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的翻译模式与翻译政治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友贵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2期74-77,共4页
本文分析了1919-1979年间的四种翻译模式,即'弱国模式、西化模式、名士模式和通俗文学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后面的中西翻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以鲁迅为代表的翻译模式里边的翻译政治.
关键词 翻译模式 翻译关系 翻译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政治之比较:斯皮瓦克与鲁迅 被引量:2
2
作者 关熔珍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4-48,共5页
关键词 斯皮瓦克 翻译政治 鲁迅 逻辑方法 同一关系 比较方法 曹顺庆 中国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的政治性和翻译政治 被引量:8
3
作者 蒋桂琴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33-135,共3页
翻译政治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前提下揭示了文化霸权操作的特征 ,但是作为一种政治话语 ,它忽视了文化创造过程的经济与政治霸权 ,因此它既没有彻底坚持认识机制的形式普遍性 ,也没有考虑内容的具体性。而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可以把认识的形式... 翻译政治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前提下揭示了文化霸权操作的特征 ,但是作为一种政治话语 ,它忽视了文化创造过程的经济与政治霸权 ,因此它既没有彻底坚持认识机制的形式普遍性 ,也没有考虑内容的具体性。而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可以把认识的形式普遍性与内容的特殊性结合起来 ,从而在知识学前提上实现知识分子反霸权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政治 跨文化交流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的政治:马儒翰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被引量:12
4
作者 胡其柱 贾永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90,101,共6页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都存在语言沟通的难题。但是,英方由于聘用马儒翰等人担任翻译,有效解决了政治沟通和情报收集等问题。他们充分借助马儒翰等人的中文知识,作出了合理的战略决策和军事安排。而反观中方,林则徐之后的几个主帅,出于...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都存在语言沟通的难题。但是,英方由于聘用马儒翰等人担任翻译,有效解决了政治沟通和情报收集等问题。他们充分借助马儒翰等人的中文知识,作出了合理的战略决策和军事安排。而反观中方,林则徐之后的几个主帅,出于怀疑汉人、明哲保身等心理,竟将为数不多的几个译员拒之门外,倚赖英方的马儒翰"居中翻译"。在缺乏翻译的情况下,清军前线主帅根本无法摸清敌人的真实动向,更无法核对所签条约文本的准确性。结果,清政府不但丧失了战争主动权,也丧失了谈判主动权,造成了很多原本可避免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儒翰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翻译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译著与“翻译的政治” 被引量:8
5
作者 徐蕾 李里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7-114,共8页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大翻译准则,分别代表了翻译活动中的不同权力关系,其中“信”体现了传统翻译活动中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权力支配关系;“达”意味着译者对原文的选择和改写,从而将翻译改造为挪用,体现出一种“思想...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大翻译准则,分别代表了翻译活动中的不同权力关系,其中“信”体现了传统翻译活动中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权力支配关系;“达”意味着译者对原文的选择和改写,从而将翻译改造为挪用,体现出一种“思想挪用的政治”;“雅”代表了译者在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特定权力关系背景下,通过归化策略护存主体语言之纯粹性、主体文化之凝聚力的努力,构成了一种“语言归化的政治”。在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社会背景中,严复译著充分展现出翻译活动中的各种权力关系,从而成为“翻译的政治”命题的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译著 翻译政治 思想挪用 语言归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的政治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田玲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8-132,共5页
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到来,"翻译的政治"研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斯皮瓦克对"翻译的政治"研究扩大了翻译领域的视野。清末政局动荡,社会背景复杂,翻译在"暴力"作用下发生了变形,"翻译的政治"问题... 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到来,"翻译的政治"研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斯皮瓦克对"翻译的政治"研究扩大了翻译领域的视野。清末政局动荡,社会背景复杂,翻译在"暴力"作用下发生了变形,"翻译的政治"问题凸显。结合斯皮瓦克对"翻译的政治"的定义,从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译者身份与能力、翻译策略五个方面,对清末民初翻译的政治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翻译的政治"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廓清人们对"翻译的政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翻译政治 意识形态 诗学 赞助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外国政治小说的翻译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延礼 《齐鲁学刊》 CSSCI 1996年第4期117-120,共4页
近代外国政治小说的翻译郭延礼"政治小说"这一小说类型,最早源于英国,其代表作家是曾两度出任过英国首相的迪斯累里和曾任过英国国会议员的布韦尔·李顿。在日本维新第二个10年翻译文学勃兴时期,以上两位作家的近20部政治... 近代外国政治小说的翻译郭延礼"政治小说"这一小说类型,最早源于英国,其代表作家是曾两度出任过英国首相的迪斯累里和曾任过英国国会议员的布韦尔·李顿。在日本维新第二个10年翻译文学勃兴时期,以上两位作家的近20部政治小说被译成日文,成为日本翻译文学中最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政治小说 梁启超 《经国美谈》 翻译小说 《清议报》 翻译文学 翻译政治 《大同书》 迪斯累里 晚清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话语翻译的“译有所为” 被引量:9
8
作者 杜丽娟 张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3-139,共7页
中国政治话语是反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的窗口,是诠释中国道路、中国发展,阐述中国政治话语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最生动的话语体系。中国政治话语走出去,外宣翻译是关键。围绕中国政治话语的概念和"译有所为"思... 中国政治话语是反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的窗口,是诠释中国道路、中国发展,阐述中国政治话语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最生动的话语体系。中国政治话语走出去,外宣翻译是关键。围绕中国政治话语的概念和"译有所为"思想的探讨,提出政治话语翻译原则要真正做到"译有所为"。重点探讨实现哪些"为",如何实现这些"为",如何运用"译有所为"翻译原则做好中国政治话语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话语翻译 译有所为 “为”何 何“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态度的政治隐喻翻译模型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侯奕茜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130,共9页
