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卢王宾 王晓东 +3 位作者 汪金平 曹凑贵 李成芳 江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为实现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以水稻品种华墨香5号、武禽10号鸭和克氏原螯虾为材料,设置稻-鸭-虾大田块(rice-duck-crayfish large field block model,BRXD)、稻-鸭-虾单元格投放(riceduck-crayfish unit release model,C... 为实现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以水稻品种华墨香5号、武禽10号鸭和克氏原螯虾为材料,设置稻-鸭-虾大田块(rice-duck-crayfish large field block model,BRXD)、稻-鸭-虾单元格投放(riceduck-crayfish unit release model,CRXD)、稻-鸭-虾“游牧鸭”(rice-duck-crayfish“nomadic duck”model,NRXD)、稻-虾(rice-crayfish coculture,RX)4种种养模式,以传统水稻单作(monoculture,CK)为对照,探讨不同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CK模式,稻-鸭-虾模式(BRXD、CRXD和NRXD)下华墨香5号各个生育时期的群体生长率和齐穗期茎蘖生物量显著增加,茎蘖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0.29%、12.83%、11.34%;其中BRXD各个时期的茎蘖生物量提高显著;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稻-鸭-虾模式(BRXD、CRXD和NRXD)下华墨香5号穗数减少,但结实率提高,平均提高7.97%,且BRXD和CRXD模式下华墨香5号穗粒数提高,因而BRXD和NRXD模式下华墨香5号未减产。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水稻单作,稻-鸭-虾模式尤其是BRXD和CRXD模式,在减少了肥料和农药投入的前提下,仍能实现丰产,表明稻-鸭-虾种养模式能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虾生态种养 稻田综合种养 分蘖 产量 群体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群体生长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杜世州 乔玉强 +4 位作者 李玮 陈欢 赵竹 张向前 曹承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1-238,共8页
为了解安徽省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群体生长指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于2011-2014年度,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济麦22和皖麦5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年度间比较,2... 为了解安徽省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群体生长指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于2011-2014年度,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济麦22和皖麦5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年度间比较,2013-2014年度的小麦产量较高;播期为10月3日时,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密度为210×104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播期为10月15日时,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均以密度为330×104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早播(10月3日)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持续时间较长;播期相同时,小麦的叶面积持续时间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净同化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小麦群体生长率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与其叶面积持续时间和群体生长率的相关性极显著,与净同化率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小麦品种均以10月3日播种、密度为210×104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小麦 叶面积持续时间 叶面积指数增长率 净同化率 群体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机插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孙建军 张洪程 +12 位作者 王生轩 郭保卫 陈波 魏海燕 戴其根 许轲 尹海庆 霍中洋 陈献功 王付华 王亚 翟顺国 姜明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76-86,共11页
为了探讨河南省稻-麦两熟区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机插稻生长特性的影响,在豫南稻区罗山,以生产上主推的常规中熟中粳、常规和杂交迟熟中粳、常规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籼5个类型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品种类型毯苗机插水稻的产量... 为了探讨河南省稻-麦两熟区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机插稻生长特性的影响,在豫南稻区罗山,以生产上主推的常规中熟中粳、常规和杂交迟熟中粳、常规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籼5个类型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品种类型毯苗机插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数、干物质量及群体生长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试验设置的播期范围内,不同品种机插稻平均产量在播期间和品种类型间差异达极显著(P〈0.01),即随着播期的推迟呈极显著下降(P〈0.01),第Ⅰ播期(5月11日,10.60 t/hm2)较第Ⅱ(5月16日)-Ⅵ(6月5日)播期分别增产2.15%~28.81%;杂交迟熟中粳产量(10.44 t/hm2)极显著高于其他4种品种类型(P〈0.01),较其他类型品种分别增产9.20%~17.53%。同一品种类型,除了中熟中粳的产量在第Ⅱ播期(5月16日)最高,随后呈显著递减趋势外,其他4种类型品种机插稻的产量均是随着播期的推迟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但品种类型间下降幅度不同。