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出土墓志所见唐翰林学士承旨崔汪事迹补考
1
作者 卢燕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30,共9页
崔汪,唐昭宗朝翰林学士、承旨。其入翰林院事迹,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傅璇琮《唐翰林学士传论·晚唐卷》均有考论。然而,由于资料缺失,崔汪入院、出院时间、在院期间职官变迁等,阙疑者甚多。今据新见崔澄《唐故太子宾客崔公... 崔汪,唐昭宗朝翰林学士、承旨。其入翰林院事迹,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傅璇琮《唐翰林学士传论·晚唐卷》均有考论。然而,由于资料缺失,崔汪入院、出院时间、在院期间职官变迁等,阙疑者甚多。今据新见崔澄《唐故太子宾客崔公墓志铭并序》,结合传世典籍考定崔汪约大顺二年以兵部郎中充翰林学士入院,旋加知制诰、承旨,历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尚书右丞、兵部侍郎,于景福二年十月稍后出院。在院时间,前后约三年。又,据出土石刻,亦可以考定崔汪家世、生卒年、入翰林院前及出院后的仕历、其文学影响以及墓志撰者崔澄事迹等。拈出此等,以为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墓志 翰林学士承旨 崔汪 补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的翰林学士 被引量:7
2
作者 袁刚 《文史哲》 1985年第6期76-78,共3页
本文试图从唐代政治中枢演化的角度,对翰林学士这一重要职官作一个历史考察。唐初,三省分立、三省首长共掌宰相职的中枢政治机构设置不久就遭到了破坏,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皇帝经常临时差遣一些亲信文人、学士进入宫禁,“内参谋猷”,草... 本文试图从唐代政治中枢演化的角度,对翰林学士这一重要职官作一个历史考察。唐初,三省分立、三省首长共掌宰相职的中枢政治机构设置不久就遭到了破坏,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皇帝经常临时差遣一些亲信文人、学士进入宫禁,“内参谋猷”,草拟书诏,直接侵夺中书省的职权。翰林学士即是由身份低贱的宫廷御用文人发展为拥有巨大权力的“内相”,而成为唐代后期政治中枢的重要成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学士承旨 唐代后期 历史考察 翰林 皇帝 唐代政治 中枢政治 三省 中书舍人 唐宪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学士院名物制度志略 被引量:3
3
作者 龚延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52-60,共9页
在唐宋以后的中国封建政治舞台上,翰林学士职官,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因朝代更换,历经变革,“其建置纷殊,名号异同,未可仆数.”翰林学士职官名物制度的复杂,给文史工作者带来了不易区别的困难.即以宋代为例,既有学士院之名,又有翰林... 在唐宋以后的中国封建政治舞台上,翰林学士职官,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因朝代更换,历经变革,“其建置纷殊,名号异同,未可仆数.”翰林学士职官名物制度的复杂,给文史工作者带来了不易区别的困难.即以宋代为例,既有学士院之名,又有翰林院、翰林司之称;官署为学士院,官员却称翰林学士;官印更是独存旧格,沿用五代“翰林院学士印”之六字印文.及元人修《宋史·职官志》,居然误以“翰林学士院”为正式官署名,赫然作为标题,列于正史之中.今人受其影响,在一些有关宋人诗词著作译文中,因而出现了将“翰林院”当作“学士院”的误解.疑似之迹,不可不察.为了避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世,笔者于授《中国古代官制史》课程之余,撰成斯篇,谨供讨论.[学士院]一、职源学士院之名,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故事,驾在大内,则于明福门内置院;驾在兴庆宫,则于金明门内置院;今在右银台门之北第一门东向,榜曰‘翰林之门’,其制高大重复,号为‘朝门’,入门直西为学士院,即开元二十六年之所置也.”这是唐人李肇所记,当为可信.宋代沿置,学士院为正式官名.有冒称“翰林院”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士 翰林学士承旨 翰林 翰林待诏 宋代 职官 中书舍人 宋会要辑稿 中国古代官制 唐玄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殿阁学士制度考辨 被引量:1
4
