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群体性校园欺凌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理
被引量:
8
1
作者
钟振华
徐洁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16-20,共5页
群体性校园欺凌是在主导欺凌者、从属欺凌者、旁观者以及受欺凌者共同影响下生成的。在欺凌事件的发生过程中,主导欺凌者通过各项动员措施引导从属欺凌者共同参加欺凌事件,而旁观者与受欺凌者在面对欺凌群体力量时,只能陷入一种被动局...
群体性校园欺凌是在主导欺凌者、从属欺凌者、旁观者以及受欺凌者共同影响下生成的。在欺凌事件的发生过程中,主导欺凌者通过各项动员措施引导从属欺凌者共同参加欺凌事件,而旁观者与受欺凌者在面对欺凌群体力量时,只能陷入一种被动局面。而在治理群体性校园欺凌的过程中,教师往往缺乏对于群体力量的运用,在事件处置过后欺凌群体依旧存在于班级,而旁观者群体也未被引入欺凌治理之中,这也是导致欺凌事件无法根除的重要原因。并且,受欺凌者在欺凌事件发生以后也难以重新融入群体。有效治理群体性校园欺凌,应当由群体力量入手,通过瓦解欺凌群体、构建保护者群体以及培养受欺凌者的群体能力来帮助受欺凌者摆脱欺凌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
体性
校园
欺凌
群
体导向
群
体核心
社交能力
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困境分析与出路探究
被引量:
101
2
作者
石经海
黄亚瑞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89,共12页
网络暴力行为因具有群体性、煽动性、欺凌性等特征而与传统暴力行为有着根本的不同,且会带来相对更大的人身财产危害。为了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现象,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国家网信办在2019年12月颁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强调对...
网络暴力行为因具有群体性、煽动性、欺凌性等特征而与传统暴力行为有着根本的不同,且会带来相对更大的人身财产危害。为了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现象,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国家网信办在2019年12月颁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强调对网络暴力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虽然刑法中有侮辱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等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因是以传统暴力行为方式为规制对象而与网络暴力的行为特征并不兼容,在实践中难以用来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为有效治理网络暴力现象和实现对网络犯罪治理的“科学立法”,应将网络暴力现象纳入相关法律治理体系中予以立体化的现代化治理,包括在刑法上将那些难以归入现有犯罪规定中的网络暴力行为,增设为网络暴力罪,以解决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的刑事违法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群体性欺凌
刑法规制失位
网络暴力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群体性校园欺凌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理
被引量:
8
1
作者
钟振华
徐洁
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16-20,共5页
文摘
群体性校园欺凌是在主导欺凌者、从属欺凌者、旁观者以及受欺凌者共同影响下生成的。在欺凌事件的发生过程中,主导欺凌者通过各项动员措施引导从属欺凌者共同参加欺凌事件,而旁观者与受欺凌者在面对欺凌群体力量时,只能陷入一种被动局面。而在治理群体性校园欺凌的过程中,教师往往缺乏对于群体力量的运用,在事件处置过后欺凌群体依旧存在于班级,而旁观者群体也未被引入欺凌治理之中,这也是导致欺凌事件无法根除的重要原因。并且,受欺凌者在欺凌事件发生以后也难以重新融入群体。有效治理群体性校园欺凌,应当由群体力量入手,通过瓦解欺凌群体、构建保护者群体以及培养受欺凌者的群体能力来帮助受欺凌者摆脱欺凌困境。
关键词
群
体性
校园
欺凌
群
体导向
群
体核心
社交能力
发生机制
分类号
G47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困境分析与出路探究
被引量:
101
2
作者
石经海
黄亚瑞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量刑研究中心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89,共12页
基金
重庆市第四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项目“新时代刑法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渝委组(2018)187号]
重庆市科研创新项目“网络暴力刑法处置的困境与出路”(CYS19152)。
文摘
网络暴力行为因具有群体性、煽动性、欺凌性等特征而与传统暴力行为有着根本的不同,且会带来相对更大的人身财产危害。为了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现象,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国家网信办在2019年12月颁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强调对网络暴力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虽然刑法中有侮辱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等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因是以传统暴力行为方式为规制对象而与网络暴力的行为特征并不兼容,在实践中难以用来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为有效治理网络暴力现象和实现对网络犯罪治理的“科学立法”,应将网络暴力现象纳入相关法律治理体系中予以立体化的现代化治理,包括在刑法上将那些难以归入现有犯罪规定中的网络暴力行为,增设为网络暴力罪,以解决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的刑事违法性问题。
关键词
网络暴力
群体性欺凌
刑法规制失位
网络暴力罪
Keywords
cyber violence
mass bullying
misregulation of criminal regulations
crime of cyber violence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群体性校园欺凌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理
钟振华
徐洁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困境分析与出路探究
石经海
黄亚瑞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