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牧对阿尔泰山哈巴河地区草地植物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及其生物量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曾国燕 叶茂 +2 位作者 李苗苗 陈维龙 张西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1,共10页
[目的]研究阿尔泰山哈巴河地区草地植物的群落特征以及植物多样性、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稳定性关系变化,为哈巴河地区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20-2022年在阿尔泰山哈巴河的夏季牧场选取18个有代表性的固定样地做调查,调... [目的]研究阿尔泰山哈巴河地区草地植物的群落特征以及植物多样性、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稳定性关系变化,为哈巴河地区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20-2022年在阿尔泰山哈巴河的夏季牧场选取18个有代表性的固定样地做调查,调查样地中物种数量、盖度和高度等,测定样地中的地上生物量、β多样性(Sφrensenβ多样性指数和Jaccardβ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和M.Godron群落稳定性,分析放牧前后群落稳定性与植物多样性及其生物量的关系。[结果](1)阿尔泰山哈巴河地区草地群落分布物种30种,隶属14科,以菊科、蔷薇科和禾本科居多;(2)放牧后哈巴河地区草地的多样性指数、盖度、植株高度和地上生物量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3)放牧前哈巴河地区草地群落稳定性与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放牧后哈巴河地区草地群落稳定性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4)放牧前哈巴河地区草地群落稳定性与地上生物量关系呈显著正相关(p<0.05),放牧后哈巴河地区草地群落稳定性与地上生物量关系不相关。[结论]放牧后草地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生物量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放牧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落的稳定性,但群落总体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巴河地区 群落稳定性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时间尺度草地物种多样性-群落稳定性关系及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祁旭阳 王欣雨 +8 位作者 尹子鸣 马晓瑞 杨梦茹 王子临 王亦波 田慧慧 拓行行 张添佑 李伟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9-1248,共10页
从长时间尺度揭示草地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变化模式、关系及其潜在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本研究基于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4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利用Patrick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作为物种多样性的衡... 从长时间尺度揭示草地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变化模式、关系及其潜在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本研究基于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4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利用Patrick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作为物种多样性的衡量指标,应用数学分解方法将群落稳定性分解为种群稳定性、异步性、补偿效应和统计平均效应,通过一般线性模型、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探究了物种多样性-群落稳定性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982—2021年,草地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均表现为“单峰状”变化模式;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以正相关关系为主;不同机制与群落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且对群落稳定性变异解释度排序为种群稳定性(94%)>异步性(86%)>统计平均效应(64%)>补偿效应(46%)。综上所述,四种机制均贡献了群落稳定性的维持,但统计平均效应比补偿效应更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尺度 物种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异步性 种群稳定性 统计平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网拆除前后长江下游升金湖鱼类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3
作者 施晨曦 梁阳阳 +1 位作者 谢畅 蒋忠冠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3-554,I0009,共13页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洪泛湖泊经历了从集约化的围网养殖渔业向禁渔和多样性保护转型。长江中下游洪泛湖泊不仅支撑了较高的鱼类多样性,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统筹和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厘清...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洪泛湖泊经历了从集约化的围网养殖渔业向禁渔和多样性保护转型。长江中下游洪泛湖泊不仅支撑了较高的鱼类多样性,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统筹和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厘清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关系。本研究以长江下游升金湖为例,分别在围网拆除前(2017年)和围网拆除后(2019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对鱼类群落进行系统的调查采集。本研究采用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3种功能多样性指数(FRic功能丰富度指数、FDis功能分散指数和FEve功能均匀度指数)和6种功能性状(最大体长、生长速率、寿命、初次性成熟时间、初次性成熟体长、营养级),从物种和功能两个维度探讨围网拆除前后鱼类群落稳定性水平和稳定性驱动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1)升金湖围网拆除前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等物种作为主要优势种,围网拆除后优势种变为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等物种。