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9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陈昌凤 倪琴 宣光城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311-314,共4页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对角膜散光度及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1/2023-01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110例110眼,其中原发性翼状胬肉77例77眼,复发性翼状胬肉33例33眼。所有患者均行翼状胬肉...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对角膜散光度及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1/2023-01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110例110眼,其中原发性翼状胬肉77例77眼,复发性翼状胬肉33例33眼。所有患者均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检测翼状胬肉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及泪膜破裂时间,统计术后复发情况并分析术后翼状胬肉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110眼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8眼,复发率为7.3%。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比较无差异(2.02±0.32 vs 2.00±0.32 D,P>0.05),泪膜破裂时间比较有差异(9.55±1.24 vs 13.46±2.56 s,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作环境、糖尿病、胬肉性质、术后泪膜破裂时间、手术方式为影响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因素(均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患者泪膜破裂时间延长,年龄、工作环境、糖尿病、胬肉性质、术后泪膜破裂时间、手术方式均为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切除术 角膜散光度 泪膜破裂时间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全眼散光的影响因素
2
作者 何艳茹 李琬悦 +2 位作者 刘佳 王颖维 张自峰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286-291,共6页
目的:探索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全眼散光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01/10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的42例42眼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通... 目的:探索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全眼散光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01/10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的42例42眼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通过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测量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术中测量翼状胬肉侵入角膜长度、角膜缘宽度、计算侵入角膜的面积,并收集术前及术后1 wk,1 mo眼前节三维成像角膜散光值、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垂直不对称指数(I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全眼散光数据。将术后1 mo全眼散光≤0.50 D和>0.50 D患者分别纳入A、B两组,对比两组术前的数据差异,分析两组术前指标与术后1 mo全眼散光的相关性,利用决策树算法分析术后1 mo全眼散光的影响因素。结果:A组患者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小于B组[80.00(40.00,180.00)μm vs 175.00(123.00,190.00)μm,P=0.002];术前BCVA(LogMAR)、全眼散光、角膜散光、ISV、IVA及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与术后1 mo全眼散光呈正比(r_(s)=0.317,P=0.041;r_(s)=0.545,P<0.001;r_(s)=0.448,P=0.003;r_(s)=0.389,P=0.011;r_(s)=0.382,P=0.013;r_(s)=0.391,P=0.010);决策树算法筛选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及术前全眼散光两因素,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95μm者较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95μm者术后1 mo全眼散光>0.50 D的风险大,其中合并术前全眼散光>2.63 D者,术后残留全眼散光>0.50 D的概率为88.9%,预测模型AUC为0.804。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全眼散光主要受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及术前全眼散光影响,当患者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95μm,且术前全眼散光>2.63 D时,应建议其尽快接受手术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的临床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 散光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对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姝琦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翼状胬肉疾病采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方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眼科收诊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98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单纯采...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翼状胬肉疾病采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方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眼科收诊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98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单纯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治疗所用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性。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产生的并发症表现,统计比较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翼状胬肉患者经联合术式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口愈合及住院治疗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产生的创面水肿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翼状胬肉可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基础上联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式,相比单纯切除治疗效果更佳,术后患者复发率更低且并发症少,值得运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翼状胬肉切除术 翼状胬肉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缝合埋线法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疼痛、眼部刺激症状的影响
