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某三甲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基因分析
1
作者 邓嫦姿 孙毓锴 +3 位作者 黄晓春 万玉香 林佳 马炜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1-888,共8页
目的了解上海某三甲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基因型,为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细菌耐药性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标本中... 目的了解上海某三甲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基因型,为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细菌耐药性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连续不重复CRPA菌株(共94株),统计分析CRPA的科室分布、样本来源等。采用 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 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扩增超广谱 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膜孔蛋白基因。采用基于k-mer算法的kSNP3软件对筛选菌株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并构建进化树,基于PubMLST数据库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型方案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结果 94株CR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92.6%,87株)、美罗培南(87.2%,82株)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10.6%,10株)、庆大霉素(20.2%,19株)、妥布霉素(20.2%,19株)的耐药率较低。科室分布排名前3位的是急救监护室(9.6%,9株)、脑血管外科(8.5%,8株)和呼吸科(8.5%,8株)。PCR检出外膜蛋白D2(OprD2)基因缺失菌株47株(50.0%),13株(13.8%)blaKPC阳性菌,4株(4.3%)blaVIM阳性菌,2株(2.1%)blaIMP阳性菌,1株(1.1%)blaNDM阳性菌,12株(12.8%)blaTEM阳性菌,4株(4.3%)blaPER阳性菌,2株(2.1%)blaGES阳性菌,blaOXA-48、blaBIC、blaSIM、blaVEB、blaSHV等基因未检出。MLST分析鉴定出36种不同的序列类型(ST),其中最常见的是ST463和ST274,并首次发现了2种新的ST(ST4023和ST4024)。结论 临床分离的CRPA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对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同时耐药,其耐药主要与细菌携带blaKPC、blaVIM、blaTEM基因和缺失OprD2基因有关。临床应加强对CRPA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其在院内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 药基因 药率 分子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袁莉莉 丁百兴 +3 位作者 沈震 吴湜 徐晓刚 李光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CRPA 104株,采用琼脂稀释法对菌株行药敏测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04...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CRPA 104株,采用琼脂稀释法对菌株行药敏测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04株CRPA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5.6%、98.1%,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8.3%、40.4%,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26.9%和21.2%,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4.2%和5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分别为19.2%、26.9%和52.9%,对氨曲南耐药率为26.9%,对黏菌素耐药率最低,仅为5.8%。PFGE分析存在48个型别(3株未能分型),9个克隆。克隆A是主要流行株,占41.6%(42/101),科室主要集中在神经外科、老年科及综合病房,其次为克隆B,占5.9%(6/101)。结论医院内存在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多个克隆,应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手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延缓细菌耐药性产生并阻止耐药菌进一步播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青霉 药性 同源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蒋燕群 朱文欣 +1 位作者 王坚强 汤瑾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分析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连续分离到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并检测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的敏感性并进行表型分析;通过重复序列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ep-PCR)对... 目的分析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连续分离到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并检测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的敏感性并进行表型分析;通过重复序列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ep-PCR)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型;使用亚胺培南EDTA(乙二胺四乙酸)酶抑制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生金属酶,同时用PCR检测OprD、IMP、VIM基因。结果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23株铜绿假单胞菌中19株同时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并且都至少对5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rep-PCR电泳结果显示19株耐药株基因表型基本一致,并且与敏感株有明显区别;亚胺培南-EDTA双纸片法筛得5株产金属酶(MBL)的铜绿假单胞菌;用特异性OprD、IMP、VIM引物扩增相应基因时,检测到1株发生OprD缺失,23株都未检测到blaIMP及blaVIM。结论ICU中19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来自同一克隆;其中1株发生OprD缺失突变,5株金属酶筛选试验阳性,但需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分子流行病学 青霉 金属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及其与整合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娟 叶聪秀 +2 位作者 曹开源 刘配辰 黄小荣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05-710,共6页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调查金属β-内酰胺酶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状况和基因型以及与整合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省4家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双纸片协同法...