作者 余兴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2-16,共5页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设华盖殿、谨身殿、东阁等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应对;仁、宣以后,殿阁大学士权力加重,渐凌于六部之上,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那么,明代所仿效的宋朝殿阁学士制度到底是怎样情形?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以就...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设华盖殿、谨身殿、东阁等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应对;仁、宣以后,殿阁大学士权力加重,渐凌于六部之上,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那么,明代所仿效的宋朝殿阁学士制度到底是怎样情形?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学界师长、朋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学士承旨 学士 殿阁 职衔 枢密直学士 考辨 明太祖 参知政事 士大夫 宋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学士院若干制度考辨
5
作者 顾宏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6期56-58,50,共4页
学士院是宋代一个重要政府机构。因此宋官制繁杂,致后人所记载的北宋学士院制度有不少错误,本文据有关文献,对其中几个沿误至今的问题,作些考证、辨析,以求证于方家。
关键词 翰林学士承旨 学士 三司使 北宋前期 元丰 考辨 干制 翰林 《宋会要辑稿》 熙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烂柯山圣旨护林碑
6
作者 张宗子 《古今农业》 1999年第4期29-34,共6页
“弭筇凌空碧,寻幽入翠微。林花随意发,山鸟向人飞。古洞凝寒迥,新溪漾缘肥。故人千里约,日暮解忘归。”这是明代水利学家刘天和题写在河南新安县烂柯山王乔洞洞真观内的一首五言律诗。首题“春日偕南溪侍御游王乔洞”,末署“嘉靖春仲既... “弭筇凌空碧,寻幽入翠微。林花随意发,山鸟向人飞。古洞凝寒迥,新溪漾缘肥。故人千里约,日暮解忘归。”这是明代水利学家刘天和题写在河南新安县烂柯山王乔洞洞真观内的一首五言律诗。首题“春日偕南溪侍御游王乔洞”,末署“嘉靖春仲既望,松石山人刘天和”。此诗染墨不多,却通过弭筇、翠微、林花、山鸟、古洞、新溪等山光水色的层层展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幽静的世界。烂柯山王乔洞何以能引起刘天和的“寻幽”兴趣,这要从烂柯山的历史和圣旨护林碑谈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天和 新安县 树木化石 翰林学士承旨 植物景观 《全唐诗》 陈继儒 保护生态环境 五言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津志》佚文的新发现 被引量:4
7
作者 党宝海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13-116,共4页
《析津志》佚文的新发现党宝海元末熊梦祥所撰《析津志》为古代北京第一部专门志书,可惜久佚。北京图书馆善本组从多种文献中辑出佚文十二万余字,编成《析津志辑佚》一书,①为我们充分利用《析津志》提供了巨大便利。在翻检史籍过程... 《析津志》佚文的新发现党宝海元末熊梦祥所撰《析津志》为古代北京第一部专门志书,可惜久佚。北京图书馆善本组从多种文献中辑出佚文十二万余字,编成《析津志辑佚》一书,①为我们充分利用《析津志》提供了巨大便利。在翻检史籍过程中,笔者又发现了一段重要的《析津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寿寺 一统志 析津 翰林学士承旨 佚文 功德主 《佛祖历代通载》 《金史》 图书馆 首都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偓年谱(下) 被引量:7
8
作者 霍松林 邓小军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1期116-124,共9页
丁卯天祐四年梁开平元年(907) 66岁正月十八日,王审知在福州开元寺设20万人斋,落成所铸金铜佛像,偓与李洵等中朝官10人在座。《十国春秋》90闽太祖世家天祐三年引黄滔《丈六金身碑》(《全唐文》825收入此文):“我公粤天祐三年丙寅秋七... 丁卯天祐四年梁开平元年(907) 66岁正月十八日,王审知在福州开元寺设20万人斋,落成所铸金铜佛像,偓与李洵等中朝官10人在座。《十国春秋》90闽太祖世家天祐三年引黄滔《丈六金身碑》(《全唐文》825收入此文):“我公粤天祐三年丙寅秋七月乙丑,铸金铜佛像一丈有六尺之高……其明年正月十有八日乙未,设二十万人斋,号曰无遮以落之。……座客有右省常侍陇西李公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昌黎韩公偓……?卑复耸莻斡胪跎笾疃ㄒ患窃?亦不过为宗教礼仪而已。三月甲辰,朱全忠篡唐,四月改元。王审知称臣奉贡。《通鉴》266梁开平元年:三月甲辰,唐昭宣帝降御札禅位于梁。四月乙丑,改元,国号大梁。以汴州为开封府,命曰东都,以故东都(洛阳)为西都,废西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国春秋 沙县 全唐文 翰林学士承旨 中朝官 东都 洛阳 新唐书 世家 闽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堂闲话》考 被引量:7
9
作者 周勋初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29-33,共5页