4
作者 宋平 倪婷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8期42-45,共4页
目的:探析连续缝合埋线法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疼痛、眼部刺激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接诊的翼状胬肉患者74例,按照术中缝合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7例。两组均接受翼状... 目的:探析连续缝合埋线法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疼痛、眼部刺激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接诊的翼状胬肉患者74例,按照术中缝合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7例。两组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原位缝合术,术中对照组应用间断缝合法,观察组应用连续缝合埋线法,对比两组术后疼痛程度、眼部刺激症状评分及泪膜稳定性,同时统计两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内病情复发率。结果:两组术后1 d、3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术后1 d、2 d的眼部刺激症状评分相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长(P<0.05)。两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病情复发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原位缝合术中应用连续缝合埋线法进行缝合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及眼部刺激症状,提升泪膜稳定性,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及病情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连续缝合埋线法 翼状胬肉切除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原位缝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滴眼液在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
5
作者 邓丽红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5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泪液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00例(100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患者均采用翼状胬肉切除伴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目的:探讨人工泪液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00例(100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患者均采用翼状胬肉切除伴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结果:术前,两组滤纸浸湿长度、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滤纸浸湿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泪膜破裂时间长于术前,且试验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移植片成活时间早于对照组,胬肉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烯醇滴眼液在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促进移植片成活,降低胬肉复发率,延长泪膜破裂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滴眼液 复发性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切除伴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状胬肉患者予以改良式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贺华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4年第7期130-133,共4页
翼状胬肉属于常见的眼表疾病,主要表现为角膜表面三角形纤维血管样组织出现过度生长、肥厚和增生,促使根部连接到结膜,导致眼球无法正常运动,一般多出现在户外工作者和中老年群体[1]。研究表明[2],风沙、烟尘、粉尘、遗传、泪液分泌异... 翼状胬肉属于常见的眼表疾病,主要表现为角膜表面三角形纤维血管样组织出现过度生长、肥厚和增生,促使根部连接到结膜,导致眼球无法正常运动,一般多出现在户外工作者和中老年群体[1]。研究表明[2],风沙、烟尘、粉尘、遗传、泪液分泌异常、紫外线照射与翼状胬肉发病均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发病出现眼干、眼红等眼部异样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眼部长时间受到刺激,就会出现视力下降的情况。目前,针对翼状胬肉患者,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虽然可以对病情起到一定改善作用,但是术后角膜创面瘢痕会影响患者视力,且复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切除 翼状胬肉患者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泪液分泌 眼表疾病 紫外线照射 过度生长 及时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的表达和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方琳 赵新荣 +2 位作者 万慧娟 华耘 蔡岩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381-1386,共6页
目的:检测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组织和健康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53和mTOR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P53和mTOR的表达与翼状胬肉重要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11/2023-05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结膜移... 目的:检测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组织和健康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53和mTOR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P53和mTOR的表达与翼状胬肉重要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11/2023-05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结膜移植术的患者的手术标本,共43例43眼。选取13例患者取健康结膜组织作为健康结膜组,健康结膜组织来源于患眼颞侧结膜。