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调查金属β-内酰胺酶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状况和基因型以及与整合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省4家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双纸片协同法和增效法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菌株;设计合成金属β-内酰胺酶和整合子的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型并分析其与整合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28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亚胺培南(33.80%),美罗培南(33.45%)、头孢他啶(27.87%)、头孢吡肟(36.24%)、庆大霉素(45.30%)、阿米卡星(36.94%)、环丙沙星(33.10%)、左氧氟沙星(37.63%)、氨曲南(47.39%)、哌拉西林(35.19%)、哌拉西林/三唑巴坦(28.57%);多重耐药菌占34.84%(100/287),泛耐药菌株占9.41%(27/287);共有9株铜绿假单胞菌呈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其中2株产IMP-9型MBL,1株产IMP-25型MBL,4株产VIM-2型MBL;有8株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菌株携带了I类整合子,但只有2株成功扩出可变区,其中1株携带了IMP-9基因。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严重,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MBLs的基因型以IMP-9、IMP-25和VIM-2为主;MBLs的基因环境较为复杂,部分MBLs为整合子所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青霉 金属Β-内酰胺酶 整合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的筛选及分型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赵苏瑛 吴倩 +1 位作者 李克涓 李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了解我院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酶(MBL)携带情况及型别特点,并探讨进行金属酶筛选的简便方法。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2-巯基乙醇纸片与EDTA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MBL菌株,并对MBL基因进行PCR和序列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酶(MBL)携带情况及型别特点,并探讨进行金属酶筛选的简便方法。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2-巯基乙醇纸片与EDTA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MBL菌株,并对MBL基因进行PCR和序列分析。结果45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用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阳性3株,EDTA纸片协同试验阳性4株,经PCR验证均为阳性,除此之外,还有1株PCR阳性而2种纸片协同法都没有筛选出来。其中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筛选的灵敏度为60%,特异度为95%,准确率为95%,EDTA纸片协同试验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97%,准确率为97%。引物IMP扩增阳性4株,VIM扩增阳性1株,PCR产物纯化测序后发现IMP均为IMP-1型而VIM为VIM-2型。结论用EDTA协同试验法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MBL的筛选简单有效,可用来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作为产MBL铜绿假单胞菌的初筛试验。分型研究表明我院流行的铜绿假单胞菌以产IMP-1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 金属酶 铜绿假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谢朝云 熊芸 +1 位作者 覃家露 孙静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7期905-909,共5页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特征、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1:4配比分析2012年1月-2017年2月,耐碳青霉烯类与非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预测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耐碳青霉烯类...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特征、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1:4配比分析2012年1月-2017年2月,耐碳青霉烯类与非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预测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常见感染部位是呼吸道感染,占59.80%,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ICU)(48.04%)和神经外科(26.47%);机械通气、手术治疗、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多药联类和入住ICU是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组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有效率仅为59.80%。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形势严峻,预后差;注意呼吸道重症感染的防控、减少不必要侵入诊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是减少其感染,提高疗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 感染特征 危险因素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0年某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情况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梁修珍 杨晓琼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99-1304,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2020年重庆某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金属β-内酰胺酶(MBL)常见基因型分布情况,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重庆某医院2013—2020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病原菌1281...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2020年重庆某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金属β-内酰胺酶(MBL)常见基因型分布情况,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重庆某医院2013—2020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病原菌12810株,所有菌株利用DL-96全自动细菌测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药敏结果参照CLSI-M100文件标准进行判读,利用WHONET 5.6软件对其中482株CRPA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亚胺培南-EDTA双纸片协同法筛选金属酶表型阳性的菌株,再利用PCR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MBL常见基因型(bla_(IMP)、bla_(VIM)、bla_(SPM)、bla_(GIM)、bla_(SIM)和bla_(NDM))的分布情况。结果12810株病原菌中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2375株,其中CRPA 482株。482株CRPA中痰液占83.6%,肺泡灌洗液占7.5%,分泌物占2.1%,尿液占3.1%,血液占1.0%,其他样本占2.7%;患者年龄大部分集中在61~70岁,无20岁及以下患者;主要分布科室为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和神经外科。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CRPA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均存在小幅度波动但基本维持稳定。PCR检测结果显示,MBL常见基因阳性98株(20.3%),其中bla_(IMP)型42株,bla_(VIM)型36株,bla_(SPM)型20株,未检测出其他基因型。结论2013—2020年我院分离的482株CRPA临床分布广泛,对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普遍较低,产MBL可能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临床应加强对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和监控,制定合理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最大限度阻止CRPA菌株的播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 临床分布 药性 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黏菌素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与碳青霉烯共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杀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玲霞 邹雪寒 +2 位作者 张晓璠 李曦 潘红英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4-551,共8页
