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重力数据的翁通爪哇海台密度结构研究
1
作者 于鸿铭 宫伟 +2 位作者 徐冲 邢军辉 林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3-115,共13页
翁通爪哇海台位于太平洋西侧,是世界上体积最大、地壳最厚的海台,也是少数正在与岛弧汇聚的海台之一。本文利用可用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数据反演了翁通爪哇海台的地壳密度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翁通爪哇海台的地壳密度由南西向北东逐... 翁通爪哇海台位于太平洋西侧,是世界上体积最大、地壳最厚的海台,也是少数正在与岛弧汇聚的海台之一。本文利用可用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数据反演了翁通爪哇海台的地壳密度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翁通爪哇海台的地壳密度由南西向北东逐渐降低,在研究区南西侧的斯图尔特隆起附近有高密度入侵现象。本文认为,海台地壳密度差异是由于92 Ma前的第二期地幔柱事件中,基性较强、密度较大的新一期岩浆对原始海台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影响造成的;高密度入侵可以用20~25 Ma前翁通爪哇海台与所罗门弧的碰撞事件来解释,该碰撞事件使海台地壳深部的部分高密度玄武岩熔体沿斯图尔特隆起内部新产生的或被重新激活的断层、裂缝上升,形成高密度入侵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通爪哇海台 洋底高原 密度反演 地壳密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几内亚-所罗门弧俯冲体系动力过程:板块起始俯冲的制约 被引量:4
2
作者 宫伟 姜效典 +2 位作者 邢军辉 李德勇 徐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5-130,共16页
新几内亚-所罗门弧(PN-SL)位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汇聚边界、新特提斯构造域东端。晚白垩世以来,逐渐演化形成复杂的沟-弧-盆-台、俯冲时序完整的俯冲构造体系。受多期次、多类型板块俯冲起始作用的制约,PN-SL俯冲体系深部... 新几内亚-所罗门弧(PN-SL)位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汇聚边界、新特提斯构造域东端。晚白垩世以来,逐渐演化形成复杂的沟-弧-盆-台、俯冲时序完整的俯冲构造体系。受多期次、多类型板块俯冲起始作用的制约,PN-SL俯冲体系深部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板块俯冲深度由>500km减小至不足100km,板块俯冲角度则由>70°减小至30°。俯冲体系东侧毗邻的翁通爪哇海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台,其显著的“凸起”构造以及低密度结构,重新塑造了PN-SL俯冲体系的构造格局,但不同于低密度结构俯冲诱发海沟位置后移、俯冲极性反转二元经典模式,弧后所罗门海盆发生反向俯冲的同时,中新世以来呈现出NW向、NE向和SW向的多向俯冲过程。这意味着翁通爪哇海台与PN-SL俯冲体系汇聚形变过程并非仅依据板块密度变化来简单解释,需要考虑其复杂的构造环境和诸多的构造要素。特别是作为岩石圈强度的重要影响因子—俯冲体系流体活动,导致岩石圈强度减弱、熔点降低的同时,伴随板块俯冲向地球深部运移,促使板片脱水并与地幔楔发生水化交代作用,进而改变壳幔物质组成及流变学性质,诱发地幔楔部分熔融和岛弧岩浆活动,是理解板块俯冲构造动力的关键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几内亚-所罗门弧 翁通爪哇海台 俯冲构造动力 密度 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807A孔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的记录 被引量:7
3
作者 吴旻哲 乔培军 邵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7-74,共8页
通过对ODP807A孔上部60.77m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晚上新世3.2Ma以来的沉积物元素含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元素含量在中更新世过渡期均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与陆源碎屑密切相关的元素含量下降,生物源元素含量显著上升,而同... 通过对ODP807A孔上部60.77m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晚上新世3.2Ma以来的沉积物元素含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元素含量在中更新世过渡期均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与陆源碎屑密切相关的元素含量下降,生物源元素含量显著上升,而同期物源区岩石类型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陆源元素含量的降低是由陆源碎屑含量降低导致的,反映出中更新世过渡期风搬运能力较弱。生物源元素含量的上升主要受生物生产力提高的影响。稀土元素总和(∑REE)的频谱分析显示了元素地球化学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响应,即主导周期从41ka过渡到100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稀土元素 物源 周期性 翁通-爪哇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