2)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除结实率在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在播期间和品种类型间差异极显著外,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在年份间、播期间和品种类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同一类型品种,除中熟中粳的结实率随播期推迟呈先略升后明显下降趋势外,其他类型品种的穗数、每穗颖花数、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均是随播期的推迟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在播期影响下,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的变化较大,穗数和千粒质量的变化较小;且对产量影响大小为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穗数〉千粒质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每穗粒数、总颖花量和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穗数和千粒质量呈负相关;总颖花量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数呈负相关。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的是群体颖花量,最小的是千粒质量,对群体颖花量的贡献率较大的是每穗颖花数,较小的是穗数。3)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茎蘖数在拔节期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在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单茎和群体干物质量、群体生长率在主要生育时期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成穗率和收获指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品种类型间和播期间下降幅度不同。综合机插稻高产及生育安全性考虑,豫南稻区首选杂交迟熟中粳"穗大粒多"型品种,适宜播期可推迟到5月25日。该研究结果为河南省豫南稻区机插水稻高产高效生产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 播种 机械化 播期 机插稻 产量 群体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窄行配置对机插中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朱德泉 储婷婷 +3 位作者 武立权 张顺 何海兵 张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02-112,共11页
为了探讨不同行距配置对机插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单季中稻丰两优香1号和徽两优898以及双季晚稻镇稻18和上农粳2号4个品种为材料,开展了等行距25、30 cm,宽窄行20 cm+30 cm、25 cm+30 cm、25 cm+35cm共5种机插水... 为了探讨不同行距配置对机插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单季中稻丰两优香1号和徽两优898以及双季晚稻镇稻18和上农粳2号4个品种为材料,开展了等行距25、30 cm,宽窄行20 cm+30 cm、25 cm+30 cm、25 cm+35cm共5种机插水稻行距配置对比试验,分析了插秧后不同品种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对不同品种机插水稻的株高、叶面积指数、茎蘖动态、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5种行距配置下,各生育期株高受品种遗传特性影响,不同行距配置间差异不显著,叶面积指数、茎蘖数和干物质累积量在不同行距配置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各品种机插水稻生长特性随行距配置变化趋势不同,单季中稻品种叶面积指数、分蘖稳定后的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干物质累积量和生长率均在宽窄行25 cm+35 cm配置下最大,且随着行距配置的增大而增大,而双季晚稻品种各项生长指标则在宽窄行20 cm+30 cm配置下最大,且随行距配置增大而减小。2)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受行距配置影响较大的是有效穗数(变异系数1.93%~7.50%)、穗粒数(变异系数1.58%~6.08%)和结实率(变异系数0.86%~4.54%),较小的是千粒质量(变异系数0.81%~2.70%)和穗长(变异系数0.89%~2.82%)。3)单季中稻在宽窄行25 cm+35 cm配置下产量最高,双季晚稻则在宽窄行20 cm+30 cm配置下产量最高,各产量构成因素峰值基本与产量峰值接近。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沿江江淮地区机插单季中稻和机插双季晚稻配套品种选用及栽植行距设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机械化 栽培 行距 机插稻 产量 群体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水稻品种的物质生长特性 被引量:18
5
作者 杨从党 周能 +4 位作者 袁平荣 贺庆瑞 应继锋 杨洪 杨高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3期90-95,共6页
本试验于1995年在云南省丽江地区永胜县涛源乡进行,研究了每公顷实收7.47~14.33吨的6个籼稻品种的物质生长特性。结果表明:①生物产量的差异主要出现在抽穗以后,生物产量高的品种,籽粒产量也高,者的相关性达极显著... 本试验于1995年在云南省丽江地区永胜县涛源乡进行,研究了每公顷实收7.47~14.33吨的6个籼稻品种的物质生长特性。结果表明:①生物产量的差异主要出现在抽穗以后,生物产量高的品种,籽粒产量也高,者的相关性达极显著(r=0.9579**)。②抽穗后光合产物对产量的贡献大于运转量的贡献,然而产量却随着运转量的增加而提高。③群体生长率(CGR)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出现3次高峰,分别在穗分化期、开花期和收获期;不同品种CGR的差异主要出现在某一生长期的结束阶段;④穗分化前,CGR主要受叶面积指数(LAI)的限制;穗分化以后,主要受净光合速率(NAR)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物质生长 生物产量 籽粒产量 群体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效微生物肥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同小娟 李俊 李维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5-170,共6页