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围网拆除后鱼类群落多样性水平显著高于围网拆除前,群落稳定性显著低于围网拆除前。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围网拆除前鱼类群落稳定性与初次性成熟时间呈正相关,与生长速率呈负相关,这可能与围网拆除前占据优势地位的周期策略鱼类的功能性状有关;围网拆除后鱼类群落稳定性与生长速率呈正相关,与寿命和初次性成熟时间呈负相关,这可能与围网拆除后作为优势种的机会策略鱼类的功能性状有关。此外,围网拆除前和围网拆除后鱼类群落稳定性均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均匀度较高的群落可能通过物种间的保险效应去支撑群落整体的稳定。本研究分析和比较了围网拆除前和围网拆除后鱼类群落稳定和多样性的差异以及作用关系,可为升金湖和其他洪泛湖泊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网养殖 鱼类 群落稳定性 功能性状 长江下游 升金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白云岩圆果化香群落优势树种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研究
4
作者 王爽 陆恩荣 +3 位作者 吴高殷 李秋英 刘映良 高尔刚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3-1022,共10页
探究贵州省施秉县白云岩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对于喀斯特森林保护和石漠化治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种间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点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 探究贵州省施秉县白云岩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对于喀斯特森林保护和石漠化治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种间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点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M.Godron稳定性等方法,对群落内重要值排名居于前列的15个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种间协变关系和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白云岩圆果化香群落有31科44属共55种木本植物,其中圆果化香的重要值为31.81%,占绝对优势地位;(2)圆果化香群落总体联结性呈现显著正联结,群落组成和结构稳定;(3)该群落木本植物种间关系以无联结为主,各物种具有一定独立性,群落整体趋向稳定发展;(4)群落种间相关性以负相关为主,存在一定的种间竞争,多数物种趋于独立分布;(5)M.Godron稳定性分析交点坐标为(10.8976,89.1024),与稳定点(20,80)较近,表明该群落趋于稳定。综合来看,在白云岩这种特殊土壤条件下,对钙质环境适应性强的圆果化香成为优势种,并与其他具有相似生态需求的植物共同适应和利用这一特殊生境,圆果化香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生长能力有助于该地区植被的快速恢复,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生境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圆果化香 种间联结 群落稳定性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椴群落种间联结与群落稳定性分析
5
作者 赵悦悦 李子涵 +1 位作者 吴爽 邢韶华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5,共11页
为揭示蒙椴种群在群落中的动态变化及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演替机制,在蒙椴集中分布的北京市四座楼自然保护区设置1块100 m×100 m的固定样地,通过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方差比率(R_(V)),用χ^(2)检验、联结系数(C_(a))检验、Pearson... 为揭示蒙椴种群在群落中的动态变化及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演替机制,在蒙椴集中分布的北京市四座楼自然保护区设置1块100 m×100 m的固定样地,通过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方差比率(R_(V)),用χ^(2)检验、联结系数(C_(a))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及M.Godron稳定性等方法,对蒙椴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种间联结和相关性以及群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蒙椴群落中,乔木层与草本层单一物种优势明显,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较高,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分布较草本层更均匀;27个优势物种间总体联结呈现显著正联结(P<0.05);正联结与正相关的显著率均高于负联结与负相关的显著率,但种间关联较松散且相关性仍较弱;群落整体稳定性较差(欧式距离为20.06),群落不同层次的稳定性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北京市四座楼自然保护区的蒙椴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但具有向与该地区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阶段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四座楼自然保护区 蒙椴 落叶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种间关联 联结系数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煤矿沉陷区植被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评价
6
作者 白清才 王智欣 +3 位作者 于欢 王丹 魏天兴 范德卉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9-196,共8页
