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指向人的教化的美学人类学——赫尔巴特美学视角下的教育理论 被引量:3
1
作者 彭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8,共14页
赫尔巴特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和教育学领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发,本文试图论证,赫尔巴特构建了一种美学人类学的视野,并将伦理学、教育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的理论都纳入其中。这种美学人类学将以审美判断为核心的美学原理贯穿于有关人... 赫尔巴特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和教育学领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发,本文试图论证,赫尔巴特构建了一种美学人类学的视野,并将伦理学、教育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的理论都纳入其中。这种美学人类学将以审美判断为核心的美学原理贯穿于有关人类实践的各方面基本问题中,尤其显示出“伦理学的兴趣”,他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建立在美学的原理之上,提出了一种美德融通的机制,并将其最终指向了人的教化(Bildung)。以人的教化为目的的教育行动必须沿着审美的道路才能促成道德性格的形成,这也是教学和训育具有教育性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美学人类学视野中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才能充分彰显其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巴特 审美判断 美学人类学 教化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想象新探——人类学美学札记 被引量:1
2
作者 潘知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41-44,共4页
想象实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象回忆一样。它同样是人的最高的价值器官,是人性的又一语言,也是使人的生命的价值超越成为可能的中介(关于回忆,请参看我的论文:《生命的反刍》)。因此,想象与回忆密切相关。它们共同组成了既回忆遥远... 想象实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象回忆一样。它同样是人的最高的价值器官,是人性的又一语言,也是使人的生命的价值超越成为可能的中介(关于回忆,请参看我的论文:《生命的反刍》)。因此,想象与回忆密切相关。它们共同组成了既回忆遥远的过去又憧憬奇丽的未来的雅努斯神的肖像。回忆本身就是一种变形,想象的源头又潜在于回忆之中;回忆之中孕含着想象的要素,想象的深度又不能不决定于回忆的深度,它们共同建造了一个无限宽广、金碧辉煌的意义世界。这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又是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其根本之处在于从短暂的人生中去企望永恒,在于冲破有限的牢笼、无休无止地去追求那永远走在自己前头的东西、永远也不能占有的、无限遥远的东西。不过,想象与回忆又毕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世界 未来世界 札记 努斯 人性 语言 精神家园 肖像 人类学美学 想象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史前艺术的始源性意义:存在·活动·认知——当代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研究之十二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元者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6期73-78,共6页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的学科建设中,深入探索史前艺术的始源性意义,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立足于艺术起源学的学术视野,从“存在”、“活动”和“认知”三方面的综合上对史前艺术的始源性意义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文章指出...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的学科建设中,深入探索史前艺术的始源性意义,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立足于艺术起源学的学术视野,从“存在”、“活动”和“认知”三方面的综合上对史前艺术的始源性意义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文章指出:艺术的起源或起源中的艺术,是对存在得以显现的处所的最初标识,史前艺术拥有最具始源性的存在状态和活动本性;史前艺术对存在的呈现只能在史前人类的实际的艺术活动中予以理解,而不能从某种不言自明的存在范畴出发来演绎、解释实际的史前艺术活动;任何形态的史前艺术活动,都离不开活动者的感官和心理方面的基础,艺术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感官上和心理上的开展的过程,是一个对外在现实和内在现实的认知过程,由此显示出自身的存在性意义。总之,在艺术起源问题与艺术中的存在问题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艺术 艺术起源 人类学美学 当代马克思主义 史前人类 海德格尔 “存在” 史前意识形态 存在者 存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的思考 被引量:15
4
作者 蒋孔阳 郑元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5,共4页
关键词 人类学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审美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意识 当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美学思想 审美创造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存在与审美超越——关于人类学美学的思考
5
作者 宋炜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人的存在是自然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人的生命活动与其它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种自觉性的存在,人类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调整、控制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按着人的愿望、意志与目的改造... 人的存在是自然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人的生命活动与其它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种自觉性的存在,人类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调整、控制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按着人的愿望、意志与目的改造和加工着人所生存的外部世界.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使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人也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逐渐建构起主体的心理结构,建构起自己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历史也就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自然界的生命形态进化到人这一族类,才真正充分地体现了生命系统不断进行优化选择,不断向最有序目标迈进的宇宙合规律性和宇宙合目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美学 人的生命 生命存在 审美超越 宇宙和谐 人类生命 超越性 生命活动 哲学人类学 审美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异化和自由——席勒和青年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汪树东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8-92,共5页
克服异化,返回自由,是席勒和青年马克思深刻关怀的问题。但结论不同。席勒认为,经过审美游戏,建立美的王国是出路所在。青年马克思却认为,通过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出路所在。青年马克思比席勒的人的理想更全面,程... 克服异化,返回自由,是席勒和青年马克思深刻关怀的问题。但结论不同。席勒认为,经过审美游戏,建立美的王国是出路所在。青年马克思却认为,通过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出路所在。青年马克思比席勒的人的理想更全面,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 劳动 分裂 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学美学 异化 自由 比较研究 美学思想 青年马克思 席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埃伦·迪萨纳亚克的审美本质观
7
作者 苏东晓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4年第6期13-15,26,共4页
埃伦·迪萨纳亚克以物种中心主义的话语试图突破西方传统二元对立话语的局限,从使事物特殊的艺术、调和文化和自然的艺术、作为强化手段的艺术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提出了审美和艺术是人/文化-自然建构过程中的一环,而不是一种无关紧... 埃伦·迪萨纳亚克以物种中心主义的话语试图突破西方传统二元对立话语的局限,从使事物特殊的艺术、调和文化和自然的艺术、作为强化手段的艺术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提出了审美和艺术是人/文化-自然建构过程中的一环,而不是一种无关紧要的脱离于人的存在的精神奢侈品的观点。这种在更基源层面上的人类学美学观点将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审美观,给予他民族他文化的审美以应有的尊重,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人类复杂的审美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物种中心主义 人/文化-自然关系 人类学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