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南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曾淑明 张艳 +4 位作者 韩润生 刘飞 王明志 吴子卓 田映天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8-844,共17页
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县-景洪火山弧带北段,是该带典型的铜多金属矿床之一,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绿泥石化是该矿床最重要的蚀变类型之一。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基础上,通过对该矿床岩(矿)石样品的岩相学研究,利用电子探... 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县-景洪火山弧带北段,是该带典型的铜多金属矿床之一,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绿泥石化是该矿床最重要的蚀变类型之一。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基础上,通过对该矿床岩(矿)石样品的岩相学研究,利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分析绿泥石的化学成分和形态特征,进而揭示绿泥石的形成环境,探讨绿泥石化与多金属矿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该矿床中绿泥石主要有3种类型:包括沿裂隙和孔洞中充填的Chl-Ⅰ类绿泥石、铁镁质矿物蚀变形成且与斑铜矿-辉铜矿矿脉共生的Chl-Ⅱ1-2类绿泥石以及与方铅矿一起充填杏仁体的Chl-Ⅱ3类绿泥石。从Chl-Ⅰ类绿泥石→Chl-Ⅱ1-2类绿泥石→Chl-Ⅱ3类绿泥石,其氧逸度和硫逸度呈现出逐渐降低的演化规律,温度为188~297℃,反映出它们形成于中等硫逸度、低氧逸度、中低温的热液环境。该矿床绿泥石属于密绿泥石和铁斜绿泥石,其主要阳离子与Mg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为多期热液蚀变的产物,物质来源于矿区发育的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其形成机制为溶蚀-结晶和溶蚀-迁移-沉淀。绿泥石化的形成促进了铜、铅锌的活化和迁移,为热液中矿质沉淀提供了所需的氧化还原环境,可以作为矿床的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绿泥石 电子探针 扫描电镜 找矿标志 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 滇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热液蚀变分带及元素迁移规律
2
作者 曾淑明 韩润生 +4 位作者 张艳 刘飞 王明志 吴子卓 田映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84-1207,共24页
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滇西南地区新发现的矿床之一。尽管前人在区域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该矿床却鲜有涉及,因其热液蚀变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不明,制约了该矿床的深部找矿勘查工作。笔者等在矿化—蚀变矿物组合研究的基础... 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滇西南地区新发现的矿床之一。尽管前人在区域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该矿床却鲜有涉及,因其热液蚀变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不明,制约了该矿床的深部找矿勘查工作。笔者等在矿化—蚀变矿物组合研究的基础上,对矿区内典型纵向剖面中各蚀变带的样品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定量分析,采用质量平衡计算方法和热液蚀变指数定量分析手段,研究矿化蚀变带中元素迁移特征。结果表明,热液蚀变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特征,可划分为强方解石化带、绿泥石化带和弱硅化带。其中,强方解石化与铜矿化密切相关,方解石化和绿泥石化与铅锌矿化密切相关;从玄武质安山岩(围岩)至强方解石化带,热液蚀变指数(AI)整体呈递增趋势(74.85%→75.85%→76.29%→78.98%),指示蚀变强度逐渐增强。CaO的迁入率(4.03%→0.66%→15.20%)、Cu的迁入率(154×10^(-6)→124×10^(-6)→642×10^(-6))、TFe2O3+MgO的迁入率(-1.34%→4.48%→2.48%)和Pb的迁入率(-961×10^(-6)→795×10^(-6)→4×10^(-6))整体上均呈正相关,反映出强方解石化和绿泥石化热液蚀变是该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分带 热液蚀变指数 元素迁移规律 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 滇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