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经典的互文性解读 被引量:6
1
作者 于辉 宋学智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3-138,共6页
翻译活动是一种互文活动。本文在互文性理论关照下,从翻译经典文本出发,试图通过对其微观互文性特征与宏观互文性特征的讨论,揭示翻译经典建构的有效途径,评析翻译经典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翻译经典 文本 微观互文性 宏观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译佛典名相翻译的哲学前见
2
作者 王颂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27,5,165,共6页
我谈的话题关于佛教名相的翻译问题。对佛教经典翻译的研究我们已有很多,学者们都提到佛典汉译是人类文化迁移史上的壮举、一项大工程,积累了很多历史经验。既往的研究多是从历史学角度出发,如译场制度、翻译原则等,我的研究角度略微有... 我谈的话题关于佛教名相的翻译问题。对佛教经典翻译的研究我们已有很多,学者们都提到佛典汉译是人类文化迁移史上的壮举、一项大工程,积累了很多历史经验。既往的研究多是从历史学角度出发,如译场制度、翻译原则等,我的研究角度略微有些不同,专谈佛教的名相。这里的“名相”从狭义上说,特指一些抽象的佛教哲学概念。我们知道现代汉语关于哲学范畴的翻译,大量沿用了佛教词汇,比如说“意识”“世界”“意志”,等等,这些就属于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迁移 翻译原则 汉译佛典 经典翻译 佛教词汇 译场 现代汉语 佛教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教士理雅各中国经典英译策略解析 被引量:7
3
作者 何立芳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91,共3页
理雅各通过其中国经典的翻译实践找寻中国宗教的神圣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位传教士的宗教融合观,而且"直译加注"与"心灵沟通"的翻译策略体现了这位虔诚的传教士兼学者型翻译家对中国文化的亲和态度。
关键词 传教士 翻译 经典翻译 翻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翻译政策述论 被引量:5
4
作者 孙中强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5-147,共3页
清代翻译政策是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而采取的一种特殊语言或政治政策。随着清代翻译政策的施行,翻译人才日渐增多;翻译种类呈现多样化,既注重儒家经典、宗教经典的翻译,还涉及军事、科技、小说等类的译著。清代翻译政策有效地... 清代翻译政策是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而采取的一种特殊语言或政治政策。随着清代翻译政策的施行,翻译人才日渐增多;翻译种类呈现多样化,既注重儒家经典、宗教经典的翻译,还涉及军事、科技、小说等类的译著。清代翻译政策有效地配合了清代统治者对整个国家的管理和统治,也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汉翻译 科举考试 经典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究竟为谁而译?——从诗译批评说起 被引量:4
5
作者 周红民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87,共5页
现行的汉诗英译批评倾向于以原作为参照进行分析对比的单向模式,忽视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研究,导致此类研究主观判断多,描述性弱。本文质询了"音、形、意"的译评模式,特别是韵体译诗模式的合理性,借"中国古典... 现行的汉诗英译批评倾向于以原作为参照进行分析对比的单向模式,忽视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研究,导致此类研究主观判断多,描述性弱。本文质询了"音、形、意"的译评模式,特别是韵体译诗模式的合理性,借"中国古典诗歌究竟为谁而译"这一命题,从接受文化的视角分析了韵体译诗的局限性,借"经典理论"阐释翻译方式多元化的意义,提出汉诗英译批评应纳入文化交流的视野,建立以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为参照的批评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英译批评 韵体译诗 目标文化 经典翻译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后诺奖”时代--也从莫言获奖说起 被引量:4
6
作者 曾艳兵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8-194,共7页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诺奖"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有三个问题亟待继续思考和讨论。首先是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的问题。一方面,莫言的创作与其说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不如说受到翻译文...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诺奖"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有三个问题亟待继续思考和讨论。首先是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的问题。一方面,莫言的创作与其说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不如说受到翻译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莫言的作品又吸引了一批翻译家,将他的作品翻译成各种外文,在全世界传播和接受。第二是文学经典与文学标准问题。诺奖的标准并不等同于文学的标准。最优秀的作品是已经成为文学经典的作品,这些文学经典绝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定的结果,它应该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和标准。第三是"诺奖"之后的问题。莫言获奖之后,中国作家没有了"诺奖"的焦虑,应该可以成为更加纯粹的作家,这样他们不仅越来越接近乃至超过了"诺奖"的标准,甚至可以参与创建文学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后诺奖” 翻译经典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的英译问题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玉良 张彩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6-129,共4页
