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碳排放空间交互与脱钩效应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为例
1
作者 程鹏 王灏 +2 位作者 吴诗嫚 曾巧玲 陈惠昕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14,共14页
研究基于AHP-熵权法、IPCC碳核算系数法,结合空间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对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三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表现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2... 研究基于AHP-熵权法、IPCC碳核算系数法,结合空间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对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三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表现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2)耕地利用碳排放呈倒“U”型变化态势,碳排放量在2015年达到顶峰后下降,农用物资投入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3)双变量空间关系由正相关向负相关转变,于2015年稳定呈现负相关状态。(4)脱钩状态持续优化转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佳,成渝城市群波动最大。所得结论为: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已进入新型城镇化与耕地低碳利用协调发展阶段,但仍需通过产业升级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深度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耕地利用碳排放 双变量莫兰指数 Tapio脱钩模型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2
作者 李曼 王梦竹 +2 位作者 刘焕才 王超 菅凯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71,共10页
[目的]探讨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升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利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熵权法分别对2005—2021年汾河流域耕... [目的]探讨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升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利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熵权法分别对2005—2021年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进行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探讨了二者的耦合协调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①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各县差异明显,大部分县区仍处于中低等效率。②汾河流域粮食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以及南部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汾河流域上游、太原市区以及灵霍山峡地区。③汾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偏低,空间上呈现“上游低、中下游高”的分布特征。处于失调衰退阶段的县区主要以碳排放效率滞后型为主,处于过渡发展阶段的县区主要以粮食安全滞后型为主。④人均耕地面积、城市化率和人口规模是影响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汾河流域各县区应瞄准差异方向,提升短板,在优化耕地利用的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支持与政策引导,最终实现二者同步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 粮食安全 耦合协调 非期望产出超效率模型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排放/吸收贡献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
3
作者 陈龙高 林莹 +4 位作者 杨小艳 徐伟义 曲子文 潘怡莎 杜漩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研究目的:以江苏为实证区域,揭示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排放/吸收效应贡献及其多因素影响空间分异。研究方法:基于细分活动的碳排放测算、几何重心转移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30年间要素投入地均碳排放整... 研究目的:以江苏为实证区域,揭示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排放/吸收效应贡献及其多因素影响空间分异。研究方法:基于细分活动的碳排放测算、几何重心转移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30年间要素投入地均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苏中苏北高、苏南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且相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要素投入地均碳排放30年间持续增强;作物产出地均碳汇与要素投入地均碳排呈相似的空间格局,且整体呈降低趋势。(2)30年间各县区要素投入碳排放量均小于作物生长碳吸收量,耕地呈典型碳汇效应;空间上各市辖区的年均投入产出比值普遍较高,大部分农业比重相对较高的县区比值相对较低。(3)在全省大部分区域,高程是抑制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地均碳排放/吸收的最重要因素;GDP则是促进两者增长的主要正向因素;坡度、水体、人口、距城镇距离、距高速公路出入口与政府距离等因素指标对两类碳效应均整体呈负向贡献,其他因素指标则相反,且这种贡献在不同地区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论:应依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及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效应贡献差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减碳增汇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碳排放 要素投入 作物产出 多因素影响时空分异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