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在乳酸菌细菌素合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满丽莉 向殿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220,共7页
乳酸菌细菌素具有抑菌谱广、稳定性高、安全性高等优势,作为新型生物防腐剂备受青睐,但目前工业化应用的细菌素数量有限,合成量低是其应用受限的重要原因。国内外研究显示与特定的微生物共培养是提高乳酸菌细菌素合成量的有效方法,该过... 乳酸菌细菌素具有抑菌谱广、稳定性高、安全性高等优势,作为新型生物防腐剂备受青睐,但目前工业化应用的细菌素数量有限,合成量低是其应用受限的重要原因。国内外研究显示与特定的微生物共培养是提高乳酸菌细菌素合成量的有效方法,该过程受到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文章从乳酸菌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的组成及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在乳酸菌细菌素合成中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为乳酸菌细菌素合成量的提高和工业化应用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 乳酸菌 细菌素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毡毛忍冬抑制CRPA群体感应系统的活性成分筛选研究
2
作者 唐霄 浦智婷 尹铁球 《中国抗生素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21-1328,共8页
目的通过筛选灰毡毛忍冬抑制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主要活性成分,并研究其抑制作用。方法通过Discovery Studio的两种对接模块模拟分子间作用虚拟筛选抑菌成分,分析其结合模式,并检测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 目的通过筛选灰毡毛忍冬抑制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主要活性成分,并研究其抑制作用。方法通过Discovery Studio的两种对接模块模拟分子间作用虚拟筛选抑菌成分,分析其结合模式,并检测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活性、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构建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结果3种小分子均能不同程度抑制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且显著提高线虫感染后存活率。结论3种灰毡毛忍冬小分子药物对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有望成为新型作用于QS系统的CRPA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毡毛忍冬 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系统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枝莲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肖骏 沈立新 +3 位作者 赵琳 武玉婷 段康民 郭俏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85-890,共6页
目的在中药中筛选并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群体感应系统抑制物(quorum-sensing inhibitor,QSI)。方法利用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相关基因lasI、lasR、rhlI和rhlR的启动子与报道子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lux CDABE... 目的在中药中筛选并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群体感应系统抑制物(quorum-sensing inhibitor,QSI)。方法利用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相关基因lasI、lasR、rhlI和rhlR的启动子与报道子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lux CDABE的融合子为筛选系统,通过检测化学发光反应不同中药对群体感应系统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检测中药对铜绿假单胞菌毒性相关表型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半枝莲的水提物在不影响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条件下,可抑制PA中QS系统基因lasI、lasR、rhlI和rhlR的表达,并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运动性。结论中药半枝莲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有抑制作用,结果有助于新型抗生素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系统 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 半枝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ux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蕾 桂萌 +1 位作者 武瑞赟 李平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54-262,共9页
生物被膜是大多数细菌在自然状态下的一种生长方式,使菌体具有浮游态时不具有的优势。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该系统是细菌依赖于群体密度而调控其生理行为的一种机制。其中Lux S/2型自诱导物(autoinducer 2,AI-2)群体... 生物被膜是大多数细菌在自然状态下的一种生长方式,使菌体具有浮游态时不具有的优势。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该系统是细菌依赖于群体密度而调控其生理行为的一种机制。其中Lux S/2型自诱导物(autoinducer 2,AI-2)群体感应系统又称种间群体感应系统,广泛存在于G^(+)及G^-菌中。其信号分子AI-2被认为是种间通用的信号分子,参与调控多种细菌的生物被膜。此外,目前已发现多种Lux 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它们可以影响许多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目前研究人员已开始致力于揭示Lux 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这对于进一步理解Lux 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与生物被膜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Lux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 2型自诱导物 群体感应抑制剂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生物膜及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静 刘显军 +1 位作者 边连全 朴钟云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33,共2页
