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自我表露对大学生群体性孤独的影响:线上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林艳艳 曹光海 张雪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114,共7页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对950名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使用SPSS和AMO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线上积极反馈、群体性孤独等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对950名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使用SPSS和AMO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线上积极反馈、群体性孤独等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网络自我表露在年级、专业类型和家庭经济状况上存在差异,线上积极反馈在年级、专业类型、生源地和家庭经济状况上存在差异,群体性孤独在各人口学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网络自我表露与群体性孤独呈正相关,积极网络自我表露与线上积极反馈呈正相关,线上积极反馈与群体性孤独呈负相关;(3)线上积极反馈在网络自我表露与群体性孤独中存在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自我表露 线上积极反馈 群体性孤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性孤独”的审思:我们在一起的“独处” 被引量:65
2
作者 林滨 江虹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45,共6页
"在一起的独处"称为"群体性孤独",即身体近在咫尺心却远隔天涯。人际关系建立便捷与人际关系实质萎缩成为群体性孤独的一体两面,揭示出人们深陷于与其社会性本质相悖的"在一起"的时代问题。"群体性... "在一起的独处"称为"群体性孤独",即身体近在咫尺心却远隔天涯。人际关系建立便捷与人际关系实质萎缩成为群体性孤独的一体两面,揭示出人们深陷于与其社会性本质相悖的"在一起"的时代问题。"群体性孤独"是个体与共同体之关系这一经典命题在互联网时代的延续与凸显。本文直面群体性孤独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消除个体的孤独,而是避免我们在一起的"独处"。对关系的自识与反思,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孤独 个体化 网络 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性孤独——社交媒体使用对孤独感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许琪 付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频繁使用社交媒体是否会加剧孤独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学术问题。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对孤独感的影响取决于线上社交与线下社交的关系。对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频繁使用社交媒体促进了民众与亲朋好友的线下交往和亲... 频繁使用社交媒体是否会加剧孤独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学术问题。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对孤独感的影响取决于线上社交与线下社交的关系。对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频繁使用社交媒体促进了民众与亲朋好友的线下交往和亲密关系,因而对孤独感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同时,社交媒体对孤独感的影响也取决于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常态化使用能够缓解孤独,而病态化使用则会加剧孤独。研究还发现,社交媒体使用方式对孤独感的影响存在阶层差异。如何提高社会下层民众的数字文化资本以使其养成更加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孤独 社交媒体 孤独 常态化使用 病态化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交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群体性孤独”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赛男 王艺凡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6期49-53,共5页
"群体性孤独"是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亚健康心理状态。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量表分析、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梳理"群体性孤独"现象出现的网络媒介因素,得出应... "群体性孤独"是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亚健康心理状态。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量表分析、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梳理"群体性孤独"现象出现的网络媒介因素,得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群体性孤独现象与社交媒体依赖和信息茧房效应均呈正相关、与拟态人效应呈显著相关的结论,并基于此提出大学生网络社交中群体性孤独现象应对策略,即将视线回归自我与现实,拒绝将自己困在"信息茧房",不依赖"人设"等虚拟形象带来的浅层快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交 群体性孤独 人际交往 应用型本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媒介的在线社交补偿机制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赵云泽 薛婷予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4-40,共7页
文章着力阐释了基于互联网媒介的在线社交补偿机制的发生过程,与线下社交相比,互联网媒介下的在线社交通过提升社交质量、提供更宽广的社交平台和更多元的社交对象、建构时空维度上的多重社交场景的方式实现对个体的社交补偿,有效缓解... 文章着力阐释了基于互联网媒介的在线社交补偿机制的发生过程,与线下社交相比,互联网媒介下的在线社交通过提升社交质量、提供更宽广的社交平台和更多元的社交对象、建构时空维度上的多重社交场景的方式实现对个体的社交补偿,有效缓解社交焦虑情绪,甚至产生超越人际传播的社交效果。但与此同时,高强度自我补偿动机支配下个体过度的、非理性的、不健康的在线社交补偿行为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潜在风险,社交“分身”的泛滥降低身体在场的价值,过多占用线下社交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加重技术对人的控制与异化,最终可能会导致个体的在线社交依赖和群体性孤独。同时,文章也提出了促进合理化利用在线社交补偿机制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补偿 中介式交往 社交焦虑 群体性孤独 元宇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失的附近:当代青年社交障碍的类型学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林媛媚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39,共7页
青年与“附近”关系的日趋疏离成为转型化社会中的普遍问题。本研究基于类型学的分析视角,通过典型案例勾勒当代青年与“附近”社交退缩背后的心灵图景,将青年与“附近”的交往类型概述为“逃避型”“倦怠型”“功利型”及“徘徊型”。... 青年与“附近”关系的日趋疏离成为转型化社会中的普遍问题。本研究基于类型学的分析视角,通过典型案例勾勒当代青年与“附近”社交退缩背后的心灵图景,将青年与“附近”的交往类型概述为“逃避型”“倦怠型”“功利型”及“徘徊型”。在此基础上廓清形塑这些类型的结构性力量,进而揭示“附近”的消失是转型化社会的个体化、外包化、理性化、风险化等趋势在青年社会交往层面的呈现,它也导致了青年的群体性孤独。对此,尝试诉诸集体之爱消解青年的群体性孤独,从而实现“消失附近”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消失的附近 社会交往 群体性孤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