“玉堂”释义“玉堂”一词,古籍屡见。按照辞典上的解释,它有宫殿、官署、妃嫔所居之处、神仙所居之处等多种涵义。此外。它还经常用作翰林院的代称,例如宋太宗《赐苏易简》诗曰:“翰林承旨贵,清净玉堂中。”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诗曰... “玉堂”释义“玉堂”一词,古籍屡见。按照辞典上的解释,它有宫殿、官署、妃嫔所居之处、神仙所居之处等多种涵义。此外。它还经常用作翰林院的代称,例如宋太宗《赐苏易简》诗曰:“翰林承旨贵,清净玉堂中。”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诗曰:“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寄生草》曰:“体为这翠帏锦帐一佳人,误了你玉堂金马三学士。”……为什么翰林院会有“玉堂”这一代称,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曾有介绍: 学士院正厅曰“玉堂”,盖道家之名。初,李肇《翰林志》末言“居翰苑者,皆谓凌玉清,溯紫霄,岂止于登瀛洲哉,亦曰登玉堂焉。”自是遂以“玉堂”为学士院之称,而不为榜。太宗时,苏易简为学士,上尝语曰:“‘玉堂’之设,但虚传其说,终未有正名。”乃以红罗,飞白“玉堂之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仁裕 太平广记 翰林学士承旨 开元天宝 学士 翰林 文字 叶梦得 黄庭坚 代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偓年谱(中) 被引量:4
10
作者 霍松林 邓小军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46-55,共10页
光化四年即天复元年辛酉(901) 60岁正月,昭宗反正,诛刘季述,黜太子。《通鉴》262光化三年: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自刘季述废立,常愤惋不平,崔胤密结之。德昭复结右军清远都将董彦弼、周承诲,谋以除夜伏兵安福门外以俟之。又天复元年:春正... 光化四年即天复元年辛酉(901) 60岁正月,昭宗反正,诛刘季述,黜太子。《通鉴》262光化三年: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自刘季述废立,常愤惋不平,崔胤密结之。德昭复结右军清远都将董彦弼、周承诲,谋以除夜伏兵安福门外以俟之。又天复元年:春正月乙酉朔,德昭擒斩王仲先于安福门,驰诣少阳院,上与后毁扉而出。崔胤迎上御长乐门,帅百官称贺。周承诲擒刘季述、王彦范继至,方诘责,已为乱梃所毙。薛齐偓赴井死,出而斩之。灭4人之族,并诛其党20馀人。黜太子为德王。先后赋《无题》诗4首。和者王溥等5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学士承旨 长安 新唐书 安福 德王 王溥 江西 乙酉 学士 旧唐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宋初九僧诗零拾(四)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本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26-126,共1页
读宋初九僧诗零拾(四)周本淳希昼《留题承旨宋侍郎林亭》云:翰苑营嘉致,到来山意深。会茶多野客,啼竹半沙禽。雪溜悬危石,棋灯射远林。言诗素非苦,虚答侍臣心。按此承旨宋侍郎当为宋白。《宋史》卷四三九《文苑·宋白传》:... 读宋初九僧诗零拾(四)周本淳希昼《留题承旨宋侍郎林亭》云:翰苑营嘉致,到来山意深。会茶多野客,啼竹半沙禽。雪溜悬危石,棋灯射远林。言诗素非苦,虚答侍臣心。按此承旨宋侍郎当为宋白。《宋史》卷四三九《文苑·宋白传》:太平兴国五年(980)与程羽同知贡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初九僧 周本淳 翰林学士承旨 知贡举 《文苑英华》 侍郎 九僧诗 《宋史》 宋代前 集贤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回族曲家、诗人不忽木——兼谈康里人是回族族源之一 被引量:1
12
作者 白崇人 《宁夏社会科学》 1984年第2期103-106,共4页
不忽木,《元史》作不忽木、康里不忽木、卜忽木、不灰木,其它书上又作布忽木、不忽麻,生干元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不忽木是元代前期的一位大政治家,深受忽必烈的信任。他少年即师事王恂、许衡,后历任... 不忽木,《元史》作不忽木、康里不忽木、卜忽木、不灰木,其它书上又作布忽木、不忽麻,生干元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不忽木是元代前期的一位大政治家,深受忽必烈的信任。他少年即师事王恂、许衡,后历任利用少监,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提刑按察使,参议中书省事,吏工刑三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平章政事、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事,行中丞事、兼领侍仪司事。武宗封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文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学士承旨 蒙古人 元史 族源 河北道 中书省 成吉思汗 学士 政治家 公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蜀的枢密使
13