细菌生物膜(BBF)是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许多慢性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和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在BBF形成过程中,细菌的群体感应(QS)系统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细菌生物膜的结构以及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在细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 细菌生物膜(BBF)是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许多慢性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和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在BBF形成过程中,细菌的群体感应(QS)系统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细菌生物膜的结构以及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在细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膜 群体感应系统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对生物膜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邵圣文 张志智 +1 位作者 顾红光 王文琴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4-188,共5页
目的观察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分子干扰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后,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首先针对lasR、rhlR和rhlI基因设计4条siRNA分子,分别是si-asr1、si-hlr1、si-hlr2和si-hli1,体外转录法制备上述... 目的观察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分子干扰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后,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首先针对lasR、rhlR和rhlI基因设计4条siRNA分子,分别是si-asr1、si-hlr1、si-hlr2和si-hli1,体外转录法制备上述siRNA分子。将50nmol/LsiRNA分子与4μl脂质体混合,然后转染铜绿假单胞菌成熟期生物膜,应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siRNA转染后96h内生物膜活细菌数目;siRNA转染生物膜48h后,应用1%复红染色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改变,同时应用RT-PCR法检测生物膜弹性蛋白酶B基因lasB表达量。结果si-hlr1、si-hlr2和si-hli1分别转染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48h,生物膜出现解体,生物膜内活细菌数目无明显改变。si-asr1转染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48h后,生物膜形态及生物膜内活细菌数目无明显改变。si-asr1、si-hlr2和si-hli1分别转染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48h,生物膜lasB基因表达量分别下调了49%、21%和18%。si-hlr1转染生物膜48h后,lasB基因表达量无明显改变。结论应用siRNA分子干扰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lasR、rhlR和rhlI三个关键性基因,可以促进生物膜解体,同时能部分抑制生物膜lasB基因表达,但是不能减少生物膜内活细菌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NA分子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系统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崔艳华 曲晓军 +1 位作者 董爱军 丁忠庆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54,67,共6页
群体感应是细菌根据细胞密度变化进行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生理行为。细菌通过群体感应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就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组成、作用机制、类型、特点及细菌中群体感应的最新进展作以综述。
关键词 群体感应系统 自诱导肽 双组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2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细菌生物膜感染的潜在新药 被引量:3
8
作者 夏培元 史惠卿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502-2507,共6页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粘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后将其包裹在自身分泌的多聚物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细胞群落,是细菌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胞相对应的存在形式。临床上80%的感染都和生物膜相关。细菌粘附于人体内自身...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粘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后将其包裹在自身分泌的多聚物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细胞群落,是细菌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胞相对应的存在形式。临床上80%的感染都和生物膜相关。细菌粘附于人体内自身组织或植入人体的医疗装置表面,如导管、隐形眼镜及心脏起搏器并形成生物膜时,由于生物膜的屏障作用及生物膜内细菌低代谢的特点,形成生物膜的细菌具有高度的耐药性并能逃避免疫系统攻击,使感染易慢性化并难于控制[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群体感应系统 LuxS/AI-2 细菌耐药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雷伯氏肺炎杆菌群体感应系统缺失对合成2,3-丁二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柳鹏福 王晨红 +2 位作者 储消和 史吉平 郝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7,共7页
