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 被引量:40
1
作者 陈会昌 叶子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8-52,共5页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叶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中,人们一向认为,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但是,这种看法近来受到了挑战。80年代初,美国...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叶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中,人们一向认为,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但是,这种看法近来受到了挑战。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者麦考比(E.E.Mac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群体社会化发展 儿童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发展研究中的群体社会化之争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萌 周宗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2-46,共5页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 ,社会化具有情境特异性 ;家庭外的社会化不发生在两两成对的关系中 ,而发生在儿童、青少年的同伴群体关系中 ;文化的传递和由环境而引起的人格变化都是群体作用的结果。本文对群体社会化理论引起的争论进行了综述 。
关键词 群体社会化理论 同伴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伴群体如何影响学习:群体社会化理论视角 被引量:14
3
作者 何芳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2-36,共5页
同伴群体作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儿童的学习产生作用。群体社会化理论将群体行为分为五种类型:群内偏好、群外敌对、群间对比、群内同化和群间分化。本文从性别、种族、能力三个变量出发,探讨群体行为对学... 同伴群体作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儿童的学习产生作用。群体社会化理论将群体行为分为五种类型:群内偏好、群外敌对、群间对比、群内同化和群间分化。本文从性别、种族、能力三个变量出发,探讨群体行为对学习产生的影响。结论指出,同伴群体的最优化构成是一个复杂命题,在性别、种族、能力三个层面,其同质性与异质性要求不同:同性群体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可能性较高;不同种族群体中,其同质程度对合作学习的影响不同;能力异质群体的合作学习最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群体 群体社会化 合作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社会化理论下流动儿童社会化的三种倾向与乡土回归 被引量:8
4
作者 吴志明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3,33,共6页
流动中国的到来伴随着流动儿童的规模增长。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和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儿童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的同化过程中实现的。流动儿童群体与父母远离家乡熟人社区,流浪在乡土文化之外,在陌生的城市... 流动中国的到来伴随着流动儿童的规模增长。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和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儿童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的同化过程中实现的。流动儿童群体与父母远离家乡熟人社区,流浪在乡土文化之外,在陌生的城市具有缺乏同伴群体的特点。作为弱势群体,他们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审视流动儿童,发现其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乡土文化的断裂、畸形人格的形成和个体角色的模糊的三种倾向。营建一个具有同伴群体现象和稳定社会文化交流传递机制的社会环境是引导流动儿童群体健康社会化的现实路径。本文把这一过程称为"乡土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化 群体社会化理论 乡土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社会化理论述评 被引量:6
5
作者 郭培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5期59-62,共4页
家庭和社会都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群体社会化理论(GS理论)认为家庭内社会化和同伴群体内的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路线,它主要描述了家庭外的社会化过程,对家庭教育研究的一些结论作出新的解释。
关键词 群体社会化理论 儿童社会化 同伴群体 父母教养方式 行为遗传学 家庭环境 社会化过程 父母的教养方式 性别差异 文化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游戏虚拟社区与大学生的社会化功能 被引量:5
6
作者 邓天颖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11,共3页
网络游戏的匿名参与性实现了对游戏者现实身份的解放或重组,进而实现了对人际关系的解放或重组,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意义系统。网络游戏创建的封闭性和限定性的临时世界是一个狂欢和仪式的生发环境,游戏者在社区中互动形成各种关系和... 网络游戏的匿名参与性实现了对游戏者现实身份的解放或重组,进而实现了对人际关系的解放或重组,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意义系统。网络游戏创建的封闭性和限定性的临时世界是一个狂欢和仪式的生发环境,游戏者在社区中互动形成各种关系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意识以及生活方式,建构起群体认同。与此同时,虚拟社区丰富的社会性又赋予其实在德性,使现实和虚拟出现多重交叠。这种亚文化形态为大学生的再度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实验性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游戏虚拟社区 社会化仪式群体认同 虚拟实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社会生态学理论述评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文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8-13,共6页
近几年 ,以全新观点诠释环境作用的社会生态学和强调生物作用的现代生物学 ,从不同角度对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崭新观点 ,对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实施颇有启示。文章对生态学理论、人类行为学和行为生物学、行为遗传学等现代生物学... 近几年 ,以全新观点诠释环境作用的社会生态学和强调生物作用的现代生物学 ,从不同角度对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崭新观点 ,对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实施颇有启示。文章对生态学理论、人类行为学和行为生物学、行为遗传学等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态系统论、群体社会化理论等社会生态学理论进行了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论 人类行为学 行为生物学 行为遗传学 群体社会化 生物学理论 生态学 社会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与文学书写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岩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8,共1页
人类文明一直是在与生存空间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演进的,各文化群体早期的聚居之地由乡村变为城镇,主要是出于族群安全同时便于以仪式规约集体行为的考量。与此同时,文学的早期书写也呈现出了与人类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古希... 人类文明一直是在与生存空间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演进的,各文化群体早期的聚居之地由乡村变为城镇,主要是出于族群安全同时便于以仪式规约集体行为的考量。与此同时,文学的早期书写也呈现出了与人类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古希腊罗马神话和欧洲各国早期的史诗大多都与英雄传说、战事和生产有关,而东亚等区域基于农耕的生活样式决定了其抒情短诗以及神话传说的类型。这些文学类型均与当时的生存环境和获取资源的方式有关。时至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模式以及教会势力范围发生了持续的改变,城镇的功能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此时的骑士文学、民间创作、传奇故事以及戏剧等文类均折射出社会群体新的精神诉求。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群体社会化存在方式的提升,其生存空间也持续发生着巨大的变迁。在19世纪,现代城市的出现也带来相应的文学现代性问题。由此,城市不仅成为群体活动的主要空间,同时也是文学的集中表征之地,呈现出人类在某一空间范围所特有的境遇和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书写 文学类型 骑士文学 传奇故事 群体社会化 民间创作 生活样式 英雄传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