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电影的东南亚场域叙事与美学探索
1
作者 陈希雅 罗幸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7-53,共7页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东南亚场域叙事以悬疑犯罪类型为主导,通过场域叙事书写恶托邦、反乌托邦式的想象话语,以文化折射追求地缘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并创新影像符号在人物、场景、元素上的隐喻式美学构建。由此,该类型电影架空于东南亚场域...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东南亚场域叙事以悬疑犯罪类型为主导,通过场域叙事书写恶托邦、反乌托邦式的想象话语,以文化折射追求地缘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并创新影像符号在人物、场景、元素上的隐喻式美学构建。由此,该类型电影架空于东南亚场域的叙事中,既融合了中华儒家思想与东南亚地缘文化,也借助影像符号与场域空间的隐喻表达,揭示着当代社会问题与现实困境,在全球化语境下探索文化共融路径,推动着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美学范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东南亚 场域叙事 美学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主流电视剧的叙事革新与美学探索——以《山花烂漫时》为例
2
作者 刘海琨 《影视制作》 2025年第2期99-103,共5页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以张桂梅创办全国首所免费女子高中的真实事迹为蓝本,通过生动细腻的情节设计和饱含情感的镜头语言,呈现了贫困山区教育环境下张桂梅带领学生们逆境求学的动人故事。通过对个体命运的书写,剧集探索了新时代中国基...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以张桂梅创办全国首所免费女子高中的真实事迹为蓝本,通过生动细腻的情节设计和饱含情感的镜头语言,呈现了贫困山区教育环境下张桂梅带领学生们逆境求学的动人故事。通过对个体命运的书写,剧集探索了新时代中国基层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实现了叙事革新与价值表达的有机结合,为中国新主流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全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花烂漫时》 新主流电视剧 叙事革新 美学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止不休》:“新主流”发展新阶段的现实主义美学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苗悦 《戏剧之家》 2024年第3期160-162,共3页
新主流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探索理念与实践路径,其重点在“新”。新主流电影的“新”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主流”作为一种动态的电影探索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展。新主流电影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伊始,历经四个阶段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 新主流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探索理念与实践路径,其重点在“新”。新主流电影的“新”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主流”作为一种动态的电影探索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展。新主流电影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伊始,历经四个阶段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而作为新主流电影新阶段的发轫之作,《不止不休》不仅更新了新主流电影的美学表现形态,而且以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书写方式开启了其新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现实主义电影 类型创新 美学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体剧场的美学探索 评邓树荣导演形体剧场《李尔王》
4
作者 张宇阳 《上海戏剧》 2024年第1期34-35,共2页
导演邓树荣率全女班演绎了形体剧场《李尔王》,剧中所有角色均由女性扮演,以“无言肢体剧”的呈现形式,向观众展现了别开生面的现代剧场样貌。通过对身体语言和全女性表演的探索,观众在场与演员共同完成了一场自我表达与探索。
关键词 呈现形式 《李尔王》 自我表达 身体语言 美学探索 剧场 别开生面 肢体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克尔·哈内克的历史叙述、美学探索与“电影书写”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时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0-83,共4页