数百年来,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的儒家经典英文译本众多,但从儒家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礼"的翻译来看,其中的曲译和误译现象十分普遍,原因是译者大都局限于字面意思,没能做到从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角度去透彻理解和翻译儒家思... 数百年来,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的儒家经典英文译本众多,但从儒家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礼"的翻译来看,其中的曲译和误译现象十分普遍,原因是译者大都局限于字面意思,没能做到从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角度去透彻理解和翻译儒家思想。这种翻译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媒"的作用,但并不能传达出儒学真谛,据此西方读者无法真正认识儒家思想,这极不利于儒家思想的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的翻译 误译 儒家经典翻译 解决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雅各《道德经》译解中“以心见心”之辨 被引量:3
8
作者 雷阿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90,共10页
17世纪以来英国翻译理论家倡导译者要与原作者达成一种"情感认同"。理雅各承袭了此翻译思想,在翻译中国典籍尤其是艰涩的文本时屡屡强调要与原作者"以心见心"。然而理雅各的价值取向和学术旨趣与道家传统的出入,使... 17世纪以来英国翻译理论家倡导译者要与原作者达成一种"情感认同"。理雅各承袭了此翻译思想,在翻译中国典籍尤其是艰涩的文本时屡屡强调要与原作者"以心见心"。然而理雅各的价值取向和学术旨趣与道家传统的出入,使得恪守"忠实"原则的理雅各在通向"心灵融通"之境时倍感艰难,故而在"以意逆志"中,通过对前人注解的权取转换,于经意和不经意间给《道德经》译文带进了基督教意识,成就了其"道家文本"言外和言内的微妙张力,为后人留下了足够的诠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心见心 道德经 理雅各 基督教 解经 经典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编码RNA来源的小肽:“微不足道”却“功能强大”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晓彤 赵文龙 +2 位作者 孙林玉 王文涛 陈月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共13页
非编码RNA(ncRNA,non-coding RNA)长久以来被认为不具有编码能力。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的迅速发展,研究发现在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域上存在大量小开放阅读框(sORFs,small/short open reading frames),其翻译产物被称作小OR... 非编码RNA(ncRNA,non-coding RNA)长久以来被认为不具有编码能力。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的迅速发展,研究发现在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域上存在大量小开放阅读框(sORFs,small/short open reading frames),其翻译产物被称作小ORF编码肽(SEPs,sORF encoded peptides)或小肽(micropeptides)。部分小肽被证实在细胞内稳定存在并独立于其来源RNA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非编码RNA来源小肽的鉴定方法、可编码小肽的RNA类型以及其研究困难和瓶颈,并重点回顾了疾病和植物中发现的功能小肽,以期对小肽的筛选鉴定提供思考,对小肽作为药物研发或者农作物增产的关键靶点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编码RNA 小肽 经典翻译 鉴定方法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语言与文字中的摩尼教文献 被引量:1
10
作者 宗德曼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6-112,共7页
摩尼教素有"世界的宗教"之名,历来重视传播,在摩尼创教之初就为了在与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佛教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积极传教。其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就是主动组织多语言文本的翻译,有关翻译的策略也属多方,如向已有佛教立足的中... 摩尼教素有"世界的宗教"之名,历来重视传播,在摩尼创教之初就为了在与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佛教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积极传教。其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就是主动组织多语言文本的翻译,有关翻译的策略也属多方,如向已有佛教立足的中原汉文化传教之时,译述的摩尼教根本经典《二宗经》(应属ābuhragān《沙溥罗御览》系统)便借用佛教论部体式,参以大量释氏名相。藉20世纪初西方国家进行的西域考古,中亚摩尼教史料获得巨大发现,使得摩尼教东传历程研究的深化成为可能。研究发现,吐鲁番、敦煌发现的涉及摩尼教教史文献的西亚、中亚、东亚语言文字有阿拉美、中古波斯、帕提亚、粟特、图木舒克、突厥回鹘和汉语言文字等。伊朗语系统的摩尼教文献是教会权威文献,帕提亚语是官方仪式语,这一点即使在离开波斯语文化区之后,在中亚乃至中原东南陲的福建地区经历了华化、地方化后的明教教团中仍然以音译真言等方式得到保持。这不能不归功于摩尼教自身教义系统的种种优点和对不同文化的体察与适应能力。对其译经活动进行语言学、文献学、宗教史学的研究,仍是丝绸之路文明史的一个持久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尼教 中亚语言与文字 中亚宗教史 写本 经典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