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学重建与“感性学”“审美学”反思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奎英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共8页
在当今的美学重建中出现了一种超越康德的"审美学"回到鲍姆嘉滕的"感性学"的倾向。但对于一种更具有整合性、普遍性的新时代中国美学基本理论的重建来说,无论是康德意义上的"审美学",还是鲍姆嘉滕意义上... 在当今的美学重建中出现了一种超越康德的"审美学"回到鲍姆嘉滕的"感性学"的倾向。但对于一种更具有整合性、普遍性的新时代中国美学基本理论的重建来说,无论是康德意义上的"审美学",还是鲍姆嘉滕意义上的"感性学"都是需要反思的。鲍姆嘉滕"感性学"的主体性原则导致对自然审美的忽视;"感性学"的感性认识能力对身体及"非完善感性认识"的排除,又使其无法很好地解释身体审美和当代艺术审美活动;"感性学"作为主要依据诗歌艺术建立起来的"自由艺术审美模式"也限制了它对自然审美活动的解释力。对感性学、审美学反思的目的,不是要完全离开"感性学",而是为了促进一种新时代的更具整合性、能更好地解释当下所有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新审美学"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重建 美学 感性学 新审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重建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四大形态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奎英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3-100,共8页
综观百年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20世纪的两次美学“大讨论”,如果说是中国当代美学基本理论的确立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论争和新世纪以来的美学转型研究,则触及对美学的反思与重建问题。在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中,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生... 综观百年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20世纪的两次美学“大讨论”,如果说是中国当代美学基本理论的确立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论争和新世纪以来的美学转型研究,则触及对美学的反思与重建问题。在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中,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文艺美学(或艺术美学),是表现出明显的美学重建意识并产生了标志性成果的几种重要美学理论形态。并且这几种美学形态不只是在中国语境中,而且也在西方语境中表现出来,或具有更早的类似形态。我们今天的美学重建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理论语境和现实问题,把握当今中西方美学研究的主导趋势,总结吸收当下美学理论形态研究取得的新进展,重建一种以生态审美为指向、以艺术审美为依托、以生活世界为基底、注重身体诸知觉的、既具有理论解释性又具有文化批判性和实践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重建 当代中国美学 美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美学重建的三个理论支点——“社会关系论美学”刍议
3
作者 陈明兆 邓也穆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4-77,共4页
中国当代美学重建离不开三个理论支点,这就是:一、必须对美与美学研究有一个新的基本定位;二、必须有一个新的美学方法论;三、必须有一个新的具有解释能力的美学基本观点。根据马克思对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科学分析,我们... 中国当代美学重建离不开三个理论支点,这就是:一、必须对美与美学研究有一个新的基本定位;二、必须有一个新的美学方法论;三、必须有一个新的具有解释能力的美学基本观点。根据马克思对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科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新命题:美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这就是关于美与美学研究的新的基本定位。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功能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提出美学重建的一个新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不问对象“是什么”,只问它“做何用”。根据无数审美实践活动的事实,可以提出“社会关系论美学”的一个新的基本观点,这就是:“示差性”是社会上一切审美价值的最终来源。示差功能、愉悦功能、移情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重建 社会关系 功能分析法 示差性 欣赏 移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的对象与美学的重建 被引量:8
4
作者 赵奎英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27,共8页
美学重建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今的中西方美学界可谓共同出现了一种"审美"转向。在美学对象问题上,如果说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一种从美,到(纯)审美,到艺术,再到(泛)审美的演变,... 美学重建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今的中西方美学界可谓共同出现了一种"审美"转向。在美学对象问题上,如果说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一种从美,到(纯)审美,到艺术,再到(泛)审美的演变,那么建国以来至今的国内美学研究,则经历了一种从美与艺术到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的美和艺术,再到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审美论的更为错综复杂的历程。我们的美学重建也正是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起点。坚持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可以防止那种预成论的美学观,可以使美学研究更具有包容性,也可以更好地克服美学研究上的主客分离的二元论。但美学的重建工作并不能仅靠转向审美"活动"来完成,而且还需要对"审美"概念本身进行反思和重塑,以期重构一种更具整合性的、能对各种审美活动包括自然生态审美、日常生活审美、身体审美、艺术审美等,既具有解释性,又具有批评性、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对象 美学重建 审美活动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体 重建 平衡──魏晋南北朝美学发展轨迹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莫其逊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1-27,共7页
偏重于表现的中国古典美学,在先秦两汉与唐宋元明清两大发展阶段中,魏晋南北朝美学作为从前者向后者转化、过渡的关键时期和居间环节,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前提下,经历了对前者传统美学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批判、扬弃和创新的过... 偏重于表现的中国古典美学,在先秦两汉与唐宋元明清两大发展阶段中,魏晋南北朝美学作为从前者向后者转化、过渡的关键时期和居间环节,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前提下,经历了对前者传统美学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批判、扬弃和创新的过程,才使传统美学从解体到重构,最后趋向于平衡发展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发展轨迹 先秦两汉 审美意识 审美理想 美学重建 美学思想 传统美学 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学三十年 被引量:19
6
作者 高建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7,共9页
过去30年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从1978—1985年的"美学热";1986—1989年的学院化倾向和对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1990—1995年美学被冷落以及这时出现的西方后学与新保守主义的合流;1996—2000年美学的复苏,以及... 过去30年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从1978—1985年的"美学热";1986—1989年的学院化倾向和对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1990—1995年美学被冷落以及这时出现的西方后学与新保守主义的合流;1996—2000年美学的复苏,以及对先锋派艺术和通俗艺术的关注,艺术走出自律思想的兴起;2001年以后的新世纪,主要是探讨在新的国际语境中发展中国美学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启蒙 文化学热 美学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主义”时代身体美学知识生产的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亚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5-149,112,共6页
身体美学是"后主义"时代一种新兴的美学形态,与其相关的知识生产说到底是如何对待"形而上学遗产"的问题。身体美学理论通过将"身体"作为审美的本体,将身体训练与审美体验相互融合,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美学... 身体美学是"后主义"时代一种新兴的美学形态,与其相关的知识生产说到底是如何对待"形而上学遗产"的问题。身体美学理论通过将"身体"作为审美的本体,将身体训练与审美体验相互融合,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美学的改造与超越。同时,身体美学的知识生产也对当下美学生态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提供了美学理论知识介入与阐释现实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美学走向生活提供了可行性,推动着生活美学的成熟与完善。因此,"后身体"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论事件,而是一种身心一体的存在状态,一种未完成的"天地神人和谐共在"之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主义时代 身体美学 美学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