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礁的群落相 被引量:6
1
作者 吴亚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18-222,共5页
本文提出了生物瞧群落相的概念。群落相是指保存在生物礁中一组能够反映适应它们生长和繁衍环境条件的古生物群团的特征和面貌。群落相是研究生物礁的发展演化规律、空间分布规律及与油气储集分布规律的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生物礁 群落相 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秦岭海槽晚石炭世三里峡生物礁群落相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庆来 巩恩普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98-605,共8页
通过对发育于陕西秦岭海槽晚石炭世三里峡生物礁的生长过程、古生态特征及其造礁作用的研究,鉴定出6个门类的23个属,主要为有孔虫、藻类、腕足类及介形类等。它们组成2个造礁群落,并形成独立的群落结构。该生物礁的造礁功能比较... 通过对发育于陕西秦岭海槽晚石炭世三里峡生物礁的生长过程、古生态特征及其造礁作用的研究,鉴定出6个门类的23个属,主要为有孔虫、藻类、腕足类及介形类等。它们组成2个造礁群落,并形成独立的群落结构。该生物礁的造礁功能比较复杂,在礁的不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造礁作用方式,具有以一种造礁作用为主兼有多种造礁作用共同作用的特点。其生长可分为生物定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石炭世 生物礁 群落相 秦岭海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北亚热带植物群落季相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效逑 亓孝然 +1 位作者 阿杉 徐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3559-3568,共10页
研究我国东部亚热带植物群落物候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对于揭示东部季风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整体特征和空间分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物候累积频率拟合法对盐城、武汉、合肥、屯溪1982—1996年的植物群落季相阶段进行划分,并... 研究我国东部亚热带植物群落物候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对于揭示东部季风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整体特征和空间分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物候累积频率拟合法对盐城、武汉、合肥、屯溪1982—1996年的植物群落季相阶段进行划分,并分析了季相阶段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1)各站多年平均变绿期、旺盛光合期和休眠期初日均有随海拔升高而推迟的倾向,而多年平均季相阶段长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不明显。休眠期初日随海拔升高而推迟的事实表明,树木秋季叶变色和落叶除受到气温的影响外,还可能与光照和霜等其它环境因素有关,从而使得海拔升高对秋季物候期提早的影响有所削弱,其生态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2)各站变绿期初日以提前为主,长度以延长为主;旺盛光合期和凋落期初日均以提前为主,长度延长与缩短参半;休眠期初日提前与推迟参半,长度以缩短为主。(3)各站变绿期和旺盛光合期初日与前期平均气温多呈显著负相关,而凋落期和休眠期初日与前期平均气温相关不显著。利用最佳时段气温-物候回归模型重建的1982—2006年季相阶段初日的时间序列显示,盐城、武汉和屯溪的变绿期初日呈显著提前的趋势,盐城、合肥和武汉旺盛光合期初日也呈显著提前的趋势。在2002—2006年期间,各站变绿期和旺盛光合期初日均表现出明显推迟的倾向,与各地该时段前期平均气温呈下降的倾向一致。(4)从北亚热带各站到温带北部的哈尔滨,平均每向北1个纬度,多年平均变绿期和旺盛光合期初日分别显著推迟2.7—4.0 d和1.8—2.8 d,而长度则多呈不显著缩短的趋势;凋落期初日提前不显著,但长度显著缩短1.8—2.6 d;休眠期初日显著提前2.9—3.3 d,且长度显著延长5.8—7.0 d。总体上看,上述观测事实符合植物物候空间变化的一般规律,即在生长季节前半段,低纬地区的植物物候早于高纬地区;在生长季节后半段,高纬地区的植物物候早于低纬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时空变化 气温-物候回归模型 时间序列外推 纬向变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季相及其景观节奏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相甫 范红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9945-9947,共3页
研究了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乔、灌植被的季相变化。结果表明,一年四季中,春花、夏绿、秋色、冬季枯黄,每个季节阶段都具有典型的植物物候形态组合与色彩组合,独特的季相特征为植物景观的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群落 物候 景观季节 节奏性 鸡公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前“南稻北粟”交错地带及其成因浅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桂娥 向安强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22,共8页
关键词 地带 交错 生态复合体 成因 新石器时代 农业生产 考古资料 自然群落 景观特征 生长习性 种植 作物 群落相 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heap biooxidation of arsenic-bearing gold ore 被引量:7
6
作者 LI Jia-feng ZHONG Shui-ping +3 位作者 TONG Lin-lin ZHANG Deng-chao BAO Dong-bin YANG Hong-y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424-1431,共8页
To design heap biooxidation process,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internal rules.The heap biooxidation of gold ore from Anhui province was researched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microorganisms i... To design heap biooxidation process,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internal rules.The heap biooxidation of gold ore from Anhui province was researched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microorganisms in the heap were A.ferrooxidans,F.acidiphilum and L.ferrodiazotrophum.Under their combined action,gold leaching extent rose from 35.62%to 78.08%in 80 d.Boltzmann model matches the actual oxidation effect better and the model equations were obtained.The model predicted that the oxidation extents of arsenic and sulfur are 58.577%and 42.122%after one year,and the gold leaching extent was 80.40%.The arsenic and sulfur oxidation extents,and gold leaching extent were all linearly correlated.It is more reliable to predict gold leaching extent by sulfur oxidation extent.These results provided good guidanc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actual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p biooxidation gold ore microbial community fitting CORRELA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