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能值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晓雪 张军以 +1 位作者 邱大鹅 张凤太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31-3848,共18页
农田生态系统是支撑人类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半人工半自然生态系统,其系统的生态效率与稳定运行成为耕地利用研究的重要议题。将自然能值输入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输出纳入耕地利用生态效率(CLUE)评估框架,基于耕地的自然能值和生态系统服... 农田生态系统是支撑人类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半人工半自然生态系统,其系统的生态效率与稳定运行成为耕地利用研究的重要议题。将自然能值输入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输出纳入耕地利用生态效率(CLUE)评估框架,基于耕地的自然能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利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分析中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05、2010、2015、2020年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时间维度上,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CLUE均值总体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CLUE均值由2005年0.678增至2020年0.980,增幅较为显著。(2)空间维度上,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CLUE均值整体上呈“中西高、东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CLUE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庆部分,CLUE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四川部分,地形地貌导致的耕地可利用性差异是造成CLUE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3)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CLUE受多种自然、社会经济因子的交叉影响,其中日照时数和降水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CLUE主要表现为负向影响;人均GDP、乡村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总功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CLUE主要表现为正向影响。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加强高标农田建设及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效率SBM模型 地理时空加权回归(GTWR)模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城镇化的响应
2
作者 范业婷 廖钟淇 +2 位作者 韩博 梁鑫源 孙燕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91-302,共12页
厘清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镇化关系的历史演化及响应特征,对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3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研究综合运用熵值法、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度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水... 厘清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镇化关系的历史演化及响应特征,对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3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研究综合运用熵值法、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度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采用核密度估计和可视化制图方法刻画各自时空演化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寻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城镇化的响应及空间关联类型。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变化趋势,呈现出“东热西冷”、“中间热南北冷”的空间分布格局。长三角地区城镇化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空间差异逐渐缩小;2)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存在异质性,核心城市具有显著的效率优势;3)城镇化水平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人口城镇化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4)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江苏中部,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于浙南地区。研究结果旨在为充实丰富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研究提供实证指导,可为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和推进耕地资源差异化治理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空间自相关 效率SBM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驱动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的内在机制与实证检验
3
作者 余永琦 卢慧 +2 位作者 池泽新 彭柳林 刘滨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3-134,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为加快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基于2003—2022年30个省份(不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双重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为加快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基于2003—2022年30个省份(不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双重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门槛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会显著提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通过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抑制农业面源污染,进而有效提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4)在粮食主产区以及涉农金融服务充足的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研究结论:各级政府应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优化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强化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强区域差异化政策与金融服务支撑,以提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中介效应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源污染治理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以洞庭湖平原为例
4
作者 文高辉 周雄 +2 位作者 胡贤辉 周浩 周翼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852-7868,共17页
洞庭湖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面临着绿色低碳发展的紧迫任务,研究相关政策对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保护区域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从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实践视角出发,利用2010—2021年洞庭湖平原县... 洞庭湖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面临着绿色低碳发展的紧迫任务,研究相关政策对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保护区域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从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实践视角出发,利用2010—2021年洞庭湖平原县级尺度农村统计年鉴数据等数据,基于非期望产出SBM(Slack⁃Based Measure,SBM)模型测算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运用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治理对试点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并评估变量间存在空间依赖性的政策冲击效果。结果表明:(1)2010—2021年,洞庭湖平原试点地区的面源污染治理对当地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该治理政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2)2010—2021年,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对试点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时间异质性,该政策对2016年开始试点的地区的影响大于2017年开始试点的地区,即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对第一批试点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产生的效果更为显著,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批试点地区在政策支持、技术及经验积累、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3)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吸取试点地区有效经验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绿色农业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是提高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重要举措。研究结果可为制定低碳高效的耕地利用政策,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治理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安慰剂检验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时空分析