选取10例翼状胬肉标本、6例健康结膜标本,采用qPCR检测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和健康结膜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选取33例翼状胬肉标本、7例健康结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和mTOR蛋白在翼状胬肉组织和健康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使用IPP6.0软件统计平均光密度值,分析P53和mTOR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以及P53和mTOR与翼状胬肉的重要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qPCR结果,翼状胬肉组中P53和mTOR的mRNA表达水平相较于健康结膜组显著增强(均P<0.05)。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53和mTOR蛋白在翼状胬肉组中的表达水平相较于健康结膜组显著升高(P<0.05)。P53的表达量与mTOR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417,P<0.05)。P53在户外活动时间>3 h组的表达量高于户外活动时间≤3 h组(P<0.05),在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2 mm组的表达量高于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2 mm组(P<0.05),在>40岁和≤40岁两组翼状胬肉患者中无差异性表达(P>0.05)。mTOR的表达量在户外活动时间>3 h和≤3 h组、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2 mm和≤2 mm组以及>40岁和≤40岁组中无差异(均P>0.05)。P53的表达量与患者的户外活动时长(r=0.484,P<0.01)、侵入角膜缘距离(r=0.479,P<0.01)呈正相关。mTOR的表达量与年龄、户外活动时间、侵入角膜缘距离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中过度表达且呈正相关,提示在翼状胬肉的发病过程中P53和mTOR的异常表达可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P53的表达量与户外活动时间、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呈正相关,提示P53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相关,为翼状胬肉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MTOR 翼状胬肉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Meta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俊中 吴敏 丁勇 《现代医院》 2013年第11期10-13,共4页
目的以循征医学证据评价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其他手术方法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检索相关文献,按照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对符合要求的文献按对照组手术方式分为3组(单纯翼状胬肉切... 目的以循征医学证据评价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其他手术方法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检索相关文献,按照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对符合要求的文献按对照组手术方式分为3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组),以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的比组比(OddRatio,OR)为统计量,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结果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19篇,Meta分析结查显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千细胞移植术与对照组比较,复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的对照组合并OR值(ORs)为0.19,95%c10.14~0.27,Z=9.41,P〈0.00001;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组ORs为0.14,95%C10.06~0.29,Z=5.13,P〈0.00001;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组ORs为0.14,95%C10.06—0.30,Z=5.01,P〈0.00001: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组ORs为0.25,95%C10.16~0.39,Z=6.08,P〈0.00001。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相比其他三种手术方式能更有效地降低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复发性翼状胬肉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ZKY001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
9
作者 高华 祝磊 +10 位作者 徐建江 陶黎明 董燕玲 陈陆霞 晋秀明 李贵刚 吴护平 赵平 陈蔚 李小羿 史伟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888-1894,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ZKY001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研究。选取2022-03-15/11-14全国12家三甲医院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患者,采用区组随机...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ZKY001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研究。选取2022-03-15/11-14全国12家三甲医院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按照1∶1∶1比例将患者178例178眼随机分为三组:安慰剂组(给予ZKY001模拟滴眼液治疗)60例60眼,0.002%ZKY001滴眼液组59例59眼,0.004%ZKY001滴眼液组59例59眼。各组患者接受研究药物每次1滴,每天4次,使用4 d。观察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较基线改善百分比,角膜上皮缺损区首次完全愈合时间,角膜上皮缺损首次愈合人数,眼部不适(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等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变化。结果:三组患者角膜上皮缺损首次愈合时间、在不同的随访点三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较基线改善百分比、首次愈合人数百分比均无差异(均P>0.05)。但从数值上看,0.002%ZKY001组(67.87±21.688 h)、0.004%ZKY001组(61.48±22.091 h)角膜上皮缺损首次愈合时间较安慰剂组短(68.85±20.851 h)。在D1上午,0.004%ZKY001滴眼液组的角膜缺损面积较基线改善的百分比与安慰剂组的数值差值达到最大,且在后续的随访点保持着数值差值的优势。试验组在不同随访点的角膜上皮缺损区首次愈合人数较安慰剂组多。眼部不适改善方面:试验组较安慰剂组的VAS评分总分值降低多,以异物感评分、疼痛感评分降低为主,在D3时0.004%ZKY001滴眼液组对异物感的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17)。安全性方面: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9.0%),且三组间相似。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使用ZKY001滴眼液可改善角膜上皮缺损修复,改善术后因角膜上皮缺损引起的不适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切除术 ZKY001滴眼液 角膜上皮的缺损修复 缓解不适 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裂霉素C-全氟溴辛烷脂质体纳米药物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治疗安全性及效果评价