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敲除克雷伯氏肺炎杆菌的luxS基因,使其群体感应系统失活,研究突变株在2,3-丁二醇发酵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及对2,3-丁二醇合成的影响;同时检测对其他副产物合成的影响,通过对野生株和luxS突变株发酵合成2,3-丁二醇的结果... 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敲除克雷伯氏肺炎杆菌的luxS基因,使其群体感应系统失活,研究突变株在2,3-丁二醇发酵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及对2,3-丁二醇合成的影响;同时检测对其他副产物合成的影响,通过对野生株和luxS突变株发酵合成2,3-丁二醇的结果进行研究发现,与野生株相比,失去了群体感应功能的luxS突变株利用同样质量浓度的葡萄糖合成2,3-丁二醇的能力提高了47.75%,同时琥珀酸、乳酸和乙醇等主要副产物的质量浓度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雷伯氏肺炎杆菌 2 3-丁二醇 群体感应系统 LUX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群体感应系统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彬彬 羊扬 +1 位作者 刘云 朱国强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19-23,共5页
为进一步探析大肠杆菌Ⅰ型群体感应系统(QS-Ⅰ)对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的影响,研究构建可合成内源性QS-Ⅰ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的大肠杆菌,模拟自然界中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受外源AHL调控的独特现象,分别通过玻璃试管气液交界面壁... 为进一步探析大肠杆菌Ⅰ型群体感应系统(QS-Ⅰ)对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的影响,研究构建可合成内源性QS-Ⅰ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的大肠杆菌,模拟自然界中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受外源AHL调控的独特现象,分别通过玻璃试管气液交界面壁、聚苯乙稀材料表面、玻璃平面等不同环境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QS-Ⅰ对APEC BF形成能力的调控,并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相关基因,对调控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QS-Ⅰ系统抑制APEC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且BF的形成不受鞭毛因素影响,APEC菌株可能通过QS-Ⅰ对QS-Ⅱ的抑制来间接调控BF的形成。研究结果提供了研究APEC毒力调控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Ⅰ型群体感应系统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硫杆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建群 陈林旭 +1 位作者 高雪彦 林建强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11,共11页
嗜酸性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spp.)是一类重要的极端环境微生物与工业微生物。该类细菌通过氧化硫或亚铁获得电子以固定二氧化碳进行自养生长,是驱动矿山环境酸化和重金属溶出的关键菌群,也是生物冶金等微生物浸出技术中的核心菌群... 嗜酸性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spp.)是一类重要的极端环境微生物与工业微生物。该类细菌通过氧化硫或亚铁获得电子以固定二氧化碳进行自养生长,是驱动矿山环境酸化和重金属溶出的关键菌群,也是生物冶金等微生物浸出技术中的核心菌群。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是细菌种内及种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广泛分布于嗜酸性硫杆菌等化能自养微生物中,比如类似于LuxI/R的AfeI/R系统。系统介绍近年来嗜酸性硫杆菌菌体感应系统研究成果,尤其是在AfeI/R种群分布、生物学功能、调节机制及其应用研究中的新发现与新理论。讨论今后嗜酸性硫杆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的主要方向及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促进极端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理论研究的开展与产业应用技术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微生物 嗜酸性硫杆菌 群体感应系统 硫氧化 亚铁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分子受体基因lasR与Ⅰ类整合酶intI1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艮苗 吴红霞 +3 位作者 杨维青 陈萍 刘峰 黄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28-232,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阳性株群体感应系统基因lasR与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初步探讨群体感应系统对Ⅰ类整合子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群体QS信号分子受体基因lasR... 