在多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EM微生物堆肥能明显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EM微生物堆肥处理的年均总产比等量传统堆肥增产8.3%~8.9%,其中冬小麦增产8.3... 在多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EM微生物堆肥能明显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EM微生物堆肥处理的年均总产比等量传统堆肥增产8.3%~8.9%,其中冬小麦增产8.3%,夏玉米增产8.2%~9.4%。EM微生物堆肥能在一定程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EM微生物堆肥处理的冬小麦、夏玉米总光合势比等量传统堆肥分别高5%~36%,5.2%~14,3%,比化肥处理分别高19%~72%,19.6%~46,4%,随EM微生物堆肥施用量的增加差异更明显。EM微生物堆肥比较高的光合势加快了干物质的积累速度,从而提高了冬小麦、夏玉米的群体生长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微生物堆肥 冬小麦 夏玉米 光合势 群体生长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灌区水氮运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耦合效应 被引量:7
7
作者 范虹 李文娟 +3 位作者 赵财 樊志龙 胡才强 柴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59,共9页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玉米生产水肥过量严重,灌水、施氮制度混乱等现象,揭示水氮运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耦合效应,为构建干旱绿洲灌区玉米高产合理水肥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设3个灌水水平:低灌水水平(I_1,430 mm),中灌水水平(I...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玉米生产水肥过量严重,灌水、施氮制度混乱等现象,揭示水氮运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耦合效应,为构建干旱绿洲灌区玉米高产合理水肥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设3个灌水水平:低灌水水平(I_1,430 mm),中灌水水平(I_2,490 mm),高灌水水平(I_3,550 mm),和3个施氮水平:N_(1 )0 kg N/hm^2施氮水平,N_2 360 kg N/hm^2施氮水平,N_3 450 kg N/hm^2,共组成9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群体生长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运转、光合产物对产量构成及产量的贡献机制.【结果】群体生长率在I_2、I_3处理下较I_1处理提高40.6%~67.8%,而I_2与I_3间差异不显著;N_2、N_3较N_1处理分别高17.4%和10.6%,但N_2与N_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叶面积指数在I_2、I_3处理下全生育期平均值较I_1处理分别提高29.7%和36.0%.I_2、I_3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较I_1处理高9.6%和13.7%,但是I_2、I_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N_2和N_3处理分别较N_1处理高8.4%和10.5%,N_2和N_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过量灌水和施氮会减少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I_3处理与I_1、I_2处理比较,干物质运转量分别减少了29.4%和29.6%,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降低了38.4%和32.5%;N_3分别较N_1和N_2处理干物质运转量减少了28.5%和17.1%,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降低了36.1%和19.0%.综合分析,合理的灌水和施氮量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形成具有耦合效应,I_2N_2处理处理最终获得与I_3N_3相等的籽粒产量.【结论】灌溉定额490 mm和施氮量360 kg/hm^2处理提高了玉米光合作用对籽粒形成提供的物质补充,促进了生育前期营养器官积累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量,最终获得高产,是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高产适宜的水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氮运筹 群体生长率 干物质运转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饲用玉米品种的群体结构与物质生产规律 被引量:7
8
作者 杨学君 郝水源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年第5期30-31,共2页
  玉米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如何,最终得通过秸秆和籽粒产量的高低来评价.产量的形成过程是植株生长发育的复杂过程,高产与否取决于光能利用率的提高,高产优化群体必须具有协调的群体光合性能指标发展动态.……
关键词 饲用玉米 粮饲兼用型玉米 群体生长率 物质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 光合势 净同化率 光合生产率 东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被引量:217
9
作者 杨惠杰 李义珍 +2 位作者 杨仁崔 姜照伟 郑景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5-270,共6页
以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 ,在福建龙海和云南涛源研究分析了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高产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品种积累了高额的生物量。稻谷产量随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增加而提高 ,产量主要取决于生物产量的高低 ,而收获指... 以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 ,在福建龙海和云南涛源研究分析了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高产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品种积累了高额的生物量。稻谷产量随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增加而提高 ,产量主要取决于生物产量的高低 ,而收获指数对稻谷产量的贡献较小。超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期和后期 ,产量随中期和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的增加而提高。中期和后期的群体生长率 (CGR)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 ,而前期 CGR与产量的关系不密切。茎叶干物质输出量构成籽粒产量平均为 2 4% (福建龙海 )和 33% (云南涛源 ) ,茎叶干物质输出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均与稻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同一地点 ,对干物质积累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品种 干物质生产 群体生长率 干物质运转 高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直立穗性状评价与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10