目的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是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抗生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然而CZA耐药CRPA菌株的出现使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难度不断增加。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时间杀菌分析,探讨多黏菌素(COL... 目的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是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抗生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然而CZA耐药CRPA菌株的出现使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难度不断增加。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时间杀菌分析,探讨多黏菌素(COL)对携带不同碳青霉烯耐药基因的CZA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体外杀菌活性,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浙江省的一家三甲医院收集了CZA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了携带不同碳青霉烯耐药基因的5株代表性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包括携带bla_(KPC-2)的PA4696、携带bla_(KPC-90)的PA2207、携带bla_(KPC-33)的PA1308、携带bla_(VIM)的PA2070、携带bla_(IMP-45)的PA6227。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确认了实验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对COL敏感的菌株进行重复的时间杀菌实验。结果 5株CRPA菌株均对CZA耐药(MIC≥16/4 mg/L),对COL敏感(MIC≤2 mg/L);其中携带bla_(IMP-45)的菌株PA6227表现出特殊的药敏表型(ISMR),对亚胺培南(IPM)敏感(MIC=2 mg/L)而对美罗培南(MEM)(MIC=128 mg/L)等其他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时间杀菌曲线显示,5株CZA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在前2~8 h被不同浓度的COL完全抑制,但随后恢复生长。结论 COL对CZA耐药的CRPA菌株具有体外杀菌活性,但不能单独使用。不同类型的碳青霉烯耐药基因会影响CZA的作用效果,但与COL的杀菌活性无关,携带不同碳青霉烯耐药基因的分离株均在不同时间恢复生长。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可以调整给药间隔或药物浓度,以维持COL的浓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应注意具有ISMR这一特殊药敏表型的CRPA在临床上的出现,避免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青霉铜绿假单 时间杀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袁莉莉 丁百兴 +3 位作者 沈震 吴湜 徐晓刚 李光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85例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94例碳青霉烯类敏感铜绿假... 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85例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94例碳青霉烯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SPA)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结果 CRPA感染组在神经外科(40.0%)和ICU(22.4%)的占比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16.0%和9.6%);CRPA感染组原发疾病主要为脑外伤(30.6%)和脑血管意外(21.2%),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的11.7%和8.5%;CRPA感染组患者的发热、意识状态改变及严重低蛋白血症占比明显高于CSPA感染组;CRPA感染组39例(45.9%)存在复数菌感染,高于CSPA感染组的23例(24.5%);CRPA感染组抗菌药物治疗有效者38例(44.7%),低于CSPA感染组的74例(78.7%);CRPA感染组病情恶化47例(55.3%),包括死亡14例(16.5%)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的20例(21.3%)和1例(1.1%)。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临床感染CRPA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先前应用碳青霉烯类、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鼻饲管和机械通气。结论 CRPA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但治疗困难,预后更差,其控制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针对危险因素做好医院感染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青霉 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0
作者 梁文 李博 +2 位作者 董萌萌 李晶 沈立新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41-646,共6页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目前,碳青霉烯类是临床上治疗PA感染的最佳选择。然而,临床上对该类药物滥用现象较严重,造成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迅猛上升。目前国内外对该类抗...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目前,碳青霉烯类是临床上治疗PA感染的最佳选择。然而,临床上对该类药物滥用现象较严重,造成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迅猛上升。目前国内外对该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非常迫切。PA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外膜蛋白表达降低;外排泵的过表达;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金属β-内酰胺酶和头孢菌素酶);青霉素结合蛋白靶位点的改变以及生物被膜的形成。本文从这五个方面分别阐述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青霉抗生素 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联合药敏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文亚坤 曹萌 +2 位作者 邹琳 罗艳萍 孙宝君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36-538,共3页