目的通过研究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阳性株群体感应系统基因lasR与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初步探讨群体感应系统对Ⅰ类整合子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群体QS信号分子受体基因lasR和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在液相菌与生物被膜菌中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两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生物被膜中群体感应系统lasR基因及Ⅰ类整合子intI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液相菌,两者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性(r=0.695,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群lasR和intI1基因表达呈正相关,提示intI1基因表达可能与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系统 Ⅰ类整合子 整合酶基因 逆转录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系统对紫色杆菌CV31532积累PHA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媛媛 宋水山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6期32-35,共4页
紫色杆菌CV31532中群体感应系统产生的信号分子C6-HSL是由cviI基因编码合成的。在限氮条件下,以D-葡萄糖酸钠、果糖、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紫色杆菌CV31532均产生聚-3-羟基丁酸,且以D-葡萄糖酸钠为唯一碳源时积累量最高。利用气相色谱分... 紫色杆菌CV31532中群体感应系统产生的信号分子C6-HSL是由cviI基因编码合成的。在限氮条件下,以D-葡萄糖酸钠、果糖、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紫色杆菌CV31532均产生聚-3-羟基丁酸,且以D-葡萄糖酸钠为唯一碳源时积累量最高。利用气相色谱分析发现,紫色杆菌CV31532培养48 h的PHA积累量显著高于其群体感应合成酶突变株CV026 PHA的积累量;通过薄层层析分析发现紫色杆菌CV31532合成信号分子的量在48 h显著提高;外源添加C6-HSL信号分子可显著提高突变体CV026 PHA的积累量。由此推测,紫色杆菌群体感应系统参与调控胞内PHA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杆菌CV31532 聚羟基脂肪酸脂 群体感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浩 吴清民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8-91,共4页
布鲁菌病(布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布鲁菌作为布病的病原可以导致患病动物的流产及人类的马耳他热。群体感应系统对布鲁菌在胞内生存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调控着细菌的Ⅳ型分泌系统和鞭毛相关基因的表达。除此之外,布鲁菌群... 布鲁菌病(布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布鲁菌作为布病的病原可以导致患病动物的流产及人类的马耳他热。群体感应系统对布鲁菌在胞内生存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调控着细菌的Ⅳ型分泌系统和鞭毛相关基因的表达。除此之外,布鲁菌群体感应系统在布鲁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面均有重要的价值。论文对布鲁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 群体感应系统 细菌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甲酸草酸杆菌细胞数群体感应系统基因hdtS克隆和功能分析
15
作者 姜巨全 刘贺男 +2 位作者 肖鸿禹 付晓薇 朱光宇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56,共8页
为鉴定产甲酸草酸杆菌(Oxalobacter formigenes)是否具有细胞数群体感应(QS)系统,将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nces)QS系统相关基因与产甲酸草酸杆菌(O.formigenes)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初步确定hdtS和... 为鉴定产甲酸草酸杆菌(Oxalobacter formigenes)是否具有细胞数群体感应(QS)系统,将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nces)QS系统相关基因与产甲酸草酸杆菌(O.formigenes)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初步确定hdtS和AGPA为QS系统候选基因。通过PCR和T-A克隆方法分别克隆以上两个基因并将其构建成表达载体pET19-hdtS和pET19-AGPA,借助SDS-PAGE凝胶电泳证实以上两个基因均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高效表达,采用平板菌株报告法鉴定hdtS具有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合成酶的功能,而AGPA则不具有该功能。这是国内外首次报道产甲酸草酸杆菌(O.formigenes)中QS系统有关基因,对该菌株QS系统了解及分析影响该菌株在人肠道内定殖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 鉴定 产甲酸草酸杆菌 细胞数群体感应系统 hdtS AG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志莲 周彤 +4 位作者 周秀娟 龙坤兰 陈骏 张传涛 高培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62-868,共7页
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了“超级细菌”的出现,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疗相关感染的机会致病菌之一。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被一种称为“群体感应”的复杂... 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了“超级细菌”的出现,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疗相关感染的机会致病菌之一。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被一种称为“群体感应”的复杂机制调节,其调节毒力因子的产生、生物膜形成、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细菌运动等等,并可减弱宿主的免疫应答。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s)可以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情况下降低细菌毒性,并可抑制和消除生物膜,增加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这些特性使QSIs成为目前研发抗感染和辅助抗感染药物的热点,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和铜绿假单胞菌QSIs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系统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高雅婷 李晓霞 段金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1338-1343,共6页