作者 徐正进 陈温福 +1 位作者 张龙步 杨守仁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35-341,共7页
1986~1993年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可根据颈穗弯曲度划分为直立、半直立和弯曲3种穗型;穗型与群体生理生态特性有密切关系,直立穗型群体结构合理,冠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及CO2答等生态条件优越,中后期群体生长率高;直... 1986~1993年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可根据颈穗弯曲度划分为直立、半直立和弯曲3种穗型;穗型与群体生理生态特性有密切关系,直立穗型群体结构合理,冠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及CO2答等生态条件优越,中后期群体生长率高;直立穗型有利于提高耐肥抗倒性,与结实性、病虫害抗性及品质等并无直接关系;直立穗型生物产量高,缓和了穗数与穗粒数的矛盾,产量潜力大;直立穗型是由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的,与株高等形态、解剖性状有密切关系。根据上述结果,笔者认为直立穗型可能是继矮化和理想株型以后水稻株型适应超高产要求的又一重要形态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型 穗型 小气候 群体生长率 抗倒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超高产特性研究 被引量:85
11
作者 谢华安 王乌齐 +2 位作者 杨惠杰 杨高群 李义珍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01-204,共4页
2001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种植的特优175和Ⅱ优明86超高产展示田,最高产量田块的产量分别达到17.78 t·hm-2和17.95 t·hm-2,创造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研究结果表明,获得杂交水稻超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库容量大和生物产量高;... 2001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种植的特优175和Ⅱ优明86超高产展示田,最高产量田块的产量分别达到17.78 t·hm-2和17.95 t·hm-2,创造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研究结果表明,获得杂交水稻超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库容量大和生物产量高;大库容量主要靠培育大穗;干物质生产优势表现在中、后期,特优175和Ⅱ优明86中、后期群体生长率分别较汕优63高34.5%~37.2%和31.4%~3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云南 永胜县 特优175 Ⅱ优明86 品种 产量 库容量 生物产量 干物质生产 产量构成 群体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超高产的决定因素 被引量:73
12
作者 杨惠杰 杨仁崔 +3 位作者 杨惠杰 李义珍 郑景生 姜照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199-203,共5页
在云南省涛源乡和福建省龙海市追踪观察了一批我国新近育成的水稻超高产品种。分析结果表明,①产量与单个构成因素一般无显著相关,与穗数、每穗粒数、粒重三者乘积——库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超高产水稻因品种类型不同表现出多样性的产... 在云南省涛源乡和福建省龙海市追踪观察了一批我国新近育成的水稻超高产品种。分析结果表明,①产量与单个构成因素一般无显著相关,与穗数、每穗粒数、粒重三者乘积——库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超高产水稻因品种类型不同表现出多样性的产量构成,但都具有库容量大的共同特点。②产量与收获指数无显著相关,与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超高产水稻的生物产量积累优势在中、后期,中、后期具有较高的群体生长率,是生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说明库容量大和生物产量高是超高产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决定因素 库容量 生物产量 群体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超级杂交水稻品种物质生产的特性 被引量:17
13
作者 纪洪亭 冯跃华 +3 位作者 何腾兵 李云 武彪 王小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38-2246,共9页
定量分析超级杂交水稻若干群体指标的动态特征,以期为其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于2011年和2012年在大田条件下,以超级杂交水稻准两优527、Q优6号和对照品种II优838为试材,通过连续测定干物质和叶面积,建立了水稻群体干物质和相对叶面积... 定量分析超级杂交水稻若干群体指标的动态特征,以期为其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于2011年和2012年在大田条件下,以超级杂交水稻准两优527、Q优6号和对照品种II优838为试材,通过连续测定干物质和叶面积,建立了水稻群体干物质和相对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进而以群体干物质和相对叶面积指数模型为基础,分析了超级杂交水稻作物生长率、相对生长率、光合势、净同化率、叶面积比率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水稻快增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作物生长率(CGR)随移栽后时间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其快增期的CGR较大。与对照相比,超级杂交水稻相对生长率(RGR)表现出上升快、峰值大、下降快的特点。准两优527在移栽后23 d至成熟期高于对照,Q优6号的RGR在移栽后43 d以前低于对照,移栽后43 d至113 d高于对照,两者在移栽后113 d至成熟期的RGR相差不大。不同水稻净同化率(NAR)随移栽后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最大NAR出现在移栽后43~53 d。总光合势与快增期光合势及与快增期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个超级杂交水稻叶面积比率(LAR)在移栽后23 d至43 d迅速下降,移栽后43 d至73 d缓慢下降,移栽后73 d至成熟期快速下降,其快增期的LAR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水稻 群体生长率 相对生长率 光合势 净同化率 叶面积比率 动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淮北地区水稻不同种植方式下光合物质生产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丁震乾 孙克新 +3 位作者 常勇 周兴根 黄忠勤 王波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66,共5页