5
作者 吴昕雨 崔佳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3期160-165,共6页
耕地生态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熵值法分别测算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 耕地生态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熵值法分别测算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探究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水平高,区域差异小;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年均增长率为2.53%,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均值为0.753,但仍未达到优质协调阶段;新型城镇化水平长期滞后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未来黑龙江省应该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与耕地生态利用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与俱乐部收敛识别
6
作者 汪昊 王志娜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3-87,共5页
文章基于200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主要是通... 文章基于200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主要是通过提高第一产业集聚度和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实现的。水利基础设施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直接效应方面,公路基础设施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体现在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两个方面。第三,各省份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收敛于高、中、低三个俱乐部,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俱乐部之间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空间溢出 俱乐部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沿淮五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郇红艳 李婷婷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7期18-27,共10页
本研究运用超效率SBM-GML模型,对2003—2021年沿淮五省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探讨正式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和门槛效应模型,分析环境规制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间的作用机制及其非线性关系... 本研究运用超效率SBM-GML模型,对2003—2021年沿淮五省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探讨正式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和门槛效应模型,分析环境规制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间的作用机制及其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沿淮五省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正式和非正式两种环境规制均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有正向作用。(3)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正式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来提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而非正式环境规制则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双重机制提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4)门槛效应分析表明,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影响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沿淮五省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评价互联网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
8
作者 邓惠元 陆世东 姚凯生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154-158,共5页
为探讨互联网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采用2005—2019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定量评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互联网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2005—2019年中国各地区耕地利用生态... 为探讨互联网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采用2005—2019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定量评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互联网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2005—2019年中国各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互联网对本地域单元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变化呈U形曲线。互联网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比直接效应更强烈,其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比直接效应持久4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空间计量模型 土地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 被引量:9
9
作者 崔宁波 王婷 董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5-344,共10页
[目的]探究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将碳源与碳汇融入耕地利用过程,这对于实现黑土减排增效和“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方法]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插值工具等方法,系统考察... [目的]探究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将碳源与碳汇融入耕地利用过程,这对于实现黑土减排增效和“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方法]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插值工具等方法,系统考察了2006—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与演进规律。[结果]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历经波动上升、显著下降和迅速回升3个阶段,总体处于较高发展水平,北部边缘城市的效率值明显高于中南部地区,基期和末期区间两极分化局势尤为显著,整体发展严重失衡;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全局空间相关特性并不明显,大致呈现“边缘—中心”空间扩散格局,由南北两端高值集聚向内及四周递减,而后形成多个块状高值区和低值分布带,规模集聚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多数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与产出冗余,劳动力和化肥冗余问题较为严重,碳排放冗余是造成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的普遍因素。[结论]优化要素配置和污染减排治理成为黑土利用重点改善方向,也是提升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双碳”目标 效率SBM模型 时空格局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生态环境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响应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睿 员学锋 +1 位作者 杨悦 赵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2-430,共9页
[目的]揭示陕西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阐明生态环境质量对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响应方式,进而为陕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数据,计算了遥感生态指数以表征陕西省... [目的]揭示陕西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阐明生态环境质量对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响应方式,进而为陕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数据,计算了遥感生态指数以表征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利用SBM模型测度陕西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生态环境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响应。[结果](1)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9年陕西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有88%以上的地区属于低效率、较低效率和中等效率等级;(2)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9年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提高,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毛乌素沙地等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空间格局总体上保持“南高北低”不变;(3)陕西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生态环境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关系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结论]陕西省生态环境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协同发展模式并不稳定,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境-粮食-生态”安全视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演变特征与机制——以中越边境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鹏程 张利国 陆汝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37-4649,共13页
