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应用背景与效益——以社会学的视角考察
1
作者 张云昊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25-29,共5页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化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特点是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占据主导地位。从理论上来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对农业增产并不具有正相关关联,但对农民增收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联,这在不同的村庄类型中...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化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特点是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占据主导地位。从理论上来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对农业增产并不具有正相关关联,但对农民增收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联,这在不同的村庄类型中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当前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应不断提高专业化农机服务和倡导农户开展农机合作。同时,政府要逐步改善农村的道路体系,以使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发挥最大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耕作农具 应用背景 整体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良渚文化农具“千篰”的用途
2
作者 程世华 《古今农业》 2000年第4期39-42,共4页
江浙的太湖流域农区,地处亚热带北缘,东滨海洋,海拔低平,温热多雨,湖沼密布,水系网织,历来以栽培水稻为主。这里的水田土壤,以粘重深厚而著称,其代表性土种是青紫土。 正因如此,在耕作农具上,往往独具特色。如,吴兴钱山漾遗址了一件仅... 江浙的太湖流域农区,地处亚热带北缘,东滨海洋,海拔低平,温热多雨,湖沼密布,水系网织,历来以栽培水稻为主。这里的水田土壤,以粘重深厚而著称,其代表性土种是青紫土。 正因如此,在耕作农具上,往往独具特色。如,吴兴钱山漾遗址了一件仅存残半的、以独木剜制而成的器具,形态为长方形,口与底齐平,但近口部一段稍斜杀,类似今日江浙太湖流域地区在罱河泥时使用的一种农具——“千篰”。对其用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当时的称谓,也无从了解或查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河姆渡遗址 太湖流域 罗家角遗址 用途 耕作农具 亚热带北缘 发掘报告 水田土壤 新石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的古农具
3
作者 史泽 《山东农机化》 1999年第2期31-31,共1页
山东的农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沂源县境内发现的古人类遗址(约四五十万年前)就已发现粗糙的石器。但真正意义上的农具,应在农耕产生之后。如滕州北辛出土的石铲、石刀以及大汶口的鹿角锄、骨镰,章丘县龙山镇出土的石刀、石镰等。商... 山东的农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沂源县境内发现的古人类遗址(约四五十万年前)就已发现粗糙的石器。但真正意义上的农具,应在农耕产生之后。如滕州北辛出土的石铲、石刀以及大汶口的鹿角锄、骨镰,章丘县龙山镇出土的石刀、石镰等。商代的铜铲、铜镰、铜刀、铜斧等均已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遗址 章丘县 《王祯农书》 沂源县 《齐民要术》 农业生产 风力水车 大汶口 农具 耕作农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姆渡文化骨耜新探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渭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4-37,共4页
关键词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文化 稻作农业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肩胛骨 耕作农具 齿刃 文献史料 加工痕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姆渡遗址主要考古成果 被引量:3
5
作者 邵九华 《浙江学刊》 CSSCI 1994年第4期130-130,共1页
河姆渡遗址主要考古成果(一)发现大面积的稻谷堆积层,厚度达40~50厘米,出土时稻谷色泽金黄,谷芒挺直,隆脉清晰可辨,是世界上时间较早、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栽培稻谷。(二)发现170余件用水牛、鹿类动物肩胛骨制成的耕... 河姆渡遗址主要考古成果(一)发现大面积的稻谷堆积层,厚度达40~50厘米,出土时稻谷色泽金黄,谷芒挺直,隆脉清晰可辨,是世界上时间较早、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栽培稻谷。(二)发现170余件用水牛、鹿类动物肩胛骨制成的耕作农具“骨耜”,证明早在70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姆渡遗址 考古 古气候 谱分析 鹿类动物 耕作农具 自然崇拜 栽培稻 玉文化 原始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