以江苏省苏北、苏中地区主推的4个中粳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直播、机插、手栽共12个处理,于2012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试验基地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的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特征。主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群体干物质... 以江苏省苏北、苏中地区主推的4个中粳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直播、机插、手栽共12个处理,于2012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试验基地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的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特征。主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群体干物质质量在拔节前无明显差异,拔节后基本为手栽最大,机插次之,直播最小,并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越来越大;单茎干物质质量在整个生育期都是手栽最大,直播最小。在光合生产上,拔节前不同种植方式的水稻叶面积指数相当,光合势表现为手栽、机插、直播依次降低,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依次提高;拔节至抽穗期,光合势也是依次降低,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差异较小;抽穗期不同种植方式的水稻有效叶面积率间没有明显差异,而高效叶面积率表现为手栽极显著高于机插,机插极显著高于直播;抽穗以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均表现为手栽最大,直播最小;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最高,机插次之,直播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方式 光合物质生产 产量 群体生长率 净同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灌区地膜利用方式与灌水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财 蔡莉娟 +6 位作者 柴强 赵良霞 范虹 殷文 胡发龙 于爱忠 樊志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2-158,共7页
通过不同地膜利用方式(NT:前茬玉米覆膜收获后免耕,次年直接播种;RT:秋免耕春覆膜;CT:传统耕作覆膜)和不同灌水水平(I1:全生育期灌水450 mm;I2:495 mm;I3:540 mm)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响应规律,揭示地膜利用方式和灌溉量调控玉... 通过不同地膜利用方式(NT:前茬玉米覆膜收获后免耕,次年直接播种;RT:秋免耕春覆膜;CT:传统耕作覆膜)和不同灌水水平(I1:全生育期灌水450 mm;I2:495 mm;I3:540 mm)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响应规律,揭示地膜利用方式和灌溉量调控玉米产量形成的机制,为覆膜种植玉米集成利用免耕和限量灌溉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NT和RT覆膜免耕处理降低了玉米吐丝期前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分别较传统耕作覆膜处理平均降低32.4%和45.9%,但吐丝期后使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分别提高7.4%和32.6%;灌水减量至495 mm未造成干物质累积量和生长率降低。NT和RT覆膜免耕处理使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和百粒重较传统耕作覆膜处理平均分别提高13.4%和6.6%,进而使3 a平均产量提高5.4%;灌水减量至495 mm并未引起减产。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有限灌水条件下覆膜免耕玉米主要通过增加双穗数和增大百粒重来提高籽粒产量。可见,集地膜覆盖和免耕为一体的覆膜免耕技术是干旱地区玉米生产较为理想的种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覆膜免耕 灌水水平 群体生长率 干物质积累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灌浆期间物质生产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莲菊 高峰 +1 位作者 杜慧明 崔鑫福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4,共4页
选用直立穗型水稻品种辽粳 32 6和弯曲穗品种奥羽 316 ,在相同栽培条件下 ,比较两品种灌浆期间物质生产与分配、群体生长率 (CGR)、净同化率 (NAR)及与物质生产密切相关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 (LAl)、比叶重等指标。结果表明 ,和弯... 选用直立穗型水稻品种辽粳 32 6和弯曲穗品种奥羽 316 ,在相同栽培条件下 ,比较两品种灌浆期间物质生产与分配、群体生长率 (CGR)、净同化率 (NAR)及与物质生产密切相关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 (LAl)、比叶重等指标。结果表明 ,和弯曲穗品种奥羽 316相比 ,直立穗品种辽粳 32 6在灌浆后期仍能保持较强的物质生产能力 ,其抽穗后生产的干物质量占其生物产量的 5 3.77% ,比其经济产量高出 12 %。灌浆期间 ,直立穗品种辽粳 32 6的比叶重较高 ,叶绿素含量较高 ,LAI下降较慢 ,各项生理指标优于弯曲穗品种奥羽 316。抽穗后 ,直立穗品种辽粳 32 6具有比弯曲穗品种奥羽 316更强的生产能力 ,因而更符合高产栽培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型 水稻 灌浆期 品种 群体生长率 净同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草地植物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义科 田玉梅 张洪达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3年第1期48-52,共5页
本文研究了太行山草地植物生物量,结果表明,在4—9月生长季节中,禾本科、莎草科和豆科等牧草生物量7月份出现高峰值,鲜重799.68(公斤·亩^(-1),以下同),干重298.11。杂类草生物量8月份出现高峰值,鲜重466.74,干重122.60。半灌木9月... 本文研究了太行山草地植物生物量,结果表明,在4—9月生长季节中,禾本科、莎草科和豆科等牧草生物量7月份出现高峰值,鲜重799.68(公斤·亩^(-1),以下同),干重298.11。杂类草生物量8月份出现高峰值,鲜重466.74,干重122.60。半灌木9月份出现高峰值,鲜重46.85,干重18.79。总生物量7月份出现高峰值,鲜重1235.27,干重427.07。年平均生物量鲜重621.14,干重225.76。结果还表明,总生物量与气温、光照强度和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植物 生物量 群体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