明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理是深化土地科学前沿探索、优化粮食安全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建构“边境-粮食-生态”安全框架,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0—2020年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通过泰尔指数研究其演变特... 明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理是深化土地科学前沿探索、优化粮食安全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建构“边境-粮食-生态”安全框架,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0—2020年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通过泰尔指数研究其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揭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指数总体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整体处在中等效率水平,空间表现为“北高-南低”分布格局,省际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2)化肥使用过量、劳动力过剩和碳排放增加是造成中越边境地区耕地投入产出要素松弛、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的重要因素。(3)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由多因子交互作用驱动,地形坡度、城镇化、边境贸易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是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积极因素,水土流失率、工业化和劳均耕地规模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抑制效应。中越边境地区亟需优化耕地经营投入结构,向“投入优-产出高-排放低”方向转型,构建边境粮农稳态格局,促进边境地区长足稳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驱动机制 边境安全 动态面板系统GMM 中越边境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视角下东北三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分区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盖兆雪 王子彤 赵映慧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2-632,共11页
【目的】低碳视角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分区研究,对于区域耕地低碳利用和用地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成耕地数量、质量及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推进耕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方法】构建低碳视角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指标体系... 【目的】低碳视角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分区研究,对于区域耕地低碳利用和用地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成耕地数量、质量及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推进耕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方法】构建低碳视角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借助超效率SBM模型(Super slacks-based measure)和ArcGIS软件揭示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两维图论聚类法进行耕地利用生态分区,提出各分区方向。【结果】①201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核密度波峰呈“双峰—单峰—双峰”的分布特征,主峰由“宽峰”转变为“尖峰”,两极分化特征明显,地区差异逐渐缓解;②低效率型波峰由“双峰”向“单峰”转变,生态效率极化现象趋于好转;中效率型波峰为“一主一小”的双峰形态,生态效率呈现两极分化的区域聚集现象;高效率型主峰高度降低,生态效率内部差异逐步减小;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集聚效应,形成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热点区向南扩展,冷点区围绕西南部移动,呈“收缩—扩大—收缩”趋势。④将耕地利用划分为耕地利用生态先导区、均衡区、互补区和升级区4个区,制定区域差异化的耕地低碳利用措施。【结论】研究结果有利于东北三省耕地低碳利用和优化用地布局,以期为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推进耕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分区 低碳 效率SBM模型 两维图论聚类 东北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及时空特征分析——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和ESDA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智鹏 叶智浩 廖文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118,共9页
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实现“藏粮于地”的有效途径。利用13个粮食主产省份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利用生... 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实现“藏粮于地”的有效途径。利用13个粮食主产省份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揭示空间演化趋势及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上,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和2017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空间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演变性,DEA有效区由东北地区逐渐扩散到华北、西南以及中南地区;(3)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主要来源于过多的劳动力投入以及农药化肥等污染物的使用,DEA无效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改善路径存在差异。构建邻近省域的协同机制、因地制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加快粮食主产区劳动力转移以及建立耕地碳排放核算部门是改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实现耕地可持续生产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效率评价 SBM-Undesirable ES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分异及组态路径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红波 杨和平 +1 位作者 王韬 齐梦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研究目的:揭示21世纪以来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规律,深入辨析其效率提升的复杂组态路径及演变。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基于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上处于中等偏... 研究目的:揭示21世纪以来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规律,深入辨析其效率提升的复杂组态路径及演变。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基于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效率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趋势,区域内演变趋势存在明显差异。(2)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路径可归纳提炼为技术主导下资源—经济驱动、政策助力下资源—技术驱动、资源与经济双元逻辑下技术—政策驱动3条组态路径。(3)研究期内高水平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组态路径呈现明显的时空演变,且核心条件间存在替代效应。研究结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是一个受“资源—经济—技术—政策”复杂系统因素交互影响的组态问题,针对长江经济带异质性区域的效率提升应注重路径措施“整体谋划”和“因地施策”,并从生态补偿、技术扩散、环境规制等方面强化流域间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联动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时空分异 组态路径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和平 李红波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4-104,共11页
研究目的:科学探究农业新质生产力对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为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耕地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熵值法、Super-SBM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2010—2022年长江经济带农业新质生产力水... 研究目的:科学探究农业新质生产力对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为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耕地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熵值法、Super-SBM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2010—2022年长江经济带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空间异质性始终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和“粮食主销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2)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从2010年的0.6419逐年上升到2022年0.9280,空间差异上表现为“下游>上游>中游”,粮食主销区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区域。(3)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中游和下游地区促进作用比上游地区更显著,粮食主产区比产销平衡区作用更显著,而粮食主销区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4)农业新质生产力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主要来源于产出效应,成本削减效应和环境效应暂未发挥作用。研究结论:应加快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系统完善耕地保护利用的生产力效应,协同优化长江经济带农业新质生产力与耕地资源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耕地保护利用 影响机制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细碎化、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以常德市为例 被引量:24