目的评价环丙沙星(CIP)分别与头孢哌酮/舒巴坦(CFS)、哌拉西林/三唑巴坦(TZP)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获得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38株临床分离的CRPA... 目的评价环丙沙星(CIP)分别与头孢哌酮/舒巴坦(CFS)、哌拉西林/三唑巴坦(TZP)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获得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38株临床分离的CRP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抑菌指数(FIC指数)判断联合抑菌效应。结果 CIP与CFS联用后,5.3%为协同作用,81.5%为相加作用,13.2%为无关作用,没有拮抗作用;CIP与TZP联用后,7.9%为协同作用,73.7%为相加作用,18.4%为无关作用,没有拮抗作用。上述药物联用后,各药MIC50均明显降低,浓度-累积抑菌率曲线均表现为左移。结论 CIP分别与CFS、TZP联用对CRPA体外联合抗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沙星 头孢哌酮/舒巴坦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铜绿假单 青霉抗生素 联合用药 药物敏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耐药株外膜蛋白OprD_2缺失 被引量:52
12
作者 陈 瑞 唐英春 +2 位作者 朱家馨 吴本权 谈淑卿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1年第4期229-230,共2页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以亚胺培南为代表,应用十二烷酸磺酸钠-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SDS-PAGE)外膜蛋白图谱、凝胶分光光度扫描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株和亚胺培南敏...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以亚胺培南为代表,应用十二烷酸磺酸钠-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SDS-PAGE)外膜蛋白图谱、凝胶分光光度扫描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株和亚胺培南敏感株。结果:耐药组OprD2相对含量显著低于敏感组。结论:OprD2的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以亚胺培南为代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青霉抗生素 药机制 药株 外膜蛋白 OprD2 基因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_2的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沈继录 朱德妹 +1 位作者 吴卫红 王明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81-286,共6页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2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关系。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PCR扩增oprD2编码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2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关系。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PCR扩增oprD2编码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D2的变化,比较敏感株和耐药株外膜蛋白的差异,统计分析采用均数t检验。结果 141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具3种模式,以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同时耐药(IMPRMEMR)为主,占66.7%;亚胺培南耐药和美罗培南敏感(IMPRMEMS)占32.6%;亚胺培南敏感和美罗培南耐药(IMPSMEMR)仅占0.7%。PCR扩增141株耐药株oprD2编码基因结果136株耐药株oprD2编码基因发生显著变异,变异位点呈现多样性。其中34株细菌的oprD2编码基因存在大片段缺失,6株的oprD2编码基因中有插入片段,96株有小片段缺失或不同位置的多个点突变。另4株产金属酶菌株及1株亚胺培南敏感(美罗培南耐药)株的oprD2编码基因未发现异常。对其中16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10株IPMRMEMR和5株IPMRMEMS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均存在分子量46 000 u处的OprD2蛋白减少,而1株IMPSMEMR株OprD2蛋白带未见异常。结论 oprD2编码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可能是导致外膜蛋白OprD2缺失或减少的分子基础,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尤其是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药性 青霉抗生素 外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AB-OprM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魏光 叶英 +1 位作者 郑美娟 沈继录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与外排泵MexAB-OprM的相关性。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7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联合外排泵抑制剂MC207110进行外排泵表型的筛选;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M...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与外排泵MexAB-OprM的相关性。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7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联合外排泵抑制剂MC207110进行外排泵表型的筛选;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MexAB-OprM融合蛋白结构基因mexA以及内参基因rpoD,并测定其mRNA的表达量,用PCR扩增MexAB-OprM相对高表达菌株的外排泵调节基因mexR、nalC和nalD,对扩增产物进行DNA双向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 7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外排泵表型阳性菌株13株,其中10株细菌的MexAB-OprM相对表达量增高,此高表达MexAB-OprM菌株的调节基因mexR、nalC及nalD均阳性。其中9株菌nalC均发生第71位氨基酸突变(甘氨酸→谷氨酸)、8株菌同时还有第209位氨基酸突变(丝氨酸→精氨酸),仅发现1株菌nalD第158位氨基酸突变(苏氨酸→异亮氨酸),8株菌mexR发生突变。结论外排泵MexAB-OprM的高表达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MexAB-OprM的高表达与其调节基因突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药机制 青霉 主动外排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十年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周秀珍 孙继梅 刘建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467-1469,共3页
目的探讨医院内铜绿假单胞菌(PAE)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及其变迁情况,为临床治疗PAE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1999—2008年临床分离的2479株PAE进行药敏实验。结果PAE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 目的探讨医院内铜绿假单胞菌(PAE)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及其变迁情况,为临床治疗PAE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1999—2008年临床分离的2479株PAE进行药敏实验。结果PAE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24.6%)、神经外科(21.8%)等科室。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和泛耐药PAE的分离率逐年上升,其耐药率也逐年上升。PAE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10年总平均耐药率分别为29.2%和25.7%。PAE1999年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4.6%,2008年上升到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E2000年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2%,2008年上升到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AE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应适当控制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以有效控制及延缓耐药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 铜绿 青霉抗生素 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6