探究陕北煤矿沉陷区植被重建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为煤矿沉陷区植被重建优化提供科学指导。以陕北煤矿沉陷区典型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群落调查法收集数据,应用物种多样性及稳定性拟合分析,阐明煤矿沉陷区植被恢复初期的群落... 探究陕北煤矿沉陷区植被重建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为煤矿沉陷区植被重建优化提供科学指导。以陕北煤矿沉陷区典型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群落调查法收集数据,应用物种多样性及稳定性拟合分析,阐明煤矿沉陷区植被恢复初期的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矿区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共30种,隶属9科17属,9种生活型,处于植被恢复初期,林下植物种类单一,不同植物群落以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为主,生活型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杜松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较高,其物种种类多样性最高;草地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其物种均匀度最高。蒲公英、茵陈蒿和草木樨状黄耆是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排序前3的物种;煤矿植被重建初期,各植物群落偏离群落稳定点,均处于不稳定阶段,杜松、云杉和油松群落的稳定性优于草地群落。陕北煤矿沉陷区尚处于植被重建初期,物种组成简单,物种多样性低且群落不稳定,在后续植被经营管理过程中可引入阔叶树种等适应性较强的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重建 植物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生态位宽度 煤矿沉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与群落稳定性
7
作者 朱淑香 刘香玉 颜丽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8期27-29,共3页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该文从物种互作网络构建、关键种的作用机制、群落稳定性维持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了物种相互作用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该文从物种互作网络构建、关键种的作用机制、群落稳定性维持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了物种相互作用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物种互作网络呈现显著的模块化特征和尺度依赖性,关键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控群落动态。功能多样性和生态位互补是维持群落稳定性的重要机制,而环境变化能够通过改变物种间相互作用强度影响群落稳定性。研究结果对指导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物种相互作用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大峡谷常绿阔叶林主要植物种间关系、生态位及其群落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肖以华 付志高 +4 位作者 许涵 邹建平 贲春丽 史欣 曹国松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5-704,共10页
探究特殊生境中常绿阔叶林主要植物的种间关系、生态位状态及群落稳定性,可为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广东大峡谷森林生物多样性固定监测样地野外调查数据和2×2列联表,测定了主要植物的... 探究特殊生境中常绿阔叶林主要植物的种间关系、生态位状态及群落稳定性,可为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广东大峡谷森林生物多样性固定监测样地野外调查数据和2×2列联表,测定了主要植物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并应用方差比率法和χ^(2)检验分析主要植物间的种间联结、OI指数、DI指数,并依据Godron法评价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群落共记录104种植物,隶属于39科74属,其中木荷(Schima superba)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最大,华润楠(Machiluschinensis)、鸭脚木(Scheffleraoctophylla)、罗浮柿(Diospyrosmorrisiana)和黄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次之,5种树在群落资源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并且与群落中其他植物产生了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占总数的67.16%)。群落主要26优势种325种对中,负联结大于正联结。χ^(2)检验结果表明种间相对独立性强,联结较为松散;但5种主要优势种间呈现紧密的关联性,相伴出现率大。Godron法分析表明,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群落物种间呈现显著负关联。因此,广东乳源大峡谷常绿阔叶林群落种间联结不强,群落不稳定,亟待加强保育和经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大峡谷 常绿阔叶林 种间关系 生态位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植被恢复群落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陆兆华 张琳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344,共11页
为了揭示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植被恢复群落稳定性的动态特征和变化模式,以内蒙古北电胜利露天煤矿4个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选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 为了揭示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植被恢复群落稳定性的动态特征和变化模式,以内蒙古北电胜利露天煤矿4个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选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地上和地下生物量8个指标,构建了基于群落结构稳定性与群落功能稳定性的排土场边坡植被恢复群落稳定性评价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处于人工植被恢复中的内排土场和恢复年限分别为4 a、5 a、8 a的沿帮排土场、南排土场和北排土场的南、北方向边坡植被恢复群落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估,并对群落稳定性因子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环境因子间关系进行分析,探究影响排土场边坡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边坡植被群落稳定性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与草原站背景值相比,其综合评价指数处于较不稳定或不稳定状态。(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排土场边坡群落稳定性由结构稳定性主导转向功能稳定性主导。