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 system, QS)是一种微生物细胞与细胞间的交流系统。铜绿假单胞菌是该系统的典型代表,可调控细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形成生物膜、产生毒力因子,并且减弱宿主的免疫应答。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quorum sensin... 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 system, QS)是一种微生物细胞与细胞间的交流系统。铜绿假单胞菌是该系统的典型代表,可调控细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形成生物膜、产生毒力因子,并且减弱宿主的免疫应答。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 QSIs)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前提下可降低细菌的毒性,且增强细菌生物膜对抗生素治疗的敏感性,这些特点使QSIs成为目前抗感染领域的研发热点。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及QSIs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系统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Ⅵ型分泌系统和群体感应系统参与生物被膜形成 被引量:7
18
作者 邹雅如 李颖 +1 位作者 伍勇 汪怀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32-736,共5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中Ⅵ型分泌系统(T6SS)和群体感应(QS)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阳性的模式菌株PAO1制备成生物被膜菌和浮游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菌株中T6SS相关溶血素共调节蛋...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中Ⅵ型分泌系统(T6SS)和群体感应(QS)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阳性的模式菌株PAO1制备成生物被膜菌和浮游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菌株中T6SS相关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基因Hcp1、Hcp2和Hcp3,QS系统相关基因LasR,胞外多糖相关多糖合成位点基因A(PslA)和菌膜基因A(PelA),以及Ⅳ型菌毛基因(PilA)和鞭毛蛋白基因(FliC)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AO1生物被膜菌与浮游菌中上述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PAO1生物被膜菌PslA、PelA、PilA和Fli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浮游菌,分别为浮游菌的714、274、604和42倍(P均<0.05),提示制备的PAO1生物被膜菌形成了具有鞭毛和菌毛结构的成熟生物被膜。PAO1生物被膜菌Hcp1、Hcp2、Hcp3和Las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浮游菌,分别为浮游菌的1 045、11 268、6 654和1 226倍(P均<0.05),提示T6SS和QS系统与PAO1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中T6SS和QS系统可能参与生物被膜形成,其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Ⅵ型分泌系统 群体感应系统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系统对细菌耐药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朱艮苗 杨维青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0,共4页
群体感应是细菌依赖于细胞密度、调节群体适应能力的一种普遍机制。细菌群体感应系统调节许多特定的功能,如对细菌耐药相关性状的调节。本文就群体感应系统对细菌耐药相关性状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群体感应系统 细菌耐药性 生物被膜:外排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assⅡ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与定性及群体感应系统鉴定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林昊 钱宇 +1 位作者 汪慧超 薛秀恒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1,共7页
筛选具有Class Ⅱ细菌素群体感应系统广谱抑菌作用的乳酸菌并进行鉴定,为产Class Ⅱ细菌素乳酸菌的研究应用奠定基础。将排除过氧化氢和有机酸干扰作用的10株乳酸菌,经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蛋白酶K处理,采用牛津杯法筛选具有分泌细菌素... 筛选具有Class Ⅱ细菌素群体感应系统广谱抑菌作用的乳酸菌并进行鉴定,为产Class Ⅱ细菌素乳酸菌的研究应用奠定基础。将排除过氧化氢和有机酸干扰作用的10株乳酸菌,经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蛋白酶K处理,采用牛津杯法筛选具有分泌细菌素广谱抑菌效果的乳酸菌和最小抑菌实验检测其最小抑菌浓度,通过16S rDNA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设计合成乳杆菌Class Ⅱ细菌素5个操纵子plnEFI、plnJKLR、plnGHSTUV、plnABCD和plnMNOP的特异性引物,PCR和电泳鉴定L-4分泌Class Ⅱ细菌素基因群体感应系统,通过UPLC和尿素-SDS-PAGE确定细菌素的分子质量。L-4为可能具有广谱抑菌作用革兰氏阳性植物乳杆菌,它对指示菌产生的抑菌圈分别为(18.83±0.39)mm和(19.96±0.49)mm,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5μg/mL和57μg/mL;L-4具有分泌Class Ⅱ细菌素群体感应基因系统,能够分泌分子质量为10 ku蛋白类细菌素且符合Class Ⅱ细菌素分子量大小范围。L-4是1株具广谱抑菌作用且能分泌10 ku Class Ⅱ细菌素的植物乳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细菌素 16S rDNA鉴定 系统进化树 CLASS Ⅱ细菌素群体感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