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品种群体生理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马国胜 薛吉全 +2 位作者 路海东 张仁和 邰书静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5期70-75,共6页
通过2种类型饲用玉米品种的密度定额试验,结果表明,2类饲用玉米品种的生理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不同。明确了青贮青饲型玉米科多8号的适宜栽培密度为6.73万株/hm^2左右,合理叶面积指数吐丝期为6.80左右·成熟期保持在4.05以上... 通过2种类型饲用玉米品种的密度定额试验,结果表明,2类饲用玉米品种的生理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不同。明确了青贮青饲型玉米科多8号的适宜栽培密度为6.73万株/hm^2左右,合理叶面积指数吐丝期为6.80左右·成熟期保持在4.05以上.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应维持在417.88万(m^2·d)/hm^2以上.平均净同化率应在5.72g/(m^2·d)以上.平均作物生长率在226.12kg/(hm^2·d)以上,其生物学产量可达到20778.4kgthm^2;粮饲兼用型玉米陕单310的适宜栽培密度为6.90~7.95万株/hm^2,合理叶面积指数吐丝期为5.71~6.47.成熟期为3.54~3.94,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应在358.11万(m^2·d)/hm^2以上.平均净同化率在5.06g/(m^2·d)以上.平均作物生长率在183.66kg/(hm^2·d)以上.其籽粒产量可达7248.5kg/hm^2.生物学产量可达到14798.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玉米 类型 群体生理指标 生物学产量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51
2
作者 杨楠 丁玉川 +4 位作者 焦晓燕 王劲松 董二伟 王立革 武萍 《农学学报》 2013年第7期11-17,共7页
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高粱品种的增产潜力。以酿造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晋杂23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4.5万株/hm2、7.5万株/... 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高粱品种的增产潜力。以酿造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晋杂23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对高粱生长、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高粱株高相应增高,而茎粗相应变细;高粱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和总光合势呈显著性增加,而透光率、群体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呈现递减的趋势;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性增加。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其中密度在10.5万株/hm2的籽粒产量比4.5万株/hm2增产13.8%。随着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穗粒数相应减少,千粒重没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LAI、LAD、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透光率、NAR和CGR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酿造高粱‘晋杂23号’的种植密度以10.5万株/hm2为宜,在高粱生产中可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使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都达到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密度 群体生理指标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东平原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郭振升 皇甫自起 +2 位作者 张慎举 刘艳侠 侯乐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4054-4057,共4页
选用杂交夏玉米品种吉祥1号,设置7个种植密度,研究了豫东平原夏玉米产量突破13 000 kg/hm2的群体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豫东平原实现13 000 kg/hm2以上夏玉米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为8.25万~9.00万株/hm2,产量构成为穗数81 097~88 020穗/hm... 选用杂交夏玉米品种吉祥1号,设置7个种植密度,研究了豫东平原夏玉米产量突破13 000 kg/hm2的群体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豫东平原实现13 000 kg/hm2以上夏玉米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为8.25万~9.00万株/hm2,产量构成为穗数81 097~88 020穗/hm2、每穗粒数473.3~501.2、千粒重323.3~326.4 g;群体最大叶面积系数吐丝期最高,为5.94~6.33,到完熟期仍维持在4.39~4.67;群体全生育期总光合势为437.03~470.46(hm2·d)/hm2,平均净光合生产率为6.07~6.20 g/(m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产量 群体生理指标 豫东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对棉花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连涛 孙红春 +1 位作者 张永江 李存东 《中国棉花》 2013年第4期9-12,共4页
探讨在大田条件下,土壤氮素含量水平对棉花生长中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为调控棉花早衰和提高棉花产量提供依据。设置3个氮素水平(纯N:低氮0kg.hm-2,中氮189.5kg.hm-2,高氮395.0kg.hm-2)处理,研究棉花生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LAI)、透光率(C... 探讨在大田条件下,土壤氮素含量水平对棉花生长中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为调控棉花早衰和提高棉花产量提供依据。设置3个氮素水平(纯N:低氮0kg.hm-2,中氮189.5kg.hm-2,高氮395.0kg.hm-2)处理,研究棉花生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LAI)、透光率(CLP)、群体光合势(LAD)、群体净同化率(NAR)及作物生长率(CGR)指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棉花群体生理指标有所提高,但数值过高不利于产量提高。中氮处理达到最高产量,其LAI最高值为4.3,CGR最高值为16.71kg.hm-2.d-1,叶面积载荷量为21.6mg.cm-2。因此,适当氮素供应对棉花群体性能改善较为显著,对调控棉花群体生长发育及氮素管理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氮素 群体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与氮肥对关中灌区夏玉米(Zea mays L.)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8
5
作者 马国胜 薛吉全 +3 位作者 路海东 张仁和 邰书静 任建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1-668,共8页
合理的密度是玉米构建良好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的基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是玉米进行光合生产的营养物质保障。运用作物群体生理学的方法,采用二次饱和D试验设计,研究了关中灌区夏玉米密度与氮肥耦合和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关系... 合理的密度是玉米构建良好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的基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是玉米进行光合生产的营养物质保障。运用作物群体生理学的方法,采用二次饱和D试验设计,研究了关中灌区夏玉米密度与氮肥耦合和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关系及其效应,明确了在关中灌区夏播条件下,在45000-750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玉米籽粒产量、总干物质积累量(DMA)、吐丝期叶面积指数(MLAI)、总光合势(LAD)、平均作物生长率(CGR)为正相关,在45000-600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玉米叶片平均净同化率(NAR)为正相关,而在60000-750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玉米NAR为负相关;在氮素施用量≤600.0 kg/hm^2的范围内,氮素施用量与玉米籽粒产量、DMA、CGR为正相关,在氮素施用量≤260.55 kg/hm^2的范围内,氮素施用量与玉米MLAI、LAD为正相关,与玉米NAR为负相关,而在氮素施用量260.55-600.0kg/hm^2的范围内,氮素施用量与玉米MLAI、LAD为负相关,与玉米NAR为正相关。密度对其影响较大的指标为:籽粒产量、DMA、LAD、CGR和MLAI,影响较小的指标为:NAR;氮肥对其影响较大的指标为:DMA、CGR、籽粒产量、NAR,影响较小的指标为:LAD和MLAI。对籽粒产量和群体生理指标的综合影响效应,密度显著大于氮肥,玉米生产中,尤其要重视合理密植。通过对回归模型的解析,筛选确定了陕单8806玉米在关中灌区夏播中,实现高产的密度与氮肥耦合优化技术方案:合理密度为61713-66177株/hm^2,适宜纯氮施用量为309.88-569.02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Zea mays L.) 密度 氮肥 群体生理指标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