梦涵 吕晓 +1 位作者 SERGEY Yu.Solodovnikov TATSIANA V.Serhiyevich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41-249,共9页
厘清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99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 厘清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99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显著;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存在非线性影响,当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小于0.351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利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增长;超过这一门槛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产生显著的增长效应;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影响存在非均衡效应,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达地区与平原地区的促进作用显著,但对农业欠发达地区与山地地区的促进作用尚不显著。基于此,应合理引导农村冗余劳动力非农转移,以推动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转型;同时,应注意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提升的自然环境禀赋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因地制宜的探索适宜地区条件的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 超效率SBM模型 门槛模型 非均衡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危机下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被引量:41
10
作者 张雪靓 孔祥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96,共7页
研究目的:基于多数据源计算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揭示该地区地下水快速下降机理,提出水资源限制下的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方法:根据收集的黄淮海平原266个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样本点和5个典型城市地下水位长期监测点,由克... 研究目的:基于多数据源计算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揭示该地区地下水快速下降机理,提出水资源限制下的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方法:根据收集的黄淮海平原266个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样本点和5个典型城市地下水位长期监测点,由克里格插值得到区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并采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叠加2012年耕地分布图,分析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在9个子生态区对应的耕地分布情况。研究结果:1980年以来,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以浅层0.46±0.37 m/年,深层1.14±0.58 m/年的速度下降,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造成地下水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粮食增产和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导致的大面积、高强度的井灌方式。根据地下水资源危机程度,将黄淮海平原划分为休养调整区、强度降低区、生态保护区和潜力提升区4个耕地利用调整区划。研究结论:黄淮海平原高集约高投入的耕地利用方式不可持续,在区域地下水危机的情况下,应降低超采区的耕地利用强度,同时提升潜力区的耕地生产潜力,实现耕地生产、生态质量协同提升,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黄淮海平原 地下水枯竭 耕地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贸易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成丽 吴迪 王洪玉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3,共3页
虚拟耕地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耕地资源的数量。国家或区域间的粮食贸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虚拟耕地的形式进口或出口耕地资源。本文选取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四种主要粮食类产品,核算其虚拟耕地贸易量,并定量地测算粮食国际... 虚拟耕地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耕地资源的数量。国家或区域间的粮食贸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虚拟耕地的形式进口或出口耕地资源。本文选取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四种主要粮食类产品,核算其虚拟耕地贸易量,并定量地测算粮食国际贸易对耕地可持续的影响。结果表明:1978~2007年间,中国年均净进口虚拟耕地近440万公顷;虚拟耕地净进口,即粮食净进口对耕地可持续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虚拟耕地净进口对缓解中国耕地资源紧张、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耕地 粮食贸易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虚拟耕地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泸州市耕地生态承载力研究
12
作者 张玉丽 冉清红 李名扬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25-31,共7页
耕地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石,对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采用三维生态足迹法、可持续评价指数和灰色预测模型,利用泸州市2007—2021年的数据对泸州市耕地三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泸州... 耕地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石,对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采用三维生态足迹法、可持续评价指数和灰色预测模型,利用泸州市2007—2021年的数据对泸州市耕地三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泸州市的耕地产量因子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1.110降到2021年的0.971。②泸州市2007—2021年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大致呈上升趋势,总的耕地三维生态足迹从2007年的81.933×10^(4)hm^(2)上升到2021年的92.698×10^(4)hm^(2)。③泸州市耕地生态承载力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动趋势。得出以下结论:①泸州市耕地生态状况呈现出赤字状态,并且正处于中等不可持续阶段;耕地三维生态足迹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耕地的生态承载力却呈下降趋势。②泸州市耕地生态状况分区差异明显,龙马潭区、江阳区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较低,其余区县较高,整体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③2021年以后,泸州市耕地赤字会继续加重,耕地将出现不可持续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生态足迹 耕地生态承载力 耕地可持续利用 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的影响
13
作者 庄灿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149-153,共5页