10
作者 李涛 廖灵珊 +14 位作者 朱胜兰 唐娟 吴小利 方其林 李盈 李彪 田琴 万俊梅 阳毅 谭越月 李佳倩 杜鹃 周燕 张丹 刘兴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5,共6页
目的制备一种以脂质体为载体,以液态的全氟溴辛烷(PFOB)为内核,丝裂霉素C(MMC)搭载于脂质体壳的纳米药物PFOB@Lip-MMC,研究其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水化超声法制备PFOB@Lip-MMC,并检测其物理、... 目的制备一种以脂质体为载体,以液态的全氟溴辛烷(PFOB)为内核,丝裂霉素C(MMC)搭载于脂质体壳的纳米药物PFOB@Lip-MMC,研究其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水化超声法制备PFOB@Lip-MMC,并检测其物理、化学性质。通过CCK-8、Cam-PI细胞活/死染色、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PFOB@Lip-MMC对HPF活性的影响。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采用DiI荧光标记的PFOB@Lip-MMC观察纳米药物对于HPF的药物渗透性。建立HPF炎症细胞模型后,按照实验要求分为对照组(加入无菌PBS溶液)、PFOB@Lip组(加入PFOB@Lip)、MMC组(加入MMC)、PFOB@Lip-MMC组(加入PFOB@Lip-MMC)、正常组(加入新鲜培养基),共孵育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炎症细胞的凋亡率以及从PCR角度分析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1β、前裂腺素E_(2)(PGE_(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水平。结果PFOB@Lip-MMC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103.45±2.17)nm和(27.34±1.03)mV,其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72.85±3.28)%和(34.27±2.04)%。体外24 h眼表环境下载药纳米微球缓释MMC可达(78.34±2.92)%。PFOB@Lip-MMC的生物安全性较MMC明显提高。DiI荧光标记的PFOB@Lip-MMC与炎症化HPF共同孵育2 h后,DiI荧光标记弥漫性分布于炎症化HPF中。PFOB@Lip-MMC组炎症化HPF细胞凋亡率[(77.23±4.93)%]明显高于MMC组[(51.62±3.28)%];PCR检查结果显示,其余各组IL-1β、PGE 2、TNF-α及VEGF基因基因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和PFOB@Lip组相比均明显下降,其中PFOB@Lip-MMC组降低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抗HPF增殖的纳米药物PFOB@Lip-MMC,且细胞毒性较原药明显降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效果,为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丝裂霉素C 脂质体 纳米医学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焦小丽 张奇 +3 位作者 王芳 朱小云 袁守璇 王凌飞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4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眼表疾病,表现为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球结膜下组织呈三角形长入角膜,一般发生在鼻侧,偶见于颞侧。全世界均有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紫外线照射等有一定关系。翼状胬肉不仅影响外观,还...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眼表疾病,表现为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球结膜下组织呈三角形长入角膜,一般发生在鼻侧,偶见于颞侧。全世界均有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紫外线照射等有一定关系。翼状胬肉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引起角膜散光,从而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对眼球运动造成一定限制。具体而言,小而静止的胬肉一般不需要治疗,建议对长入角膜侵及瞳孔区的翼状胬肉进行手术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较长,且眼部刺激症状较重,可能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行为产生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刺激症状 角膜散光 瞳孔区 翼状胬肉 眼表疾病 球结膜 紫外线照射 长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风益损汤加减方对翼状胬肉术后眼表损伤修复的作用探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龙龙 宋若会 +1 位作者 孟磊 张利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570-574,共5页
目的:探讨除风益损汤加减方对翼状胬肉术后眼表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纳入研究的10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其中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滴眼液点眼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除风益损汤加减方对翼状胬肉术后眼表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纳入研究的10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其中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滴眼液点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口服除风益损汤加减方治疗,用药1周。比较2组术后眼部疼痛评分、眼部体征、泪膜破裂时间、角膜状态及复发率的差异。结果:术后1日、2日、1周2组眼部疼痛评分均优于术后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眼部疼痛评分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日、1周2组眼部体征积分均优于术后1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眼部体征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观察组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除风益损汤加减方可促进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眼表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除风益损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眼位训练仪设计及其在翼状胬肉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储雪琴 陈凡 吴华蓉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目的设计一款自动化眼位训练仪,并评价其在翼状胬肉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21年12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眼科进行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6)和对照组(n=66),对照组患者采... 