恢复初期受人工影响,物种多样性提高,结构稳定性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稳定性波动下降,功能稳定性上升,其中地下生物量增长迅速,生物量向地下转移,进而形成矿区特有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与功能稳定转变特征。(3)从坡向来看,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边坡群落稳定性逐渐由南坡优于北坡转变为北坡优于南坡。(4)南坡的结构稳定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高,而北坡的功能稳定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较高,表明不同坡向的群落采用了不同的响应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丰富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对排土场边坡群落功能性稳定性会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排土场边坡 群落稳定性 结构稳定性 功能稳定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黄金花茶伴生群落优势乔灌木的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阮枰臻 王斌 +7 位作者 钟艺倩 罗婷 刘晟源 陆茂新 陶旺兰 陆芳 李冬兴 李先琨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0-180,共11页
为阐明原生境条件下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 Hung T.Chang)伴生群落的物种联结关系及其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基于弄岗保护区的10个600 m2样方间隔10年(2011-2021年)的每木调查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 为阐明原生境条件下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 Hung T.Chang)伴生群落的物种联结关系及其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基于弄岗保护区的10个600 m2样方间隔10年(2011-2021年)的每木调查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等方法,分析淡黄金花茶与群落不同层次优势物种的种间联结性及群落稳定性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乔木层优势物种间的总体联结性呈不显著负联结,灌木层优势物种间呈显著正联结,随着时间的变化,乔木层的总体联结性趋于正联结,灌木层的正联结程度有所增加;(2)χ^(2)检验与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均表明群落大多数种对间呈不显著联结关系,种间联结较为松散,相关性较弱。其中,淡黄金花茶与乔木层的苹果榕(Ficus oligodon Miq.)、灌木层的广西澄广花(Orophea polycarpa A.Candolle)等优势种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但与乔木层的对叶榕(Ficus hispida L.f.)、灌木层的日本五月茶(Antidesma japonicum Siebold&Zucc.)等优势种呈显著负相关;(3)淡黄金花茶伴生群落稳定性较高,并且群落特征及稳定性对淡黄金花茶种群的保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结果说明,淡黄金花茶伴生群落的部分优势乔灌木对淡黄金花茶的分布有重要影响,10年间伴生群落整体较稳定,淡黄金花茶数量有所增长,应继续加强原生境的保护和群落长期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黄金花茶 伴生群落 种间联结 乔灌木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崩岗生态修复不同人工林林下入侵植物和本土植物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杜雨霜 吴刘萍 +1 位作者 陈杰 区余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8-1600,共13页
探寻基于自然的崩岗生态修复群落构建方案,以广东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崩岗区早期恢复阶段的4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林分为对象,进行样方调查... 探寻基于自然的崩岗生态修复群落构建方案,以广东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崩岗区早期恢复阶段的4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林分为对象,进行样方调查,以林下入侵植物和本土植物作为切入点,以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生态响应指数和种间联结指数探究不同林分的群落稳定性,优化林下植物配置。结果表明:(1)4种林分中共有林下植物104种,隶51科92属,其中菊科(Asteraceae)种类最多,有33种;其次是禾本科(Poaceae),有24种。林下本土植物数目为湿地松>尾叶桉>樟树>大叶相思,林下入侵植物数目为湿地松=樟树>大叶相思>尾叶桉。与其他三种林分相比,尾叶桉林的林下入侵物种数目、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均最少,同时入侵植物与本土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度也最小。(2)林下植物群落未来发展趋势最佳的是湿地松林,其次是尾叶桉林、樟树林,最差为大叶相思林,且除大叶相思林外,其它3种林分正向发展的平均速率大于负发展。(3)4种林分的林下植物的种间联结较小(OI≤0.5),且多为负联结,群落均处于不稳定阶段。尾叶桉林的林下本土植物和入侵植物联结程度最低,说明其林下植物间竞争程度最小。(4)群落配置模式可优化为:尾叶桉-芒萁-筒轴茅-芒;湿地松-芒-白茅-乌毛蕨;大叶相思-芒-乌毛蕨-桃金娘;樟树-桃金娘-筒轴茅-白茅。因此,种植速生树种以在崩岗早期恢复阶段迅速成林时,可优先考虑林下本土植物丰富且入侵植物较少的林分(如尾叶桉林),林下则选取正联结的本土植物进行林下植物群落配置,以有效抵抗林下入侵植物,形成稳定的进展型林下植物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林下植物 群落稳定性 植物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还原土壤处理驱动的微生物群落稳定性与功能的关联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军 张晶清 +4 位作者 林于蓝 王宝英 黄新琦 张金波 蔡祖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9,共13页
