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油田中高温高矿化度油藏采油功能菌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峰 姚快 +5 位作者 曲瑞雪 牟莎莎 邓舒元 孙珊珊 佘跃惠 王正良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0,共7页
油藏中存在丰富的内源微生物,通过激活内源微生物,利用其生长繁殖的代谢产物与油藏原油的作用实现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因此,掌握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对于高效采油功能菌的筛选至关重要。利用二代测序... 油藏中存在丰富的内源微生物,通过激活内源微生物,利用其生长繁殖的代谢产物与油藏原油的作用实现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因此,掌握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对于高效采油功能菌的筛选至关重要。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江汉油田普通稠油油藏的4个中高温高矿化度区块采出液中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组成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样品中古菌种类丰富,均高于细菌种类;在属水平上,细菌群落主要以Pseudomonas、Thauera、Halobacillus和Marinobacter为主,古菌群落主要以Halogeometricum、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thermobacter为主;4种样品中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均具有降黏和脱氮的性能,表明江汉油田内源微生物具有降黏和脱氮的巨大潜力,可通过不同培养基富集筛选高效的采油功能菌,为其在提高江汉油田采收率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油田 内源微生物 微生物采油 采油功能菌 群落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兰圃公园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梓宜 吴永彬 +2 位作者 赵俊 叶晓欣 邹洋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第4期74-79,共6页
为在岭南地区营造地域性园林植物景观提供参考依据,文章对广州市兰圃公园植物进行全面普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其区系成分、群落植物组成,以及乡土植物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广州兰圃有园林植物89科201属270种;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性,其... 为在岭南地区营造地域性园林植物景观提供参考依据,文章对广州市兰圃公园植物进行全面普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其区系成分、群落植物组成,以及乡土植物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广州兰圃有园林植物89科201属270种;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性,其中热带性的科、属分别占71.43%、79.26%;群落以高位芽生活型(68.15%)占优势;胸径以小于10 cm径级上的树木数量最多,占乔木总数量的64.61%,并且随着径级的提高,树木株数先增加后减少;从林分密度看,兰圃植物平均株数密度为451株·hm,胸高断面积为24.01 m~2·hm,具有树林的生态功能;乡土植物166种,占总种数的61.48%。由此可见,兰圃植物配置具有生态合理性,符合岭南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能营造出具有热带、亚热带风情的地域性植物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群落结构分析 乡土植物 广州兰圃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及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熊衍具 《绿色科技》 2022年第22期69-73,共5页
为了解广东连平县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采用样线、样方和无人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进行了最新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区内主要植被类型丰富,植被的垂直带谱较为完整,具有华南地区的地带性和典型性。植被... 为了解广东连平县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采用样线、样方和无人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进行了最新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区内主要植被类型丰富,植被的垂直带谱较为完整,具有华南地区的地带性和典型性。植被分为7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17个群系,其中植被型包括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和人工植被;植被亚型为暖性常绿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暖性竹林、亚热带石灰岩灌丛、亚热带山地灌草丛以及经济林。保护区各群落结构特征明显,组成特征及植物结构分层明显,乔、灌、草物种组成丰富,地带性优势种较为明显,泛热带成分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 植被类型 群落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耐低温复合菌剂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装机制及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孙建平 戴相林 +2 位作者 赵子婧 李皓 刘雅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16-228,共13页
探究耐低温复合菌剂HT20作用下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稳定性、组装机制及其功能的影响,有助于理解HT20作用机制、优化应用效果。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CK),设置未施菌剂秸秆还田(J0)和配施HT20秸秆还田(JH)2个处理连续2年水稻秸秆... 探究耐低温复合菌剂HT20作用下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稳定性、组装机制及其功能的影响,有助于理解HT20作用机制、优化应用效果。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CK),设置未施菌剂秸秆还田(J0)和配施HT20秸秆还田(JH)2个处理连续2年水稻秸秆全量粉碎还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βnTI、ncm和FAPROTAX分析。结果表明,与CK和J0处理相比,JH处理的多样性居中,群落稳定性增加9.77%~10.04%。JH处理的独有OTU物种数较CK、J0处理分别增加87.63%、260.30%,移栽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的独有OTU物种数均明显增加,JH_2a处理较JH_1a处理明显增加。处理间、还田年限、关键生育期间差异体现在群落结构及其丰度值。JH处理显著增加了norank_c_KD4_96的相对丰度(P<0.05),降低了丛毛单胞菌科的相对丰度。JH_2a处理较JH_1a处理显著增加了类诺卡氏菌科的相对丰度,降低了芽单胞菌科的相对丰度。pH值、EC、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是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群落结构βnTI分析表明,确定性过程中的异质选择主导了JH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组装结果,随着生育期和年限的变化,确定性过程与随机性过程比例不断增加;nCM分析结果显示,物种扩散秸秆还田1年的高于秸秆还田2年。FAPROTAX分析发现JH富集了硝酸盐还原、锰氧化、甲壳素分解、芳香族化合物降解等潜在功能。随着关键生育期推进,大部分功能丰度降低。还田2年后增加硝酸盐呼吸、氮呼吸的功能丰度。综上,HT20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组装机制,增加了群落的稳定性,提高了与氮代谢途径、分解相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低温复合菌剂HT20 稳定性指数 群落结构βnTI分析 nCM分析 细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淳安县典型马尾松林群落结构与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
5
作者 郑鹏 翟帅 +3 位作者 高媚 方钰葳 焦洁洁 姚良锦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8-15,共8页
群落结构动态分析揭示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树木生长模式、更新过程和年龄结构变化,生物量动态分析对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制定经营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松材线虫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马尾... 群落结构动态分析揭示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树木生长模式、更新过程和年龄结构变化,生物量动态分析对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制定经营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松材线虫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马尾松林面临系列挑战,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通过15 a长期定位监测,解析千岛湖县域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动态与生物量累积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4年,松林样方数量减少68%,针阔混交林样方数量显著增加,群落向针阔混交林演变;松林的胸径和树高呈缓慢增长趋势,15年间(2010—2024年)胸径和树高分别增长24.13%和15.40%;而针阔混交林胸径和树高则出现下降趋势,分别降低14.73%和8.90%。多样性指数上,针阔混交林丰富度增加,松林和阔叶林有所变化;生物量方面,2018—2024年松林增长59.10%,阔叶林增长25.31%,针阔混交林下降18.30%,各林型乔灌草生物量差异大且变化明显。本研究揭示了马尾松林群落动态变化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动态分析 物种竞争与协同关系 群落稳定性 马尾松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的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与结构分析 被引量:46