目的设计一款自动化眼位训练仪,并评价其在翼状胬肉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21年12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眼科进行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6)和对照组(n=66),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术前的眼位固视训练,实验组患者术前采用自动化眼位训练仪进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眼位情况、术中眼位发生偏移例数、手术配合度、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患者头部晃动导致术眼偏离显微镜照明范围次数、术中调整眼位次数、术中调整显微镜次数、指令转向配合错误次数以及术中眼位发生偏移次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实验组患者自主转眼次数(1.59±1.64)vs.(4.24±1.15)和手术时间(38.73±9.56)min vs.(71.29±17.75)min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患者主动调整眼位次数(2.76±1.39)vs.(1.76±1.28)和术中单次最长保持注视的时间(2.09±0.67)min vs.(1.23±0.72)min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愈率和复发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者结膜缝线松脱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结膜撕裂和角膜擦伤等发生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采用自动化眼位训练仪能减少翼状胬肉的手术时长和并发症,自动化眼位训练仪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位 固视训练 翼状胬肉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夸磷索钠联合玻璃酸钠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干眼的疗效
14
作者 王颖维 何艳茹 +3 位作者 白净 刘小燕 张艳 周健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303-1307,共5页
目的:观察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在伴泪液分泌不足的翼状胬肉术后早期干眼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伴泪液分泌不足的翼状胬肉患者64例64眼,均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炎及预防感... 目的:观察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在伴泪液分泌不足的翼状胬肉术后早期干眼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伴泪液分泌不足的翼状胬肉患者64例64眼,均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炎及预防感染治疗。在术后干眼治疗方面,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使用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治疗,对照组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治疗。在术后不同时间观察两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BUT)、荧光素角膜染色(FL)、泪液分泌量(SⅠt)、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中央角膜厚度(CCT)变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均伴有以泪液分泌不足为主的轻中度干眼。术后2 wk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均表现为BUT缩短,FL评分增高(P<0.05),两组间BUT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4 wk与术后2 wk相比,观察组的BUT延长、OSDI评分降低(均P<0.05),两组的FL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CCT均较术前增厚(P<0.05),两组患者的SⅠt在手术前后均无差异(P>0.05)。结论:在伴泪液分泌不足的翼状胬肉术后干眼治疗中,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修复眼表泪膜的同时,有效减轻患者术后干眼症状,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玻璃酸钠滴眼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干眼 地夸磷索钠 玻璃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无症状性眼表异常的特征分析
15
作者 朱承芳 林志荣 +7 位作者 方颉 肖显文 谢智文 罗顺荣 刘彬 商旭敏 董诺 吴护平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索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前的眼部症状并分析其无症状性眼表异常的特点。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22-08/10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诊断为原发性翼状胬肉并拟行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主观症状评分[眼表疾病指数问卷量... 目的:探索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前的眼部症状并分析其无症状性眼表异常的特点。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22-08/10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诊断为原发性翼状胬肉并拟行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主观症状评分[眼表疾病指数问卷量表(OSDI)]、六项客观检查(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I试验、泪河高度、睑缘异常评分、睑板腺腺体缺失程度评分、泪膜脂质层厚度)以及眼前节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结果:共纳入患者178例178眼,其中男75例(42.1%),女103例(57.9%),平均年龄54.39±10.75岁,平均OSDI为11.47±9.69分,泪膜破裂时间为7.10±3.86 s,泪河高度为0.16±0.07 mm,泪液分泌量为14.39±7.29 mm/5 min,翼状胬肉平均厚度为504.74±175.87μm。161眼(90.4%)存在睑缘异常,44眼(24.7%)睑板腺腺体缺失程度评分≥4分,52眼(29.2%)脂质层变薄。在六项客观检查中出现4项及以上异常的患眼比例为85.4%。根据翼状胬肉形态将患者分为四级:Ⅰ级10眼(5.6%),Ⅱ级93眼(52.2%),Ⅲ级60眼(33.7%),Ⅳ级15眼(8.4%)。翼状胬肉分级越高,其泪膜破裂时间越短,睑缘异常的比例越高。根据OSDI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OSDI<13分,121眼,68.0%)和异常组(OSDI≥13分,57眼,32.0%),两组患者睑板腺功能障碍患眼比例无差异(71.9%vs 71.9%,P=0.872);眼表检查异常项目数量有差异(4.11±0.85项vs 4.91±0.99项,P<0.001)。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住院患者术前存在无症状性眼表异常。无眼部不适症状的翼状胬肉患者其睑板腺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与存在眼部不适症状者基本相当。临床医师应重视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前无症状患者的眼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眼表疾病指数 眼表特征 睑板腺功能障碍 干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鳞状细胞癌1例