为研究强还原土壤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变化与其功能的联系,以云南省石屏县连续种植多年的洋桔梗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对照(CK);分别添加高碳氮... 为研究强还原土壤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变化与其功能的联系,以云南省石屏县连续种植多年的洋桔梗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对照(CK);分别添加高碳氮比有机物料(C/N 122,15 t·hm^(-2),SB),低碳氮比有机物料(C/N 19,15 t·hm^(-2),BD),高、低碳氮比有机物料等质量混合(15t·hm^(-2),SB+BD)的RSD处理。采用Biolog微平板法、定量PCR及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手段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及碳、氮代谢功能。结果表明,与CK相比,RSD处理能够大幅降低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度的稳定性,且SB+BD处理的影响较SB和BD处理强烈,但对真菌群落组成和丰度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同时,RSD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细菌和真菌群落相互作用关系的稳定性,且SB和BD处理对其提升效果优于SB+BD处理。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关系稳定性与其组分和丰度的稳定性关系密切。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与其活性、碳代谢功能以及反硝化能力高度相关。综上,强还原土壤处理能够通过降低微生物群落组成和丰度的稳定性来提高类群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稳定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恢复和群落生态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栽培 群落稳定性 功能多样性 微生物活性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坡向刺槐林下植物种间关联及群落稳定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犇 赵廷宁 +5 位作者 张海强 杨建英 贾亚倢 赵炯昌 胡亚伟 李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7,共9页
为了解人工林群落内物种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以晋西黄土区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戈登·摩尔稳定性等方法,对林下植物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结... 为了解人工林群落内物种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以晋西黄土区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戈登·摩尔稳定性等方法,对林下植物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样地内共有植物30科56属62种。其中,灌木层植物10科18属19种,杠柳(Periploca sepium)为优势种;草本层植物22科38属43种,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为优势种。阳坡有14种灌木,阴坡有7种;阴坡有28种草本植物,阳坡有24种。(2)不同坡向刺槐人工林内植物种的关联性不同,阳坡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白首乌(Cynanchum bungei)的关联性极显著(P<0.01);半阳坡茜草(Rubia cordifolia)、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和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的关联性极显著(P<0.01);阴坡蛇莓(Duchesnea indic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关联性显著(P<0.05);半阴坡酸枣(Ziziphus jujuba)、卫矛(Euonymus alatus)、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和披针薹草(Carex lancifolia)的关联性极显著(P<0.01)。(3)阳坡和阴坡的林下植物群落整体稳定性强,半阳坡和半阴坡的林下灌木群落稳定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林 种间关联 群落稳定性 坡向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扰动下长期不同施肥潮土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周 陈瑞蕊 +3 位作者 王晓婷 俞冰倩 林先贵 冯有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22,共12页
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是土壤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评价指标,揭示长期不同施肥的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有助于指导田间施肥管理,保障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依托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对三种... 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是土壤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评价指标,揭示长期不同施肥的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有助于指导田间施肥管理,保障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依托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对三种不同施肥处理的潮土进行干旱扰动和复水回复的培养试验,从多种微生物群落响应指标(脱氢酶活性、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关键物种丰度、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分子生态网络拓扑属性)分别量化和比较了不同施肥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稳定性(抵抗力和回复力)。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CK)和平衡施用化肥处理(NPK)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OM)能够显著增加微生物群落稳定性,表现在OM的微生物群落响应指标在干旱-复水过程中的变化最小,抵抗力与回复力均优于CK和NPK。复水后不同施肥处理的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关键物种丰度和网络拓扑参数能够回复到初始水平,而群落结构和脱氢酶活性不能完全回复,说明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的回复快于群落结构和功能。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微生物群落稳定性,是保障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优良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稳定性 干旱扰动 不同施肥处理 潮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冷杉红松林优势树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栾宜通 李念森 +3 位作者 乔璐靖 琚存勇 蔡体久 孙佩丽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3-762,共10页
