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诗的生成:作为翻译的现代性
被引量:5
- 1
-
-
作者
陈历明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3-183,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的嬗变"[项目编号:07XYY001]
华侨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项目"翻译与新诗的生成"[项目编号:14SKBS102]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本文从跨语际视角论述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构建,认为新诗是在本土文化的主动求变与西方现代性影响下,以翻译为媒介,经过创造性转化而生成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首先表征为现代(欧化)白话,通过梳理传教士十六世纪以来在中国传教时留下的各类历史文本可知,这种白话并非学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源于清末民初,而是明末清初,且与传教士的翻译有着极深的渊源。特别是晚清翻译西方宗教经典时,他们与中国士子合作,已经多次尝试运用(欧化)白话文来译介诗歌,(有意)无意间却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开了先河,但其彰显的现代性一直为历史所压抑/遮蔽。到了五四时期,先行者如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诗人译者,各自在翻译与创作的互动中,将西方的现代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本土化的创造性转换,由此构建了中国现代诗学的传统。要之,中国新诗就是一种被译介的现代性。
-
关键词
新诗
翻译的现代性
欧化白话
传教士
-
Keywords
new poetry
translated modernity
Europeanized vernacular mandarin (Baihua)
missionaries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