16
作者 王一涵 张鹏飞 +1 位作者 王继兵 刘丽梅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80-81,共2页
患者男性,74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分泌物增多1年余,于2022年11月15日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眼科查体:右眼视力光感,左眼视力0.8,右眼眼压19.5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9.1 mmHg。右眼结膜混合充血,11点、3点、8点位角膜缘可见... 患者男性,74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分泌物增多1年余,于2022年11月15日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眼科查体:右眼视力光感,左眼视力0.8,右眼眼压19.5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9.1 mmHg。右眼结膜混合充血,11点、3点、8点位角膜缘可见不规则白色新生物,全周角膜不规则乳头状新生物覆盖,余内窥不入(图1)。左眼未见明显异常。既往史:2年前右眼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入院检查:右眼共焦激光显微镜:角膜上皮细胞形态不规则,可见点团状高反光,部分位置角膜上皮缺失;前弹力层未见神经走形;浅基质细胞水肿,呈激活状态;内皮细胞形态组织欠清,无法计数;病灶区病灶深度约达100μm以下,结构组织不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混合充血 翼状胬肉切除术 角膜上皮细胞 左眼视力 右眼视力 眼科医院 前弹力层 病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结膜瓣移植在原发性翼状胬肉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17
作者 钟干芳 张晓华 吴仲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7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结膜瓣移植在原发性翼状胬肉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患有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两组患者均实施胬肉切除术。对照组患者给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自体结膜瓣移植在原发性翼状胬肉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患有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两组患者均实施胬肉切除术。对照组患者给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惧光、流泪、异物感、眼痛不适、视力不良评分分别为(1.23±0.12)、(0.15±0.07)、(1.54±0.21)、(0.55±0.05)、(0.65±0.1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1±0.15)、(1.04±0.05)、(1.98±0.11)、(1.75±0.09)、(1.87±0.12)分(P<0.05)。结论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胬肉切除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有显著效果,能提升患者治疗后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翼状胬肉 自体结膜瓣移植 胬肉切除术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8
18
作者 王莹 马林 刘艳霞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30例(3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以对侧健眼为对照,于术前1天及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记录泪膜破裂时间(BUT)...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30例(3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以对侧健眼为对照,于术前1天及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记录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及泪膜干涉图像检查结果,术前与健眼对照,术后不同时间结果与术前对照。结果术前与健眼比较:患眼的BUT缩短、SIt减少、FL评分高、泪膜正常干涉图像比率低(P均<0.05)。患眼手术前后比较:术后1个月:四项试验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BUT延长,SIt增加,FL评分降低,泪膜正常干涉图像比率增加(P均<0.05),但该时期的测试结果与健眼BUT及FL评分仍存在差异(P均<0.05),而SIt及泪膜正常干涉图像比率已接近健眼水平(P均>0.05)。术后3个月:四项试验结果已恢复到健眼水平(P均>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使翼状胬肉患者患眼的泪膜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泪膜 翼状胬肉切除 角膜缘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冻干羊膜移植在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9
19
作者 毛剑 方玉华 刘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432-433,共2页
关键词 复发性翼状胬肉 单纯羊膜移植 手术中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冻干 生物 角膜缘上皮移植 单纯胬肉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对角膜曲率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振亮 王世明 施瑜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0期1988-1990,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两种手术前后角膜曲率的改变,并比较两种手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差异。方法:单侧翼状胬肉38例54眼,分2组,A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16例21眼,B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 目的:探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两种手术前后角膜曲率的改变,并比较两种手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差异。方法:单侧翼状胬肉38例54眼,分2组,A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16例21眼,B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22例33眼,查术前、术后10d及1mo裸眼视力、角膜曲率、散光度。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均有提高。角膜水平曲率:两组术后比术前都有显著提高。角膜垂直曲率:A组术后比术前有所提高;B组术后10d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mo比术前及术后10d均有所提高。角膜平均曲率:两组术后比术前都有显著提高。散光:两组术后10d及1mo循规性角膜散光均比术前减少。结论:翼状胬肉手术使水平径线角膜曲率回升,而垂直径线角膜曲率变化不明显。术后近期内,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角膜曲率的影响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角膜曲率 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