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建立癫患儿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至2008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并应用丙戊酸常规治疗的癫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血药浓度数据、生理指标及与...目的通过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建立癫患儿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至2008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并应用丙戊酸常规治疗的癫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血药浓度数据、生理指标及与其他抗癫药联合用药情况。采用NONMEM法建立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采用一级吸收和消除的一房室模型拟合丙戊酸的药动学过程,吸收速率常数固定为1.9.h-1,个体间变异用对数模型,采用个体间变异和残差变异有交互作用的一级速率条件算法计算。考察生理和联合用药对表观分布容积(V/F)和相对清除率(CL/F)的影响。模型验证采用200次bootstrap法。结果纳入癫患儿321例,收集血药浓度数据点390个,每例患儿采样1~5个。丙戊酸单药治疗115/321例(35.8%),与其他抗癫药合用206/321例(64.2%)。年龄中位数为1.8(0.1~13.6)岁,体重中位数为11.5(2.6~84)kg,丙戊酸剂量为30.8(4.8~88.9)mg.d-1.kg-1。患儿年龄,与氯硝西泮、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合用均是丙戊酸CL/F的影响因素。模型的参数为:CL/F=0.223.(Age/1.8)0.353.1.22CLO.1.36LEI,V/F=13.0.(Total body weight/11.5);与氯硝西泮合用,CLO=1,否则为0;与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合用,LEI=1,否则为0。与氯硝西泮合用可增加丙戊酸CL/F约22%,与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合用可增加丙戊酸CL/F约36%。最终模型较基本模型可降低CL/F的个体间变异(34.3%vs51.5%)。Bootstrap法的验证结果与模型计算值相符。结论建立的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有一定代表性,可为采用Bayesian法进行个体化给药奠定基础。展开更多
目的:验证通过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M EM )软件建立的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重症加护病房中给予万古霉素治疗患者的性别、...目的:验证通过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M EM )软件建立的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重症加护病房中给予万古霉素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血肌酐和血白蛋白数值,通过前期建立的群体药动学模型,计算特定给药剂量下万古霉素的稳态血药谷浓度预测值,并与实际测量值比较,进而统计学分析验证。结果共收集患者42例,测得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53份,平均谷浓度为10.9mg/L,范围为1.6~49.1mg/L。群体药动学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有显著相关性(r=0.857, P<0.00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4079,预测值的95%置信区间为9.36~14.07,实测值的95%置信区间为8.92~14.32。结论该群体药动学模型可以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给予万古霉素前的预测和药物剂量的指导。但由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昏迷,体重估计误差较大(约30%),同时对比剂和利尿药导致的肾功能改变影响结果。通过调整使用方法,预测准确率提高到近70%。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建立癫患儿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至2008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并应用丙戊酸常规治疗的癫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血药浓度数据、生理指标及与其他抗癫药联合用药情况。采用NONMEM法建立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采用一级吸收和消除的一房室模型拟合丙戊酸的药动学过程,吸收速率常数固定为1.9.h-1,个体间变异用对数模型,采用个体间变异和残差变异有交互作用的一级速率条件算法计算。考察生理和联合用药对表观分布容积(V/F)和相对清除率(CL/F)的影响。模型验证采用200次bootstrap法。结果纳入癫患儿321例,收集血药浓度数据点390个,每例患儿采样1~5个。丙戊酸单药治疗115/321例(35.8%),与其他抗癫药合用206/321例(64.2%)。年龄中位数为1.8(0.1~13.6)岁,体重中位数为11.5(2.6~84)kg,丙戊酸剂量为30.8(4.8~88.9)mg.d-1.kg-1。患儿年龄,与氯硝西泮、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合用均是丙戊酸CL/F的影响因素。模型的参数为:CL/F=0.223.(Age/1.8)0.353.1.22CLO.1.36LEI,V/F=13.0.(Total body weight/11.5);与氯硝西泮合用,CLO=1,否则为0;与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合用,LEI=1,否则为0。与氯硝西泮合用可增加丙戊酸CL/F约22%,与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合用可增加丙戊酸CL/F约36%。最终模型较基本模型可降低CL/F的个体间变异(34.3%vs51.5%)。Bootstrap法的验证结果与模型计算值相符。结论建立的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有一定代表性,可为采用Bayesian法进行个体化给药奠定基础。
文摘目的:验证通过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M EM )软件建立的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重症加护病房中给予万古霉素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血肌酐和血白蛋白数值,通过前期建立的群体药动学模型,计算特定给药剂量下万古霉素的稳态血药谷浓度预测值,并与实际测量值比较,进而统计学分析验证。结果共收集患者42例,测得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53份,平均谷浓度为10.9mg/L,范围为1.6~49.1mg/L。群体药动学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有显著相关性(r=0.857, P<0.00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4079,预测值的95%置信区间为9.36~14.07,实测值的95%置信区间为8.92~14.32。结论该群体药动学模型可以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给予万古霉素前的预测和药物剂量的指导。但由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昏迷,体重估计误差较大(约30%),同时对比剂和利尿药导致的肾功能改变影响结果。通过调整使用方法,预测准确率提高到近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