作者 贾大泉 周原孙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06-111,共6页
枢密使出现于唐末,到宋代已成为与宰相地位相当的专掌全国军政的最高官员。为了探讨枢密使及其官署——枢密院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必要对前后蜀枢密使制度作一番考察。由于封建史家认为五代是“干戈贼乱之世,礼崩乐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 枢密使出现于唐末,到宋代已成为与宰相地位相当的专掌全国军政的最高官员。为了探讨枢密使及其官署——枢密院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必要对前后蜀枢密使制度作一番考察。由于封建史家认为五代是“干戈贼乱之世,礼崩乐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的时代,“其事无法而不合于理者多矣,皆不足道也”,加上封建史家往往以中原王朝为正统,对周边十国的历史极不重视,对其典章制度的纂述尤为疏阔。因此,我们只能依据支离破碎的史料,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密使 枢密院 前后蜀 翰林学士承旨 前蜀 中原王朝 典章制度 孟知祥 演变过程 三纲五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孟頫佚文及其考辩
14
作者 何兆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赵孟頫 佚文 翰林学士承旨 元代宗教 史料价值 住持僧 《续集》 碑志文 大佛阁 《孝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牧诗文系年小札
15
作者 郭文镐 《人文杂志》 1984年第6期120-122,共3页
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 《寄内见和州崔员外十二韵》(《樊川文集》卷四),缪钺先生《杜牧年谱》未系年。诗云:“西方像教毁,南海绣衣行。”并有原注:“为岭南拆寺副使。”此联指会昌五年(845)武宗毁佛,崔某衔拆寺之命有南海之行。又云:... 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 《寄内见和州崔员外十二韵》(《樊川文集》卷四),缪钺先生《杜牧年谱》未系年。诗云:“西方像教毁,南海绣衣行。”并有原注:“为岭南拆寺副使。”此联指会昌五年(845)武宗毁佛,崔某衔拆寺之命有南海之行。又云:“祇宜裁密诏,何自取专城?”言其才学应承命制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牧 诗文系年 会昌 腊日 宣宗 翰林学士承旨 中元 桐庐 年谱 州刺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筠生卒年考
16
作者 谢宇秋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75-75,共1页
刘筠,字子仪,大名(今河北大名)人。举进士,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给事中、御史中丞、龙图阁学士等职,为著名西昆体诗人。《宋史·本传》未记其生卒年,但云:“筠素爱庐江,遂筑室城中,构阁藏(真宗)前后所赐书,帝(仁宗)飞白书曰:‘真... 刘筠,字子仪,大名(今河北大名)人。举进士,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给事中、御史中丞、龙图阁学士等职,为著名西昆体诗人。《宋史·本传》未记其生卒年,但云:“筠素爱庐江,遂筑室城中,构阁藏(真宗)前后所赐书,帝(仁宗)飞白书曰:‘真宗圣文秘奉之阁’。再知庐州,营冢墓,作棺,自为铭刻之。既病,徙于书阁,卒。”今《辞海》文学分册、《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等书“刘筠条”均未能标明其生卒年。据王偁《东都事略·刘筠传》记载:‘仁宗即位,复召为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已而数以疾辞,进枢密直学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学士承旨 御史中丞 枢密直学士 给事中 中国历代 生卒年 庐江 事略 东都 西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评张养浩作品选》的辨析
17
作者 孔繁信 薛祥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79-84,共6页
在《文学遗产》1989年第6期上,熊笃先生对《张养浩作品选》提出了批评,在肯定本书“开创之功”的同时,指出“注释方面有些失误,编年方面问题尤多。”批评有很多是正确的,但也有不少缺乏依据。在这里我们不能——辨析,仅就编年方面的问题... 在《文学遗产》1989年第6期上,熊笃先生对《张养浩作品选》提出了批评,在肯定本书“开创之功”的同时,指出“注释方面有些失误,编年方面问题尤多。”批评有很多是正确的,但也有不少缺乏依据。在这里我们不能——辨析,仅就编年方面的问题,谈些不同意见。一、关于《西台上王者无私疏》的系年熊先生认为此疏是天历二年五六月上给明宗和世(王束),而不是至大元年上给武宗海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学士承旨 神道碑 尚书省 元史 张养浩 御史台 监察御史 大元 国史 京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