作者 骆俊 朱德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76-79,共4页
关键词 铜绿假单 青霉 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被引量:22
17
作者 刘永芳 吕晓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99-704,共6页
铜绿假单胞菌因其固有与获得性耐药,使抗菌药物的选择成为困惑医师的一大难题。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由于其独特的抗菌优势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但随着使用的日益广泛,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也日益增多。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 铜绿假单胞菌因其固有与获得性耐药,使抗菌药物的选择成为困惑医师的一大难题。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由于其独特的抗菌优势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但随着使用的日益广泛,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也日益增多。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耐药机理:①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碳青霉烯酶、Am pC酶和ESBL s);②外膜通透性下降(O prD 2突变或缺失);③主动外排机制;④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且不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之间耐药机制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青霉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瑛 沈立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收集该院58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①在M-H琼脂平板中分别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外排泵抑制剂,形成改良K-B法,进行药敏试验;②用改良三相水解试验检测β...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收集该院58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①在M-H琼脂平板中分别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外排泵抑制剂,形成改良K-B法,进行药敏试验;②用改良三相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③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金属酶基因(IMP、VIM)以及外膜膜孔蛋白基因(OprD2)。结果5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中,53株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合并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5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缺失,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5株既不过度表达主动外排系统又不产β内酰胺酶细菌中,有1株OprD2基因缺失;未检出产金属酶菌株。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并伴有持续高产AmpC酶,其中16株菌株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青霉 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异质性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乔涵 胡辛欣 +3 位作者 聂彤颖 杨信怡 游雪甫 李聪然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33-938,共6页
目的筛选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碳青霉烯类异质性耐药菌株,并分析相关机制。方法采用E-test纸条法、群体分析法(PAP)法对30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进行亚胺培南异质性耐药的初筛和复筛、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异质性耐药菌株对亚胺培... 目的筛选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碳青霉烯类异质性耐药菌株,并分析相关机制。方法采用E-test纸条法、群体分析法(PAP)法对30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进行亚胺培南异质性耐药的初筛和复筛、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异质性耐药菌株对亚胺培南及其他药物的MIC值、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碳青霉烯类异质性耐药菌株的可能耐药机制。结果通过E-test纸条法和PAP法鉴别筛选出8株亚胺培南异质性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测发现异质性耐药菌株对多黏菌素B、头孢他啶、美罗培南耐药率较高,对环丙沙星等更敏感。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碳青霉烯类异质性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无可确证的基因突变,但可能与延伸因子P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 铜绿假单 亚胺培南 青霉 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8年某三甲医院碳青霉烯类非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被引量:7
20
作者 彭召红 张娜 +2 位作者 张洪涛 李晓华 曹青凤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6-601,共6页
目的 了解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某三甲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临床分离株的分布,碳青霉烯类非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non-susceptibl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nSPA)流行情况,及PA耐药性的变迁,为抗菌药... 目的 了解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某三甲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临床分离株的分布,碳青霉烯类非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non-susceptibl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nSPA)流行情况,及PA耐药性的变迁,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18年临床科室培养标本中分离CnSPA的标本信息及其药敏数据,分析CnSPA的标本、科室来源,以及与患者年龄、性别间的关系,并计算CnSPA/PA的构成比。结果 3年间共分离PA 179株,分离株数呈逐年递增趋势;PA菌株主要分离自痰(73.2%),其次为尿(6.7%)和创面分泌物(6.7%)。共分离CnSPA 73株,分离株数呈逐年递增趋势;CnSPA菌株主要分离自痰(86.3%),创面分泌物(6.8%)。CnSPA最常见于外科(占32.9%),而CnSPA/PA的构成比ICU居于首位(87.5%)。CnSPA多分离于61~70岁年龄段人群,以男性为主。PA菌株中CnSPA构成比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有耐药率下降趋势,其中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低。结论 该院CnSPA分离率较高,主要分离自痰标本、外科、老年男性患者,ICU的CnSPA/PA的构成比居于首位,应针对不同科室及人群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强化碳青霉烯类药物临床合理使用,预防和控制CnSPA的产生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非敏感青霉 临床分布 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