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辨析 |
施涛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
2
|
论网络亚文化群体破坏行为的青春期性质 |
倪沫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
3
|
《捉妖记》中亚文化群体的困境与突围 |
熊立
胡志海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
4
|
杰克·伦敦小说中的文化霸权-暴力及其导致的亚文化群体心理格式 |
方成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2
|
|
|
5
|
反抗与矛盾的出口——评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
夏侠
李楠
|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
2023 |
2
|
|
|
6
|
亚文化沟通中的公关言语 |
曾毅平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
7
|
帮会与中国文化 |
黄清根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
8
|
“格拉布街文人”:近代早期伦敦下层报人群体探究 |
张英明
陆伟芳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
9
|
“权力腐败型群体”的变态权力心理探析 |
陈伟东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
|
|
|
10
|
词汇与文化 |
王怡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
1
|
|
|
11
|
当代东欧青年文化分析 |
高萍
张弛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
12
|
犯罪青少年的社会化基础——电影《新警察故事》的启示 |
申存慧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
13
|
家风的本质及其培育路径 |
闫闯
|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
2020 |
10
|
|
|
14
|
解读大学生的寝室“卧谈会” |
朱磊
|
《社会》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
15
|
都市的体验:关于城市社会生活的三种理论 |
王小章
郎友兴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5
|
|
|
16
|
英语俚语的特点和构成 |
章文红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13
|
|
|
17
|
城市边缘人 |
刘格林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2006 |
1
|
|
|
18
|
社会化危机的社会心理动因 |
陈勇江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
19
|
“立人”——谁立人? |
刘春勇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
20
|
对报纸副刊的期待与反思 |
吴缄
|
《新疆新闻界》
|
199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