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的作品继承了欧洲艺术电影一贯反思习惯与对现实的敏感体察,在对20世纪欧洲历史的反思中探寻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内在病症,并在同时追求客观与主观逼真性的“电... 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的作品继承了欧洲艺术电影一贯反思习惯与对现实的敏感体察,在对20世纪欧洲历史的反思中探寻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内在病症,并在同时追求客观与主观逼真性的“电影写作实践”中进行了诸多富有意义的美学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实践 反思习惯 历史叙述 美学探索 逼真性 两次世界大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0世纪现代派美术的美学探索与论争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向荣 《美育学刊》 2022年第3期1-9,共9页
在对中国现代美术的美学探索中,革新派看到西洋画法的先进性,认可西方美术技法,主张将东西方的绘画理论和技艺结合起来,引进西方现代美术思想来改革中国美术,如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邓以蛰等。传统派虽然也受到西方现代美术思想的影... 在对中国现代美术的美学探索中,革新派看到西洋画法的先进性,认可西方美术技法,主张将东西方的绘画理论和技艺结合起来,引进西方现代美术思想来改革中国美术,如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邓以蛰等。传统派虽然也受到西方现代美术思想的影响,但更多致力于传统美术基础上的创新,他们坚守传统,宣传中国古典美术的风格和价值,如李叔同、丰子恺和潘天寿等。这两派艺术家都受到了西方现代前卫美术思想的影响,改良或创新都是希望借鉴西方的绘画艺术理论,以此促进中国绘画理论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推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派美术 革新派 传统派 美学探索 论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制与留白:电影《又见奈良》的纪实表达与美学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宋瑶 袁晓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36-39,共4页
留白的概念最初源于中国古画,创作者利用宣纸本身的大块白色与墨迹的灰黑调和出余韵悠长的意境。后来这一技巧被移植运用到文学写作、电影创作中,景框的焦点分布、结构划分与镜头的绵延度余留出画面空白。形式上的缺失指向的是对主题的... 留白的概念最初源于中国古画,创作者利用宣纸本身的大块白色与墨迹的灰黑调和出余韵悠长的意境。后来这一技巧被移植运用到文学写作、电影创作中,景框的焦点分布、结构划分与镜头的绵延度余留出画面空白。形式上的缺失指向的是对主题的克制叙述,留白之处如同未曾言明的话语硬生生截断发言者的情感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白 结构划分 文学写作 情感流露 发言者 电影创作 美学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翡翠设计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被引量:2
8
作者 沈理达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6期167-174,共8页
随着中国国力和民族自信的增强,以及消费者自身审美及经济能力的提高,传统翡翠设计已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中国高端翡翠珠宝设计闪亮登场。笔者根据市场情况及对经营高端翡翠设计品牌的思考,对市场上涌现出的四种融合东西方美学风格特点和... 随着中国国力和民族自信的增强,以及消费者自身审美及经济能力的提高,传统翡翠设计已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中国高端翡翠珠宝设计闪亮登场。笔者根据市场情况及对经营高端翡翠设计品牌的思考,对市场上涌现出的四种融合东西方美学风格特点和翡翠本身美学潜质的高端翡翠设计风格——古典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装饰主义风格及意境美风格作品的美学内涵进行了分析,运用实际的案例,对这几种美学风格进行溯源和探究,并对未来高端翡翠珠宝设计中的美学创新进行了思考与展望。结果认为,高端翡翠古典主义风格特点是设计中不同设计元素的均衡、对称和严谨,是中国传统美学在高端翡翠设计中的体现;现代主义风格则是对前者的否定与颠覆,显示出对多种美学元素的创新与运用;装饰主义风格的高端翡翠珠宝则是东西方设计文化融合的产物,融复古与时尚于一体;而呈现意境美的高端翡翠设计则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在翡翠珠宝中增添了许多哲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翡翠 设计 风格 文化融合 美学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剧《江姐》的当代剧场美学探索——个体信仰与国家命运羁绊的那一抹红
9
作者 赵妍 《歌剧》 2021年第12期18-21,共4页
创作于1964年的歌剧《江姐》历经几代艺术家精心创作、长期打磨,是一部传唱了近60载、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经典主旋律作品,是中国观众对中国民族歌剧最初也是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不管是歌剧旋律本身的动听,还是数十载光阴积淀赋予它的附... 创作于1964年的歌剧《江姐》历经几代艺术家精心创作、长期打磨,是一部传唱了近60载、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经典主旋律作品,是中国观众对中国民族歌剧最初也是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不管是歌剧旋律本身的动听,还是数十载光阴积淀赋予它的附加意义,都让建党百年之际的《江姐》被寄予了厚望中国歌剧舞剧院重排制作的2021版歌剧《江姐》成功演出,再一次证明了经典民族歌剧的强大魅力和绵延生命力。经典复排更像是一场开卷考试,耳熟能详的剧情设置,珠玉在前的角色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歌剧舞剧院 歌剧《江姐》 角色设置 民族歌剧 个体信仰 开卷考试 美学探索 主旋律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书推介·《中国文艺评论精粹(第一卷)》