6
作者 雷金睿 辛欣 +1 位作者 宋希强 何荣晓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2-268,共7页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质量是衡量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以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与社会功能3方面构建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海口市9个主要公园绿地的植物群落进行科学而有...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质量是衡量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以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与社会功能3方面构建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海口市9个主要公园绿地的植物群落进行科学而有效的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质量整体优良,但优质植物景观群落配置相对缺乏。基于评价结果推荐了5个优秀植物群落景观配置模式,并提出以"近自然"复层式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优化海口热带滨海城市植物景观,突出本土特征,强化景观功能,提高景观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滨海 城市公园 植物景观 群落结构分析 层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与传统纯培养方法在溱潼鱼丸微生物群落分析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璟晶 彭庆旺 +2 位作者 陈玉勇 唐劲松 秦金燕 《保鲜与加工》 CAS 2021年第6期114-119,共6页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传统纯培养分离鉴定方法,对4℃下冷藏的溱潼鱼丸中微生物种类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其在低温储藏期内的菌群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溱潼鱼丸储藏初期群落组成分析中发现了21个门类群,39个纲类群,49个目类群,49个科类群...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传统纯培养分离鉴定方法,对4℃下冷藏的溱潼鱼丸中微生物种类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其在低温储藏期内的菌群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溱潼鱼丸储藏初期群落组成分析中发现了21个门类群,39个纲类群,49个目类群,49个科类群,52个属类群;在属水平的群落组成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绝对优势菌属,占15%;在储藏后期假单胞菌属和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均为比例(丰度)较大的菌属;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与传统纯培养方法结果均显示,假单胞菌属为鱼丸腐败的绝对优势菌,但比例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溱潼鱼丸 纯种分离 微生物 群落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口海门岛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周细平 徐帅良 +7 位作者 吴培芳 李艺蝉 沈露 吴兆东 刘爽 刘东艳 王玉珏 王跃启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9,共9页
为研究福建省九龙江口海门岛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对海门岛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4个季度的调查研究,并利用PRIMER软件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单变量分析、群落聚类分析(Cluster)、多维尺度排序(MDS)分... 为研究福建省九龙江口海门岛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对海门岛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4个季度的调查研究,并利用PRIMER软件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单变量分析、群落聚类分析(Cluster)、多维尺度排序(MDS)分析和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结果表明:九龙江口海门岛红树林区获得大型底栖动物共计112种,年平均生物量为77. 58 g/m2,年平均栖息密度为991. 0 ind/m2.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2. 42、5. 02和0. 70,其中春季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低,与春季生物的繁殖有关.ABC曲线表明该区域有三分之一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等到严重程度的扰动,主要集中在春季站位,这与该季节渔民滩涂养殖作业活动有关. 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结果表明,在50%的相似性水平群落可分为6组,且不同组间显示季节差异显著.结合历史资料发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随环境质量的变化已出现了一定的群落演替,物种呈小型化趋势.环境因子与群落分布特征相关性较大,其中最能解释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的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有机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红树林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al and structure diversity with coverage of Solidago Canadensis L 被引量:13
9
作者 廖敏 谢晓梅 +2 位作者 彭英 柴娟娟 陈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749-756,共8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idago canadensis L. invasion an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cluding functional and structure diversities was studied across the invasive gradients varying from 0 to 40%, 80%, and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idago canadensis L. invasion an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cluding functional and structure diversities was studied across the invasive gradients varying from 0 to 40%, 80%, and 100% coverage of Solidago canadensis L. using sole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profiles analyses,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PLFA) profiles analyses. The result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al and structure diversity in invaded soils strongly changed by Solidago canadensis L. invasion. Solidago canadensis L. invasion tended to result in higher substrate richness,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As compared to the native and ecotones, average utilization of specific substrate guilds of soil microbe was the highest in Solidago canadensis L. monoculture. Soil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Solidago canadensis L. monoculture was distinctly separated from the native area and the ecotones. Aerobic bacteria,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popul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ut anaerobic bacteria decreased in the soil with Solidago canadensis L. monoculture. The ratio of cyl9:0 to 18:1 co7 gradually declined but mono/sat and fung/bact PLFAs increased when Solidago canadensis L. became more dominant.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clearly separated the native soil from the invaded soils by PCA analysis, especially 18: lco7c, 16: lco7t, 16: lco5c and 18:2co6, 9 were present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for exotic soil. In conclusion, Solidago canadensis L. invasion could create better soil conditions by improving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which in turn was more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Solidago canadensis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e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structure diversity functional diversity Solidago canadensis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