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美国环境史的“混合转向”再评价
- 1
-
-
作者
王玉山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西欧研究中心
-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33,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境史及其对史学的创新研究”(16ZDA122)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境史研究出现了“混合转向”,它从自然观、生态学和环境主义诸方面挑战并深化了第一代环境史的理论基础,宣告了第二代环境史学者的到来,也令这一史学分支走向美国史学的中心。不过,这次“混合转向”也给环境史带来了是非和伦理标准的混乱。借助对“混合转向”的再评价,美国第三代环境史学者提出了新“转向”主张,试图重建与之前两代环境史学的联系。
-
关键词
美国环境史
混合转向
二元论自然观
环境正义
-
分类号
K03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环境史与文化史的融合是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新趋势
- 2
-
-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3-233,共1页
-
文摘
高国荣撰文《近二十年来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指出,近20年来,在以克罗农、怀特、戈特利布和赫尔利为首的一批学者的推动下,文化转向已经成为美国环境史研究最明显的趋势之一,社会文化分析成为环境史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在这种新的范式下,自然既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又被视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自然与文化的边界非常模糊;自然是变动不居的,而非稳定有序的。与此同时,种族、阶级和性别分析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史研究,环境史加快了与社会史融合的步伐。文化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环境史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境史的文化转向,既适应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现实的变化,尤其是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和环境正义运动的发展,又体现了新文化史对整个史学领域的冲击和影响。
-
关键词
高国荣
《近二十年来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文化转向》
书介绍
书评
-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
-
题名从猎杀到保护:美国历史上的野生动物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王小伦
-
机构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
出处
《野生动物》
2007年第6期41-44,50,共5页
-
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教外司留[2000]367号)
-
文摘
征服自然的思想在美国一直占主流,自然资源的开发是美国繁荣的基础。野生动物的猎杀是美国历史中的重要一幕,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动物保护活动是对滥杀动物所造成的恶果的反省,此后,社会对野生动物的态度有所转变,但动物保护仍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介绍美国历史中野生动物被猎杀的过程,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美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局限性、野生动物猎杀与工厂化动物饲养的关系,以及伦理学在动物保护中的重要性。
-
关键词
野生动物
美国环境史
生态伦理
-
Keywords
Wildlife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USA
Ecological ethics
-
分类号
Q958
[生物学—动物学]
-