10
《中国文艺评论》 2025年第3期F0004-F0004,I0004,共2页
编者:徐粤春、王宁译者:邹理出版社: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出版时间:2024年本文集对中国文艺理论评论及其实践进行了深入剖析,时间跨度自古代延伸至当代中国,广泛涉猎了美学探索、意象创造、艺术品传播机... 编者:徐粤春、王宁译者:邹理出版社: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出版时间:2024年本文集对中国文艺理论评论及其实践进行了深入剖析,时间跨度自古代延伸至当代中国,广泛涉猎了美学探索、意象创造、艺术品传播机制、批评理论框架、创意写作技法、艺术设计理念、赛博艺术形态、中国舞蹈、影视艺术、摄影艺术等多个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理论 文艺评论 意象创造 写作技法 麦克米伦出版社 摄影艺术 影视艺术 美学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马莉莉《美的探索》
11
作者 王世德 《上海戏剧》 1983年第5期53-,共1页
《上海戏剧》第2期,发表马莉莉同志的《美的探索》。读完这篇文章,我有很多感想,首先,是非常高兴能读到青年戏曲演员有关美学探索的文章。我国的戏曲有悠久的传统,有丰富的美学遗产,有卓越的美学特色,很需要发掘和整理。
关键词 美学探索 戏曲演员 美学思想 美学 美学特色 审美创造 上海戏剧 美学理论 方达生 人性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朔电影”新论
12
作者 程国富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1期14-14,共1页
最近,王国安、冯峰以《“王朔电影”应当休矣》为题对于“王朔电影”提出自己的看法(载《电影评介》1990年第7期)。姑且不说有人提出的“1988年为王朔电影年”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客观现实,我们只要仔细考察“王朔电影”,就会发现,“王朔... 最近,王国安、冯峰以《“王朔电影”应当休矣》为题对于“王朔电影”提出自己的看法(载《电影评介》1990年第7期)。姑且不说有人提出的“1988年为王朔电影年”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客观现实,我们只要仔细考察“王朔电影”,就会发现,“王朔电影应当休矣”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我们的电影界一贯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允许多种电影现象并存。在题材上,我们需要表现重大历史、现实题材的史诗巨片如《开国大典》、《共和国不会忘记》等,同时也需要多侧面、多角度、程度不同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在美学追求上,允许电影创作的多种美学探索。悲剧片所揭示的人生意义的深层底蕴与娱乐片的幽默意识、侦探片慎密的逻辑推理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当前的这种形势下,“王朔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现象,是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的。王、冯的文章列出“王朔电影”的两大罪状:“其一,庸俗无聊,格调低下”;“其二,‘隔离’观众,失去票房”。我们认为,这些罪名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与“王朔电影”的真实内涵与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并不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片 美学追求 文艺方针 银幕形象 美学探索 生活历程 冯峰 人生意义 艺术典型 人生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多元与复合
13
作者 周桂玲 《戏剧之家》 2011年第10期93-93,共1页
从文化的层面和品类看,文化大致可分为四个(多元)文化类型:即体现时代群体整合、秩序安定或伦理和睦需要的主导文化;表达知识分子的个性沉思、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高雅文化;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为满足百姓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大众文化;... 从文化的层面和品类看,文化大致可分为四个(多元)文化类型:即体现时代群体整合、秩序安定或伦理和睦需要的主导文化;表达知识分子的个性沉思、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高雅文化;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为满足百姓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大众文化;传达民众日常通俗趣味的、带有传承特色和自发性的民间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旨趣 愉悦 知识分子 美学探索 伦理 大众文化文本 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