政治家通过态度的构建实现沟通和说服的人际意义,而隐喻是重要的表态资源,因此政治语篇中隐喻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概念隐喻以及评价理论态度系统出发,搭建基于态度的政治隐喻翻译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提出判定政治隐喻翻译有效... 政治家通过态度的构建实现沟通和说服的人际意义,而隐喻是重要的表态资源,因此政治语篇中隐喻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概念隐喻以及评价理论态度系统出发,搭建基于态度的政治隐喻翻译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提出判定政治隐喻翻译有效性的三种情形:隐喻+态度共同映射、有限映射、映射失效,总结了三种翻译策略:本域映射、换域映射和去域映射,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态度的政治隐喻翻译模型 本域映射 换域映射 去域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献翻译译者主体性特点初探
10
作者 陈昕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45-147,共3页
从哲学层面分析"主体性"含义,进而对"译者主体性"进行定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得出译者主体性在政治翻译中的四个特征,即准确理解原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时代意识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 译者 主体性 政治文献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语境与翻译中的民族身份构建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景华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99-104,共6页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后殖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契合了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范式,因而推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翻译是文化身份的再现,以后殖民理论解析翻译的政治、翻...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后殖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契合了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范式,因而推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翻译是文化身份的再现,以后殖民理论解析翻译的政治、翻译的典律和翻译的伦理,以及它们与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关系,指出它们对居于弱势文化的译者避免自我殖民和重新书写民族文化身份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民族身份 翻译政治 翻译典律 翻译伦理 自我殖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兼谈鲁迅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
12
作者 甘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20-123,共4页
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维度研究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可以发现,在1903-1936年间,鲁迅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具体来说,1903-1926年间,鲁迅在外国文学译介中倾向于"文学革命";在19... 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维度研究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可以发现,在1903-1936年间,鲁迅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具体来说,1903-1926年间,鲁迅在外国文学译介中倾向于"文学革命";在1927-1936年间,鲁迅的文学翻译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鲁迅杰出的外国文学译介工作使他不愧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界之战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学革命 革命文学 翻译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范式的转换 被引量:22
13
作者 胡绪明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3-155,共3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深层症结在于传统"文本"式的话语范式。"方永刚精神"给我们的启示是构建"政治翻译"话语范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范式的根本转换,途径在于实现教学话语回归"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深层症结在于传统"文本"式的话语范式。"方永刚精神"给我们的启示是构建"政治翻译"话语范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范式的根本转换,途径在于实现教学话语回归"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政治翻译 话语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文献翻译中的隐转喻互动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宫宇航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88,94,共7页
本文以认知观照下的隐转喻为研究视角,对中央文献翻译中的隐转喻互动现象展开研究。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与思维方式,隐喻和转喻通常处于密不可分的连续统中,二者之间多样化的互动模式可使译者不必囿于隐喻对等、认知对等以及规定性... 本文以认知观照下的隐转喻为研究视角,对中央文献翻译中的隐转喻互动现象展开研究。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与思维方式,隐喻和转喻通常处于密不可分的连续统中,二者之间多样化的互动模式可使译者不必囿于隐喻对等、认知对等以及规定性翻译方法的局限。对于中央文献翻译来说,隐转喻互动也可因此而成为一种翻译策略。基于此,本文还分析了文化负载概念翻译中的隐喻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再现情况,进而验证该策略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文献翻译 隐转喻互动 翻译策略 政治文本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其命维新——建国初期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的中医科学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赖立里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47,共6页
1950至1954年的"中医学习西医"政策并非简单的"中医西医化"。当时成立的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的办学方针、教学概况及其办学经验表明,中医进修西医不仅不会"使中医变成西医",而且凸显了"中医科学化"... 1950至1954年的"中医学习西医"政策并非简单的"中医西医化"。当时成立的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的办学方针、教学概况及其办学经验表明,中医进修西医不仅不会"使中医变成西医",而且凸显了"中医科学化"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究其原因,这是中医顺应时势的要求,用科学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论翻译、解释到20世纪的具体情境中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是提高中医的同时建设一个新中医的积极行动。当年中医进修教育的科学化探索和努力,有别于民国时期以西医解释中医的单一取向,而是通过对社会科学认识论的重视,找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论的逻辑为我所用,由此开启了建立中医现代理论体系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科学化 科学与政治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