以细鳞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红松(Picea koraiensis-Abies nephrolepis-Pinus koraiensis)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对象,采用α多样性指数、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分析云冷杉红松林... 以细鳞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红松(Picea koraiensis-Abies nephrolepis-Pinus koraiensis)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对象,采用α多样性指数、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分析云冷杉红松林树种多样性、优势树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1)样地共有乔木树种14科14属20种,林木分布均匀,α多样性指数较高;(2)样地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但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0.7)或较小(<0.4)的情况较少,生态位分化程度一般;(3)样地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正关联,主要树种种间以正相关和不显著相关为主,种间独立性较强;(4)样地M.Godron稳定性计算结果落于点(32.79,67.21),远离稳定点(20,80),群落稳定性较差;(5)红松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最大,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值高于样地均值,以大径级个体为主,树种相对频度较低。因此,在云冷杉红松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促进红松种群数量恢复,调节种间关系,提高种间联结强度,在群落稳定性下降时加强珍稀植物种群监测及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红松林 群落组成 生态位 种间关系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地区马尾松群落主要物种种间联结、生态位及群落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16
16
作者 雷德芳 王志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53-4367,共15页
研究群落内主要物种的种间联结、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及群落稳定性,能够了解群落结构及优势物种的资源利用习性,对森林经营管理和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黔中喀斯特山地贵阳市乌当区2021年7月的马尾松群落调查数据,采用方差比... 研究群落内主要物种的种间联结、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及群落稳定性,能够了解群落结构及优势物种的资源利用习性,对森林经营管理和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黔中喀斯特山地贵阳市乌当区2021年7月的马尾松群落调查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和M.Godron稳定性等方法,对该群落主要物种的种间联结、生态位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主要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均呈不显著正关联,66.67%—80.95%的种对均无显著关联,种间关联较松散且相关性较弱,各物种间呈独立分布格局;马尾松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最大(为20.78),与伴生物种间均存在生态位重叠;群落整体及各垂直层次的稳定性均远离20/80,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喀斯特山地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中,应优先选择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相近的物种,合理调整植被组成以维持种间平衡,提高群落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群落 种间联结 生态位 群落稳定性 喀斯特山地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区马尾松林改造后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秀斌 徐玉华 +3 位作者 刘敏 罗超 潘雯 李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5,共11页
[目的]马尾松针叶林阔叶化改造有利于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林下植被的更新和演替也有着重要影响。分析林分改造后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特征,可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淳安县千岛湖林区马尾松不同改造林分(... [目的]马尾松针叶林阔叶化改造有利于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林下植被的更新和演替也有着重要影响。分析林分改造后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特征,可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淳安县千岛湖林区马尾松不同改造林分(Ⅰ疏伐促新、Ⅱ疏伐补阔、Ⅲ皆伐促新、Ⅳ皆伐补阔)为对象,周边无改造措施林分(Ⅴ)为对照,进行植被调查、土壤采样与测定,分析了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与林地特征因子的关系,并探究了林下群落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样地间的林下灌木层优势种的差异低于草本层,Ⅴ的林下物种多样性显著低于改造后林地(p <0.05),Ⅳ的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其它林地(p <0.05)。林地特征因子能解释林下植物种变化的40%,且对草本层的影响程度高于灌木层,其中郁闭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马尾松林分改造初期,林下植物群落稳定性Ⅴ>Ⅰ>Ⅱ>Ⅲ>Ⅳ,林下灌木层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程度较低,而草本层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p <0.05)。[结论]千岛湖区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初期,主要通过降低郁闭度显著提高了林下草本层多样性,但皆伐措施的林下植物群落稳定性较低。因此,综合考虑植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维持,对马尾松林采取适当间伐等抚育措施能促进其林下植被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化改造 林下植被 物种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马尾松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桫椤群丛的种间关系与群落稳定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熳 袁冬梅 +4 位作者 严令斌 喻理飞 安明态 何琴琴 穆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9-356,共8页
