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环境下混合预冷对男性中长跑运动员体温调节和有氧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许毅枭 高炳宏 +1 位作者 赵永才 孟志军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49,89,共9页
目的:探讨高温环境下混合预冷对男性中长跑运动员体温调节和有氧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10名男性中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PC)5人和混合预冷组(MP)5人。2组被试在标准热身后,进行20 min预冷,PC组每5 min摄入1.5 g/kg,共7.5 g/kg... 目的:探讨高温环境下混合预冷对男性中长跑运动员体温调节和有氧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10名男性中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PC)5人和混合预冷组(MP)5人。2组被试在标准热身后,进行20 min预冷,PC组每5 min摄入1.5 g/kg,共7.5 g/kg的25℃运动饮料,MP组每5 min摄入1.5 g/kg,共7.5 g/kg的5℃运动饮料,并在预冷期间持续使用手部负压冷却设备CoreControlTM。预冷结束后10 min在30℃~31℃的相对湿度为57%的室外标准田径场进行5 km跑步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5 km测试成绩和出汗率,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在不同时间点测得的核心温度、皮肤温度等数据,用Bonferroni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预冷期间,预冷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胃肠温度(Tgi),体温(Tb)和生理应激指数(PS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ES=2.96;P<0.001,ES=2.41;P=0.001,ES=1.6),预冷结束时MP与PC的Tgi,PS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P=0.001)。预冷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皮肤温度(Tsk),热量储存(HS),心率(HR)无显著性差异(P=0.975,P=0.263,P=0.071)。5 km测试期间,预冷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Tgi、Tsk、Tb、HS、PSI、HR均无显著性差异义(P>0.05),预冷对Tgi、PSI的主效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28,ES=1.68;P=0.013,ES=2.11)。MP与PC的SW无显著性差异(P=0.63)。MP与PC的5 km完成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5)。结论:高温环境下,预冷摄入冷饮结合手部负压冷却降低运动前的核心温度和生理应激程度,能够在5 km测试期间延缓核心温度升高和生理应激程度,提高有氧耐力运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混合预冷 男性中长跑运动 体温调节 有氧耐力运动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激活运动皮层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梁志强 王亚杰 +4 位作者 刘稳进 于经伦 亓朔 吕娇娇 刘宇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0,88,共11页
目的:以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为目标脑区,在健康人群中探索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同时刺激多脑区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耐力运动,期间采用功能性... 目的:以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为目标脑区,在健康人群中探索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同时刺激多脑区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耐力运动,期间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脑成像系统监测目标皮层运动终止时的血流动力学表现,通过分析皮层激活与运动时间的相关性确定目标脑区。其后采用多焦点tDCS针对性刺激目标脑区,分析和比较刺激前后最后阶段运动表现和下肢肌肉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 amplitude,RMS),评估刺激干预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结果:1)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在运动终止时大面积激活,其中运动皮层FC1h、FC2h、C1h和C2h的激活与运动时间显著负相关。2)相比刺激前,运动中的心率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刺激显著提高运动的做功量和骑行转速。3)推进期,相比刺激前,股直肌、股四头肌内侧、股四头肌外侧和胫骨前肌的RMS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组股二头肌RMS在刺激后呈现低的激活水平。提拉期,相比刺激前,股二头肌RMS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组股四头肌内侧的RMS在刺激后呈现高的激活水平,腓肠肌外侧RMS在刺激后呈现低的激活水平。结论:多焦点tDCS特异性激活运动皮层提高了骑行耐力表现和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多焦点tDCS可能是增强耐力运动表现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脑成像 经颅直流电刺激 骑行 皮层激活 耐力运动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力项目运动员同期训练的急性干扰效应及长期适应现象 被引量:4
3
作者 杜伟 汪军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0-78,共9页
目的:通过探讨同期力量和耐力训练的急性干扰效应,了解影响其力量训练的干扰因素;结合耐力项目运动表现的生理学因素,分析长期力量训练对耐力运动表现及其机制的影响;并对自行车和跑步耐力项目的力量训练进行具体讨论,综合力量训练的方... 目的:通过探讨同期力量和耐力训练的急性干扰效应,了解影响其力量训练的干扰因素;结合耐力项目运动表现的生理学因素,分析长期力量训练对耐力运动表现及其机制的影响;并对自行车和跑步耐力项目的力量训练进行具体讨论,综合力量训练的方法学考量,可为耐力项目运动员如何进行力量训练提供指导意见和科学支撑。方法:文献资料调研法。结果:(1)影响后续力量训练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耐力与其后力量训练的缓解期以及耐力训练方式。如通常在耐力训练8 h以后,对后续力量训练效果不会产生明显干扰效应。由于大负荷力量训练导致较高的生理能耗,会严重影响后续高强度的耐力训练效果,因此需避免在高强度耐力训练前进行大负荷力量训练。(2)长期的力量训练可以改变肌纤维募集模式,改善运动肌肉的血流再分配,以及维持肌纤维蛋白的合成,因而可以延缓长时间运动中的疲劳,增加肌肉力量输出速率等,促进耐力运动表现。(3)耐力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准备期和提高期主要采用大强度的抗阻训练;在赛前期和比赛期主要采用小强度的爆发力训练;力量训练动作形式专项化,以提高神经系统和动作结构的适应性;先力量训练后耐力训练的顺序安排更佳。结论:耐力训练后8 h再进行力量训练不会对耐力有明显的干扰效应;对于耐力项目运动员,进行长期合理的力量训练,可以促进耐力运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运动表现 有氧训练 力量训练 同期训练 干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