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澄江动物群中翻吻动物的埋葬学与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韩健 张志飞 刘建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7-211,U002,共6页
目的 探讨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翻吻动物的运动和生态习性。方法 依据大量蠕虫标本的观察,认为的确有一部分翻吻动物化石为异地埋葬,并列举了一些原地埋葬的证据。结果 部分翻吻动物如Tylotitespetiolaris,Paraselkirkia可能为... 目的 探讨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翻吻动物的运动和生态习性。方法 依据大量蠕虫标本的观察,认为的确有一部分翻吻动物化石为异地埋葬,并列举了一些原地埋葬的证据。结果 部分翻吻动物如Tylotitespetiolaris,Paraselkirkia可能为营底上生活而并非全部为底内钻孔生活;报道了部分翻吻动物的密集埋葬现象;发现一些Cricocosmia虫体表面具有一种未知生物属性的附生物,可能代表了一种外寄生关系;翻吻动物在滇东地区的分布可能受水深控制。结论 早寒武世翻吻动物的运动,以及生态习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江动物 翻吻动物 早寒武世 埋葬 古生态学 生态环境 组合面貌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ylotites petiolaris吻部构造的发现(英文) 被引量:8
2
作者 韩健 张志飞 舒德干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7-93,共7页
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提供了探索早期翻吻动物辐射的一个绝佳的窗口。澄江动物群翻吻动物包括8科10属10种,其中罗惠麟等(1999)依据仅有的一块不完整的标本建立Tylotitespetiolaris,并将其归入叶足动物。2002年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野外... 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提供了探索早期翻吻动物辐射的一个绝佳的窗口。澄江动物群翻吻动物包括8科10属10种,其中罗惠麟等(1999)依据仅有的一块不完整的标本建立Tylotitespetiolaris,并将其归入叶足动物。2002年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野外工作组在尖山剖面采集到两块完整的具有吻部的标本,本文籍此对该属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特别是吻部和躯干表面的特征,从而说明T.petiolaris为翻吻动物。因为与澄江动物群中其他翻吻动物形态有较大差异,据此建立瘤节虫科,新科Tylotitidaefam.nov.。描述如下:  虫体较长,呈圆管状,长可达100mm,宽2~4mm。身体基本可以分吻部和躯干部两部分。吻部与Cricocosmia特别相似,为典型的三段式构造,从下到上可依次分为 、 、 段, 段与躯干前端连接,直径同于躯干,表面有10列纵向的略为弯曲的小刺(图版I,图1a,1b;插图1)。最前端吻刺最为粗壮,向后的吻刺逐渐变小。 段位于 段之前,向前略微收缩,光滑无刺。 段位于吻部顶端,可进一步分为A、B两部分:A段直径后端大于 段,表面密布斜列排列的小刺,从后向前,小刺变大;B段光滑无饰,直径小于A段。 段可强烈自由弯曲(图版I,图1a,1d)。颈部长约5mm,表面光滑无饰,直径略小于躯干。躯干表面具56~58个环脊,52排粗刺,最前面第4~6个环脊表面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lotites-petiolaris部构造 翻吻动物辐射 早寒武世 澄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