种间关系是植物群落重要的数量与结构特征之一,直接影响群落的稳定性,探究种间关系与群落稳定性对于植物种群的保护和稳定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桫椤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桫椤(Alsophila spi... 种间关系是植物群落重要的数量与结构特征之一,直接影响群落的稳定性,探究种间关系与群落稳定性对于植物种群的保护和稳定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桫椤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群落进行调查,分析植物总体关联性、种间相关性并计算群落的稳定性系数。结果表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毛竹与桫椤的种间关系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桫椤在发育前期受到物种间的影响较大,而在发育的后期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与物种间的关系表现为弱相关或不相关,受到物种间的影响较小;贡献定律法分析表明毛竹-桫椤群落的稳定性系数为21/79,说明金沙沟区域的毛竹-桫椤群落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桫椤群丛 种间关系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洮河上游紫果云杉群落主要乔木生态位、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波 赵阳 +6 位作者 曹家豪 齐瑞 高本强 尉文 刘婷 王飞 冯宜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0-77,共8页
【目的】研究群落中主要物种的生态位、种间联结以及群落稳定性,能够了解群落内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习性,掌握群落结构和群落稳定性,对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及退化森林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以洮河上游紫果云杉天然林群... 【目的】研究群落中主要物种的生态位、种间联结以及群落稳定性,能够了解群落内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习性,掌握群落结构和群落稳定性,对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及退化森林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以洮河上游紫果云杉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应运Levins和Shannon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点相关系数(PCC)和Godron稳定性等研究方法,分析紫果云杉群落内主要乔木物种的生态位、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结果】紫果云杉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最大,并与其他主要种间均存在生态位重叠,但重叠指数(O_(ik))均小于0.5;群落内乔木主要物种间总体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χ^(2)、AC、PC、PCC检验结果表明群落内种对间的关联显著程度不高,种间关联较为松散;群落内乔木层的稳定性比值为(40,60),较理论稳定性比值(20,80)较远,表明当前紫果云杉群落处于稳定性不高的状态。【结论】当前洮河上游紫果云杉群落不稳定,群落内各物种间呈现独立分布格局,建群种紫果云杉与其他伴生种之间关联度不高,竞争较弱,因此,在紫果云杉群落保护和恢复中,应选择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相近的物种开展人工补栽措施,维持种间平衡,提高群落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洮河上游 紫果云杉 生态位 种间联结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大果青杄群落生态位特征及群落稳定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继强 芦娟 +3 位作者 王三英 林琳 王杰 杨昌文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3-869,共7页
了解白龙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大果青杄群落主要种群间的生态关系及群落稳定性,以期为濒危物种大果青杄天然种群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和M. Codron稳定性等指标,分析白... 了解白龙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大果青杄群落主要种群间的生态关系及群落稳定性,以期为濒危物种大果青杄天然种群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和M. Codron稳定性等指标,分析白龙江流域大果青杄(Picea neoveitchii)群落19个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1)大果青杄和毛黄栌(Cotinus coggygria var. pubescens)是群落的绝对优势种,分别占据了不同片层的最大生态位宽度,在资源有限的野外环境,它们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适应不同环境变化。(2)群落内部普遍存在较高程度的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分化程度不高,各种群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表现出高度一致性,种间潜在竞争激烈。(3)群落整体和各垂直层次的稳定性均远离20/80,均处于不稳定状态。研究认为,大果青杄在整个群落中明显占有优势地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群落内部生态位分化程度不明显,种群间潜在竞争激烈,群落结构极不稳定。资源总量不足和种间激烈竞争可能是其致濒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青杄 珍稀濒危植物 生态位特征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