运用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自治区、港澳台除外)面板数据,借助超效率SBM模型、面板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构建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指标评价体系,分析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运用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自治区、港澳台除外)面板数据,借助超效率SBM模型、面板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构建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指标评价体系,分析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影响耕地绿色低碳利用过程中,农业化学化水平表现出中介效应,农业机械化水平表现出遮掩效应。提出优化地区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推动农地流转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水平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耕地绿色低碳利用 超效率SBM模型 耕地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凤兰 李凤民 刘慧明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2,共4页
文章从时间的角度探讨自然资本中的耕地资源利用问题,基于一个新概念即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以逻辑斯谛的种群增长模型(Logistic model)为基础,结合最低粮食安全保障的经济指标,建立以保障人类粮食安全为目标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时间的基... 文章从时间的角度探讨自然资本中的耕地资源利用问题,基于一个新概念即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以逻辑斯谛的种群增长模型(Logistic model)为基础,结合最低粮食安全保障的经济指标,建立以保障人类粮食安全为目标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时间的基本模型和动态模型。拟以模型帮助政府减少在耕地资源利用和人口管理过程中的"黑箱操作"行为,为政府的耕地资源管理与人口管理决策提供模型依据,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耕地资源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禀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莎 杨润佳 +1 位作者 叶艳妹 薛继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81,共11页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和多功能管理。研究方法: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均存在门槛效应...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和多功能管理。研究方法: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均存在门槛效应,长期来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提升趋于有利,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呈现从“正向到负向再到负向略有缓解”的变化特征;(2)当纳入耕地资源禀赋考虑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从“负”转变为“正”,且随着耕地资源禀赋的上升正向影响不断凸显。研究结论:要因势利导,把握本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生产政策的完善合理调控劳动力结构及农业要素投入。同时,要善于发挥本地区耕地资源禀赋的优势并认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耦合性和阶段差异性,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并挖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实现耕地利用转型和功能优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功能转型 面板门槛回归 耕地可持续利用 功能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变迁框架下的耕地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伍新木 于振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1期109-113,共5页
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考察耕地生态环境,通过设计关于农业发展和耕地生态环境的相关指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我国建国以来历次制度变迁对农民行为和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土地制度和其他制度决定农民对“用地”和“养地”行为的选择。... 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考察耕地生态环境,通过设计关于农业发展和耕地生态环境的相关指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我国建国以来历次制度变迁对农民行为和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土地制度和其他制度决定农民对“用地”和“养地”行为的选择。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制度安排对我国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呈现出不同效应,地权的稳定性和其他制度会影响农民的用地行为,从而影响耕地生态环境。所以,保护耕地既要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又要设计适宜的农地产权制度和其他制度以促进农民主动养护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变迁 耕地生态环境 耕地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尺度效应——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凤妍子 胡伟艳 +1 位作者 刘恬 张丝雨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4-195,共12页
探讨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尺度效应对有效的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耕地多功能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分析法,从4级尺度分析揭示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 探讨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尺度效应对有效的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耕地多功能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分析法,从4级尺度分析揭示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尺度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耕地单项功能指数和多功能指数在不同尺度上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耕地各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具有尺度效应,随着尺度的变化而变化。该研究可为不同层级管理决策者实施差异化耕地保护联动策略,进而促进耕地的多功能协同效应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可持续利用 耕地多功能 权衡 协同 尺度效应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在锦屏县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闵文亮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第8期54-54,共1页
为贯彻落实2018年中央1号文件,扎实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和"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稳步提升耕地质量,锦屏县制定了《2018年锦屏县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方案紧紧围绕保护与... 为贯彻落实2018年中央1号文件,扎实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和"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稳步提升耕地质量,锦屏县制定了《2018年锦屏县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方案紧紧围绕保护与提升锦屏县耕地质量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坝区为重点区域,集成推广耕地酸化治理以及土壤改良培肥综合配套技术,提高耕地质量、化肥减量增效,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快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保护 主导产业 农业结构调整 综合配套技术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锦屏县 实施方案 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