16
作者 胡贤辉 蔺思琪 +1 位作者 何庆 文高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106,共12页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视角,分析耕地细碎化、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耕地经营规模与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倒“U”型关系。(2)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作用方向...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视角,分析耕地细碎化、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耕地经营规模与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倒“U”型关系。(2)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作用方向受耕地经营规模影响,耕地经营规模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当耕地经营面积较小时,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有正向影响;当耕地经营面积较大时,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有负向影响。与此同时,耕地细碎化会削弱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正效应。研究结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受耕地经营规模和耕地细碎化的共同影响,为了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适度扩大耕地经营规模的同时,要整治耕地实现集中连片,扩大地块规模,降低耕地细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耕地细碎化 耕地经营规模 随机前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吴诗嫚 丁如 +3 位作者 匡兵 程鹏 祝浩 李卓凡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5-105,共11页
研究目的:基于系统论的“要素—结构—功能”逻辑,揭示农户视角下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探索新时代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新路径。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 研究目的:基于系统论的“要素—结构—功能”逻辑,揭示农户视角下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探索新时代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新路径。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2)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农户类型和地貌类型差异,适度规模农户显著优于小规模农户,平原地区显著优于丘陵地区。研究结论:土地综合整治应在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战略指导下,遵循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的治理逻辑,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对小规模农户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走好差异化、特色化、生态化农业发展道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耕”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综合整治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农户 SBM-Undesirable模型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视角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测度及其时空特征——以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范正根 邓超 +3 位作者 范雨琪 刘蒙罢 卢华 张普伟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9-127,共9页
基于“双碳”目标视角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7—2020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市(州)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综合运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其时空演变特... 基于“双碳”目标视角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7—2020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市(州)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综合运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时序演变方面,研究区域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呈现出“高位波动、高位下降、低位波动、低位下降”四种显著的分异现象。(2)区域差异方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差异扩大、两极分化的演变特征。(3)空间格局方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全域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局域上存在显著的集聚现象并表现为“均衡扩展、结核分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 时空演变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 被引量:60
19
作者 刘蒙罢 张安录 文高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0-60,共11页
研究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为实现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马尔可夫链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8年长江中下游粮... 研究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为实现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马尔可夫链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8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各年份平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在中低效率区间波动,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趋势且存在空间不均衡特征;(2)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正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邻近溢出效应的驱动下生态效率高一高集聚区域及低一低集聚区域分别由“双核集聚”逐步转变为“单核集聚”、“多核集聚”逐步转变为“双核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⑶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类型转移具有稳定性,且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空间溢出效应在其演变过程中发挥着显著影响作用。研究结论:应从建立各邻近市(州)间完备生态农业合作机制、政策联动机制及建立以生态价值为取向的支农政策等方面出发,提升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整体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时空演变 粮食主产区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空间相关性与空间效应 被引量:39
20
作者 文高辉 刘蒙罢 +1 位作者 胡贤辉 赵京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2-1112,共11页
以2007—2017年洞庭湖平原24县(区、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碳排放和面源污染排放双重视角构建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model,Super-SBM model)、空间自相关... 以2007—2017年洞庭湖平原24县(区、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碳排放和面源污染排放双重视角构建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model,Super-SBM model)、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空间相关性,并揭示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7年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呈现出平缓的“升-降-升”的演变趋势,总体上处于中等效率发展水平,区域县际间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差异逐步在缩小。(2)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洞庭平原的西南部和南部,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洞庭平原的北部和西北部,空间格局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高低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3)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城市化水平、地区科技投入、农业技术推广面积、农户人均纯收入和农户人均农业产值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城乡差异和财政支农支出额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负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效率SBM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 洞庭湖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